选择的议论文

时间:2022-12-07 13:20:24 议论文 我要投稿

选择的议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选择的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选择的议论文

选择的议论文1

  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尊重孩子却有一个“度”的问题:只有讲究好分寸,把握好尺度,才能使家长的有意引导和孩子的自主发展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平等地位与主导作用平等地对待孩子是尊重孩子的首要条件

  家长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鼓励孩子自己作一些决策。比如问问孩子:“你想吃苹果还是香蕉?”和孩子一起协商:“星期天你想怎么安排?”等等。其次,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多参与孩子的活动,多和孩子一起嬉戏玩耍,成为孩子开心的伙伴。另外,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的感受,经常与孩子保持同一视平线谈话,从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到教育方式的运用上都要体现与孩子的平等。

  但强调平等,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家长的主导作用。孩子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差,时时处处都需要家长的悉心引导才能进一步获得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家长的这种主导作用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体现的。针对孩子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式,往往更能体现平等与主导的结合。比如,我想让孩子听故事,常常不是直接提出这一要求,而是说:“你看布娃娃太孤单了,他想听故事,你陪他好吗?”想让孩子玩橡皮泥,我就说:“小熊肚子饿了,你做一些面条给它吃吧!”孩子不肯洗手,我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和孩子做洗手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家长的要求,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自由发展与遵守规范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成长规律

  只有尊重这一规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调动孩子内在的发展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家庭中,只要无碍孩子的健康、安全和他人利益的活动,都可以让孩子尽情探索、自主选择、自由创造。比如,我们规定星期六晚上是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只要孩子不干出格的事情,我们从不干预。我们家的电器设备,除了电源总开关及插座规定不允许孩子动外,其他都鼓励孩子动手操作。这既增加了孩子探索的乐趣,又使孩子学到了必要的生活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尊重孩子的自由需求并不等于放任孩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自由与规范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给孩子自由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规则约束。比如,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各种用品、玩具都有固定的位置,使用后应物归原处;每日饮食起居也要有一定的规律,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在我外面,要告诉孩子有关公共秩序和文明规范,并在家长的带领和示范下自觉遵守。家规的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些是需要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而有一些家规在家庭生活中却要因人而异。我有个朋友,曾为看电视闹过一场“纠纷”,孩子每天要跟着父母看完电视才肯睡觉,后来父母没有办法,只好每天晚上不看电视。我孩子也曾向我提出这样的要求,我对他说:“你年纪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有比大人更多时间的睡眠,才能长得更快。”儿子听后口服心服。由此可见,在规范孩子行为时,要给孩子说清道理,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规范。

  三、孩子的兴趣与家长的要求兴趣是孩子认识事物的内驱力

  孩子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倾向它、注意它,并且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它。因此,家长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善于启发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记得孩子在五岁时,曾经按照我们的意愿开始学习书法,在我们的督促下,他每天都要进行一小时的书法练习。有一天,孩子竟哀求说:“妈妈,我实在不喜欢写毛笔字了,一点意思也没有。每天你们都逼着我写,其实我是为你们写的。别人夸我,你们就高不兴。”这一番话,使我震惊,也使我伤心,我就问他:“那你喜欢什么?”孩子说:“我喜欢钢琴,想学钢琴。”我思考再三,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满足他的要求。由于有了兴趣,现在他学习钢琴非常自觉,在完成作业之后,他把丰富的想象融汇在对乐曲的理解和弹奏过程中,充实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把付出的努力作为一种满足和享受。

  尊重孩子的兴趣,并不是说家长不能对孩子提出要求。特别是处于学龄前期的孩子,他们的兴趣往往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受偶然因素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为此,家长在尊重孩子选择的同时,要帮助孩子形成较为稳定的兴趣。另外,由于孩子判断能力差,有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提出要求,及时引导。为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消极兴趣,并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教育,从而使孩子防患于未然,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而爱而不娇,严而有格,宽松而不放任,自由而不放纵,则是家教的成功之道。

选择的议论文2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需要选择的事情,不同的选择及其相应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因此,正确的选择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好好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中考或者是高考的成绩,中考和高考都是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只有取得了好成绩,我们才能够拥有辉煌的未来,前途才能是光明的。那么我们只有选择努力奋斗,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如果有些人没有选择努力,在结果出来之后感觉到后悔,那么努力吧,别再为下次的结果感到后悔了。

  唐震在《接受与选择》中指出:“选择的第一属性:选择就是对同一指向的不同对象作出抉择。

  选择的第二属性:选择就是自我在对象关系中置于主动的地位。”

  选择并不是一件易事。莎莉塞的《选择》中指出:我们以为选择只是自己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所有选择几乎都是围绕自己的生活作出的,比如工作、人际关系、财务状况、群体地位、养育子女和遗产等。但是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作出的选择深受所处社会文化和群体微环境的影响。所以,选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我们以前做的许多选择都是错误的,那么你想想如果你没有做这个你认为是错误的选择,你现在又是否会感觉到那些选择是错误的哪?

