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实验报告 推荐度:
-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优)化学实验报告1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实验报告1
实验题目:溴乙烷的合成
实验目的:
1、学习从醇制备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实验原理:
主要的副反应:
反应装置示意图:
(注:在此画上合成的装置图)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
实验步骤
现象记录
1、加料:
将9.0ml水加入100ml圆底烧瓶,在冷却和不断振荡下,慢慢地加入19.0ml浓硫酸。冷至室温后,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后在搅拌下加入13.0g研细的溴化钠,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热,烧瓶烫手。
2、装配装置,反应:
装配好蒸馏装置。为防止产品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并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刚好浸没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热石棉网上的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约30分钟后慢慢加大火焰,直到无油滴蒸出为止。
加热开始,瓶中出现白雾状hbr。稍后,瓶中白雾状hbr增多。瓶中原来不溶的固体逐渐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黄色。
3、产物粗分:
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乙烷放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浸于冰水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入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乙烷变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4ml浓硫酸)。用干燥的分液漏斗仔细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层,将溴乙烷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馏瓶中。
接受器中液体为浑浊液。分离后的溴乙烷层为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制
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热,蒸馏溴乙烷。收集37-40℃的馏分。收集产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却。无色液体,样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样品重9.8g。
5、计算产率。
理论产量:0.126×109=13.7g
产率:9.8/13、7=71.5%
结果与讨论:
(1)溶液中的橙黄色可能为副产物中的溴引起。
(2)最后一步蒸馏溴乙烷时,温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产量因而偏低,以后实验应严格操作。
化学实验报告篇实验名称
用实验证明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目的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
一、实验器材:
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二、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
3.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体,用玻璃片盖好
4.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2
实验目的:
1.学习制备硝酸铁(III)的方法和过程。
2.掌握硝酸铁(III)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
实验原理:
硝酸铁(III)是一种常用的无机化合物,其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和氧化法等。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硝酸铁(III),其反应方程式为:
FeCl3 + 3NaNO2 + 3HNO3 → Fe(NO3)3 + 3NaCl + 2NO↑+ 2H2O。
硝酸铁(III)可以用铁离子试剂进行检验,其反应方程式为:
Fe(NO3)3 + 3KSCN → Fe(SCN)3 + 3KNO3。
实验步骤:
1.称取适量的FeCl3加入蒸馏水中,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
2.取出约1/4的溶液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NaNO2和HNO3,并加热搅拌。
3.加入过滤纸过滤掉产生的`Fe(OH)3沉淀,留下纯净的Fe(NO3)3溶液。
4.取出一部分溶液,加入KSCN试剂,观察是否产生红色沉淀。
实验结果:
经过化学还原法制备的硝酸铁(III)产生了深红色溶液,并且在加入KSCN试剂后产生了明显的红色沉淀,证明硝酸铁(III)被成功制备。
实验分析:
制备硝酸铁(III)的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进行适当的操作和控制。在本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制备了深红色的硝酸铁(III)溶液,并通过加入KSCN试剂的检验,证明了其纯度和质量良好。
实验结论:
本实验成功地制备了深红色的硝酸铁(III)溶液,并使用KSCN试剂进行了检验,证明硝酸铁(III)的纯度和质量良好。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一种制备硝酸铁(III)的方法及其性质和检验方法,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实验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化学实验报告3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同学们“通过实验手段用已知测未知”的实验思想。
2、学习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3、实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二、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滴定台一台,25mL酸(碱)滴定管各一支,10mL移液管一支,250mL锥形瓶两个。
药品:0、1mol/LNaOH溶液,0、1mol/L盐酸,0、05mol/L草酸(二水草酸),酚酞试剂,甲基橙试剂。
