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4-07-29 16:37:33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

化学实验报告1

  一、实验题目:

  固态酒精的制取

  二、实验目的:

  通过化学方法实现酒精的固化,便于携带使用

  三、实验原理:

  固体酒精即让酒精从液体变成固体,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学性质不变。其原理为:用一种可凝固的物质来承载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状和硬度。硬脂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将发生下列反应: CHCOOH+NaOH →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实验仪器试剂:

  250ml烧杯三个1000ml烧杯一个蒸馏水热水硬脂酸氢氧化钠乙醇模版

  五、实验操作:

  1.在一个容器中先装入75g水,加热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搅拌均匀。

  2、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氢氧化钠溶解,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蜡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搅拌,趁热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却后即可得固体酒精燃料。

  六、讨论:

  1、不同固化剂制得的固体霜精的比较:

  以醋酸钙为固化剂操作温度较低,在40~50 C即可。但制得的固体酒精放置后易软化变形,最终变成糊状物。因此储存性能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纤维为固化剂操作温度也在40~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纤维。致使成本提高。制得的固体酒精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安全性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纤维素为固化剂虽制备工艺并不复杂,但该固化剂来源困难,价格较高,不易推广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氢氧化钠作固化剂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产品性能优良。

  2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将氢氧化钠同时加入酒精中。然后加热搅拌。这种加料方式较为简单,但由于固化的酒精包在固体硬脂酸和固体氢氧化钠的周围,阻止了两种固体的溶解的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而延长了反应时间和增加了能耗。

  (2)将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因先后两次加热溶解,较为复杂耗时,且反应完全,生产周期较长。

  (3)将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在两份酒精中加热溶解,然后趁热混合,这样反应所用的时间较短,而且产品的质量也较好。

  3 、温度的影响:

  可见在温度很低时由于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无法制得固体酒精;在30度时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两液混合后立刻生成固体酒精,由于固化速度太快,致使生成的产品均匀性差;在6O度时,两液混合后并不立该产生固化,因此可以使溶液混合的非常均匀,混合后在自然冷却的过程中,酒精不断地固化,最后得到均匀一致的'固体酒精;虽然在70度时所制得的产品外观亦很好,但该温度接近酒精溶液的沸点。酒精挥发速度太快,因此不宜选用该温度。

  因此,一般选用60度为固化温度。

  4 、硬脂酸与NaOH配比的影响:

  从表中数据不难看出。随着NaOH比例的增加燃烧残渣量也不断增大。因此,NaOH的量不宜过量很多。我们取3:0.46也就是硬脂酸:NaOH为6.5:1,这时酒精的凝固程度较好。产品透明度高,燃烧残渣少,燃烧热值高。

  5 、硬脂酸加入量的影响:

  硬脂酸加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固体酒精的凝固性能。硬脂酸的添加量对酒精凝固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且可以看出,在硬脂酸含量达到6.5以上时,就可以使制成的固体酒精在燃烧时仍然保持固体状态。这样大大提高了固体酒精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同时可以降低成本。

  6、火焰颜色的影响:

  酒精在燃烧时火焰基本无色,而固体酒精由于加人了NaOH,钠离子的存在使燃烧时的火焰为黄色。若加入铜离子,燃烧时火焰变为蓝色。因此添加不同离子到固体酒精中去得到不同颜色的火焰。

化学实验报告2

  (1):实验目的,专门写实验达到的要求和任务来实现。(例如,为了研究添加硫酸铜条件的溶液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实验原理,该实验是对写的操作是什么通常是实验室书世外桃源基础上做在那里,你总结就行了。(您可以使用上述反应式)

  (3):实验用品,包括在实验中,液体和固体药品使用的设备。(如酒精灯,滤纸,以及玻璃棒,后两者用于过滤,这应该是在右侧。)

  (4):实验步骤:实验书籍有(即上面的话,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加到生成蓝色沉淀,再加热蓝色沉淀,观察的现象

  (5)的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6):分析与讨论

  实验题目:溴乙烷的合成

  实验目的

  1.学习从醇制备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实验原理:

  主要的副反应:

  反应装置示意图:

  (注:在此画上合成的装置图)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

  实验步骤现象记录

  1.加料:

  将9.0ml水加入100ml圆底烧瓶,在冷却和不断振荡下,慢慢地加入19.0ml浓硫酸。冷至室温后,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后在搅拌下加入13.0g研细的溴化钠,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热,烧瓶烫手。

  2.装配装置,反应:

  装配好蒸馏装置。为防止产品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 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并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刚好浸没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热石棉网上的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约30分钟后慢慢加大火焰,直到无油滴蒸出为止。

  加热开始,瓶中出现白雾状hbr。稍后,瓶中白雾状hbr增多。瓶中原来不溶的固体逐渐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黄色。

  3.产物粗分:

  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乙烷放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浸于冰水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入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乙烷变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4ml浓硫酸)。用干燥的分液漏斗仔细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层,将溴乙烷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馏瓶中。

  接受器中液体为浑浊液。分离后的溴乙烷层为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制

  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热,蒸馏溴乙烷。收集37-40℃的馏分。收集产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却。无色液体,样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样品重9.8g。

  5.计算产率。

  理论产量:0.126×109=13.7g

  产率:9.8/13.7=71.5%

  结果与讨论:

  (1)溶液中的橙黄色可能为副产物中的溴引起。

  (2)最后一步蒸馏溴乙烷时,温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产量因而偏低,以后实验应严格操作。

化学实验报告3

  实验时间:21世纪初

  实验员:闲鹤棹孤舟

  实验品:人类

  人类出产日期:远古时代

  人类有效期:据理论依据表明,从远古时代算起,有100亿年,过去了50亿年,还有50亿年,但是,现实问题将有效期减短,例如能源缺乏,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树木砍伐等。

  选用实验品出产日期: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人

  进行实验:

  (1)抽样,抽取N人

  (2)在人类中加入“金钱”“权利”,发现迅速反应,并且只需少量的“金钱”与“权利”就可以将人类完全腐蚀,可见,“金钱”与“权利”对人类的诱惑性是非常大的,人类也常常为它们失去本性,但尽管如此,当将人类置于“金钱”、“权利”两旁时,人类不是避免受它们腐蚀,而是争先恐后地去接触它们,希望让它们腐蚀,这种现象在化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3)在人类中加入“道德”与“法律”发现人毫发无伤,而“道德”与“法律”却消失了,仔细观察,深入研究,才知道是人类散发出的“亲情”作祟,人类接触到“道德”与“法律”后,便从体内散发出一种“亲情”的物质,使“道德”与“法律”消失,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发现“亲情”这种物质在人体内含量相当高,如果不用大量的“道德”与“法律”是无法将“亲情”消耗殆尽的,经研究,原来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成果,并且这种亲情已变性,不是纯朴之情。

  (4)检测人的化学组成,发现“损人利己

  “帮亲不帮理”、“舍一切而取生”、“自私自利”元素含量相当高,“知识”、“信任”、“乐于助人”、“诚信”、“善良”等元素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这一元素在青少年阶段尤其少见。

  备注:据探究发现,人类是一种非常喜欢“挑战”的动物,例如,向大自然挑战:人类砍伐树木,把脏水倒入河流,把废气排入空气中,导致环境恶化,动物濒临灭绝.但人类还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对大自然的警告不以为意,说不定以后人也会濒临灭绝!

  结论:人类是一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没有羞恶廉耻之心的动物,鉴于当时潮流的影响、实验器材的不完备和人类性格的多变性,故需要下个世纪再次测验,希望结果有所好转,不不不,应该是希望还有实验品供我们测验。

化学实验报告4

  【实验名称】

  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仪器和试剂】

  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对比实验1

  (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xxxx。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xxxx。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xxxx。 然后加热试管,现象:xxxx。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xxx。

  对比实验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xxxx。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xxx。

  2、实验结论:

  【问题讨论】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化学实验报告5

  实验题目:

  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

  准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做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mkhc8h4o4/g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cnaoh/mol·l-1

  naoh/mol·l-1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二、h2c2o4含量测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cnaoh/mol·l-1

  m样/g

  v样/ml20.0020.0020.00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ωh2c2o4

  h2c2o4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化学实验报告6

  一、实验目的

  1、观测CO2临界状态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纯流体热力学状态:汽化、冷凝、饱和态和超临流体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测定CO2的PVT数据,在PV图上绘出CO2等温线

  3、掌握低温恒温浴和活塞式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纯物质的临界点表示汽液二相平衡共存的最高温度(T C)和最高压力点(PC)。纯物质所处的温度高于TC,则不存在液相;压力高于PC,则不存在汽相;同时高于TC和PC,则为超临界区。本实验测量TTC三种温度条件下等温线。

  三、实验装置流程和试剂

  实验装置由试验台本体、压力台和恒温浴组成(图2—3—1)。试验台本体如图2—3—2所示。实验装置实物图见图2—3—3。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有高纯度的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毛细管),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水套的水温调节,水套的恒温水由恒温浴供给。