  对于一个初三的学生,马上就要面临人生路上第一个伟大的选择了,选择报文科、报理科还是参加工作;大学毕业生要选择毕业后找一个怎样的工作等。这些选择都关系着我们的未来,关系着我们未来的生活的好坏。

  或许现在我们中的有些人还听命于父母的安排,自己不做决定,遇到要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父母也许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做的决定是不正确的,那你们是否想过如果不锻炼你孩子的判断力,当你的孩子离开你之后谁来帮他(她)最决定呢?所以父母们应该让自己的孩子自己做决定,锻炼孩子的判断力和果断性,并让他们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样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是那么鲁莽了,做事也会经过大脑、经过慎重的思考。这对孩子们长大以后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我们要记住选择是很重要的,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结果,正确的选择会把我们带上成功之路。

选择的议论文3

  有时,不能不这样地说:人生就是一种选择。如果说,人生如梦如花,那么,选择就是握着梦的手,捧着花的束。只有选择对了、准了,你又去伸手了,去握住了,去抓紧了,机会就是摆渡河岸的船票,是候车站的顺风点,是车站列车时间表的准点,站在你跟前。

  人生路上,过过往往,如路人般流水从忙,也如大街陌生路道的茫然。可每个人,只要走在路上,都有路的前方与梦想去实现。我们从忙,我们茫然,只是为了寻找下一站的选择,选择一个属于个人的花园,也许仅是一个笑脸,一个同事赞许,朋友的称赞。

  人生有时,也可以这样看。是一幅画面,需要你去握着笔,去涂、去点颜、去点亮。那么,握住笔的瞬间,就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了什么创意、什么画意、什么色调,就可以画出一幅你心中的画。

  有时,我们也可以这样地看待。梦想与机会是两个车轮,如何让两个轮子跑到一条线上,那就需要心的选择,把梦放在前面,握着梦的轮线,那么机会的轮子就会去承载,去驱动你一路向前。

  有时,不得不承认,选择是一种勇气与智慧的思辨。梦想的前方,总是崎岖山峦,困难如山,这时,就需要来自心的勇气,来自穿越的力量;如果前面是一路沧桑,就需要把伤痛去收藏,晒干当成柴去燃烧,只要一路挂着选择的帆,就能到达梦的彼岸;选择,其实是一双瞳孔的思辨,里面坐着痛与虑。如一扇窗,打开才能呼吸到新鲜,看到窗外的风景,可我们总时时会有来寒风的袭扰。选择就是一种“舍与得”,“舍与得”总是那么地缠绕我们的心绪,让我们忧虑而惘然,但智者总是舍去昨日的成功经验,选择一种大智大勇的风险去迎接明日的到来。

  如果是选择,就把身影放到后面,脚步放到前方,不要回头,不要再有昨日的留念,不要再去在意前方的曲折与磨难。

  如果是选择,就把时间去提炼,提炼出矿石的高含量,提炼出时间里面埋着的金线,提炼出时间里的梦的色彩,提炼出时间的高含值燃烧,提炼出时间包着的机遇的青睐。

  如果是选择,就不要做人性弱点的奴隶。我们的惰性思维与习惯,总如一条绳子的枷锁,捆绑着我们的手脚,遮着我们的视线。

  如果是选择,就不要沉沦我们的心志。从来没有想过飞翔的鸟,是永远飞不起来的;从来失去直面困难勇气的,总是对未来的到来茫然。滚爬在地上的泥水,习惯自身的物性,总是向低洼处流,而只有逃逸了水面的束缚,才会是云,才会在天空中自由的飘荡,才会落成彩霞缤纷。

  如果说选择是一首人生的诗,那么我们一生都是诗人,都是在把平凡中最有价值的,去点燃,亮成一个字、响起一个音符、高昂一个梦的脸。我们的诗,总是写给自己,写给自己的无悔无怨,写给自己一生的旧像集,没有发表,但却发表给来世后人的无限评价与怀念。

  花甲沧桑一生,头发白在破风,风寒了我的皱纹,但没有失去选择种花的梦,把地上的白霜,粒粒捡起,浸泡成一生的浇灌字水,种在纸上,种在梦中的那个选择。

选择的议论文4

  多条选择多条路,多个朋友多个门。有人说,太多的选择使人迷惑,选择越少,方向越明确。

  其实未必。你敢做下这么多的选择,为什么要担心被他迷惑呢?方向明确,不是因为选择少,而是因为你心里知道该选哪边。如果你的内心都迷茫了,那么即使只选择一条路,你又能走多久呢?你就这么肯定自己的内心不会动摇吗?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时代,在这个“连销售员都没有办法当”的时代,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努力增强自己在这一行的实力,去和机器人竞争。而是提高我们的素质,多学习点东西,争取可以在其它行业生存下去,这种时候你会一点其他的东西,有其他的技能进行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或许大家会说不现实,机器人在怎么厉害也比不过人,他们又不能自己思考,没有自己的意识,而我们人类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我们是创造他们的人。

  既然如此,那你们一定是孤陋寡闻。机器人和人类比赛的事情你们知道吗?我们人类的象棋王不是被机器人打败了吗?可能又有人要说了那只是一次偶然。行,我们就说它是一次偶然,但多个选择总是一件好事吧。

  或许没有朋友,能够站到很高的位置,但是他们却能给你的帮助也不小。我父亲说过:“初中太小了,高中也太小,只有大学交的朋友在以后才能给你帮助。初中不行,高中也勉强,只有大学才有门道。”初中的朋友还稚气未脱,高中的朋友还处于叛逆,他们只能混个眼熟。大学的朋友却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方法,跟他们交朋友会让你的人生平坦许多。多个朋友就相当于是多个门。朋友,其实不年龄,不论学历,真心相交的就是朋友。

  多条选择多条路,多个朋友多个门。不要将自己车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外面的世界,其实非常精彩。

选择的议论文5

  读了这则材料,我蓦然有那么一丝感动,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我非常欣赏这位丹麦人的行为,因为我冥冥中似乎看到了一个智者,看到了一个圣人、一位哲人,看到了一个对苍生有着悲悯意识的慈悲者。尽管他在钓鱼,但我更看重他对小鱼放生的行为。

