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

时间:2024-10-21 16:42:13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实验报告经典【15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实验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验报告经典【15篇】

实验报告1

  首先对于课程安排,感觉很紧凑,几乎不遗漏任何的知识点。

  理论总在实验和机试前,这样有利于我们学生接受新知识的灌输,而且把理论运用自如。

  每理论课后,老师总不忘留出十几分钟的时间给我们思考的空间。

  其次是对于教学,感觉老师讲课的思路很清晰,运用课件的形式讲课,很有概括性,重点“一针见血”,易于给我们把握住知识的主次。

  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我们慢慢吃透了课本上的知识,老师偶尔形象及幽默的比喻,易于理解接受,感觉不到课堂的枯燥,实验前,老师总会给足够的时间给我们预习。

  分成小组的形式,让我们形成合作的请保留此标记团体,实验中不仅让我获得知识,更锻炼了我们同学之间的合作。

  实验中学会了“双绞线的制作与测试”、“IP地址规划与管理”、“对等网络组网”等等。

  即使操作上,我们学会了开通博客、;windows 20xx server的安装”等等。

  实验后的实验报告让我们有了总结回顾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21世纪的我们,必须学好科学技术才能站得住脚!!!在实验中,让我们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实验前做好准备,要了解实验目的的要求,要详读实验的步骤,实验过程要谨慎仔细等等。

  相信以后更认真,努力的学习,一定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更全面。

实验报告2

  第一对“电子政务实践平台”的整体认识

  我们选择的电子政务实践平台是奥派电子政务实践平台。奥派电子政务实践平台包括政府信息门户、政府办公系统、招标采购平台、公文传输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多套软件系统。

  系统按照电子政务成熟阶段的政府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建立模拟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体系,让学员在模拟环境下,分别以公众、企业、政府公务员等不同的角色进入教学模拟系统的前台(面向公众和企业的门户网站)和后台(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或职能部门的业务处理系统)进行实际的操作。从而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实际操作和情景式教学方式,使学员了解电子政务的整体形态;政府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方式。通过实践课程学习对电子政务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从而感受到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并能够初步掌握实施电子政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奥派推出的电子政务教学软件旨在构建一个虚拟的各级政府机构的一个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信息交互与应用平台,通过营造一个真正快捷、共享、安全的政务工作环境,建立"一站式"的政务服务体系。系统具有网上申报、登记、审批、查询等行政管理功能。在网上公开行政审批项目的办理机构、申办条件、办理时限、办理程序、办理材料,有条件的可以实现网上查询、申办、登记和审批。

  奥派电子政务实践平台系统的特点

  一政府部门对外统一窗口提供各种职能服务;

  二政府对内可以提供适应各部门电子办公的接入系统;

  三民众可以在网站了解或办理部分或所有服务事项;

  四适用不同群体需要,全方位提供特定内容;

  五个性化设置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

  六个人用户注册得到统一用户码,作为办事的通用账号,可以登录查询整个办事流程,审批的进展状态和提醒通知公告服务。

  第二对主要实验模块操作的理解

  奥派电子政务实践平台包括政府信息门户、政府办公系统、招标采购平台、公文传输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

  一政府信息门户

  政府信息门户分为前台与后台。

  前台包括政府信息门户栏目的规划和设计、信息资料的发布(供查看)、信息资料的发布(供下载)、专题的规划和设计、内置组件(留言板、反馈系统、调查等)系统的生成与管理、链接的使用(友情链接、栏目链接、文章链接等)、首页的规划与生成、访问统计系统的使用、权限的设置与管理。

  后台信息查看、信息搜索、留言板的使用、反馈系统的使用、调查系统的使用、资料的下载。

  二政府办公系统

  政府办公系统包括系统管理、人事管理、考勤管理、公文流转、会议管理、工作流管理、信息中心、日程管理、工作计划、办公用品、车辆管理、档案管理。

  系统管理包括组织结构管理、职位管理、角色管理、人员管理、权限字典、模块授权等。

  人事管理包括人事档案、调动分配、异动记录、培训记录、奖惩记录、考核记录、提醒设置等。

  个人管理首页设置、个人通讯录、公共通讯录、邮件管理、内部短信、个人维护。

  考勤管理功能模块包含:上下班登记、请假销假、加班确认、个人查询、全部查询、设休息日、假别设置、参数设置此些模块。

  公文流转包括发文拟制、公文模版、定制工作流程、发文会签、收文审核、收文承办、公文办理、归档销毁、密级管理、公文类别管理、公文办理定义。

  会议管理功能模块包含:会议室管理、会议室查询、会议登记、会议通知、会议纪要、会议信息此些模块。

  工作流管理包括审批流程类别设置、审批流程管理、审批点设置、审批职位、审批权限、同级流转等。

  信息中心包括新闻、公告、rss订阅、调查等。

  日程管理包括日程类别、我的日程、协作日程等。

  工作计划包括报告类别、计划类别、工作计划、部门计划、全部计划等。

  办公用品包括用品管理、预算管理、用品采购、用品统计、部门统计、库存报警、用品类别、办公用品领用申请、办公用品采购申请。

  车辆管理包括车辆信息登记、车辆油耗登记、车辆维修情况、车辆里程补贴、车辆使用情况等。

  档案管理包括档案管理、档案搜索、回收站等。

  三招标采购平台

  招标采购平台包括供应商、采购商、专家、政府采购管理部门。

  供应商包括注册资料、供应产品、资质文件、厂家授权、招标公告、标书购买、标书填写、标书投递、标书查询、采购项目、预中标公告、中标公告、中标项目、质疑投诉、帐户管理、付款和收款记录等。

  采购商包括单位信息维护、添加项目、评分细项设定、邀请招标设定、项目提交,项目查询、项目进度查询等。

  专家包括注册资料、资质文件、邀请涵、评标项目、项目评述、经验交流等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包括通知管理、采购新闻和办事指南的管理、银行帐号设置、供应类别设置、信息管理、项目审核、生成招标公告、招标公告管理、生成招标文件、项目查询、投标申请审核、标书付款确认、截止投标、邀请评标专家、确定预中标单位、发布预中标公告、确定中标单位、发布中标公告、投标保证金管理、履约付款、疑问解答、供应商、采购商和专家的资格审核、资料查询等。

  四行政审批系统

  行政审批系统包括行政部门、企业或个人、政府部门、办事者。

  行政部门包括维护上交基本资质材料、办事项目的添加与维护、行政部门审批、行政部门吊销企业许可证等。

  企业或个人包括申请的项目、提交各项资料以办理申请、查看办事过程。

  政府部门包括设立行政部门、设立办事项目、设立基本材料、设立相关法规、设立办事项目关系。

  办事者包括基础设置、网上办事申请、提交相关材料、审批项目并反馈、查看结果。

  五公文传输系统

  公文传输系统包括前台用户功能、后台管理功能。

  前台用户功能包括文件发布和上报、文件签收、文件分类查询、会议通知发布和签收、会议材料发布和签收、会议通知和材料签收反馈、检索与统计、电子签章。

  后台管理功能包括用户和群组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用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文件类型管理等。

  六国有资产管理系统

  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包括工作人员、资产管理员、领导。

  工作人员包括资产录入申请、资产变更申请、资产注销申请、资产入库/出库、查看资产分布情况、资产综合查询、查看公共信息等。

  资产管理员包括资产录入审批、资产变更审批、资产注销审批、资产综合查询、查看资产分布情况、系统基础信息维护、异常上报、信息发布、信息编辑、资产入库/出库、查看公共信息等。

  领导包括资产综合查询、查看资产分布情况、异常情况处理、系统基础信息维护、信息发布、信息编辑、资产入库/出库、查看公共信息等。

  第三通过实验有哪些收获

  一本课程追求全而务实,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了解了政府内部办公和为公众服务方面等的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通过把政府搬进课堂,让学生模拟政府的内部办公流程和实际业务,从而真正地了解和领悟电子政务应用的重要性。

  三丰富电子政务的实践教学案例的内容,电子政务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我们学习电子政务时更加直观和易懂。

  第四你认为实验所用的系统存在哪些不足

  我认为本系统总体来说是比较适合我们的,难易适中,各个模块分工明确。

  美中不足的是各个模块之间独立没有联系,角色过于单一。

实验报告3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实验目的: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实验器材:

  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刻度尺一把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9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实验报告4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植物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结构的生长顺序及各结构特点;

2、研究植物种子萌发的条件是否需要光照。

二、实验材料:

  生长状况良好的'绿豆种子10颗、两个透明塑料杯(自制)、脱脂棉、水

三、实验过程

  1、制作培养杯:将脱脂棉平铺在塑料杯中。

  2、将10颗绿豆种子放在盛有水的杯中浸泡一夜后,各取5颗放在两个透明塑料杯中方法是用镊子将种子放在脱脂棉与瓶壁之间,然后小心向杯中加水至水面离杯底2cm高,将一个培养杯放在温度(约25摄氏度)有光处(如窗台),另一个放在温度相同的黑暗处。

  3、每天定时(早上9点)观察种子发芽情况,并拍摄照片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同时进行文字描述。在描述时注意描述植物长出来结构的名称(胚根、子叶、真叶、胚轴);描述叶片颜色、胚轴颜色;测量并记录幼苗高度的变化。