三、实验原理:
中和滴定是酸与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通过实验手段,用已知测未知。即用已知浓度的酸(碱)溶液完全中和未知浓度的碱(酸)溶液,测定出二者的体积,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中二者的化学计量数,求出未知溶液的浓度。酸碱滴定通常用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做标准溶液,但是,由于浓盐酸易挥发,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故不能直接配制成准确浓度的溶液,一般先配制成近似浓度溶液,再用基准物标定。本实验用草酸(二水草酸)作基准物。
⑴氢氧化钠溶液标定:H2C2O4+2NaOH=Na2C2O4+2H2O
反应达到终点时,溶液呈弱碱性,用酚酞作指示剂。(平行滴定两次)
⑵盐酸溶液标定:HCl+NaOH=NaCl+H2O
反应达到终点时,溶液呈弱酸性,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平行滴定两次)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仪器检漏:对酸(碱)滴定管进行检漏
2、仪器洗涤:按要求洗涤滴定管及锥形瓶,并对滴定管进行润洗
3、用移液管向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00mL草酸(二水草酸),再分别滴入两滴酚酞、向碱式滴定管中加入药品至零刻线以上,排尽气泡,调整液面至零刻线,记录读数。
4、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草酸(二水草酸)溶液,沿同一个方向按圆周摇动锥形瓶,待溶液由无色变成粉红色,保持30秒不褪色,即可认为达到终点,记录读数。
5、用移液管分别向清洗过的两个锥形瓶中加入10、00mL氢氧化钠溶液,再分别滴入两滴甲基橙。向酸式滴定管中加入盐酸溶液至零刻线以上2—3cm,排尽气泡,调整液面至零刻线,记录读数。
6、用盐酸溶液滴定氢氧化钠溶液,待锥形瓶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保持30秒不变色,即可认为达到滴定终点,记录读数。
7、清洗并整理实验仪器,清理试验台。
五、数据分析:
1、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标定:酸碱滴定实验报告
2、盐酸溶液浓度的标定:酸碱滴定实验报告
六、实验结果:
①测得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0mol/L
②测得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35mol/L
七、误差分析:
判断溶液浓度误差的宗旨是待测溶液的浓度与消耗标准液的体积成正比。
引起误差的可能因素以及结果分析:①视(读数)②洗(仪器洗涤)③漏(液体溅漏)
④泡(滴定管尖嘴气泡)⑤色(指示剂变色控制与选择)
八、注意事项:
①滴定管必须用相应待测液润洗2—3次
②锥形瓶不可以用待测液润洗
③滴定管尖端气泡必须排尽
④确保终点已到,滴定管尖嘴处没有液滴
⑤滴定时成滴不成线,待锥形瓶中液体颜色变化较慢时,逐滴加入,加一滴后把溶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接近终点时,控制液滴悬而不落,用锥形瓶靠下来,再用洗瓶吹洗,摇匀。
⑥读数时,视线必须平视液面凹面最低处。
化学实验报告4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滴定
时间实验(分组)桌号合作者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
二:实验仪器: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含滴定管夹)。
实验药品:0、1000mol/L盐酸(标准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溶液)、酸碱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8~10)或者甲基橙(3、1~4、4)
三:实验原理:
c(标)×V(标)=c(待)×V(待)【假设反应计量数之比为1:1】【本实验具体为:c(H+)×V(酸)=c(OH—)×V(碱)】
四:实验过程:
(一)滴定前的准备阶段
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体方法: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静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须在活塞上涂抹凡士林,注意不要涂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碱式滴定管检漏方法是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静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须更换橡皮管。)
2、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即可,不得润洗,也不需烘干。
3、量取:用碱式滴定管量出一定体积(如20、00ml)的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注意,调整起始刻度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锥形瓶中。
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标准液盐酸,赶尽气泡,调整液面,使液面恰好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准确刻度,记录读数
V1,读至小数点后第二位。
(二)滴定阶段
1、把锥形瓶放在酸式滴定管的下面,向其中滴加1—2滴酚酞(如颜色不明显,可将锥形瓶放在白瓷板上或者白纸上)。将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锥形瓶中,滴定时,右手不断旋摇锥形瓶,左手控制滴定
管活塞,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直到滴入一滴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此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被盐酸中和,达到滴定终点。记录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锥形瓶内的溶液倒入废液缸,用蒸馏水把锥形瓶洗干净,将上述操作重复2~3次。
(三)实验记录
(四)、实验数据纪录:
五、实验结果处理:
c(待)=c(标)×V(标)/V(待)注意取几次平均值。
六、实验评价与改进:
[根据:c(H+)×V(酸)=c(OH—)×V(碱)分析]
化学实验报告5
实验目的:探究鸡蛋泡在白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实验过程:
1,将一枚鸡蛋放入一只干净的玻璃杯中,倒入大约3/2的白醋,观察现象,标记鸡蛋在杯中的位置。
2,第二天,观察鸡蛋壳发生的变化和鸡蛋在杯中位子的变化。取出鸡蛋,清洁鸡蛋壳的表面,重新放于被子中。
3,连续操作,观察一周,鸡蛋发生了甚么变化。
4,两周后,取出鸡蛋,你又有怎样的发现?