  他就是丹麦的那位钓鱼人,我更宁愿把它称为一个烟波钓徒,或者一个中国式的,寄迹江湖之上,往来云烟之中,渔翁之意不在鱼的渔夫,因为这样的烟波钓徒或是渔夫都浸透了浓浓的中国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点儒家佛家道家的味,如那位和屈原对话的渔夫,如柳宗元笔下的江上渔者,如隐居于潘溪之上,直钩垂纶的姜子牙。鱼在这些人的眼前,不只是一道菜,养家糊口的什物,更是一种生灵,一个朋友,一种亲近自然、融身于自然的渠道,一种体悟人生、洞察玄机的方式。庄子和好友惠子不是有临溪观鱼而悟道的传世佳话么。

  我一直轻视于西方人的浅薄,西方人生活的粗糙和太过鲜明的功利意识,可事实证明浅薄的是我和我周围的许许多多人,真是让人有些自惭形秽。事实不必太多地罗列,只这个钓鱼的事例,足矣!如丹麦这位先生的钓鱼法,中国古代是不乏其人的,如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孟子。孟子在和梁惠王的对话中,就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的话可能时人也多有身体力行之,不然在生产力那么低下的时代,怎么还间隙出现了不少的太平盛世。太平盛世固然和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策方法有关,但也离不开老百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态度。可惜的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如今在洋人那里运用着,而现在的大多数中国人却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事件在现在的中国比比皆是,小的,君不见现在的钓者渔夫,有几个钓着小鱼或网着小鱼而放生的,大的清沌吃,小的油煎了吃,直弄得江河混浊,鱼鳖绝迹,恐怖!大的,如我们现在的一些人利令智昏,对于地下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只要眼前快活,谁管来日方长,杀鸡取卵,鼠目寸光,悲哀!

  细水长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持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如果用会不会生活,会不会过日子来界定一个人的行为,丹麦人显然属于前者。但仅仅把这种行为说成会过日子,无疑削弱了它的行为价值,把它变得庸俗化和肤浅化了。

  中国人有一种重要的思想“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很多人总以为人和自然的和谐很玄虚很遥远,其实并不玄虚和困难。如果你能在伐下一棵大树的同时栽下一棵小树,如果你在遇见垂死的生灵而一发慈悲之心救活它,如果你能放生网中的小鱼,如果你在休渔期能安分守己,如果你对被保护的动物不存在非分之想……你就很了不起了,你孰几近乎一个智者、一个哲人、一个慈悲者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非虚言,皆是始自足下的点点滴滴。谨记!

选择的议论文6

  一路踏歌随梦,一路孜孜以求,每一个坚实的脚步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历尽艰险的长途跋涉,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真蕴和丰满。

  一串串历史的脚步,是一段心程,一段印迹,是一幅绚丽多彩而韵墨淋漓的画卷,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思辩的散文。

  人生漫漫长途,有多少坎坷和荆棘在你面前,而我选择的是:“永往直前,永不放弃。”

  一只蜗牛在面对漫漫涌浪的大海,面对高耸的悬崖的时候,日记,它选择了退缩,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弃生命于野草丛中。

  这是何等的懦弱,何等的悲哀。即使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只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就不怕登不上山峰;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只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就不怕达不到成功的彼岸,因为——信念+实践=成功。

  一湾溪流,在曲折回环中也会激荡出心旷神怡的鸣响。

  一波巨澜,在漫无边际中也会迸射出激情澎湃的浪花。

  人生亦如此,只有我们向着自己的理想,向着自己的信念,奋勇直追,去采摘那甘美的果实,让生命接受岁月的浆洗,从而养就飘然自若的懦雅风度和虚怀若古的恬静胸襟,尽情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扬鞭策马于广阔的历史空间。

  我虽不能像孔子那样“观于水上”;不能像陶潜那样“采菊东篱”;不能像苏东坡那样放声“大江东去”;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高歌“千古江山”;但我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踩踏出俊美的人生,尽现生命的价值。

  望着那坎坷而茫无边际的道路,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路要走,但我决不会退缩。挫折纵然无情,却会给我无尽的砥砺;失败固然残酷,却会使我趋于顽强。

  是龙就应该翻江倒海,是鹰就应该展翅翱翔于晴空万里——我选择,我能行!

选择的议论文7

  豪迈洒脱的青莲居士曾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每一个人生来都是有其价值的,即使我们实现价值的方式迥乎不同,但我们的价值是同等的。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水平、教育程度,但只要我们为这个社会作了一丝贡献,便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不同,价值同在。

  从哲学上来说,人具有社会性,所以劳动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创造、奉献都是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人的社会性决定,不论个人的主观劳动动机是什么,是自私还是高尚,客观上都在奉献社会。

  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就职的时候,一位记者问了他的母亲这样一个问题:“您有一个担任美国总统的儿子,您是否觉得无比骄傲?”富兰克林的母亲回答道:“我固然觉得很骄傲,但我还有一个同样令我非常骄傲的儿子,此刻,他正在庄园里种地。”她的回答令记者非常震惊。的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按身份高低学、识深浅、财富状况来评价一个人,但不管拥有怎么样的人生,均有其价值所在。就像富兰克林的母亲所说的,不管是总统还是农民,他们都尽己所能作出自己的贡献,推动历史的进步,都足以令她感到骄傲,因为人生不同,价值同在。

  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无论是选择大江东去或是小桥流水,都是各人的心志使然。人各持不同的人生态度,追求煊赫显耀的未必高尚,意在淡泊清静的未必卑下。吐出自己最后一缕蚕丝,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蚕茧,这是春蚕的价值;为使昏暗变得光明,献出自己最后的光和热,这是蜡烛的价值;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让零配件构成一台精密的机器,这是螺丝钉的价值……。.