  四、实验结论:

  1、我发现种子萌发时先长 胚根 再长

2、子叶的形状是形,真叶是形。

3、黑暗中发芽的绿豆胚芽是 状。

  2、我认为植物种子的萌发 不需要 (填“需要”或者“不需要”)光照。

五、发现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以下问题:

实验报告5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参数计算、系统的稳定性分析2、了解用MATLAB软件工具对系统的电流环和速度环作PI调节器设计3、熟悉对系统进行仿真的步骤和方法

  二、实验过程1、设计要求

  (1)静态指标:无静差

  (2)动态指标:电流超调量小于等于5%;空载启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转速超调量小于等于10% 2、电流环设计

  (1)确定时间常数:经计算得电流环小时间常数之和为0.0037s(2)选择电流调节器结构:采用PI调节器

  (3)计算电流调节器参数:电流调节器超前时间常数为0.03s,ACR比例系数为1.013

  (4)校验近似条件:均满足近似条件

  (5)计算调节器电阻电容:按照计算得出的电阻电容参数,电流环可以达到的动态跟随性能指标为4.3%,小于5%,满足设计要求3、转速环设计

  (1)确定时间常数:经计算得转速环小时间常数之和为0.0174s(2)选择转速调节器结构:采用PI调节器

  (3)计算转速调节器参数:ASR超前时间常数为0.087s,ASCR比例系数为11.7

  (4)校验近似条件:均满足近似条件

  工学院实验报告

  (5)计算调节器电阻电容

  (6)校核转速超调量:转速环可以达到的动态跟随性能指标为8.31%,小于10%,满足设计要求

  4、电流闭环控制系统仿真图1电流环仿真模型

  5、转速环仿真设计

  图2转速环仿真模型

  6、不同PI参数下仿真图对比

  表1中序号1为以KT=0.25的关系式按典型I系统设计得到PI调节器的'阶跃仿真结果图,可以看出此时无超调、但上升时间长;序号2为以KT=0.5的关系式按典型I系统设计得到PI调节器的阶跃仿真结果图,可以看出此时超调量小、上升时间较短,兼顾了稳定性和快速性;序号3为以KT=1的关系式按典型I系统设计得到PI调节器的阶跃仿真结果图,可以看出此时上升时间短、但超调大;序号4为开环时仿真结果图,可以看出系统将不会达到稳态。因此序号2的电流、转速调速调节器的设计合理。

  工学院实验报告

  表1不同PI参数下仿真图对比

  三、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参数计算、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学会了使用MATLAB软件对系统的电流环和速度环作PI调节器设计,熟悉了对系统进行仿真的步骤和方法。

实验报告6

  盐水

  图三

  现象:图一和图三与图二对比,可以看出在盐水和白醋中的鸡蛋是上浮的,但在白开水中,鸡蛋是沉在底下

  原理:随着盐水,白醋,的密度增大而鸡蛋的密度不变,物体的浮沉与浸入液体密度大小的关系??

  浸入液体密度大于物体的密度——漂浮??

  浸入液体密度等于物体的密度——悬浮??

  浸入液体密度小于物体的密度——下沉篇三: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一单元沉和浮

  实验名称:

  1、观察物体的沉浮

  实验目的: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展示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3、引发思维,初步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实验器材: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苹果、橡皮、水槽实验步骤:

  1、预测七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说明理由。

  2、依次把七种物体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影响沉浮的因素。

  实验结果

  现象和结论:

  沉的物体有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浮的物体有泡沫块、蜡烛、带盖空瓶、苹果。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实验名称:

  2、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实验器材:橡皮、苹果、回形针、小木块、小刀、胶带、水槽

  实验步骤:

  1、把橡皮和苹果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2、把橡皮和苹果分别按

  1/

  2.1/

  4.1/

  8、更小的要求切小,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3、把回形针和小木块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

  4、把几个回形针串在一起,把2个小木块粘在一起,预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现象和结论: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萝卜,因为萝卜各部分的密度不均匀,切割之后沉浮状态容易发生变化。

  2、概括结论最好分三步,先从“橡皮和苹果的切割实验”得出减少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从“回形针串联和小木块粘贴实验”中得出增加同种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再进行综合。

  3、注意小刀的使用安全。

  实验名称: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实验目的:

  1、学习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2、知道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实验器材:同体积不同重量的一组物体、同重量不同体积的一组物体、水槽。实验步骤:

  1、把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一组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2、按轻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3、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4、把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一组物体按大小顺序排列,推测沉浮并说明理由。

  5、按大小顺序依次放入水中,观察记录。

  6、讨论、概括实验结论。

  我们的结论

  现象和结论: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也可以这样说: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备注:若没有相关的配套材料,可用一个带盖的小瓶子和沙子来做第一个实验,用天平称量出相同重量的几个物体做第二个实验。

  实验名称:

  4、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会用烧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橡皮泥、烧杯、水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

  2、把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预测沉浮,再放入水中观察,记录沉浮状态和排开的水量。

  3、把同样体积的橡皮泥做成其他的实心形状,比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预测沉浮后再实验观察,记录排开的水量。

  4、用同样体积的橡皮泥作成其他的形状(船形、饺子形、乒乓球形、盒子形等),尝试让马铃薯浮起来,记录排开的水量。

  5、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只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改变排开的水量,橡皮泥在水水中是浮的。

  改变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橡皮泥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备注:

  1、实验用的橡皮泥建议用防水性能较好的工业橡皮泥,真的'要用一般的彩泥建议分别用一种颜色制作一种形状。

  2、烧杯的刻度不容易准确的观察排开的水量,可以贴一张打印好的小刻度纸。实验名称:

  5、橡皮泥造的船装载量有多大

  实验目的:

  1、知道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排开的水量。

  3、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实验器材:

  橡皮泥、垫圈、水槽

  实验步骤:

  1、讨论造船方案,怎样尽可以让自己的小船载重量大。

  2、提供相同体积的橡皮泥,分组实验。

  3、进行组际比赛,记录各小船的载重量。

  4、总结概括载重比赛中的科学原理。

  现象和结论:相同体积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备注:

  1、载重量的多少不仅和排开的水量有关,还与船体牢固、摆放垫圈手法有直接关系。

  2、实验中排开的水量比较难测量,故实验记录不作要求。

  实验名称:

  6、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能运用浮力和重力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实验器材:

  大块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

  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秤测量大块泡沫块的重量。

  2、在烧杯里加入200毫升的水,按书本13面的实验图组装好测量装臵。

  3、测出泡沫块小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4、测出泡沫块大部分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5、测出泡沫块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计算出这时候泡沫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6、整理分析数据,概括结论。

  现象和结论:泡沫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或:泡沫块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要合适,太小数据对比不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基本上测量不出自重,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

  实验名称:

  6、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1、知道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知道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它们所受到的浮力不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泡沫块、水槽、弹簧秤、带吸盘的小滑轮、细线实验步骤:

  1、利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装臵继续进行实验。

  2、先测量大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3、测量中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4、测量小泡沫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算出此时浮力的大小。

  5、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越大。

  备注:

  1、这一实验中排开的水量差别是很明显的,但不好测量,故略去这一内容。

  2、泡沫块的大小对比要明显。

  3、由于泡沫块过轻,用普通弹簧秤测量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块都显示不出自重,故建议用木块做这一实验,效果更好。

  木块比泡沫要好一些,但实验室的测力计也很难测出一块适合做这个实验的木块自重。

  这里有一个矛盾,要能测出自重,木块要大,大了,容器也要求大,有刻度的大容器实验室找不到......

  实验名称:

  7、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

  实验目的:

  1、知道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2、能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画示意图,解释物体在水中下沉的原因。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大块橡皮(或钩码)、细线

  实验步骤:

  1、测量大块橡皮在空气中的重力。

  2、测量大块橡皮小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3、测量大块橡皮大部分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4、测量大块橡皮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上的拉力,计算出浮力的大小。

  5、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备注:

  1、橡皮自重一项不放在表格中,以免学生误解。

  2、要让学生明白上浮和下沉物体浮力的不同计算方法: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重力-拉力,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重力+拉力。

  实验名称:

  8、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类别:演示实验+体验实验

  实验器材: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各一杯分别标上序号,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教师演示,把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中,观察沉浮。

  2、学生猜测马铃薯时沉时浮的原因。

  3、学生分组选一种液体做滴液加热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4、讨论分析,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态不同。有许多液体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备注:

  1、准备不同的液体,比如清水、盐水、糖水、味精水很有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让马铃薯浮起来的不一定是盐水。

  2、可在此强调酒精灯的规范使用。

  实验名称:

  9、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实验目的: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一发现一推测一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实验器材:盐、烧杯、马铃薯、玻璃棒、不锈钢调羹

  实验步骤:

  1、在烧杯里放入100毫升的水,把马铃薯放入观察沉浮。

  2、放入一平勺的盐,搅拌至溶解,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3、重复第2个步骤,继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4、整理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现象和结论:

  在水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盐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备注:一平勺盐的测量方法是先用不锈钢调羹舀满盐,再用尺子在刮过。

  实验名称:

  10、测量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实验报告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在医学、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且无机化学是高等师范类院校化学专业开设的第一门基础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所以,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无机化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学好以后的专业课程。无机化学课程包含的内容一般都为元素、化合物的一些较为琐碎的性质,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混淆。而无机化学实验恰巧可以辅助理论知识的学习且可以帮助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无机化学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基本操作以及学会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无机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着力于锻炼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实验精神,培育学生成为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的人才。

  一、无机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入大学以前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化学实验或许并没有深入到每位学生的心中,只是盲目地认为实验结果是评价一个实验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其实不然,因为良好的实验习惯、合理的实验方法以及正确的实验操作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所以,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非常必要。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下面几点。

  1.端正实验态度的培养在没有正式进入无机化学实验室之前,化学实验在很多学生心中无异于按照实验书上的内容机械性的安装实验仪器、滴加实验药品、模仿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等。对于实验目的并不明确,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验的要求。所以,端正的实验态度是进行实验的首要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必要条件。

  2.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首先,进入实验室,学生都应该习惯性地穿好实验服,以防一些类似于酸碱性较强的药品烧伤皮肤或衣服。其次,有些学生习惯在进入实验室后将书包等与实验无关的东西放在试验台上。这个行为隐藏了极大的危险性,因为在无机实验中,常会用到酒精灯等易燃易爆的仪器。在实验中,如果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会引燃实验台上的物品,从而引发一系列不堪设想的事故。最后,在实验完成后,废弃药品及实验台卫生的处理也很必要。实验完成后,应该培养学生自主收拾实验台以及处理废弃药品的良好习惯,保持实验台整齐,方便其他学生使用。

  3.专业实验操作的培养在正式进入大学的化学实验前,中学老师大多数都注重于专业知识的指导。所以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操作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且实验操作不准确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无机化学实验恰好是学生入学以来首次进行的实验,这就要求无机化学教师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正确的操作,为后面的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1.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实验习惯而造成的实验室事故令人刻骨铭心,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所以,可以通过第一节实验课时播放一些实验事故的宣传片、图片,或上网收集一些实验事故给学生观看。这样可以给学生敲个警钟,实验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多地注意这些问题,可以减少此类事故发生的概率。

  2.专业实验操作的练习在中学时代养成的错误操作习惯会给学生以后的实验带来或多或少的安全隐患。所以,纠正学生错误的实验习惯势在必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播放教学视频来让学生观看正确的实验操作,然后每个小组进行比赛,学生自己通过纠错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来熟练或者纠正自己的实验操作。

  三、创新研究实验方法

  观察和总结以往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发现,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一般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缺乏一些创新性,一味地将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学生脑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不仅教师授课费劲,学生提不起兴趣,也会抹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注意到老师在讲解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造成实验失败或者实验结果不理想。为了完成实验报告,有些学生甚至会改数据,失去了化学实验的真正目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实验方法。

  以身作则,通过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以及改善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建立起让学生感兴趣、教师辅助学生进行研究式的实验教学。

  1.教师讲课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创新自己的授课方式。例如可以引进多媒体进行授课,加入一些动画或者视频来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有时候自己实验的错误操作已经成为习惯,学生很难进行习惯的改正。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操作从而反思自己的操作,学生在以后的实验操作中也会多加注意。而且,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力来赢得比赛,从而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仅仅停留在实验操作的考核以及药品的存放等,教师也可以通过改革考核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比如可以加入实验报告的设计、实验过程的创新、实验误差的处理或者实验药品的回收利用等,采用积分制来作为最后考核的结果。

  2.学生实验过程的创新

  (1)设计式实验。首先,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实验方案的设计也会锻炼学生的总结以及创新能力,不再是一味地照抄照搬实验教科书上的实验内容,而是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或者总结文献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其次,实验设计的过程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例如我校的趣味实验光催化降解汾河水中特定污染物,首先学生自行上网查阅关于光降解的机理以及光催化剂的类型等。然后向教师请教有关内容中有疑问的方面,最后实验方案确定为用对环境没有危害的无毒的二氧化钛纳米纤维为光降解剂来进行降解汾河中的污水。实验设计中,学生以影响光催化剂光催化性能为主线进行实验,在教师的帮助下很好地成了水污染的降解。这次的趣味实验也引起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更大兴趣。又如趣味实验铵盐的分解中,学生以氯化铵为实验原料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进行反思,并结合该原理对铵盐在现实生活中安全气囊的应用进行解释。

  (2)研究式实验。传统实验课程都会以实验课本上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只是一个简单的实验记录过程,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几个步骤。其实这样的实验报告格式会给学生在思维上一些拘束,没有更多的有关实验其他方面问题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师应该以研究为目的,探讨式地引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开始实验前,需要学生自己讨论,设计自己的实验过程以及在实验中要解决的问题等。例如水中花园实验,理论课学习后学生都知道很多金属硅酸盐都微溶于水,且颜色、形状各异,然后上网查找有关硅酸盐生长的因素以及出现该种现象的机理。再通过观察实验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晶体顶部慢慢长出的各种颜色的枝芽并不断向上生长,最后可以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水中花园.最后通过比较实验中枝芽的颜色、形状以及生长速度的不同,总结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例如温度和硅酸盐溶液浓度等)。这样的研究式实验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帮助,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学习课程以外的一些知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3.实验结果的处理

  实验结束后存在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实验台的整洁问题外,还有两个较重要的问题:一是废弃药品的处理,二是实验数据的处理。

  就废弃药品的处理问题而言,目前越来越多的报道提倡绿色化学以及药品回收再利用。这种做法不仅使环境问题得到缓解也可以节约一笔不小的实验药品开支。例如,在 Fe3+、Al3+ 离子的分离 - 萃取实验中,蒸馏出的乙醚可以回收再利用;转化法制备硫酸亚铁胺的实验中,可将实验产物回收保存,然后作为三草酸合铁的合成实验原料;含银的废液,可通过银的提取实验进行回收利用;可以将废酸和废碱溶液中和至合适的 pH 值范围(6~8)后再进行排放。

  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实验现象不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不能使学生轻易地认为只要随便写几个可能性的理由就行,或者更有甚者会照抄别人的数据或者造假自己的数据。要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最重要。同时要让学生重复实验,找出实验结果出现异常的原因。对于异常的实验现象的引导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四、总结

  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于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以及动脑的能力,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用创新的思维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以及处理实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完成实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无机化学实验的真正乐趣以及化学课程带来的无限魅力。

实验报告8

  【实验题目】 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

  【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基本机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使用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基本方法。

  2.学会使用示波器观测电信号波形和电压副值以及频率。

  3.学会使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并测频率。

  【实验原理】

  1.示波器都包括几个基本组成部分:

  示波管(阴极射线管)、垂直放大电路(Y放大)、水平放大电路(X放大)、扫描信号电路(锯齿波发生器)、同步电路、电源等。

  2.李萨如图形的原理:

  如果示波器的X和Y输入时频率相同或成简单整数比的两个正弦电压,则荧光屏上将呈现特殊的光点轨迹,这种轨迹图称为李萨如图形。

  如果作一个限制光点x、y方向变化范围的假想方框,则图形与此框相切时,横边上的切点数nx与竖边上的切点数ny之比恰好等于Y与X输入的两正弦信号的频率之比,即fy:fx=nx:ny。

  【实验仪器】

  示波器×1,信号发生器×2,信号线×2。

  【实验内容】

  1.基础操作:

  了解示波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阅读所用机器的说明书,了解每个旋钮的作用。其中最主要也是经常使用的旋钮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横向旋钮是控制扫描时间的旋钮,调节时表现为荧光屏上显示波形发生横向的压缩或展开;纵向旋钮是调节垂直放大电路的旋钮,调节时表现为荧光屏上显示波形发生纵向的展开或压缩,次旋钮为两个,分别控制示波器的两个输入信号。

  明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后,接通示波器电源开关。先找到扫描线并调至清晰。

  2.观测李萨如图形:

  向CH1、CH2分别输入两个信号源的正弦波,“扫描时间”的“粗调”旋钮置于“X-Y”方式(即使两路信号进行合成)。调出不同比值的李萨如图形来,画出草图,并分析图形的特点与两个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绘出所观察到的各种频率比的李萨如图形。

  设fx=1000Hz为约定真值,依次求出另一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fy,并与该信号发生器读数值f′y进行比较,一一求出它们的相对误差。

  【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误差分析】

  1.两台信号发生器不协调。

  2.桌面振动造成的影响。

  3.示波器上显示的荧光线较粗,取电压值时的荧光线间宽度不准,使电压值不准。

  4.取正弦周期时肉眼调节两荧光线间宽度不准,导致周期不准。

  5.机器系统存在系统误差。

  6.fy选取时上下跳动,可能取值不准。

  相关知识

  1 示波器工作原理

  示波器是利用电子示波管的特性,将人眼无法直接观测的交变电信号转换成图像,显示在荧光屏上以便测量的电子测量仪器。它是观察数字电路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中的问题、测量实验结果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器。示波器由示波管和电源系统、同步系统、X轴偏转系统、Y轴偏转系统、延迟扫描系统、标准信号源组成。