实验现象:
第一天,将鸡蛋放入白醋中的时候,鸡蛋沉于杯底,完全浸没于白醋中,但一会儿,鸡蛋的表面冒出了许多的气泡,之后,鸡蛋便开始慢慢上浮,最后漂浮在白醋上,气泡消失了,也有气泡在上升。
第二天,鸡蛋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白醋的表面有棕色,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到浸没在白醋里的'鸡蛋壳比没有浸没的要白。气泡减少了一些。用手触碰鸡蛋的表面可以感到鸡蛋已经变软,鸡蛋壳变薄了。
第三天,鸡蛋表面的气泡明显变少,鸡蛋壳好象有薄了一层。整个鸡蛋都膨胀了起来,鸡蛋的长度已有杯子的直径了,增长了原来的一半还多。
第五天的早上,鸡蛋壳沉到了玻璃杯的最底部,白醋表面气泡的数量明显变少,鸡蛋体积再次变大,蛋壳又薄了一些,整个鸡蛋看起来十分有弹性。
一周后,把鸡蛋洗干净后,可以看到整个鸡蛋的表面只剩下一层嫩白色的薄膜,几乎没有气泡了,鸡蛋依然是沉底的。
第二周初,把鸡蛋洗净,鸡蛋变得透明,可以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个球状的黄色的物体,那应该是软黄。在阳光的照耀下,想的十分美丽。
实验收获:鸡蛋壳含有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反思:观察记录的天数偏少,有可能会错过一些细微的变化,从而影响实验记录的准确性。
化学实验报告6
实验名称:硅片的清洗
实验目的:1.熟悉清洗设备
2.掌握清洗流程以及清洗前预准备
实验设备:1.半导体兆声清洗机(SFQ-1006T)
2.SC-1;SC-2
实验背景及原理:
清洗的目的在于清除表面污染杂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这些杂质有的以原子状态或离子状态,有的以薄膜形式或颗粒形式存在于硅片表面。有机污染包括光刻胶、有机溶剂残留物、合成蜡和人接触器件、工具、器皿带来的油脂或纤维。无机污染包括重金属金、铜、铁、铬等,严重影响少数载流子寿命和表面电导;碱金属如钠等,引起严重漏电;颗粒污染包括硅渣、尘埃、细菌、微生物、有机胶体纤维等,会导致各种缺陷。清除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两种。
我们这里所用的的是化学清洗。清洗对于微米及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良率有着极大的影响。SC-1及SC-2对于清除颗粒及金属颗粒有着显著的`作用。
实验步骤:
1. 清洗前准备工作:
仪器准备:
①烧杯的清洗、干燥
②清洗机的预准备:开总闸门、开空气压缩机;开旋转总电源(清洗设备照明自动开启); 将急停按钮旋转拉出,按下旁边电源键;缓慢开启超纯水开关,角度小于45o;根据需要给1#、2#槽加热,正式试验前提前一小时加热,加热上限为200o。本次实验中选用了80℃为反应温度。
③SC-1及SC-2的配置:
我们配制体积比例是1:2:5,所以选取溶液体积为160ml,对SC-1 NH4OH:H2O2:H2O=20:40:100ml,对SC-2 HCl:H2O2:H2O=20:40:100ml。
2. 清洗实际步骤:
① 1#号槽中放入装入1号液的烧杯,待温度与槽中一样后,放入硅片,加热10min,然后超纯水清洗。
② 2#号槽中放入装入2号液的烧杯,待温度与槽中一样后,放入硅片,加热10min,然后超纯水清洗。
③ 兆声清洗10分钟,去除颗粒
④ 利用相似相溶原理,使用乙醇去除有机物,然后超纯水清洗并吹干。
实验结果:
利用显微镜观察清洗前后硅片图像表面
清洗前硅片照片
清洗后的硅片照片
实验总结:
清洗过后明显地发现硅片表面不像原来那样油腻,小颗粒明显减少。说明我们此次使用实验方法是正确的,实验结果较为成功。
化学实验报告7
实验名称:
乙酸乙酯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酯化反应原理和酯的制备方法。
2、学习回流、蒸馏、洗涤和过滤等有机合成操作技术。
二、仪器
直形冷凝管、5ml、10ml圆底烧瓶、微型蒸馒头、蒸馏头、分液漏斗、玻璃漏洞、长滴管、离心管、10ml锥形瓶、5ml量筒2个、沸石、无水乙醇、玻塞、玻璃钉、温度计(包括玻璃套管、胶管)、台秤、药匙
三、药品
无水乙醇、冰醋酸、浓硫酸、无水硫酸钠、饱和碳酸钠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饱和氯化钙溶液等。
四、实验原理
醇和羧酸在少量酸性催化剂(如浓硫酸)的存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有机酸酯。
增强酸或醇的浓度,或出去生成的水,都可以增加酯的产量。
五、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1、合成。实验现象现象分析将4.0ml无水乙醇(68.6mmol)和3.0ml冰醋酸(51.4mmol)加入到10ml原地烧瓶中,再小心加入3滴浓硫酸(每加完一种试剂最好用玻璃塞塞住瓶口,以免挥发)。混合均匀后加入一粒沸石,装上直形冷凝管,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回流20min。装置如图。稍冷却后,补加一颗沸石,装上微型蒸馒头用水浴加热蒸馏。在整流过程中,不断用长滴管将微型蒸馒头承接阱内的溜液吸至分液漏斗内。蒸馏至承接阱内无溜液。
2、精制①。将2ml的饱和碳酸钠溶液慢慢加入分液漏斗内,盖上玻塞,轻轻振摇几次,然后旋转活塞放气,静置,分层后弃去下层液体。再将2ml饱和氯化钙溶液加至分液漏斗中,振摇分层,弃去下层液体。将小半药匙无水硫酸钠固体加入10ml的锥形瓶内,再将分液漏斗内留下的乙酸乙酯经分液漏斗上口倒入锥形瓶,盖上玻塞轻摇5min。3、精制②。取玻璃漏斗,用玻璃钉填塞漏斗颈部,漏斗下面用一个干燥的5ml圆底烧瓶作接液瓶。将锥形瓶内的酯倒至漏斗内,让液体慢慢流入烧瓶内。加入一粒沸石,按图装好蒸馏装置(用已称重的离心管做接收器),水浴上加热蒸馏,收集73℃-78℃的.馏分,称重,计算产率。4、用折光计测定产品的折光率。
六、注意事项:
所蒸出的液体除乙酸乙酯外,还含有水和少量未反应的乙酸、乙醇、以及其他副产物,如乙醇等。必须通过精制加以除去。
精制①中加氯化钙的目的是为了除去乙醇等杂质,加无水硫酸钠是为了吸收水分。
七、实验结果讨论
八、思考题
化学实验报告8
实验名称:
丁香酚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明确蒸馏的原理,沸点和费点距的定义。
2、熟悉蒸馏的仪器装置及使用。
3、掌握常压下测定沸点的操作技术。
二、仪器
橡皮胶管、温度计、圆底烧瓶、蒸馏接头、直形冷凝管、接液弯管、长颈漏斗
三、药品
未知物1(30ML)
四、实验原理