  正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在课堂上,理想常常会成为讨论的话题,而回答却大致相似,”我要成为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很少有说要做农民或者普通的工人,当然有远大的抱负的确是无可厚非和值得鼓励的,然而毕竟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成为精英也只是一少部分人,我们不应该要求不同水平的人达到同一高度,不应该歧视某些价值观,因此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先要认清自己的价值观,拒绝随波逐流,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使自己活泼而不轻浮,严肃而不冷淡,自信而不骄傲,虚心而不盲从。成功时学会深思,受挫折时保持镇定,在追求人生价值中奉献,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行进在人生的旅途上,经风不折,遇霜不败,逢雨更娇,历雪更艳。

选择的议论文8

  一个男孩子出生在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里。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懦弱,没有一点男子气概,非常敏感多愁,老是觉得周围环境都在对他产生压迫和威胁。防范和躲灾的想法在他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不可救药。

  男孩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希望他具有风风火火、宁折不屈、刚毅勇敢的特征。

  在父亲那粗暴、严厉且又很自负的斯巴达克似的培养下,他的性格不但没有变得刚烈勇敢,反而更加懦弱自卑,并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致使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对他来说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他在困惑痛苦中长大,他整天都在察言观色。常独自躲在角落处悄悄咀嚼受到伤害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猜度着又会有什么样的伤害落到他的身上。看到他的那个样子,简直就没出息到了极点。

  看来,懦弱、内向的他,确实是一场人生的悲剧,即使想要改变也改变不了。因为他的父亲做过努力,已毫无希望。

  然而,令人们始料未及的是,这个男孩后来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他就是奥地利的卡夫卡。

  卡夫卡为什么会成功呢?因为他找到了合适自己穿的`鞋,他内向、懦弱、多愁善感的性格,正好适宜从事文学创作。在这个他为自己营造的艺术王国中,在这个精神家园里,他的懦弱、悲观、消极等弱点,反倒使他对世界、生活、人生、命运有了更尖锐、敏感、深刻的认识。他以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压抑、苦闷为题材,开创了一个文学史上全新的艺术流派—意识流。他在作品中,把荒诞的世界、扭曲的观念、变形的人格,解剖得更加淋漓尽致,从而给世界留下了《变形记》、《城堡》、《审判》等许多不朽的巨著。

  是的,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不可随意硬性逆转的,就像我们的双脚,脚的大小无法选择。

  别再抱怨你的双脚,还是去选取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吧!

选择的议论文9

  西方思想从康德以后发生了“诗性转向”,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始,各门学科都调整了视点,力图从艺术阐释入手进入本学科领域,最初的理由是宗教起源于神话,可神话并不是教义,而是艺术作品。进入十九世纪后半叶,如结构主义语言学、存在主义哲学等几乎就是从诗歌研究起步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的质疑中,毫不留情地讨伐了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灌输的“要追求真理必须走出感情魔障”的论断最终让人失去了“本真”的“此在”,让人无法聆听到神圣的声音,直至丧失了最安全最可靠的“家园”。

  人要回到人自身,回到本真的家园,这个目标不是科学理性能够实现的,重返家园只有诗歌才能靠近。海德格尔用了“靠近”而不是用“抵达”进行描述,也就是表明永远都处于“在途中”的状态。叶世斌的诗集也叫《在途中》,这本诗集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起点上,以诗歌的方式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可能性意义进行了一次个人化的追问与探索,并完成了由存在主义到人道主义诗性哲学的嬗变,从而确立了一种不愿放弃终极的诗歌品质。

  海德格尔把诗人看成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站在人和神之间的诗人,虽然看不到神,但能看到天空,诗歌是对天的仰望,在仰望中捕捉到了神的信息,概括地说来,由于诗是以个人化而非公众化的情感体验领悟着生存赋予人的痛苦、欢乐、收获、幻灭、光荣、耻辱等种种事实,由于诗的“非他人化”、“反推理性”、“拒绝真理过滤”,是一种真实可靠的吟咏,因而聆听到了神的声音,感悟到了神的喻示,呈现了本真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的隐藏的判断力是超越纯粹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后的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海德格尔的进一步总结认为就是诗。所以真正的“诗性”就是一种“神性”。

  叶世斌的诗集《在途中》对生命、人格、尊严、价值、意义的追问和探索与存在主义哲学最先形成的是内在结构上的对称,这不是诗人选择的结果,而是精神上的默契。诗中的悬空、无根、沦陷、沉没、失踪、幻灭的意象密集地埋伏在稿纸上,反复引爆,开山凿石般地炸开前行的路。叶世斌“在途中”不只是为了抵达,而且是在途中不断寻找“路途”,在途中的自我批判、反省、救赎中一路跋涉,最终立足于人道主义的城垛上眺望家园和神的居所。