  CO2的压力由压力台上的精密压力表读出(注意:绝对压力=表压+大气压),温度由水套内精密温度计读出。比容由CO2柱的高度除以质面比常数计算得到。试剂:高纯度二氧化碳。

  图2—3—1 CO2 PVT关系实验装置图

  2—3—2试验台本体

  1高压容器

  2—玻璃杯

  3—压力油

  4—水银

  5—密封填料

  6—填料压盖

  7—恒温水套

  8—承压玻璃管

  9—CO210精密温度计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按图2—3—1装好试验设备。

  2、接通恒温浴电源,调节恒温水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以恒温水套内精密温度计为准)。

  3、加压前的准备——抽油充油操作

  (1)关闭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

  (2)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此时压力台上油筒中抽满了油。

  (3)先关闭油杯的进油阀,然后开启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

  (4)摇进活塞杆,使本体充油。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为止。

  (5)如活塞杆已摇进到头,压力表上还无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未出现水银,则重复(1)——(4)步骤。

  (6)再次检查油杯的进油阀是否关闭,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二个阀门是否开启。温度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如条件均已调定,则可进行实验测定。

  4、测定低于临界温度下的等温线(T= 20℃或25℃)

  (1)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 23℃左右,并保持恒定。

  (2)逐渐增加压力,压力为左右(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面)开始读取相应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记录第一个数据点。读取数据前,一定要有足够的平衡时间,保证温度、压力和水银柱高度恒定。

  (3)提高压力约,达到平衡时,读取相应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记录第二个数据点。注意加压时,应足够缓慢的摇进活塞杆,以保证定温条件,水银柱高度应稳定在一定数值,不发生波动时,再读数。

  (4)按压力间隔左右,逐次提高压力,测量第三、第四……数据点,当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时,则适当降低压力,平衡一段时间,使CO2温度和压力恒定,以准确读出恰出现第一小液滴CO2时的压力。

  (5)注意此阶段,压力改变后CO2状态的变化,特别是测准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时的压力和相应水银柱高度及最后一个CO2小汽泡刚消失时的压力和相应水银柱高度。此二点压力改变应很小,要交替进行升压和降压操作,压力应按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和最后一个CO2小汽泡刚消失的具体条件进行调整。

  (6)当CO2全部液化后,继续按压力间隔左右升压,直到压力达到为止(承压玻璃管最大压力应小于)。

  5、测定临界等温线和临界参数,观察临界现象

  (1)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 ℃左右,按上述4的方法和步骤测出临界等温线,注意在曲线的拐点(P=)附近,应缓慢调整压力(调压间隔可为),以较准确的确定临界压力和临界比容,较准确的描绘出临界等温线上的拐点。

  (2)观察临界现象

  a、临界乳光现象保持临界温度不变,摇进活塞杆使压力升至Pc附近处,然后突然摇退活塞杆(注意勿使试验台本体晃动)降压,在此瞬间玻璃管内将出现圆锥型的乳白色的闪光现象,这就是临界乳光现象。这是由于CO2分子受重力场作用沿高度分布不均和光的散射所造成的。可以反复几次观察这个现象。

  b、整体相变现象临界点附近时,汽化热接近于零,饱和蒸汽线与饱和液体线接近合于一点。此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一个渐变过程;而是当压力稍有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

  c、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处于临界点附近的CO2具有共同的参数(P,V,T),不能区别此时CO2是汽态还是液态。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气体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液体又是接近气态的液体。

  下面用实验证明这结论。因为此时是处于临界温度附近,如果按等温过程,使CO2压缩或膨胀,则管内什么也看不到。现在,按绝热过程进行,先调节压力处于MPa(临界压力)附近,突然降压(由于压力很快下降,毛细管内的CO2未能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其温度下降),CO2状态点不是沿等温线,而是沿绝热线降到二相区,管内CO2出现了明显的液面。这就是说,如果这时管内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相区很近,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汽相区也很近,是接近气态的液体。这时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只能是处于临界点附近。临界状态流体是一种汽液不分的流体。这就是临界点附近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

  6、测定高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T = 40℃左右)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按上述5相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

  五、实验数据处理

  表原始数据表23℃压强(Mpa)

  将数据绘图如下:

  六、实验结果讨论

  1、由于实验器材的老化,实验数据本身的准确度不高,所以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曲线误差较大。