把液体加热变成蒸汽,然后使蒸汽冷凝变成纯净液体的过程,叫做蒸馏。它是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蒸馏还可以测定化合物的沸点以及了解有机物的纯度。
液态物质的蒸汽压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蒸气压和大气压相等时,液体沸腾,此时的温度即为该液体的沸点。中山大学工学院20xx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每一种纯液态有机化合物在一定压力下均具有固定的沸点,它的沸点距也是极小(1℃~2℃)。如果被测物不纯,则它的沸点不固定,沸点距也很长,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无法确定它沸点的。
沸点是液态有机物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通过沸点的测定可以定性了解物质的纯度。但是有一定的沸点,而且沸点距也极小的物质不一定就是纯净物。因为有些物质可以和其他物质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物,共沸物也有一定的.沸点而且沸点距也很小。
根据样品的用量不同,测定沸点的方法可以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两种。常量法是利用常压蒸馏操作来进行测定的,在实验室中进行蒸馏操作,所用仪器主要包括下列三部分:
1、蒸馏瓶:液体在瓶内受气化,蒸气经蒸馏头支管外出。
2、冷凝管:蒸气在此处冷凝。沸点高于130℃的液体用空气冷凝管低于130℃者用冷水直形冷凝管。
3、接收器:收集冷凝后的液体。
五、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
1、从上到下安装实验装置。加入未知液体和2-3块沸石。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上限应与蒸馏头支管的下限相平。
2、打开冷凝水,再点燃酒精灯,开始蒸馏。
3、注意并观察温度的变化,当温度处于稳定后,记录下温度计的度数,即为该物质的沸点。而大部分液体馏出时比较恒定的温度与接收器接收到第一滴液体时的温度差则为费点距。实验现象现象分析
4、蒸馏完毕后,先停火,然后停止通入冷凝水。
六、注意事项:
七、实验结果讨论
八、思考题
化学实验报告9
一、实验题目:
固态酒精的制取
二、实验目的:
通过化学方法实现酒精的固化,便于携带使用
三、实验原理:
固体酒精即让酒精从液体变成固体,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学性质不变.其原理为:用一种可凝固的物质来承载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状和硬度.硬脂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将发生下列反应: CHCOOH+NaOH →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实验仪器试剂:
250ml烧杯三个1000ml烧杯一个蒸馏水热水硬脂酸氢氧化钠乙醇模版
五、实验操作:
1.在一个容器中先装入75g水,加热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搅拌均匀。
2.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氢氧化钠溶解,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蜡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搅拌,趁热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却后即可得固体酒精燃料。
六、讨论:
1、不同固化剂制得的固体霜精的比较:
以醋酸钙为固化剂操作温度较低,在40~50 C即可.但制得的固体酒精放置后易软化变形,最终变成糊状物.因此储存性能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纤维为固化剂操作温度也在4O~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纤维.致使成本提高.制得的固体酒精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安全性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纤维素为固化剂虽制备工艺并不复杂,但该固化剂来源困难,价格较高,不易推广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氢氧化钠作固化剂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产品性能优良。
2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将氢氧化钠同时加入酒精中.然后加热搅拌.这种加料方式较为简单,但由于固化的酒精包在固体硬脂酸和固体氢氧化钠的周围,阻止了两种固体的溶解的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而延长了反应时间和增加了能耗。
(2)将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因先后两次加热溶解,较为复杂耗时,且反应完全,生产周期较长。
(3)将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在两份酒精中加热溶解,然后趁热混合,这样反应所用的时间较短,而且产品的质量也较好.3 、温度的影响:见下表:
可见在温度很低时由于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无法制得固体酒精;在30度时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两液混合后立刻生成固体酒精,由于固化速度太快,致使生成的产品均匀性差;在6O度时,两液混合后并不立该产生固化,因此可以使溶液混合的非常均匀,混合后在自然冷却的过程中,酒精不断地固化,最后得到均匀一致的固体酒精;虽然在70度时所制得的产品外观亦很好,但该温度接近酒精溶液的沸点.酒精挥发速度太快,因此不宜选用该温度。因此,一般选用60度为固化温度。
4 、硬脂酸与NaOH配比的影响:
从表中数据不难看出.随着NaOH比例的增加燃烧残渣量也不断增大.因此,NaOH的量不宜过量很多.我们取3:0.46也就是硬脂酸:NaOH为6.5:1,这时酒精的凝固程度较好.产品透明度高,燃烧残渣少,燃烧热值高。