  人之“在世”是因为“站出了自身”,“站出了自身”就是站出了动物性生存,于是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就有了意义和终极的要求,这是人的自由,也是人的灾难。人之“在世”的方式注定了人必须面对两种存在可能:一个是本真的存在,一个是非本真的存在。然而人在本真和非本真的夹缝中却被剥夺了选择权,人的悲剧就在于你根本就不能超越力量强大的非本真生存,比如公众意志、日常行为、传统方式、流行观念是根本不让你超越的,而且是集体认同的真理。所以“此在”的人把“自己”交给了别人,把自己交给了“日常”,自己不再是自己,日常的自己是假冒的自己,是名誉的自己,海德格尔称做“日常自己”,或“他人化”的自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买衣服逛商场并不是逛自己,而是逛别人能够接受的自己,说话做事的合理性是别人认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你自己的合理性,所以诗人为什么要眺望童年、湎怀丢失的时光与风景,因为那里保留着没有异化没有被分裂的本真,那里有着神性的光辉。

  叶世斌的《在途中》与前两部诗集《门神》和《倾听与言说》有了很大的不同。高强度的情感爆发力和尖锐的感觉穿透力是叶世斌诗歌最显著的特质,而其诗歌的视点前后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的诗歌气质中流敞着尼采、叔本华的血脉,用焦虑、绝望的内心体验着荒诞和荒谬的存在如何将“自己”挤压、异化、分裂,是由内向外的透视和撕裂,是内心演绎的存在,更多是臆想、放大、虚拟的存在;而《在途中》的相当一部分诗中,虽继续坚持着早期既有的对生命、对存在的性质认定,而视点却转换成由外向内的递进,即由客体的事实引发内心的自省与审判,“由我而事物”到“由事物而我”,这种转变在诗歌形式层面上几乎很难看出来,但它在另一个意义上昭示了诗人和诗歌更逼近形而下的存在,更强化了内心的质感和体验的具象,通俗地说,是具体的生活在诗歌中下沉,而不是用诗歌发酵一种臆想的生活。这样阐释是要说明叶世斌的《在途中》与荷尔德林的《归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诗歌的哲学,一个是哲学的诗歌。从阅读对诗的期待来说,人们愿意读到诗歌中的哲学,而不愿意读到哲学中的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歌抒情的高贵性在于高端体验中翻译了不可言说的生存真相,唯有诗才能逼近本真的生命,这是诗人骄傲的根据所在。在全面技术化和物质化的时代,人被挤压到存在的边缘,人注解着物的存在,物是人的尺度,物本主义消解了人本主义,就像《鸽子一直传输和跟踪我》一样,物化了的手机屏上的“鸽子由来已久/一直传输跟踪我/悉知我的快乐,愤怒,恐惧/和鲜为人知的秘密”,“我不时地望着它,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不只是传输和跟踪,还有隐形的警告和随时发生的出卖。在《我是一个被雷击的人》中,“我”已被电控制了全部的行为,电成了另一种生存血液,“电流,这个世界和我的血液/输入我的每个细胞,纠缠/和捆缚我。”叶世斌以诗阐释了“人被物控制和制造”的悖反与荒谬,在人们集体被物征服之后,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不知道人实际上已成了“电源”的目的,人成了电源使用价值的一个目标,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意志一天天地在瓦解我们自身的意义,删除人的本真的天性,电源接通的时候,“现代物质温暖和照耀着我们/如同这个夜晚,被白炽灯/和取暖器瓦解,构建/生活对我们的改变。”“我们迎着光亮,成为/夜晚的一种温度”,那么我们的温度在哪里呢?叶世斌以诗歌隐喻和象征的叙事体验呈现了人的下沉和主体的失踪,不谋而合了存在主义哲学中“人是有待被制造的人料”这一颠覆性的人的定义。人被逐渐纳入到科技体系内,科技的力量就重新塑造了人,人的自然性(本真性)遭遇了根本上的破坏,人异化成了物的零件。叶世斌有不少诗歌揭示了这种混淆和异化以及目的的被篡改,《花摊》一诗中,“这些争相购花的人/早已被花朵收购”,在不停追问与领悟中的诗人,极其准确地为当下的人进行了定位,这就是“客居”,当“自己”和“本真”消失的时候,人与“在世”的关系就是租赁关系,《城市和宾馆大厅的一盆竹子》中我和这个城市以及一盆竹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客居者,是租赁在这块有限土地上的客居者,这里不是对生存形态的一种探究,而是对生存事实的确认。没有家园而在途中,没有本真而被悬空,所以城市、我、竹子“盘根错节/被堂皇的钢铁和水泥笼罩/被客居的虚伪和倦怠伤害”。正如《我不知道所有的租金是否偿还》中所说的,“租赁的事物令人疑心/所有成果变得沉重而残忍”,当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建立在一种租借程序中时,“客居的虚伪把我熄灭”就是不可避免的。