  2、加压的时候要缓慢加,不能过快,实验操作的时候有一组加压不够缓慢出现了较小的气泡,使得实验数据不够准确。

  七、注意事项

  1、实验压力不能超过MPa,实验温度不高于41℃。

  2、应缓慢摇进活塞螺杆,否则来不及平衡,难以保证恒温恒压条件。

  3、一般,按压力间隔左右升压。但在将要出现液相,存在汽液二相和汽相将完全消失以及接近临界点的情况下,升压间隔要很小,升压速度要缓慢。严格讲,温度一定时,在汽液二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压力应保持不变。

化学实验报告7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同学们“通过实验手段用已知测未知”的实验思想。

  2、学习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实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二、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滴定台一台,25mL酸(碱)滴定管各一支,10mL移液管一支,250mL锥形瓶两个。

  药品:0、1mol/LNaOH溶液,0、1mol/L盐酸,0、05mol/L草酸(二水草酸),酚酞试剂,甲基橙试剂。

  三、实验原理:

  中和滴定是酸与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通过实验手段,用已知测未知。即用已知浓度的酸(碱)溶液完全中和未知浓度的碱(酸)溶液,测定出二者的体积,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中二者的化学计量数,求出未知溶液的.浓度。酸碱滴定通常用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做标准溶液,但是,由于浓盐酸易挥发,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故不能直接配制成准确浓度的溶液,一般先配制成近似浓度溶液,再用基准物标定。本实验用草酸(二水草酸)作基准物。

  ⑴氢氧化钠溶液标定:H2C2O4+2NaOH=Na2C2O4+2H2O

  反应达到终点时,溶液呈弱碱性,用酚酞作指示剂。(平行滴定两次)

  ⑵盐酸溶液标定:HCl+NaOH=NaCl+H2O

  反应达到终点时,溶液呈弱酸性,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平行滴定两次)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仪器检漏:对酸(碱)滴定管进行检漏

  2、仪器洗涤:按要求洗涤滴定管及锥形瓶,并对滴定管进行润洗

  3、用移液管向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00mL草酸(二水草酸),再分别滴入两滴酚酞、向碱式滴定管中加入药品至零刻线以上,排尽气泡,调整液面至零刻线,记录读数。

  4、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草酸(二水草酸)溶液,沿同一个方向按圆周摇动锥形瓶,待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保持30秒不褪色,即可认为达到终点,记录读数。

  5、用移液管分别向清洗过的两个锥形瓶中加入10、00mL氢氧化钠溶液,再分别滴入两滴甲基橙。向酸式滴定管中加入盐酸溶液至零刻线以上2—3cm,排尽气泡,调整液面至零刻线,记录读数。

  6、用盐酸溶液滴定氢氧化钠溶液,待锥形瓶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保持30秒不变色,即可认为达到滴定终点,记录读数。

  7、清洗并整理实验仪器,清理试验台。

  五、数据分析:

  1、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标定:酸碱滴定实验报告

  2、盐酸溶液浓度的标定:酸碱滴定实验报告

  六、实验结果:

  ①测得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0mol/L

  ②测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35mol/L

  七、误差分析:

  判断溶液浓度误差的宗旨是待测溶液的浓度与消耗标准液的体积成正比。

  引起误差的可能因素以及结果分析:①视(读数)②洗(仪器洗涤)③漏(液体溅漏)

  ④泡(滴定管尖嘴气泡)⑤色(指示剂变色控制与选择)

  八、注意事项:

  ①滴定管必须用相应待测液润洗2—3次

  ②锥形瓶不可以用待测液润洗

  ③滴定管尖端气泡必须排尽

  ④确保终点已到,滴定管尖嘴处没有液滴

  ⑤滴定时成滴不成线,待锥形瓶中液体颜色变化较慢时,逐滴加入,加一滴后把溶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接近终点时,控制液滴悬而不落,用锥形瓶靠下来,再用洗瓶吹洗,摇匀。

  ⑥读数时,视线必须平视液面凹面最低处。

化学实验报告8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2、了解沸点的测定,掌握沸点测定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1、尿素(熔点℃左右)苯甲酸(熔点℃左右)未知固体

  2、无水乙醇(沸点较低72℃左右)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未知液体

  四、试剂用量规格

  五、仪器装置

  温度计玻璃管毛细管Thiele管等

  六、实验步骤及现象

  1、测定熔点步骤:

  1、装样

  2、加热(开始快,低于15摄氏度是慢,1—2度每分钟,快到—熔点时摄氏度每分钟)