5 、硬脂酸加入量的影响:
硬脂酸加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固体酒精的`凝固性能.硬脂酸的添加量对酒精凝固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且可以看出,在硬脂酸含量达到6.5以上时,就可以使制成的固体酒精在燃烧时仍然保持固体状态.这样大大提高了固体酒精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同时可以降低成本。
6、火焰颜色的影响:
酒精在燃烧时火焰基本无色,而固体酒精由于加人了NaOH,钠离子的存在使燃烧时的火焰为黄色。若加入铜离子,燃烧时火焰变为蓝色。因此添加不同离子到固体酒精中去得到不同颜色的火焰。
化学实验报告10
实验名称:酸碱滴定。
实验目的:通过酸碱指示剂和滴定技术确定未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的浓度。
实验原理:酸碱滴定是一种用于确定未知溶液浓度的技术。实验中使用了酸碱指示剂和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在滴定过程中,从一滴一滴地加入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直到溶液的pH值改变,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通过计算已滴加的溶液体积和酸或碱溶液的浓度,可以计算出未知溶液的浓度。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清洗玻璃仪器,调节滴定管和滴定针,准备好酸碱指示剂。
2. 取出未知浓度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水稀释。
3. 取出一定量的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加入滴定瓶中,加入2-3滴酸碱指示剂。
4. 将滴定针插入滴定瓶中,一滴一滴地加入已知浓度溶液直至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
5. 记录已滴加的溶液体积,并根据已知溶液的浓度计算未知溶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
未知溶液的浓度为0.1M。
实验结论:
通过酸碱滴定实验,成功确定了未知溶液的浓度为0.1M。该实验不仅可以用于测定化学实验中的未知浓度溶液,还可以用于实际中测定自来水中的氯离子浓度、食品中的酸度等。
化学实验报告11
一、前言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二、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Phi;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Phi;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Phi;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 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 "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 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 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 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 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 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 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 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 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下图所示。
11、 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 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下图所示磁体位置改变,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改变。证明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磁场中电化学反应》成立。电流流动方向说明了磁体在电极的正极位置。
三、实验结果讨论
此演示实验产生的电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此演示的重点不在于产生电流的强度的大小,而重点是演示出产生电流流动的方向随磁体的位置变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说此电源的正极是随磁体在电源的那一极而正极就在磁体的那一极。因此,可以证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是成立的,此电化学反应是随磁体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请特别注意"可逆"二字,这是本物理现象的重点所在。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原电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场中是不适用的(原电池两极是用不同种金属,而本实验两极是用相同的金属)。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的洛仑兹力(洛伦兹力)定律应修正,洛仑兹力对磁性运动电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转力。并且洛仑兹力要做功。