  “异化”之后人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客居”和“租赁”,“客居”、“租赁”下的是本真生存的“虚悬”和“失踪”,《手执火把的人》无法照亮夜晚,只能照见黑暗,“手执火把的人/被自己举着”,却“无法执掌/自己。风在火焰上摇摆/给他火势,那就是他忽然/被吹熄,或被火卷走的时候”,手执火把的姿势成为一种虚悬和危险,就像《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椅子、桂花、阳光甚至院子毫不相干,人在失去本真后成为院子里的被抽象出来的符号,亦如高天《流云》,“天空回到它的本义/还有什么比流云更缺乏根据/这悲壮的一刻不停的流云呵/匆促的无可挽回的流云/不是一场风鞭子似的/跟在它的后面,而是隐蔽在/天空深处的虚无,那永恒的/虚无驱赶着它们!已来的/未来的都将带着我们的/泪光,赶向虚无”。《找不到落点的蜻蜓一直飘着》中,蜻蜓触碰的都是“不踏实的事物”,“三十个夏天/过去,池塘和垂柳都已/枯死。那只张着翅膀的/蜻蜓,找不到落点。”没有“落点”的“虚悬”是追求终极和还原本真全面失败后的人类的共同的隐喻。现代物质挤压下的“无根”性是人类的集体困境,病毒一样的四处漫延。存在主义哲学在尼采和叔本华那里是极其悲观的,叔本华把人生过程看成是一次自杀的慢动作演示,叶世斌的诗歌在另一个层面上将“自杀”与“他杀”纠缠着解释和体验异化与分裂所造成的生存伤害,所以他的诗中反复出现“活埋”的意象。在一首《这条临时的即将的闪电》的诗中,“摇摆的槐花,宿命的槐花/一生完成一次下落一生都在/一刻不停一去不回地抵达”,人的一生就是一次一去不回的抵达,所有的美丽与喧哗都是瞬间的闪电,如同死亡不可替代一样。在叶世斌早期的诗中,他计较着精神和灵魂失踪后的“敌人”和“对手”,并表现出了死不瞑目的愤怒与抗议,而《在途中》的存在体验虽然有着类似的哲学背景,却在诗的形态上已经表现为沧桑际遇后的从容和淡定,并且冷静地审视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压迫与窒息,在《平静和亮得看不见的玻璃》、《这个夏天被堵得严严实实》等诗中已经表现出了诗人强大的承受力和直面的勇气。这一系列诗中,诗人的表达与言说不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领悟。诗的境界明显得到了强力提升。诗歌之于哲学正在于体验和领悟,是体验领悟后的呈现,而不是实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性。应该说,《在途中》更逼近诗性的哲学,而不是定义的哲学。

  人最难解决的就是孤独,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在罪过与信仰,绝望与激情,生存与死亡,教堂和墓地之间,人的最大的孤独在于精神的孤独,心灵的孤独,那就是“失踪”与“虚悬”后的无话可说与无处可说,即丧家之犬的事实。存在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一书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孤独和绝望都有力量决定着你视线的方向,重要的是在路上你将何为。二十世纪神学家卡尔。巴尔特说“人类被拯救的时刻是这一时刻,只有被逼到悬崖上走投无路不得不跳下无底的深渊,这瞬间他才获得了拯救,上帝托住了他。”叶世斌《在途中》一直顽强地表现出拯救的愿望与意志,因为他知道一个诗人真正的精神破产是在绝望中放弃自我拯救。上帝拯救的是那些一路餐风露宿风雨兼程的朝圣者。

  存在的失真造成了距离神圣越来越远,表现在《我们因为看不清自己而美丽》这首诗中是人与雾的关系,世界是一个迷惘无边的雾境,“历史和未来,所有的事物/被雾裹着。一部分文字/拂去雾,把我们带进/更深的雾里。我们的目光/被雾围困,目光敏锐而收缩”,雾里事实是不可翻译和言说的事实,是接近了最本真的事实,用诗来表达就是“美丽”的事实。日常的生存被公众理性、传统世俗、集体规则反复过滤和篡改,这使我们遗忘了自身的由来和出处,“因为什么,我把/绝世的真情/谋杀?遗忘抽象着往昔/橡皮一样慢慢擦去/疼痛,罪恶和灾难”(《遗忘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能力》)遗忘的过程是失真的过程,也是自杀的过程,诗人不能容忍底线失守,于是自省、自审、自救就成了叶世斌诗歌的重要方向。