  1.1 示波管

  阴极射线管(CRT)简称示波管,是示波器的核心。它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正如图1所示,电子枪、偏转系统和荧光屏三部分密封在一个真空玻璃壳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示波管。

  1.荧光屏

  现在的示波管屏面通常是矩形平面,内表面沉积一层磷光材料构成荧光膜。在荧光膜上常又增加一层蒸发铝膜。高速电子穿过铝膜,撞击荧光粉而发光形成亮点。铝膜具有内反射作用,有利于提高亮点的辉度。铝膜还有散热等其他作用。

  当电子停止轰击后,亮点不能立即消失而要保留一段时间。亮点辉度下降到原始值的10%所经过的时间叫做“余辉时间”。余辉时间短于10μs为极短余辉,10μs—1ms为短余辉,1ms—0.1s为中余辉,0.1s-1s为长余辉,大于1s为极长余辉。一般的示波器配备中余辉示波管,高频示波器选用短余辉,低频示波器选用长余辉。

  由于所用磷光材料不同,荧光屏上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一般示波器多采用发绿光的示波管,以保护人的眼睛。

  2.电子枪及聚焦

  电子枪由灯丝(F)、阴极(K)、栅极(G1)、前加速极(G2)(或称第二栅极)、第一阳极(A1)和第二阳极(A2)组成。它的作用是发射电子并形成很细的高速电子束。灯丝通电加热阴极,阴极受热发射电子。栅极是一个顶部有小孔的金属园筒,套在阴极外面。由于栅极电位比阴极低,对阴极发射的电子起控制作用,一般只有运动初速度大的'少量电子,在阳极电压的作用下能穿过栅极小孔,奔向荧光屏。初速度小的电子仍返回阴极。如果栅极电位过低,则全部电子返回阴极,即管子截止。调节电路中的W1电位器,可以改变栅极电位,控制射向荧光屏的电子流密度,从而达到调节亮点的辉度。第一阳极、第二阳极和前加速极都是与阴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三个金属圆筒。前加速极G2与A2相连,所加电位比A1高。G2的正电位对阴极电子奔向荧光屏起加速作用。

  电子束从阴极奔向荧光屏的过程中,经过两次聚焦过程。第一次聚焦由K、G1、G2完成,K、K、G1、G2叫做示波管的第一电子透镜。第二次聚焦发生在G2、A1、A2区域,调节第二阳极A2的电位,能使电子束正好会聚于荧光屏上的一点,这是第二次聚焦。A1上的电压叫做聚焦电压,A1又被叫做聚焦极。有时调节A1电压仍不能满足良好聚焦,需微调第二阳极A2的电压,A2又叫做辅助聚焦极。

  3.偏转系统

  偏转系统控制电子射线方向,使荧光屏上的光点随外加信号的变化描绘出被测信号的波形。图8.1中,Y1、Y2和Xl、X2两对互相垂直的偏转板组成偏转系统。Y轴偏转板在前,X轴偏转板在后,因此Y轴灵敏度高(被测信号经处理后加到Y轴)。两对偏转板分别加上电压,使两对偏转板间各自形成电场,分别控制电子束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偏转。

  4.示波管的电源

  为使示波管正常工作,对电源供给有一定要求。规定第二阳极与偏转板之间电位相近,偏转板的平均电位为零或接近为零。阴极必须工作在负电位上。栅极G1相对阴极为负电位(—30V~—100V),而且可调,以实现辉度调节。第一阳极为正电位(约+100V~+600V),也应可调,用作聚焦调节。第二阳极与前加速极相连,对阴极为正高压(约+1000V),相对于地电位的可调范围为±50V。由于示波管各电极电流很小,可以用公共高压经电阻分压器供电。

  1.2 示波器的基本组成

  从上一小节可以看出,只要控制X轴偏转板和Y轴偏转板上的电压,就能控制示波管显示的图形形状。我们知道,一个电子信号是时间的函数f(t),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要在示波管的X轴偏转板上加一个与时间变量成正比的电压,在y轴加上被测信号(经过比例放大或者缩小),示波管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被测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图形。电信号中,在一段时间内与时间变量成正比的信号是锯齿波。

  示波器的基本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它由示波管、Y轴系统、X轴系统、Z轴系统和电源等五部分组成。

  被测信号①接到“Y"输入端,经Y轴衰减器适当衰减后送至Y1放大器(前置放大),推挽输出信号②和③。经延迟级延迟Г1时间,到Y2放大器。放大后产生足够大的信号④和⑤,加到示波管的Y轴偏转板上。为了在屏幕上显示出完整的稳定波形,将Y轴的被测信号③引入X轴系统的触发电路,在引入信号的正(或者负)极性的某一电平值产生触发脉冲⑥,启动锯齿波扫描电路(时基发生器),产生扫描电压⑦。由于从触发到启动扫描有一时间延迟Г2,为保证Y轴信号到达荧光屏之前X轴开始扫描,Y轴的延迟时间Г1应稍大于X轴的延迟时间Г2。扫描电压⑦经X轴放大器放大,产生推挽输出⑨和⑩,加到示波管的X轴偏转板上。z轴系统用于放大扫描电压正程,并且变成正向矩形波,送到示波管栅极。这使得在扫描正程显示的波形有某一固定辉度,而在扫描回程进行抹迹。

  以上是示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双踪显示则是利用电子开关将Y轴输入的两个不同的被测信号分别

  显示在荧光屏上。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作用,当转换频率高到一定程度后,看到的是两个稳定的、清晰的信号波形。

  示波器中往往有一个精确稳定的方波信号发生器,供校验示波器用。

  2 示波器使用

  本节介绍示波器的使用方法。示波器种类、型号很多,功能也不同。数字电路实验中使用较多的是20MHz或者40MHz的双踪示波器。这些示波器用法大同小异。本节不针对某一型号的示波器,只是从概念上介绍示波器在数字电路实验中的常用功能。

  2.1 荧光屏

  荧光屏是示波管的显示部分。屏上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各有多条刻度线,指示出信号波形的电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水平方向指示时间,垂直方向指示电压。水平方向分为10格,垂直方向分为8格,每格又分为5份。垂直方向标有0%,10%,90%,100%等标志,水平方向标有10%,90%标志,供测直流电平、交流信号幅度、延迟时间等参数使用。根据被测信号在屏幕上占的格数乘以适当的比例常数(V/DIV,TIME/DIV)能得出电压值与时间值。

  2.2 示波管和电源系统

  1.电源(Power)

  示波器主电源开关。当此开关按下时,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接通。

  2.辉度(Intensity)

  旋转此旋钮能改变光点和扫描线的亮度。观察低频信号时可小些,高频信号时大些。

  一般不应太亮,以保护荧光屏。

  3.聚焦(Focus)

  聚焦旋钮调节电子束截面大小,将扫描线聚焦成最清晰状态。

  4.标尺亮度(Illuminance)

  此旋钮调节荧光屏后面的照明灯亮度。正常室内光线下,照明灯暗一些好。室内光线不足的环境中,可适当调亮照明灯。

  2.3 垂直偏转因数和水平偏转因数

  1.垂直偏转因数选择(VOLTS/DIV)和微调

  在单位输入信号作用下,光点在屏幕上偏移的距离称为偏移灵敏度,这一定义对X轴和Y轴都适用。灵敏度的倒数称为偏转因数。垂直灵敏度的单位是为cm/V,cm/mV或者DIV/mV,DIV/V,垂直偏转因数的单位是V/cm,mV/cm或者V/DIV,mV/DIV。实际上因习惯用法和测量电压读数的方便,有时也把偏转因数当灵敏度。

  踪示波器中每个通道各有一个垂直偏转因数选择波段开关。一般按1,2,5方式从 5mV/DIV到5V/DIV分为10档。波段开关指示的值代表荧光屏上垂直方向一格的电压值。例如波段开关置于1V/DIV档时,如果屏幕上信号光点移动一格,则代表输入信号电压变化1V。

  每个波段开关上往往还有一个小旋钮,微调每档垂直偏转因数。将它沿顺时针方向旋到底,处于“校准”位置,此时垂直偏转因数值与波段开关所指示的值一致。逆时针旋转此旋钮,能够微调垂直偏转因数。垂直偏转因数微调后,会造成与波段开关的指示值不一致,这点应引起注意。许多示波器具有垂直扩展功能,当微调旋钮被拉出时,垂直灵敏度扩大若干倍(偏转因数缩小若干倍)。例如,如果波段开关指示的偏转因数是1V/DIV,采用×5扩展状态时,垂直偏转因数是0.2V/DIV。

  在做数字电路实验时,在屏幕上被测信号的垂直移动距离与+5V信号的垂直移动距离之比常被用于判断被测信号的电压值。

  2.时基选择(TIME/DIV)和微调

  时基选择和微调的使用方法与垂直偏转因数选择和微调类似。时基选择也通过一个波段开关实现,按1、2、5方式把时基分为若干档。波段开关的指示值代表光点在水平方向移动一个格的时间值。例如在1μS/DIV档,光点在屏上移动一格代表时间值1μS。