通过实验证实,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电流流流动的方向与磁体的位置有关。电极的两极是用的同种金属,当负极消耗后又补充到正极,由于两极是同种金属,所以总体来说,电极没有发生消耗。这是与以往的电池的区别所在。而且,正极与负极可以随磁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与以往的电池区别所在。
《磁场中电化学反应》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可以循环使用。
产生的电能大小所用的计算公式应是法拉弟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指出,在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和电解中通入电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电解第二定律指出:各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与各该物质的当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数是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产生(或所需) 的电量为96493库仑。而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消耗的功应等于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用的力乘以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的距离。
四、进一步实验的方向
1、 在多大的铁片面积下,产生多大的电流?具体数字还要进一步实验,从目前实验来看,铁片面积及磁场强度大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强度大。如铁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20毫米时要比浸入10毫米时的电流强度大。
2、 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还要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如用稀土磁体比铁氧体磁体的电流强度大,在实验中,最大电流强度为200微安。可以超过200微安,由于电流表有限,没有让实验电流超过200微安。
3、 产生的电流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T(电流-时间),还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画出。
4、 电解液的浓度及用什么样电解液较好?还需进一步实验。
五、新学科
由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在书本及因特网上查不到现成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文起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我的观点是,一项新实验,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重复实验成功才行。
化学实验报告12
(实验A) 实验名称:小苏打加白醋后的变化反应
实验目的: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化学反应
实验过程:1,将两药匙小苏打加入一只干净的玻璃杯中 2,在加如半杯白醋,盖上硬纸片,轻轻摇动玻璃杯
3,观察玻璃杯内物质的变化情况,通过接触感受杯子的温度变化 4,取下硬纸片,小心扇动玻璃杯口处的空气,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将小苏打加入玻璃杯中后,将白醋倒入杯中,盖上硬纸片,轻轻的.摇晃杯子,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杯子里传出了一阵阵的“呲呲”声,并且,白醋中不断的冒出了许多的气泡,用手触摸杯壁,好像杯子的温度比以前降低了一些。
取下硬纸片,小心的扇动玻璃杯口处的空气,用鼻子闻被手扇过来的空气的气味,可以闻到一股不是很浓的酸醋味。不是很好闻。 实验收获:醋酸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醋酸钠。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正常人的嗅觉条件下没有气味。但反应物醋酸具有挥发性,因此会有醋酸的味道,此外,反应产生的醋酸钠也具有醋酸的气味,同样会产生醋味。
反思:用的玻璃杯不够薄,可能使杯子温度的变化不够明显。
化学实验报告13
一、实验题目:
固态酒精的制取
二、实验目的:
通过化学方法实现酒精的固化,便于携带使用
三、实验原理:
固体酒精即让酒精从液体变成固体,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学性质不变。其原理为:用一种可凝固的物质来承载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状和硬度。硬脂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将发生下列反应: CHCOOH+NaOH →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实验仪器试剂:
250ml烧杯三个1000ml烧杯一个蒸馏水热水硬脂酸氢氧化钠乙醇模版
五、实验操作:
1.在一个容器中先装入75g水,加热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搅拌均匀。
2、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氢氧化钠溶解,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蜡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搅拌,趁热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却后即可得固体酒精燃料。
六、讨论:
1、不同固化剂制得的固体霜精的比较:
以醋酸钙为固化剂操作温度较低,在40~50 C即可。但制得的固体酒精放置后易软化变形,最终变成糊状物。因此储存性能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纤维为固化剂操作温度也在40~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纤维。致使成本提高。制得的固体酒精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安全性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纤维素为固化剂虽制备工艺并不复杂,但该固化剂来源困难,价格较高,不易推广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氢氧化钠作固化剂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产品性能优良。
2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将氢氧化钠同时加入酒精中。然后加热搅拌。这种加料方式较为简单,但由于固化的酒精包在固体硬脂酸和固体氢氧化钠的周围,阻止了两种固体的溶解的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而延长了反应时间和增加了能耗。
(2)将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因先后两次加热溶解,较为复杂耗时,且反应完全,生产周期较长。
(3)将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在两份酒精中加热溶解,然后趁热混合,这样反应所用的时间较短,而且产品的质量也较好。
3 、温度的影响:
可见在温度很低时由于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无法制得固体酒精;在30度时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两液混合后立刻生成固体酒精,由于固化速度太快,致使生成的产品均匀性差;在6O度时,两液混合后并不立该产生固化,因此可以使溶液混合的非常均匀,混合后在自然冷却的过程中,酒精不断地固化,最后得到均匀一致的固体酒精;虽然在70度时所制得的产品外观亦很好,但该温度接近酒精溶液的沸点。酒精挥发速度太快,因此不宜选用该温度。
因此,一般选用60度为固化温度。
4 、硬脂酸与NaOH配比的'影响:
从表中数据不难看出。随着NaOH比例的增加燃烧残渣量也不断增大。因此,NaOH的量不宜过量很多。我们取3:0.46也就是硬脂酸:NaOH为6.5:1,这时酒精的凝固程度较好。产品透明度高,燃烧残渣少,燃烧热值高。
5 、硬脂酸加入量的影响:
硬脂酸加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固体酒精的凝固性能。硬脂酸的添加量对酒精凝固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且可以看出,在硬脂酸含量达到6.5以上时,就可以使制成的固体酒精在燃烧时仍然保持固体状态。这样大大提高了固体酒精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同时可以降低成本。
6、火焰颜色的影响:
酒精在燃烧时火焰基本无色,而固体酒精由于加人了NaOH,钠离子的存在使燃烧时的火焰为黄色。若加入铜离子,燃烧时火焰变为蓝色。因此添加不同离子到固体酒精中去得到不同颜色的火焰。
化学实验报告14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乙酸乙酯的制备,加深对酯化反应的理解;
2、了解提高可逆反应转化率的实验方法;
3、熟练蒸馏、回流、干燥、气相色谱、液态样品折光率测定等技术。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本实验用乙酸与乙醇在少量浓硫酸催化下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副反应:
由于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只有2/3的物料转变为酯。为了提高酯的产率,通常都让某一原料过量,或采用不断将反应产物酯或水蒸出等措施,使平衡不断向右移动。因为乙醇便宜、易得,本实验中乙醇过量。但在工业生产中一般使乙酸过量,以便使乙醇转化完全,避免由于乙醇和水及乙酸乙酯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物给分离带来困难,而乙酸通过洗涤、分液很容易除去。
由于反应中有水生成,而水和过量的乙醇均可与乙酸乙酯形成共沸物,如表一表示。这些共沸物的沸点都很低,不超过72℃,较乙醇的沸点和乙酸的沸点都低,因此很容易被蒸馏出来。蒸出的粗馏液可用洗涤、分液除去溶于其中的乙酸、乙醇等,然后用干燥剂去除共沸物中的水分,再进行精馏便可以得到纯的乙酸乙酯产品。
表一、乙酸乙酯共沸物的组成与沸点
三、主要物料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表二、主要物料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四、主要仪器设备
仪器100mL三口烧瓶;滴液漏斗;蒸馏弯头;温度计;直形冷凝管;250mL分液漏斗;50mL锥形瓶3个;25mL梨形烧瓶;蒸馏头;阿贝(Abbe)折光仪;气相色谱仪。
试剂冰醋酸;无水乙醇;浓硫酸;Na2CO3饱和溶液;CaCl2饱和溶液;NaCl饱和溶液。
五、实验步骤及现象
表三、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装置图: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由粗产品洗涤、蒸馏后得三瓶分馏产物,均为无色果香味液体,其质量如下:
1.前馏分(温度稳定以前):43.38g-35.15g(1号锥形瓶质量)=8.13g;
2.中馏分(温度稳定在76℃时):39.72g-32.67g(2号锥形瓶质量)=7.05g;
3.后馏分(温度迅速下降后):34.28g-31.25g(3号锥形瓶质量)=3.08g。
取中馏分在气相色谱仪上测定纯度,测得乙酸乙酯含量为99.9243%。另有一种杂质,含量为0.0757%,预计为未洗净的乙醇,因为过量Na2CO3未洗净,部分CaCl2与之反应生成了CaCO3,剩余的CaCl2不能把乙醇全部除尽。因此纯度虽然较高,但仍有可以改进之处。
在阿贝折光仪上测得室温(20℃)下折光率为1.3727。
七、思考题
1、利用可逆反应进行合成时,选择何种原料过量时,需要考虑哪几种因素?
答:通常过量的原料必须具有以下优点:相对成本较低、易得、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更小、引入的副反应更少、反应完成后更容易从体系中去除或回收。
2、粗乙酸乙酯中含有哪些杂质?