  3、记录

  熔点测定现象:

  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

  2、之后有液滴出现

  3、全熔

  2、沸点测定步骤:

  1、装样(左右)

  2、加热(先快速加热,接近沸点时略慢,当有连续汽泡时停止加热,冷却)

  3、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

  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七、实验结果数据记录

  熔点测定结果数据记录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沸点测定数据记录表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八、实验讨论

  平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实验结果比较准确,试验数据没有较大的偏差。但在测量环乙醇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橡皮筋脱落,造成试验几次失败,经过重做实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测量未知固体熔点时由于前一个测的是苯甲酸,熔点较高,而未知固体熔点较低,需要冷却30摄氏度以下才可进行实验,由于疏忽温度未下降30℃就进行了测量,使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做了该实验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九、实验注意事项

  1、加热温度计不能用水冲。

  2、第二次测量要等温度下降30摄氏度。

  3、b型管不要洗。

  4、不要烫到手

  4、沸点管石蜡油回收。

  5、沸点测定是不要加热太快,防止液体蒸发完。

化学实验报告9

 (实验A) 实验名称:小苏打加白醋后的变化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化学反应

  实验过程:1,将两药匙小苏打加入一只干净的玻璃杯中 2,在加如半杯白醋,盖上硬纸片,轻轻摇动玻璃杯

  3,观察玻璃杯内物质的变化情况,通过接触感受杯子的温度变化 4,取下硬纸片,小心扇动玻璃杯口处的空气,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将小苏打加入玻璃杯中后,将白醋倒入杯中,盖上硬纸片,轻轻的摇晃杯子,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杯子里传出了一阵阵的“呲呲”声,并且,白醋中不断的冒出了许多的气泡,用手触摸杯壁,好像杯子的温度比以前降低了一些。

  取下硬纸片,小心的扇动玻璃杯口处的空气,用鼻子闻被手扇过来的空气的气味,可以闻到一股不是很浓的.酸醋味。不是很好闻。 实验收获:醋酸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醋酸钠。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正常人的嗅觉条件下没有气味。但反应物醋酸具有挥发性,因此会有醋酸的味道,此外,反应产生的醋酸钠也具有醋酸的气味,同样会产生醋味。

  反思:用的玻璃杯不够薄,可能使杯子温度的变化不够明显。

化学实验报告10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肉桂酸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掌握水蒸气蒸馏的原理、用处和操作;

  3.学习并掌握固体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方法:脱色、重结晶。

  二、实验原理

  1.用苯甲醛和乙酸酐作原料,发生Perkin反应,反应式为:

  然后

  2.反应机理如下:乙酸肝在弱碱作用下打掉一个H,形成CH3COOCOCH2-,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1.主要药品:无水碳酸钾、苯甲醛、乙酸酐、氢氧化钠水溶液、1:1盐酸、活性炭

  2.物理性质

  主要试剂的物理性质

  名称苯甲醛分子量106.12熔点/℃-26沸点/℃179外观与性状纯品为无色液体;工业品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有苦杏仁气味乙酸酐肉桂酸102.09148.17-73.1133138.6300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气味;其蒸气为催泪毒气白色至淡黄色粉末;微有桂皮香气

  四、试剂用量规格

  试剂用量

  试剂理论用量

  苯甲醛5.0ml乙酸酐14.0ml无水碳酸钾7.00g10%NaOH40.0ml盐酸40.0ml五、仪器装置

  1.仪器:150ml三口烧瓶、500ml烧杯、玻璃棒、量筒、200℃温度计、直形冷凝管、电磁炉、球形冷凝管、表面皿、滤纸、布氏漏斗、吸滤瓶、锥形瓶2.装置:

  图1.制备肉桂酸的反应装置图2.水蒸气蒸馏装置

  六、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步骤及现象时间步骤将7.00g无水碳酸钾、14.5ml乙酸酐和5.0ml苯甲醛依次加入150ml三口烧瓶中摇匀现象烧瓶底部有白色颗粒状固体,上部液体无色透明加热后有气泡产生,白色颗粒状固体13:33加热至微沸后调解电炉高度使近距离加热回流30~45min逐渐溶解,由奶黄色逐渐变为淡黄色,并出现一定的浅黄色泡沫,随着加热泡沫逐渐变为红棕色液体,表面有一层油状物冷却到100℃以下,再加入40ml14:07水浸泡用玻璃棒搅拌、轻压底部固体14:15搭好水蒸气蒸馏装置,对蒸气发随着冷却温度的降低,烧瓶底部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的固体;随着玻璃棒的'搅拌,固体颗粒减小,液体变黏稠烧瓶底部物质开始逐渐溶解,表面的生器进行加热,待蒸气稳定后在通入烧瓶中液面下开始蒸气蒸馏;待检测馏出物中无油滴后停止蒸馏将烧瓶冷却,再把其中的物质移至500ml烧杯中,用NaOH水溶液清洗烧瓶,并把剩余的NaOH溶液也加入烧杯中,搅拌使肉桂酸溶解,再加入90.0ml水和0.50g活性炭加热至沸腾趁热过滤,移至500ml烧杯冷却至室温后,边搅拌边加入1:1盐酸调节溶液至酸性量油层逐渐融化;溶液由橘红色变为浅黄色加入活性炭后液体变为黑色抽滤后滤液是透明的,加入盐酸后变为乳白色液体冷水冷却结晶完全后过滤,再称烧杯中有白色颗粒出现,抽滤后为白色固体;称重得m=6.56g实验数据记录

  七、实验结果

  苯甲醛5.0ml乙酸酐14.5ml无水碳酸钾7.00ml10%NaOH40.0ml活性炭0.14g1:1盐酸40.0ml表面皿30.20g表面皿+成品36.76g试剂实际用量成品6.56g理论产量:0.05*148.17=7.41g实际产量:6.56g

  产率:6.56/7.4xx100%=88.53%

  八、实验讨论

  1.产率较高的原因:

  1)抽滤后没有干燥,成品中还含有一些水分,使产率偏高;

  2)加活性炭脱色时间太短,加入活性炭量太少。

  2.注意事项

  1)加热时最好用油浴,控制温度在160-180℃,若用电炉加热,必须使烧瓶底离电炉远一点,电炉开小一点;若果温度太高,反应会很激烈,结果形成大量树脂状物质,减少肉桂酸的生成。

  2)加热回流,控制反应呈微沸状态,如果反应液激烈沸腾易对乙酸酐蒸气冷凝产生影响,影响产率。

化学实验报告11

  实验目的:探究鸡蛋泡在白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实验过程:

  1,将一枚鸡蛋放入一只干净的玻璃杯中,倒入大约3/2的白醋,观察现象,标记鸡蛋在杯中的位置。

  2,第二天,观察鸡蛋壳发生的变化和鸡蛋在杯中位子的变化。取出鸡蛋,清洁鸡蛋壳的表面,重新放于被子中。

  3,连续操作,观察一周,鸡蛋发生了甚么变化。

  4,两周后,取出鸡蛋,你又有怎样的发现?

  实验现象:

  第一天,将鸡蛋放入白醋中的时候,鸡蛋沉于杯底,完全浸没于白醋中,但一会儿,鸡蛋的表面冒出了许多的气泡,之后,鸡蛋便开始慢慢上浮,最后漂浮在白醋上,气泡消失了,也有气泡在上升。

  第二天,鸡蛋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白醋的表面有棕色,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到浸没在白醋里的鸡蛋壳比没有浸没的要白。气泡减少了一些。用手触碰鸡蛋的表面可以感到鸡蛋已经变软,鸡蛋壳变薄了。

  第三天,鸡蛋表面的气泡明显变少,鸡蛋壳好象有薄了一层。整个鸡蛋都膨胀了起来,鸡蛋的长度已有杯子的'直径了,增长了原来的一半还多。

  第五天的早上,鸡蛋壳沉到了玻璃杯的最底部,白醋表面气泡的数量明显变少,鸡蛋体积再次变大,蛋壳又薄了一些,整个鸡蛋看起来十分有弹性。

  一周后,把鸡蛋洗干净后,可以看到整个鸡蛋的表面只剩下一层嫩白色的薄膜,几乎没有气泡了,鸡蛋依然是沉底的。

  第二周初,把鸡蛋洗净,鸡蛋变得透明,可以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个球状的黄色的物体,那应该是软黄。在阳光的照耀下,想的十分美丽。

  实验收获:鸡蛋壳含有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反思:观察记录的天数偏少,有可能会错过一些细微的变化,从而影响实验记录的准确性。

化学实验报告12

  实验题目:溴乙烷的合成

  实验目的:

  1、学习从醇制备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实验原理:

  主要的副反应:

  反应装置示意图:

  (注:在此画上合成的装置图)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

  实验步骤

  现象记录

  1、加料:

  将9.0ml水加入100ml圆底烧瓶,在冷却和不断振荡下,慢慢地加入19.0ml浓硫酸。冷至室温后,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后在搅拌下加入13.0g研细的溴化钠,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热,烧瓶烫手。

  2、装配装置,反应:

  装配好蒸馏装置。为防止产品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并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刚好浸没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热石棉网上的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约30分钟后慢慢加大火焰,直到无油滴蒸出为止。

  加热开始,瓶中出现白雾状hbr。稍后,瓶中白雾状hbr增多。瓶中原来不溶的`固体逐渐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黄色。

  3、产物粗分:

  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乙烷放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浸于冰水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入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乙烷变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4ml浓硫酸)。用干燥的分液漏斗仔细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层,将溴乙烷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馏瓶中。

  接受器中液体为浑浊液。分离后的溴乙烷层为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制

  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热,蒸馏溴乙烷。收集37-40℃的馏分。收集产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却。无色液体,样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样品重9.8g。

  5、计算产率。

  理论产量:0.126×109=13.7g

  产率:9.8/13、7=71.5%

  结果与讨论:

  (1)溶液中的橙黄色可能为副产物中的溴引起。

  (2)最后一步蒸馏溴乙烷时,温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产量因而偏低,以后实验应严格操作。

  化学实验报告篇实验名称

  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

  一、实验器材:

  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二、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

  3.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体,用玻璃片盖好

  4.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13

  例一定量分析实验报告格式

  (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

  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

  准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做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mkhc8h4o4/g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cnaoh/mol·l-1

  naoh/mol·l-1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二、h2c2o4含量测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cnaoh/mol·l-1

  m样/g

  v样/ml20.0020.0020.00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ωh2c2o4

  h2c2o4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实验结果与讨论: (1)(2)(3)…… 结论:

  例二合成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题目:溴乙烷的合成

  实验目的:1.学习从醇制备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实验原理:

  主要的副反应:

  反应装置示意图:

  (注:在此画上合成的装置图)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 实验步骤现象记录

  1.加料:

  将9.0ml水加入100ml圆底烧瓶,在冷却和不断振荡下,慢慢地加入19.0ml浓硫酸。冷至室温后,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后在搅拌下加入13.0g研细的溴化钠,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热,烧瓶烫手。

  2.装配装置,反应:

  装配好蒸馏装置。为防止产品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并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刚好浸没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热石棉网上的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约30分钟后慢慢加大火焰,直到无油滴蒸出为止。

  加热开始,瓶中出现白雾状hbr。稍后,瓶中白雾状hbr增多。瓶中原来不溶的固体逐渐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

  3.产物粗分:

  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乙烷放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浸于冰水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入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乙烷变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4ml浓硫酸)。用干燥的分液漏斗仔细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层,将溴乙烷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馏瓶中。

  接受器中液体为浑浊液。分离后的溴乙烷层为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制

  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热,蒸馏溴乙烷。收集37-40℃的馏分。收集产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却。无色液体,样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样品重9.8g。

  5.计算产率。

  理论产量:0.126×109=13.7g

化学实验报告14

  班级: 姓名:座号

  【实验名称】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仪器和试剂】

  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对比实验1

  (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 。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 。 然后加热试管,现象: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对比实验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结论:

  【问题讨论】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班级: 姓名: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仪器和试剂】

  4%的过氧化氢溶液、12%的过氧化氢溶液、0.2mol/L氯化铁溶液、二氧化锰粉末、热水、滴管、烧杯、试管。 【实验过程】

  【问题讨论】对比实验3中加入的FeCl3溶液有什么作用?

  班级: 姓名: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的限度 【实验目的】

  1.通过对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的探究,认识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2.通过实验使学生树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念,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实验仪器和试剂】

  试管、滴管、0.1mol/L氯化铁溶液、0.1mol/LKI溶液、CCl4、KSCN溶液。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1)取一支小试管,向其中加入5mL0.1mol/LKI溶液,再滴加0.1mol/L氯化铁溶液5~6滴。

  现象: 。 (2)向试管中继续加入适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

  现象: 。 (3)取试管中上层清液,放入另一支小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3~4滴KSCN溶液。 现象: 。 2.实验结论

  。 【问题讨论】

  1.实验步骤(2)和实验步骤(3)即I2的检验与Fe的检验顺序可否交换?为什么?

  2.若本实验步骤(1)采用5mL0.1mol/LKI溶液与5mL0.1mol/L氯化铁溶液充分混合反应,推测反应后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微粒?为什么?