  “微调”旋钮用于时基校准和微调。沿顺时针方向旋到底处于校准位置时,屏幕上显示的时基值与波段开关所示的标称值一致。逆时针旋转旋钮,则对时基微调。旋钮拔出后处于扫描扩展状态。通常为×10扩展,即水平灵敏度扩大10倍,时基缩小到1/10。例如在2μS/DIV档,扫描扩展状态下荧光屏上水平一格代表的时间值等于2μS×(1/10)=0.2μS

  示波器的标准信号源CAL,专门用于校准示波器的时基和垂直偏转因数。例如COS5041型示波器标准信号源提供一个VP-P=2V,f=1kHz的方波信号。

  示波器前面板上的位移(Position)旋钮调节信号波形在荧光屏上的位置。旋转水平位移旋钮(标有水平双向箭头)左右移动信号波形,旋转垂直位移旋钮(标有垂直双向箭头)上下移动信号波形。

  2.4 输入通道和输入耦合选择

  1.输入通道选择

  输入通道至少有三种选择方式:通道1(CH1)、通道2(CH2)、双通道(DUAL)。选择通道1时,示波器仅显示通道1的信号。选择通道2时,示波器仅显示通道2的信号。选择双通道时,示波器同时显示通道1信号和通道2信号。测试信号时,首先要将示波器的地与被测电路的地连接在一起。根据输入通道的选择,将示波器探头插到相应通道插座上,示波器探头上的地与被测电路的地连接在一起,示波器探头接触被测点。示波器探头上有一双位开关。此开关拨到“×1”位置时,被测信号无衰减送到示波器,从荧光屏上读出的电压值是信号的实际电压值。此开关拨到“×10"位置时,被测信号衰减为1/10,然后送往示波器,从荧光屏上读出的电压值乘以10才是信号的实际电压值。

  2.输入耦合方式

  输入耦合方式有三种选择:交流(AC)、地(GND)、直流(DC)。当选择“地”时,扫描线显示出“示波器地”在荧光屏上的位置。直流耦合用于测定信号直流绝对值和观测极低频信号。交流耦合用于观测交流和含有直流成分的交流信号。在数字电路实验中,一般选择“直流”方式,以便观测信号的绝对电压值。

  2.5 触发

  第一节指出,被测信号从Y轴输入后,一部分送到示波管的Y轴偏转板上,驱动光点在荧光屏上按比例沿垂直方向移动;另一部分分流到x轴偏转系统产生触发脉冲,触发扫描发生器,产生重复的锯齿波电压加到示波管的X偏转板上,使光点沿水平方向移动,两者合一,光点在荧光屏上描绘出的图形就是被测信号图形。由此可知,正确的触发方式直接影响到示波器的有效操作。为了在荧光屏上得到稳定的、清晰的信号波形,掌握基本的触发功能及其操作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触发源(Source)选择

  要使屏幕上显示稳定的波形,则需将被测信号本身或者与被测信号有一定时间关系的触发信号加到触发电路。触发源选择确定触发信号由何处供给。通常有三种触发源:内触发(INT)、电源触发内触发使用被测信号作为触发信号,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触发方式。由于触发信号本身是被测信号的一部分,在屏幕上可以显示出非常稳定的波形。双踪示波器中通道1或者通道2都可以选作触发信号。

  电源触发使用交流电源频率信号作为触发信号。这种方法在测量与交流电源频率有关的信号时是有效的。特别在测量音频电路、闸流管的低电平交流噪音时更为有效。

  外触发使用外加信号作为触发信号,外加信号从外触发输入端输入。外触发信号与被测信号间应具有周期性的关系。由于被测信号没有用作触发信号,所以何时开始扫描与被测信号无关。

  正确选择触发信号对波形显示的稳定、清晰有很大关系。例如在数字电路的测量中,对一个简单的周期信号而言,选择内触发可能好一些,而对于一个具有复杂周期的信号,且存在一个与它有周期关系的信号时,选用外触发可能更好。

  2.触发耦合(Coupling)方式选择

  触发信号到触发电路的耦合方式有多种,目的是为了触发信号的稳定、可靠。这里介绍常用的几种。

  AC耦合又称电容耦合。它只允许用触发信号的交流分量触发,触发信号的直流分量被隔断。通常在不考虑DC分量时使用这种耦合方式,以形成稳定触发。但是如果触发信号的频率小于10Hz,会造成触发困难。

  直流耦合(DC)不隔断触发信号的直流分量。当触发信号的频率较低或者触发信号的占空比很大时,使用直流耦合较好。

  低频抑制(LFR)触发时触发信号经过高通滤波器加到触发电路,触发信号的低频成分被抑制;高频抑制(HFR)触发时,触发信号通过低通滤波器加到触发电路,触发信号的高频成分被抑制。此外还有用于电视维修的电视同步(TV)触发。这些触发耦合方式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需在使用中去体会。

  3.触发电平(Level)和触发极性(Slope)

  触发电平调节又叫同步调节,它使得扫描与被测信号同步。电平调节旋钮调节触发信号的触发电平。一旦触发信号超过由旋钮设定的触发电平时,扫描即被触发。顺时针旋转旋钮,触发电平上升;逆时针旋转旋钮,触发电平下降。当电平旋钮调到电平锁定位置时,触发电平自动保持在触发信号的幅度之内,不需要电平调节就能产生一个稳定的触发。当信号波形复杂,用电平旋钮不能稳定触发时,用释抑(Hold Off)旋钮调节波形的释抑时间(扫描暂停时间),能使扫描与波形稳定同步。

  极性开关用来选择触发信号的极性。拨在“+”位置上时,在信号增加的方向上,当触发信号超过触发电平时就产生触发。拨在“-”位置上时,在信号减少的方向上,当触发信号超过触发电平时就产生触发。触发极性和触发电平共同决定触发信号的触发点。

  2.6 扫描方式(SweepMode)

  扫描有自动(Auto)、常态(Norm)和单次(Single)三种扫描方式。

  自动:当无触发信号输入,或者触发信号频率低于50Hz时,扫描为自激方式。

  常态:当无触发信号输入时,扫描处于准备状态,没有扫描线。触发信号到来后,触发扫描。

  单次:单次按钮类似复位开关。单次扫描方式下,按单次按钮时扫描电路复位,此时准备好(Ready)灯亮。触发信号到来后产生一次扫描。单次扫描结束后,准备灯灭。单次扫描用于观测非周期信号或者单次瞬变信号,往往需要对波形拍照。

  上面扼要介绍了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及操作。示波器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功能,如延迟扫描、触发延迟、X-Y工作方式等,这里就不介绍了。示波器入门操作是容易的,真正熟练则要在应用中掌握。值得指出的是,示波器虽然功能较多,但许多情况下用其他仪器、仪表更好。例如,在数字电路实验中,判断一个脉宽较窄的单脉冲是否发生时,用逻辑笔就简单的多;测量单脉冲脉宽时,用逻辑分析仪更好一些。

实验报告9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是十分重视的,这一问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潜力,让学生做相关实训并完成单片机实验报告,在实验的形式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潜力。从单片机实验心得中学生就能够总结出超多的经验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要掌握单片机指令系统中汇编语言各种基本语句的好处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单片机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输入输出中断等接口-技术。使学生从硬件软件的'结合上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潜力,从而全面掌握单片机的应用。

  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认识、基储综合3个阶段。以往的单片机实验是进行软件的编制和调试,与实际应用中的硬件电路相脱节。使学生缺乏硬件设计及调试分析潜力,对单片机如何构成一个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缺乏认识。发布的单片机实验板,透过计算机连接仿真器在实验

  板上把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一齐调试,

  软件的修改也十分方便,软件和硬件调试都透过后,把程序固化在eprom当中,插上8051单片机构成一个完整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实验报告10

  实习目的:

  1、简单了解焊工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方式;

  2、学会正确的焊接,并能正确使用一种焊接工件方式。

  原理:

  1、简介:焊接,就是用热能或者压力,或者两者同时使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将两个工件连接在一起的工作方法。

  2、焊接种类:钎焊、氧—乙炔焊、CO2保护焊、氩弧焊、手工电弧焊。

  3、安全操作:

  1)防触电:工作前要检查焊接机接地是否良好;检查焊钳电缆是否良好。

  2)防弧光灼伤和烫伤:电弧光含有大量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及强烈的可见光,可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作用,焊接过的共建不要用手触摸,敲击焊渣时,要用力适当,注意方向。

  3)防护用品:电焊面罩、皮手套、胶底鞋。

  4)设备的安全,交流的弧焊机。焊钳不要放在工体上或者工作台上,以免短路烧坏焊机。工作中,如发现高热现象或焦臭味,立即停止工作,关掉电源,然后报告老师。

  4、工艺:

  1)引弧:接触法。轻轻接触,迅速提起2-4mm.