  “走近上帝的是/是哪一种鞋码?它怎样/错开车辆,蚁虫和自己”(《父亲和我正陷在途中》),面对这不可救药的生存事实,叶世斌以诗的方式表达着找回本真,重返家园的努力。这是一次蜕化变质后的出发,是一次诗性哲学的转向。叶世斌以宗教的情怀,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开始了他的灵魂救亡的诗歌之旅,用笃定、沉稳的视角反省人被异化的灾情,以一种强烈的忏悔与救赎的态度表示了自己被异化分裂的苦痛,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自我”本真的丧失,除了物质和世俗力量的摧残,人自身的妥协甚至是合作加快了灵魂异化与精神分裂的速度和效率,《在生命形态的完成》中石头被塑造和雕凿的过程,就是石头被异已化的过程,“我就是一条河豚,以毒性?和自虐为生,不可救药”(《自虐的河豚》),人在很多时候,是靠繁衍毒素为生的,而不是靠信仰和神圣活着的,比如以毒攻毒,以恶制恶,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仇恨和敌意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质地,这使得人不仅自己远离了神圣,而且还制造了“在世”的焦虑与恐惧。物化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对神是有罪的,对自己也是有罪的。叶世斌诗中以“故居”的意象表达了原初纯净的家园,表达了失落和丢失“故居”的愧悔,那不只是追忆,而是在追忆中的精神重返。“故居”保留着岁月的真相,“故居的石阶知道我的鞋码/不知道我出门后的走向”,出门后的人注定了像兔子一样穿行,焦虑、恐惧、紧张、分裂、异化不属于故居台阶上的“我们”,我们努力地与这个虚假的世界进行合作,同台表演,当我们被雕塑成形的时候,那就是本真之我的“活埋”。叶世斌当意识到客居在世的时候,便无法宽恕自己的合作和自我出卖,于是他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一些丧失把我们变成神/正如一些获得把我们变成鬼”,“我们获得很多,是因为失去更多”,在《这是木鱼》的声音中,诗人开始忏悔,“我的一生多少罪孽/如同我的心里多少泪泣/垂直的雷霆在我耳际沉默/我连自己的哭声都无法听见”,如同一只焦虑的兔子,“多少年,我面不改色/在心里流汗,在原地逃窜/偷取的自由到底多大面积/是否一片蓖叶就能覆盖我的安全”,(《穿行的兔子如同黄昏的一根白发》),诗人在忏悔与自审中决绝而坦诚,公开承认“我的命运人迹罕至”。在巨大的孤独和遥遥无期的途中,诗人内心压抑着一场揪心的泪水,如芭蕉上的雨,足以使整个夜晚泪流满面,而在归家的途中,不必倾诉与宣泄,重要的是内心修炼与皈依,修炼神性,皈依神圣,那样才会让内心安静详和。在第二辑《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中,诗人的宗教情结和人道主义理想旗帜鲜明,并成为《在途中》诗性哲学的终点。这一辑中对生命的关怀、对脆弱的悲悯、对死亡的宽容、对亲情的珍惜,都已经超越了世俗层面的形而下的情感,而上升为一种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立场,《千佛洞》、《济南的佛》、《这是木鱼》、《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是《在途中》真正能够打动人、震撼人的诗作,诗人的忏悔、悲悯、拯救、普渡众生的情感虔诚而洁净,毫无杂质,只有聆听了神的声音,才会有与神交流的可能,这不是权力,而是心力。“我跪拜而来,满含泪水/佛呵,我的心早已千刀万剐/我的一生罪孽无数。请将绝世的/磨难累赐于我以至万劫不复/但我的祈祷声声啼血:请你饶恕”(《济南的佛》),“香炷的火向下走,接近/人间。香炷的烟向上升/指向天堂。我的手抓住他的/体香,一次次被灼痛”,“必须有个地方让我低着头/长跪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随烟升起,在天外/把人世的真相撕破/一生跋山涉水,拯救救星/当我满含热泪,我知道/我救回了苦难和慈悲/我坐在天堂最后一级台阶上/瞑目悔悟,像在瞌睡”(《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至此诗人已经完成了他对人生、对生命、对意义的最后的领悟与体验。在“救我”和“救世”的双重理想中抵达到了人道主义中心高地。

  保罗蒂利希说,“人对宗教的追求并非出自天性,一开始出自于困境,追求宗教信仰的前提是人生的无意义”,叶世斌的诗性哲学并不奔向宗教神学,而是弥漫着宗教情结,真正构成叶世斌诗性哲学基础的证据是,诗人从没有停止过意义追问和终极梦想。存在主义哲学是他的追问与思索的精神视点,更多的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真正契合叶世斌精神内核的是人道主义诗性哲学,悲悯、恻隐、忏悔、赎罪的精神指向直接抵达其诗歌的核心价值区域。即使诗歌呈现出的是“救世”的徒劳,但灵魂“自救”的愿望最起码在诗歌中表达或实现了,况且诗人一直还在途中,一生的努力和修炼足以使本真的家园越来越近。

选择的议论文10

  人生在世有许许多多的选择,我们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一与二之间你只能选一个,你又该如何选择呢?

  今天,刘老师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几个词语:快乐、友情、亲情、健康、金钱、自由、资源。这七个词语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但刘老师说:“必须要依次划掉,最后只留下一个!”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看到了这个词语,我不禁喃喃自语:“我不想选!我不想选!”后来我想了想,觉得金钱乃身外之物,没有了它不一定就不快乐了。想到这里我毫不犹豫地划掉了它。

  第二个被我划掉的是“自由”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即使你失去了自由,不能随心所欲。但是你有家人朋友的关爱,你也能收获快乐,这样也不算是坏事。鲁迅也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所以我选择了“自由”。

  在剩下的词里面,我划掉了“资源”、“快乐”还有“健康”,因为我觉得它们都没有“亲情”和“友情”重要。亲人和朋友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希望,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这一刻,我要做最后的抉择了。让我在“亲情”和“友情”中选一个真的很困难。我的脑海里不禁回想起朋友关心我帮助我的样子,回想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同时我又想起家里父母对我的爱和感受到的温暖。经过几番挣扎和思考,我下了一个决定——我选择亲情。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我。是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长大。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思索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三思而后行。

选择的议论文11

  心灵是人的一扇窗,亦是人的灵魂所在,一个人心灵的选择是好是坏,将会影响这个灵魂的转变。

  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我们要像那位登山者一样,伸出援助之手,用身心去温暖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敌之兵且无充饷之很多各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口销烟壮举,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后,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名,仍让人激动不已。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僭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真可惊天地,泣鬼神。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他们的最终的美,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仍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光芒。

  心灵的选择,将从灵魂的大无畏的随之改变。

选择的议论文12

  选择,一次对生命的郑重承诺。

  从古到今,一次次的选择如蛛网般笼罩在我们面前。面对千丝万缕的交点,有的人迷茫了,或者醉倒在酒色财气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或者奴颜婢膝成为历史的罪人而遗臭万年。但是,历史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更多的是人性中的真善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的选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的选择……

  伟大的人物因为伟大的“选择”而永垂史册。在对生命作出承诺的同时,他们的心里始终回响着一个声音——祖国,人民!于是,选择才变得如此凝重而深刻,它所要付出的不是喊一句口号,抒一腔激情,它需要的是严肃的态度,一生一世的实践甚至是生命的炼狱。

  是的,人生是一次选择,选择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航船则能勇往直前,鹏程万里;而逆流的航船只能使你举步维艰,欲步不前,甚至被猛浪或漩涡永远打翻而深沉海底。

  所以,朋友,面对选择,你需要承诺!