  3+

  班级: 姓名: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实验目的】

  1.了解化学反应中往往有热量变化;

  2.知道化学反应中往往会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实验仪器和试剂】

  试管、剪刀、砂纸、塑料薄膜袋、2mol/L盐酸、氯化铵晶体、氢氧化钙固体、镁条。 【实验过程】 实验1

  步骤:向一支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再加入5mL2mol/L盐酸,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现象:。 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 。 结论: 。 实验2

  步骤:向完好的塑料薄膜袋中加入约7g氢氧化钙固体,再加入氯化铵晶体,排除袋内的空气,扎紧袋口,再将固体混合均匀,使之充分反应。

  现象: 。 有关化学方程式: 。 结论: 。 【问题讨论】

  实验1.2中反应物能量总和与生成物能量总和的相对大小有什么关系?

  班级: 姓名:座号

  【实验名称】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实验仪器和试剂】

  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灵敏电流计、烧杯。 【实验过程】

化学实验报告15

  一、实验题目:

  固态酒精的制取

  二、实验目的:

  通过化学方法实现酒精的固化,便于携带使用

  三、实验原理:

  固体酒精即让酒精从液体变成固体,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学性质不变.其原理为:用一种可凝固的物质来承载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状和硬度.硬脂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将发生下列反应: CHCOOH+NaOH →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实验仪器试剂:

  250ml烧杯三个1000ml烧杯一个蒸馏水热水硬脂酸氢氧化钠乙醇模版

  五、实验操作:

  1.在一个容器中先装入75g水,加热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搅拌均匀。

  2.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氢氧化钠溶解,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蜡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搅拌,趁热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却后即可得固体酒精燃料。

  六、讨论:

  1、不同固化剂制得的固体霜精的比较:

  以醋酸钙为固化剂操作温度较低,在40~50 C即可.但制得的固体酒精放置后易软化变形,最终变成糊状物.因此储存性能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纤维为固化剂操作温度也在4O~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纤维.致使成本提高.制得的固体酒精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安全性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纤维素为固化剂虽制备工艺并不复杂,但该固化剂来源困难,价格较高,不易推广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氢氧化钠作固化剂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产品性能优良。

  2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将氢氧化钠同时加入酒精中.然后加热搅拌.这种加料方式较为简单,但由于固化的酒精包在固体硬脂酸和固体氢氧化钠的周围,阻止了两种固体的溶解的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而延长了反应时间和增加了能耗。

  (2)将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因先后两次加热溶解,较为复杂耗时,且反应完全,生产周期较长。

  (3)将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在两份酒精中加热溶解,然后趁热混合,这样反应所用的时间较短,而且产品的质量也较好.3 、温度的影响:见下表:

  可见在温度很低时由于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无法制得固体酒精;在30度时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两液混合后立刻生成固体酒精,由于固化速度太快,致使生成的产品均匀性差;在6O度时,两液混合后并不立该产生固化,因此可以使溶液混合的非常均匀,混合后在自然冷却的过程中,酒精不断地固化,最后得到均匀一致的'固体酒精;虽然在70度时所制得的产品外观亦很好,但该温度接近酒精溶液的沸点.酒精挥发速度太快,因此不宜选用该温度。因此,一般选用60度为固化温度。

  4 、硬脂酸与NaOH配比的影响:

  从表中数据不难看出.随着NaOH比例的增加燃烧残渣量也不断增大.因此,NaOH的量不宜过量很多.我们取3:0.46也就是硬脂酸:NaOH为6.5:1,这时酒精的凝固程度较好.产品透明度高,燃烧残渣少,燃烧热值高。

  5 、硬脂酸加入量的影响:

  硬脂酸加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固体酒精的凝固性能.硬脂酸的添加量对酒精凝固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且可以看出,在硬脂酸含量达到6.5以上时,就可以使制成的固体酒精在燃烧时仍然保持固体状态.这样大大提高了固体酒精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同时可以降低成本。

  6、火焰颜色的影响:

  酒精在燃烧时火焰基本无色,而固体酒精由于加人了NaOH,钠离子的存在使燃烧时的火焰为黄色。若加入铜离子,燃烧时火焰变为蓝色。因此添加不同离子到固体酒精中去得到不同颜色的火焰。

【化学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化学实验报告[经典]05-19

[精选]化学实验报告07-09

化学实验报告05-17

[经典]化学实验报告06-05

化学实验报告02-04

化学实验报告08-17

化学实验报告【荐】11-16

【精】化学实验报告11-16

(优)化学实验报告07-04

化学实验报告【推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