  2)运条:把握好焊条角度,基本上垂直于工件,而向前进放行倾斜5-15度。前进速度要缓慢,均匀且呈直线状。

  3)结尾段弧形,降温,在引弧。

  实习内容:

  一、基本知识: 交流电焊机和直流电焊机的大致结构及应用。

  (1) 电焊条的规格、组成和作用。

  (2) 手工电弧焊的工作原理、特点、种类及应用范围。

  (3) 平焊的过程、引弧、运条稳弧的方法。

  (4) 常见焊缝的缺陷及产生原因。

  (5) 焊接安全技术。

  (6) 气焊设备极其应用。

  (7) 三种不同性质的`气焊火焰。

  (8) 气焊、气割安全技术。

  二、基本技能:

  手工电弧焊引弧。 平焊。 气焊火焰的调节极其应用。 气焊。气割。 实习结果:

  焊工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是将两根直铁棒平焊到一起。最后以我们的最终作品来给我们评定实习分数。铁棒是我们自己去手动切割并加工成的。因为底气不甚充足,我做了多对铁棒,这样,我就可以拿另外几个作个练习。最后的结果是差强人意。离老师所说的初级水平看起来上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事实也难怪,毕竟我们只有一天的实习时间,说白了,还不到六个小时。

  总结体会:

  应该说,在我已开始所接触到的这些工种里面,焊工是最轻松的活计。因为我们可以不必像前几次那样站着工作,我们可以带上专用的皮手套等,坐在工作台前一本正经的学习焊工技术。当然,这也是一门学问,而且,学问很大。以前不曾注意过,听老师说:一个中级焊工,也就是焊接技术相当全面的一个焊工,在全国各地现在的收入水平是至少4000元以上。那时候心里很惊讶!

  焊接的技术很宽泛,而我们学习的只是平焊一种,也就是最简单最基础的焊接技术。但就算如此,也是困难重重。那小小的焊条,仿佛就是跟你过意不去一半,有时候已经接触了工件,却偏偏不无法引起电弧,左右折腾半天,仍然不知所措。有时候,好容易弄出来火花了,拿着焊条一路顺利的焊接了下去,摘下帽子一看,全傻了眼了,不知道焊的是什么。全变形了。这就是老师所说的掌握不住高度和速度的问题,也就是经验不够。

  当然,焊工最重要的还是安全问题。因为它的高温,一不小心就触伤了皮肤,也因为它的电弧光,对眼睛的伤害相当严重。所以,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只有一句话:安全第一,然后练习练习再练习。

  

实验报告11

  一、 名称:电子示波器的使用

  二、 目的:

  2.学会使用常用信号发生器;掌握用示波器观察电信号波形的方法。

  3.学会用示波器测量电信号电压、周期和频率等电参量。

  三、 器材:

  2、ee1641b型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

  四、 原理:

  1、示波器的基本结构:

  y输入

  外触发x输入

  2、示波管(crt)结构简介:

  3、电子放大系统:

  竖直放大器、水平放大器

  (2)触发电路:形成触发信号。

  #内触发方式时,触发信号由被测信号产生,满足同步要求。 #外触发方式时,触发信号由外部输入信号产生。

  5、波形显示原理:

  只在竖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的情形

  示波器显示正弦波原

  理

  只在水平偏转板上加一锯齿波电压的情形

  五、 步骤:

  1、熟悉示波器的信号发声器面板各旋钮的'作用,并将各开关置于指定位

  3、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的频率为500hz和1000hz的正弦信号接入示波器,通过调整相应的灵敏度开关和扫描速度选择开关,使波形不超出屏幕范围,显示2~3个周期的波形。

  4、将time/div顺时针旋到底至“

  x-y”位置,分别调节y1通道和y2

  六、 记录:

  七、 预习思考:

  1、示波器上观察到的正弦波形和李萨如图形实际上分别是哪两个波形的合成?

  答:正弦波形:是两组磁场使电子受力改变运动状态,然后将不同电 子打到荧光屏上不同的位置而形成的;

  2、用示波器观察待测信号波形和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时,示波器的工作方式有什么不同?

  3、当开启示波器的电源开关后,在屏上长时间不出现扫描线或点时,应如何调节各旋钮?

  八、 操作后思考题

  1、如果y轴信号的频率?x比x轴信号的频率?y大很多,示波器上看到什么情形?相反又会看到什么情形?

  答:因为 ?y / ?x=nx / ny ,当?x /?y=1:1时,示波器上是一个圆柱,当?x /?y=2:1时,示波器上是一个横向的8,当?x /?y=3:1时,示波器上是三个横向的圆。所以?y如果越大的话,横向圆的数量就越多。

实验报告12

  实验目的:

  1、了解广茂达智能小车的工作原理;

  2、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车各项功能的实现方法;

  3、掌握对小车功能的编程及调试方法;

  4;通过实验促进对理论课学习到的知识的理解。

  实验原理:

  实验一:遥操作实验

  本实验利用信号发射器将操作平台给出的控制信号发射出去,接收器调至适当的频道后接受控制信号并控制小车的动作。

  将机器人的运动类型划分为五种: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停止。在下位机开发环境中编程,分别规定这五种运动控制字分别是:a、b、c、d、e。即上位机向机器人发送字符a时,机器人便开始前进,发送其他控制字依次类推。在上位机VC环境下编程实现这五种运动对应的键是:"↑"键、"↓"键、"←"键、"→"键、"Space"键(即空格键),或按下五个按钮分别向串口发送不同的控制字符。这样当按下"↑"键(当操作方式选择”按键操作”时)或按下”前进”按钮(当操作方式选择”按钮操作”时),上位机通过串口发送字符a,机器人接受到字符a后便开始前进。按下其他控制键或其他控制按钮,道理与此类似。

  实时视频显示区用于动态显示无线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彩色的视频开关组框下有两个按钮:彩色的视频开和彩色的视频关,通过这两个按钮可以控制彩色的视频的开与关,在实时视频显示区就可以显示小车上摄像头所拍摄到的画面。

  实验二:自主路径跟踪实验

  调节绿色和白色的RGB阈值,使得经过阈值分割后在视频处理后显示区中绿色背景和白色条纹可以明显分辨开来,处理后的画面进行统计,程序中规定只有当每行的白色像素点超过35个,而满足这个条件的行超过80行时,才认为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存在白线,但是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可能偏离白线较远,这时候机器人不能不作反应,因为在它视野范围内的局部的白线仍是可以利用的,可以认为只要靠近这些局部的白线机器人仍可能找到白线。程序中规定当机器人视野范围内满足白色像素点超过35个的行大于10而小于80时,机器人仍然作出反应,向靠近这些局部白线的方向运动。这样,小车会朝着本次所确定的目标方向运动,并同时进行下一次处理、分析与统计,这样边前进边处理,不断沿着白线方向运动,便实现了循线的功能。另外,界面主要按键功能如下:

  开始采集――在视频处理后显示区显示视频信息

  结束采集――在视频处理后显示区停止显示阈值分割后的视频信息

  阈值分割――对实时视频显示区显示的图像进行阈值分割,并在视频处理后显示区显示阈值分割后的视频信息

  启停机器人――启动或停止机器人

  阈值调节――打开阈值调节界面,参数设置――打开参数设置界面

  视频配置――打开视频配置对话框

  实验三:目标搜索实验

  该实验中同样要先根据摄像头反馈回并经过处理后的图像进行阈值调节,直到红绿蓝三种颜色可以清楚的分辨出来并且有足够清晰地边缘,在这种情况下:

  (1)扫描目标物采用逐行扫描方式,程序中规定只要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每行符合目标物颜色的像素数超过45,而满足这个条件的行数超过10,就认为找到了目标物。另外,程序采用寻找目标物优先处理策略,即如果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同时存在目标物和障碍物,处理目标物的程序段优先执行。根据目标物的大小,阈值45和10可以改变。如果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成功找到了目标物,则机器人立即停止运行,并蜂鸣以示意找到了目标物。

  (2)扫描障碍物采用逐行扫描方式,程序中规定只要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每行符合障碍物颜色的像素数超过45,而满足这个条件的行数超过10,就认为找到了障碍物。根据障碍物的大小,阈值45和10可以改变。如果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则机器人将以0.5的概率随机向左或向右转弯以比躲避障碍物。

  (3)扫描边缘采用隔五行扫描方式,程序中根据编程的需要,将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边缘分为五种:上边缘、下边缘、左边缘,右边缘和拐角处边缘。上边缘是指边缘处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的上半部分,同理,下边缘是指边缘处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的下半部分,左边缘是指边缘处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的左半部分,右边缘是指边缘处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的右半部分。

  上边缘和下边缘都属于行边缘,左边缘和右边缘都属于列边缘。

  拐角处边缘是指左边缘和右边缘同时出现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这是一种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

  行边缘的条件是: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每行符合边缘颜色的像素数超过80,而满足这个条件的行数超过15。

  列边缘的条件是: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每行符合边缘颜色的像素数超过30,而满足这个条件的行数超过50。

  拐角处边缘的条件是:在机器人视野范围内左边缘和右边缘同时存在,且左和右边缘每行符合边缘颜色的像素数都超过30,而满足这个条件的行数都超过25。

  经过上述处理,机器人便可顺利地分辨出目标和障碍物,实现避障和寻找目标的功能。

  实验器材及环境:

  带有摄像头的广茂达智能小车(已经相应的实验程序下载到其中),有VJC编译环境、摄像头调试程序及智能机器人教学实验平台的计算机,无线发射及接收装置,电池,有白色线条的绿色地板以及有红色目标和蓝色障碍物的运动环境。

  实验内容:

  实验一、遥操作实验

  它支持两种方式遥操作机器人:按钮操作和按键操作。

  了解操作面板实现的功能:实时视频显示区用于动态显示无线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通过得到的3D图像来指导遥控操作;机器人运行状态显示用于显示当前机器人五种运行状态: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和停止;按钮操作区有五个按钮,通过点击相应按钮可以控制机器人作相应运动;彩色的视频开关组框下有两个按钮:彩色的视频开和彩色的视频关;通过这两个按钮可以控制彩色的视频的开与关;遥操作说明组框用于说明当遥操作方式为按键操作时控制机器人作相应运动的五个控制键:"↑"键、"↓"键、"←"键、"→"键、"Space"键(即空格键)。

  通过摄像头反馈回来的图像来进行机器人运动状态的控制,熟悉遥操作的各种操作。

  实验二、路径跟踪实验

  了解操作面板能实现的功能:实时视频显示区用于动态显示无线摄像头采集的视频信息,视频处理后显示区用于显示经过阈值分割后的视频图像信息;彩色的视频开关组合框下有两个按钮:彩色的视频开和彩色的视频关。通过这两个按钮可以控制彩色的视频的开与关;机器人运行状态显示用于显示当前机器人五种运行状态: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和停止。

  能熟练的掌握通过阈值调节和参数设定来设定路径的各种特征,让机器人能按着设定值来跟踪路径,以实现拐弯等功能。

  实验三、目标搜索实验

  了解操作面板能实现的功能:实时视频显示区、视频处理后显示区及彩色的视频显示组合框的作用同实验二;颜色采样组合框用于选择目标物颜色和障碍物颜色,默认情况下目标物为红色,障碍物为蓝色;点选坐标后的编辑框用于显示坐标值,当用鼠标在视频处理后显示区点击一下,该点的坐标值便在编辑框内显示出来。

  通过颜色采样组合框来设定目标物和障碍物的颜色,并且利用到实验二的阈值设定来获得较好的颜色比对,来完成对目标的搜索和闪避障碍物。

  实验过程:

  实验一、遥操作实验

  实验开始前应该安装摄像头的驱动程序,成功安装后单独打开摄像头程序,调节好分辨率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实验操作。接着进入遥操作实验的程序界面,按下彩色的视频开按钮,可以获得机器人摄像头捕抓到的图像,因为图像时通过无线来传递的,因此要调节好发生器和接收器的频率,使接收到的信号清晰和稳定。根据实时图像来操控机器人的动作。按钮操作区有五个按钮,通过点击相应按钮可以控制机器人作相应运动。亦可通过上下左右和空格键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试验中要注意摄像头的空间位置,应使摄像头能捕抓到足够大的视角,方便机器人的操控。还要观察机器人的操控的灵敏性,看其反应时间的长短,能否实现实时操控。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壁障的动作的遥控,看操控的准确性。

  实验二、路径跟踪实验

  实验开始时应该检查线路是否完整和摄像头能否正常工作。进入程序主界面,接下来把机器人拿到路径跟踪实验的场地,打开摄像头,并且按下彩色的视频开按钮,接着按下开始采集。对于摄像头显示的区域,我们的任务就是调节阈值使得白色的线和蓝色的背景能明显的区分开来。界面中有一个颜色采样组框。它的设计是为了方便阈值调节。用鼠标在图像处理后显示区点击一下,该点的RGB及rgb值便会显示出来。在RGB彩色模型下每一种颜色均由RGB三个分量组成,而rgb是RGB的归一化处理。实践证明, rgb与RGB相比,前者受光线的亮暗的影响比后者要小一些。所以采用它就使得阈值分割中阈值的选取要相对容易一些。不断的点击视频区中白色区域,以获得reb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使得这个区域内的阈值能很好的指导机器人进行路径跟踪实验,并且我们还要有估计的能力,能通过数据来预估最好的上下限。同理,对于蓝色区域的阈值调节也这样操作。接着进行参数的设定,主要是白线的参数设定,找出最低的像素来设定,使得机器人能识别出白线,沿着这条白线进行路径跟踪实验。为了取得最好的实验结果,应该不断的重复进行实地的实验,即不断的修改参数和摄像头的角度,以期获得最好的路径,使得机器人能沿着白线运行,而且能很好的拐弯。为了防止实验中反射光线的影响,在阈值调节的时候就要有明确的区分。

  实验三、目标搜索实验

  彩色的视频开按钮按下,将机器人放到试验实地区域,将红色目标物和蓝色障碍物布置好。然后进行阈值调节,阈值调节的过程和实验二基本一致,调节的目的都是使得能很好的分辨出蓝色和红色,但要实地的考虑到反光的影响。接下来进入参数设置,即设置目标物和障碍物尺寸的大小,尺寸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的话一开始搜索就能立即搜索到,但是太小的话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搜索结果不一定正确。因此,要把目标物和障碍物的尺寸设置在一个合适的尺寸,可以通过重复试验得出尺寸的一个大概值。最后,按下启动机器人键,通过摄像头就可以观察到前方的情况,假如机器人发出“滴”的声音,就可以知道机器人很好的搜索到目标物和成功的壁障。试验的关键是阈值的.设定和物体尺寸大小的设定。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1.A.问题:

  开始没有调节信号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频道,没让它们匹配,导致不能识别控制,后来与其他组的信号发生交叉,导致控制错位。

  B.原因分析:

  没有进行较好的频道调节。

  C.解决方案:

  反复调节频道,直到控制成功且和其他组的没有信号交叉。记下当前的频道数,每次开始做时就以这个频道值为基准。

  2. A.问题:

  视频上捕获的图像出现雪花,很不清晰。

  B.原因分析:

  a.亮度、对比度、灰度、色调、锐度及饱和度;没有调到最佳的状态

  b.没有将分辨率更改为320X240,像素深度更改为RGB 24 C.解决方案:

  a.在视频配置对话框下,点击”视频源”按钮,在弹出视频源配置对话框中分别调整亮度、对比度、灰度、色调、锐度及饱和度,直至图像显示效果令人满意为止.

  b.在视频式配置对话框下,点击”视频格式”按钮,在弹出视频格式配置对话框中,将分辨率更改为320X240,像素深度更改为RGB 24。

  3. A.问题:

  让小车寻白线运动时,小车不能严格按照白线行走。

  B.原因分析:

  由于绿色背景的总会反光,反光部分视频捕获到的是白色,所以与白色条纹所相混,导致机器人判断失误。

  C.解决方案:

  由于这个属于仪器的系统误差,所以只能尽量减小误差的大小,尽量使白光的阈值调节准确,使白光和背景的反光能较好的区分,另外,实验环境需要进行改善,尽量减少对实验的影响。

  4. A.问题:

  在做绕开蓝色障碍物寻找红色物体的实验中,机器人总被其他物体的颜色所干扰,导致寻找方向错误。

  B.原因分析:

  有些物体,例如地板,在室内光线照射下,成暗红色,会混淆目标物体。

  C.解决方案:

  不断调节目标物体颜色的阈值,使之与周围环境的红色分开来。

  (在避障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5. A.问题:

  目标物表面的颜色的阈值随光线的改变而一直变化,使机器人无法正常的识别寻找。

  B.原因分析:

  由于目标物体表面会反光,所以在不同光线下,摄像头捕获到的颜色的阈值是不同的。

  C.解决方案:

  换一个目标物,用红色的不会反光的不来代替会反光的硬纸板。然后精确调节它的阈值,同时尽量保持室内光线均匀稳定。

  实验结果:

  实验一:在实验界面中分别按下“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及“停止”(或空格),小车均能灵活地按控制信号运动。

  实验二:经过对采样及阈值参数的调节后,小车能够顺利地在有白线的绿色地板上循线运动。

  实验三:经过对红绿蓝三种颜色阈值的反复调节,小车能够较为顺利地避障和找到目标,但由于地板反光及室内光线问题,实际的红绿蓝阈值会不断地发生较大变化,使得刚刚调节好的阈值失效,导致多次重复同一内容,所以实验环境应做一下改善。

  心得体会:

  1.总的来说,通过本次智能机器人的实验,让我们了解了机器人小车执行各种功能的原理和利用的器件。例如:了解了小车最基本的前进后退转弯的工作原理,了解了小车如何寻线行驶,了解小车如何避障和寻找目标。

  2.做完本次实验后,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传感器在机器人工作中的运用,可以说,机器人每做一个任务都离不开传感器,从避障,找目标物等等任务中完全体现出来。

  3.做完本次试验,体验到实际实验与理论的差别,例如,理论上只要调好白线和背景物颜色的阈值,就可以完全做到精确地寻线行驶,但是实际中会出现光线改变导致的颜色的阈值的改变,周围物体对小车判断的各种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致命的,会导致小车的判断失误,无法正常工作。

  4.以后做此类机器人的话,必须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了解周围环境对机器人的感知的影响。

  对本课程实验的建议:

  本课程的实验内容较为简单,对操作要求不高,只要对原理有所了解基本上都能成功完成实验,但是在不断地调试中,也加深了对实验原理的了解以及对智能机器人的反馈和控制方式的认识。结合我们组在实验中的问题和收获,我们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实验中增加一些关于理论课中讲到的机器人的实验内容,比如操作一下学校机器人比赛中用到的机器人,或者对各种类型的(人形、工业)机器人做一次参观等,加深我们对机器人的理解;