  选择,一次对人性的不断完美。

  人生数载,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这本是自然界的轮回,但是优柔寡断的多情才子总会“以物喜,以己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多么凄美啊!

  但是苏东坡感悟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情怀,陆游却体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豁然开朗的境界。

  人生如蜿蜒曲折的河流,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坚韧的品格。春风得意时,我们须快马加鞭,勇往直前;失意伤感时,我们要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汪国真曾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么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所以,当我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之后,便只顾风雨兼程,去追逐远方的地平线。

  心灵的选择——须尽善尽美的志向;

  心灵的选择——须坚忍不拔的人格!

选择的议论文13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个合适的选择可以影响自己,或者是他人的一生。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选择?

  思绪流转,回到一个炎热的夏天,干燥而又让人烦闷的风吹过街道,吹过我的全身,汗腺仿佛突然开了阀一样涌出像豆粒那么大的汗珠。我期盼早点到家享受那凉爽舒适的空调冷风。

  一个十字路口,灯由绿变黄,只好站在路口的一侧等待。谁知,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画面,一位身着优雅的老人站在我的身边等绿灯变绿,等了不到十秒便向前迈去,我略吃惊,眼睛已经不好用到这种地步了吗?我出声禁止“奶奶!是红灯,你还是稍等一下吧?”那老人并没作声,仿佛没有听到似的继续大步迈进,我闭了闭双眼,心中深感无奈。心中正琢磨这种乱过红灯的社会现象带来的影响,再张开眼时那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在我的眼前。

  那老人走上前,站在一个青年女子的前面就势趴下。“哎呦哎呦”的叫了起来。“你叫什么叫?我哪里碰到你了?你说说!大家都过来看看啊!为老不尊,老不要脸的现场版啊!”那女子大声吼道,不知怎的,明明知道这女的并没有过错却不由得不喜欢这女人了。老人噤声,围观的人们都说那青年女子无礼,老人都没说什么呢,她倒是先骂起人来了,那老人趁热打铁,神情啜泣的小心的说:“姑娘,我家不缺钱,我不是碰瓷的那种人……”“你不缺钱干嘛往车子前面倒了啊?”“……”围观群众纷纷转头看女子,怒目而视,我……可能是唯一一个看到事实的人。

  可突然一想起刚刚站立时老人对我的微笑,那微微扬起些许弧度的嘴角显的有风气,我内心渐渐动摇,万一…万一…有别的看到的人呢?老人说话了“……姑娘,我身上一分没有,你给我100块钱去趟医院吧……”那女子更显气愤,心中的天平有了标准,我上前“我看见了!是这位老人趴在地上,跟这位姐姐无关。”心中舒坦了许多,我没有作假证!

  那一刻,我觉得我做的最正确的选择!

选择的议论文14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弗罗斯特的一首小诗形象地写出了人生中的选择,是必要的,又是需要谨慎面对的。所以,正确的选择,才是人生的成功基石。

  正确的选择,能成就人生的辉煌。比尔·盖茨是人类历史上鲜有的天才,他所发明的微软,至今还广为流传。但是,谁又能知道他在高中毕业以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辍学,潜心研究电脑技术,最终才成了当代的首富。正是比尔·盖茨做出了适合他的正确选择,才成就了他的一生。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迈出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正确的选择,能拯救国家的未来。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日本学医的他,看到了当时黑暗的中国社会,人们的麻木;怀着腔爱国热血的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直击敌人的要害,成为中国文坛上带领人们走出彷徨的呐喊者。②鲁迅放弃了医人的身体,而选择了医人的思想,通过新文化运动使人们走出无知。这样的选择,更使得他永垂不朽!

  正确的选择,也是一种“义”的体现。诸葛孔明放弃田间悠闲的生活,选择出山辅佐刘氏父子只为报答刘玄德的礼贤下士;抗金元帅文天祥面对敌人“高官财富”的好处,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只为那高尚的道义;呼保义宋江带领兄弟受招安,离开梁山水泊,只为能给国家效力,做一个名义双全的忠臣……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他们为了维护人间之大义舍小家,顾大局,这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反,当今社会还有不少因眼前的小利益而丢掉前途的人:个别的官员,只为满足一时的小利益,贪污受贿,最后都是被绳之以法,声名俱裂。他们这样的人,都是我们在利益的选择面前,最好的反面教材。

  人生中选择的机会有很多,有些能把你推向巅峰,而有些就会让你跌落谷底。所以,请谨慎一点吧正确地选择你的道路,成功正向你招手!

选择的议论文15

  自从来到人世间,我们就时时刻刻面临着选择。

  每当我们面临选择时,总会有人指指点点,向我们提意见,说你该选择这个,不应该选择那。他们干扰着我们的选择。

  但该由谁来选择呢?是他们?还是我们自己?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说不定他们的观点更好呢。而我们则会说:我们要自信点,要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如果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呢?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别人的观点,而是要参考其他人的成果,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使自己的选择正确率提高。

  相信自己的选择吧,它是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产生的,是极其适合我们自己的。

  相信我们自己的选择吧,当有一天我们回过头来,望着自己所开辟的道路时,我们会发现,那些由我们自己的选择所组成的地面,已变得花团锦簇。

【选择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高二选择议论文11-09

我们的选择语录11-27

选择高中作文08-11

经典议论文12-21

议论文精选12-01

选择初一作文11-06

生命的议论文12-04

虚荣议论文12-01

幸福议论文11-30

关于议论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