答:未反应完全的乙醇、乙酸,酯化反应同时生成的水,溶入的极少的硫酸等。若酯化反应温度控制不当,高于140℃,乙醇分子间脱水,会有乙醚生成;高于170℃,乙醇分子内脱水,会生成乙烯。
3、能否用浓NaOH溶液代替饱和Na2CO3溶液洗涤?
答:不能。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在强碱作用下很容易水解成乙醇和乙酸,影响产率。且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有CO2放出,可以指示中和是否完成,不易加碱过量。另外Na2CO3能跟挥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4、用饱和CaCl2溶液洗涤能除去什么?为什么要用饱和NaCl溶液洗涤?是否能用水代替?
答:用饱和CaCl2溶液洗涤是为了除去乙酸乙酯中溶入的少量乙醇。
用饱和NaCl溶液洗涤是为了除去过量的Na2CO3,否则在下一步用饱和CaCl2溶液洗涤时会产生絮状的CaCO3沉淀。
不能用水代替。因为乙酸乙酯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加入NaCl可以减小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也就减少了这一步洗涤带来的产物损失。另外也增加了水层的密度,分液时更容易分层,避免出现乳化现象。
八、讨论、心得
1、实验操作注意点
(1)反应温度必须控制好,太高或太低都将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太高,会增加副产物乙醚的生成量,甚至生成亚硫酸;太低,反应速率和产率都会降低。
(2)反应过程中,滴加速度也要严格控制。速度太快,反应温度会迅速下降,同时会使乙醇和乙酸来不及发生反应就被蒸出,影响产率。
(3)乙酸乙酯可与水或醇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物,共沸物的形成将影响到馏分的沸程。共沸物的组成及沸点见表一。
(4)滴液漏斗、分液漏斗等带活塞的仪器在使用前都要先检漏。
(5)浓硫酸在本反应中起到催化、吸水的作用,故用量比较多。
(6)因为本实验中水的存在对反应平衡有影响,所以所有仪器都必须干燥,且选取基本不含水的冰醋酸和无水乙醇反应。
2、关于乙酸乙酯
乙酸乙酯在工业上的用途很广,主要用作溶剂及染料和一些医药中间体的合成。
虽然乙酸乙酯属于低级酯,有果香味,少量吸入对人体无害。但它易挥发,其蒸气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吸入有麻醉作用,会引起急性肺水肿,并损害肝、肾。持续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误服者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致敏作用,会引发血管神经障碍而致牙龈出血;还可致湿疹样皮炎。若长期接触,有时可致角膜混浊、继发性贫血、白细胞增多等。为了减少对实验者健康的危害,相关操作都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乙酸乙酯是易燃物,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爆炸上限为11.5%,爆炸下限为2%(体积分数)。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因此实验合成的乙酸乙酯不能直接倒入水池,必须回收处理。
3、阿贝折光仪及折光率测定
阿贝折光仪的结构示意图:
1.底座;
2.棱镜调节旋钮;
3.圆盘组(内有刻度板);
4.小反光镜;
5.支架;
6.读数镜筒;
7.目镜;
8.观察镜筒;
9.分界线调节螺丝;
10.消色凋节旋钮;
11.色散刻度尺;
12.棱镜锁紧扳手;
13.棱镜组;
14.温度计插座;
15.恒温器接头;
16保护罩;
17主轴;
18反光镜
测定时,试样置于测量棱镜P的镜面F上,棱镜的折光率大于试样的折光率。如果入射光I正好沿着棱镜与试样的界面F射入,会发生全反射:其折射光为零,入射角90°,折射角为角1’0N’,即临界角。大于临界角的区域构成暗区,小于临界角的构成亮区。
化合物的折光率除与本身的结构和光线的波长有关外,还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报告折光率时必须注明所用光线(放在n的右下角)与测定时的温度(放在折光率n的右上角)。例如=1.4699表示20℃时,某介质对钠光(D线)的折光率为1.4699。
物质结构是折光率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立体构象。这使得物质对光线得吸收程度以及反射程度产生差异,使得折光率产生根本性的差异。
物质的折光率因光的波长而异,波长较长折射率较小,波长较短折射率较大。
化学实验报告15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
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三、仪器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 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 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五、现象和结论: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化学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化学实验报告02-04
化学实验报告[经典]05-19
化学实验报告05-17
化学实验报告08-17
[精选]化学实验报告07-09
[经典]化学实验报告06-05
化学实验报告【荐】11-16
【精】化学实验报告11-16
化学实验报告【精】11-15
【热】化学实验报告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