  2、将本实验和系统控制实验(一)的广茂达小车实验结合到一起,让学生自己用VJC编程并调试,相当于自己完成本实验的准备工作,更能锻炼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开发出更多的功能;

  3、先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个初步了解,亲手操作一下,知道实验要干什么,实验需要哪些理论知识,再在理论课中讲解诸如RGB参数之类的知识,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

  4、正如前面所说,本实验中实验环境对实验的成败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颜色阈值调节上,所以希望以后的实验能换一个好一点的环境,至少光线应合适,以免对实验造成较大影响;

  5、在规定的内容之后增加一些设计性的内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搞一些小型的比赛之类的活动,以便加强对实验的掌握。

  希望我们的几条建议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衷心地祝愿您以后的课程越来越精彩。

实验报告13

  1、熟悉酚的基本性质;

  2、掌握酚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酚的分子中,由于羟基中的氧原子与苯环形成P-π共轭,电子云向苯环偏移,溶于水后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显示弱酸性。

  但是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若将苯酚钠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可以析出苯酚。用这种方法可以分离苯酚。

  苯酚可以和NaOH反应,但不与NaHCO3反应。

  利用醇、酚与NaOH和NaHCO3反应性的不同,可鉴别和分离酚和醇。

  苯酚与溴水在常温下可立即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反应很灵敏,很稀的苯酚溶液就能与溴水生成沉淀。故此反应可用作苯酚的鉴别和定量测定。

  (白色)

  酚类可以与FeCl3溶液反应显色,用于鉴别酚类。苯酚可以用于制备酚酞。

  棕红色 蓝紫色

  三、实验器材

  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pH试纸

  无机试剂: NaOH(5%),饱和溴水, NaHCO3(5%,饱和),的Na2CO3(5%),

  5%FeCl3 ,HCl(5%)溶液;

  有机试剂:苯酚

  四、实验步骤

  1、酚的溶解性和弱酸性

  将0.2 g的苯酚放在试管中,加入3mL水,振荡试管后观察是否溶解。用玻璃棒蘸1滴溶液,以广泛pH试纸测定其酸碱性。然后再加热试管,直到苯酚全部溶解。

  将上述溶液分装在3支试管中,冷却后出现浑浊,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5%的NaOH溶液,观察是否溶解。再滴加5%的盐酸,有何变化?在另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的`NaHCO3溶液和5%的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溶解。

  2、酚类与FeCl3溶液的显色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1%苯酚0.5mL,再加入1~2滴1% FeCl3溶液,观察和记录各试管中所显示的颜色。

  3、与溴水的反应

  在1支试管中加入2滴苯酚饱和水溶液,再加2 mL水稀释,在另一只试管中加入2 mL自来水,然后在两只试管中逐滴加入饱和溴水,比较两只试管中的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思考题

  1、如何鉴别醇和酚?

  2、举例说明具有什么结构的化合物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3、为什么苯酚比苯和甲苯容易发生溴代反应?

实验报告14

  目的:

  (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像片立体观察的方法;

  (2)练习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3)练习航片上像片重叠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4)练习计算航片上投影误差的基本方法;

  (5)练习计算航片上倾斜误差的基本方法;

  (6)掌握在航片上测量高差的方法。

  要求:

  (1)熟悉立体镜主要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2)熟悉立体镜操作和使用;

  (3)熟练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像片立体观察;

  (4)熟悉航空摄影像片比例尺的作用;

  (5)熟悉像片重叠度的计算方法;

  (6)掌握计算航片上投影误差的基本方法;

  (7)掌握计算航片上倾斜误差的基本方法;

  (8)熟练掌握测量像点坐标的方法;

  (9)熟练掌握左右视差计算;

  (10)熟练掌握两像点高差计算。

  二、实验准备

  立体镜――1、 航空像片对――2(23cm×23cm)、计算机――1,Photshop,AutCAD图形图像处理系统,实验航空像片图像A,B,C

  三、方法与程序

  (一)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

  1.立体观察原理

  利用航片进行人造立体观察的条件是:必须是两张相邻且有部分重叠的像对;两眼必须分别各看一张像片,通常称之为“分像”;像片安放时,对应点的连线必须与现眼基线平行,且两像片的距离需要调整,应与双眼的交会角相适应;两张像片的比例尺尽可能一致,最大差值不超过16%。

  2.航空像片的立体观察步骤

  (1)准备像片:分别找出两张连续航片66-9-F-12134、66-9-F-12135像对像主点os、ob。

  (2)将航空像片按左右次序分开置于平整的桌面上,使影像的重叠部分向内,使像对像主点连线与基眼平行;左右像片间距与眼基线近似相等。

  (3)安置立体镜仪器:先在平整的桌面上,架腿伸开,调平镜架。将立体镜中央对准左右像片的`小缝。

  (4)先用两个食指在立体镜下分别指着两张像片的对应点,然后,左右移动食指(连同像片),直至看到两个食指重合在一起,此时就可以看到较好的立体效果;且观察时没有不适的感觉;

  (5)当立体像对范围内高差太大时,在某一部分不易同时看出山顶及山谷的立体模型,需调整基线长度,才能实现立体观察。

  (6)若将左像片与右像片对调,则获得与实际相反的立体,称为反立体效应。

  (二)航空像片的高程测量和计算

  已知:航片上Oa和Ob分别为航片A和航片B的像主点,在航片A上,Ob点为航片B像主点在航片A的位置;

  E点和待计算点F的位置,分别标注在航片A的航片B上,E点的高度为650m;

  1. 分别在航片A和航片B上量取E、F的像点坐标;

  像点坐标:通常采用以方位线为轴的直角坐标系。像主点为坐标原点,像片像点E1和E2的坐标分别为(2.82,2.85)和(-2.5,-2.8)

  (2)计算像点E和F的左右视差

  像点的左右视差又称横视差,是指像对同名像点坐标之差,即左像片像点的横坐标减去右像片像点的横坐标,以P表示

  PE=XE1-XE2=2.82-(-2.5)=5.32cm

  PF=XF1-XF2=2.8-(-2.62)=5.42cm

  (3)计算出F点对E点的左右视差较

  P=PF-PE=5.42-5.32=0.1cm

  (4)计算F点和E点的高差 h=H10640mP=0.1cm=196.31m PP5.32cm0.1cm

  2. 计算航片的比例尺

  已知摄影焦距f值为152mm,航高H为10640m,则比例尺为

  1f1152mm7= =m=mHm10640m100

  3. 计算航片上像片重叠度

  (1)将航片A和航片B上的A、B点重合,航片A上AB连线的右边部分为航片A与航片B的航向重叠,以Px表示,Px=8.8cm

  (2)将航片B和航片C上的C、D点重合,航片B上CD连线到航片底边的距离为航片B与航片C的旁向重叠,以Py表示,Py=3.9cm

  (3)量取航片的宽幅,以lx和ly表示,lx=13.6cm,ly=14.3cm

  (4)计算航向重叠宽度与航片幅宽之比即为航向重叠度

  Px%=Px8.8cm=%=64.71% 13.6cmlx

  (5)计算旁向重叠宽度与航片幅宽之比即为旁向重叠度

  Py%=Py

  ly=3.9cm%=27.27% 14.3cm

  4. 计算航片上的投影误差

  (1)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了引起像片比例尺的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

  上点位在像片上相对位置的平移,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h=hr H

  H为地面高差;r为像点到像主点的距离;H摄影高度

  (2)在航片A上,Oa是像主点,e点的高差为200m,Oa到e的距离为3cm则e的投影误差为

  h=hr200m3cm4==5.6410 H10640m

  五、实验心得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立体镜,做实验时开始都不知道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效果。后来慢慢观察才知道其中的奥妙,当看出立体效果时特别的激动。感觉仪器特别简单,没想到有那样的效果,高低起伏特别的明显。这次试验其实主要做的就是观察,之后的计算也有一点麻烦,那直线画的不怎么准确,所以计算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

实验报告15

  实验报告要求

  1. 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报告要用中国海洋大学实验报告纸,作图要用坐标纸。

  2. 报告中的电路图、光路图、表格必须用直尺画,数据使用钢笔、圆珠笔不得使用铅笔。

  3. 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简单扼要的书写实验原理,不提倡大段抄书。

  4. 应结合具体的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报告格式

  1. 学生姓名、学号、实验组号及组内编号;

  2. 实验题目;

  3. 目的`要求;

  4. 仪器用具: 仪器名称及主要规格(包括量程、分度值等)、用具名称;

  5. 实验原理:简单但要抓住要点,即要写出原理依据的公式名称、公式表达式、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公式成立的条件。画出电路图、光路图等;

  6. 实验内容:应包括主要实验步骤、测量及调节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变化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释等;

  7. 数据处理:画出数据表格(写明物理量和单位);按实验要求处理数据。

  写出处理过程及误差。

  8. 结果讨论:写出结论,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想法等进行讨论;

  9.作业题。

【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11-16

实验报告06-11

小学实验报告12-18

心理实验报告02-23

关于实验报告02-16

个人实验报告11-04

实验报告【热】06-17

(推荐)实验报告06-21

生物实验报告06-13

(精选)物理实验报告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