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报告

时间:2024-06-30 16:49:21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理实验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物理实验报告通用(15篇)

物理实验报告1

  探究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

  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物理实验报告2

  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只是当一个睁眼闭眼的瞬间,一个学期都快结束了,现在我们为一学期的大学物理实验就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本学期从第二周开设了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在三个多月的实验中我明白了近代物理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回顾这一学期的学习,感觉十分的充实,通过亲自动手,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我们所做的实验基本上都是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著名实验,以及体现科学实验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实验技术的实验。它们是我受到了著名物理学家的物理思想和探索精神的熏陶,激发了我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同时近代物理实验也是一门包括物理、应用物理、材料科学、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等系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物理实验课程也是我们物理系的专业必修课程。

  我们本来每个人要做共八个实验,后来由于时间关系做了七个实验,我做的七个实验分别是:光纤通讯,光学多道与氢氘,法拉第效应,液晶物性,非线性电路与混沌,高温超导,塞满效应,下面我对每个实验及心得体会做些简单介绍:

  一、光纤通讯:

  本实验主要是通过对光纤的一些特性的探究(包括对光纤耦合效率的测量,光纤数值孔径的测量以及对塑料光纤光纤损耗的测量与计算),了解光纤光学的基础知识。探究相位调制型温度传感器的干涉条纹随温度的变化的移动情况,模拟语电话光通信,

  了解光纤语音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老师讲的也很清楚,本试验在操作上并不是很困难,很易于实现,易于成功。

  二、光学多道与氢氘:

  本实验利用光学多道分析仪,从巴尔末公式出发研究氢氘光谱,了解其谱线特点, 并学习光学多道仪的使用方法及基本的光谱学技术通过此次实验得出了氢原子和氘原子在巴尔末系下的光谱波长,并利用测得的波长值计算出了氢氘的里德伯常量,得到了氢氘光谱的各光谱项及巴耳末系跃迁能级图,计算得出了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之比。个人觉得这个实验有点太智能化,建议锻炼操作的部分能有所加强。对于一些仪器的原理在实验中没有体现。如果有所体现会比较容易使学生深入理解。数据处理有些麻烦。不过这也正是好好提高自己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能力的好时候、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三、法拉第效应:

  本实验中,我们首先对磁场进行了均匀性测定,进一步测量了磁场和励磁电流之间的关系,利用磁场和励磁电流之间的线性关系,用电流表征磁场的大小;再利用磁光调制器和示波器,采用倍频法找出ZF6、MR3-2样品在不同强度的旋光角θ和磁场强度B的关系,并计算费尔德常数;最后利用MR3样品和石英晶体区分自然旋光和磁致旋光,验证磁致旋光的非互易性。

  四﹑液晶物性:

  本实验主要是通过对液晶盒的扭曲角,电光响应曲线和响应时间的测量,以及对液晶光栅的观察分析,了解液晶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的变化,以及引起的液晶盒光学性质的变化,并掌握对液晶电光效应测量的方法。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液晶的基本物理性质和电光效应等。发现液晶的双折射现象会对旋光角的大小产生的影响,在实验中通过测量液晶盒两面锚泊方向的差值,得到液晶盒扭曲角的大小为125度;测量了液晶的响应时间。观察液晶光栅的衍射现象,在“常黑模式”和“常白模式”下分别测量了液晶升压和降压过程的电光响应曲线,求得了阈值电压、饱和电压和阈值锐度。并且比较了升压降压过程中阈值锐度的差别。我们一开始做的很慢,不过老师讲得很清楚,后来我们很快就做出来了,

  五、非线性电路与混沌:

  本实验通过测量非线性电阻的I-U特性曲线,了解非线性电阻特性,从而搭建出典型的非线性电路—蔡氏振荡电路,通过改变其状态参数,观察到混沌的'产生,周期运动,倍周期与分岔,点吸引子,双吸引子,环吸引子,周期窗口的物理图像,并研究其费根鲍姆常数。最后,实验将两个蔡氏电路通过一个单相耦合系统连接并最终研究其混东同步现象。实验过程还可以,数据处理有点难,后来慢慢思考,最终还是处理好了,

  六、高温超导:

  本实验利用液氮创造低温环境,测量了高温超导材料样品的超导转变临界温度为90.。88K,并在实验同时对温差电偶温度计以及硅半导体温度计进行了温度定标,测得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在磁悬浮实验上,我们分别测量了无磁场条件下相变(零场冷)的高温超导体样品的以及有磁场条件下相变(场冷)的高温超导体样品的磁悬浮力与距离的关系,认为此超导体在强磁场下进入了混合态,而在场冷条件下的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假设。这次实验我们所作实验中最早结束的一个实验,不过在示波器中调波形时花了点时间,最终还是很快就做完了。

  七、塞满效应:

  这个实验是我最后一次做的实验,也是最晚结束的一个实验,因为我们去做实验的时候实验室没电了,于是我们等把电路修好后开始做实验了,于是做到晚上11点才结束了,本实验运用光栅摄谱仪和阿贝比长仪,采用摄谱法观测Hg谱线的分裂情况,并以此对外加磁感应强度进行估测。本次实验运用光栅摄谱法观察到了在外磁场下Hg谱线的分裂情况,直接验证了塞曼效应;还以Fe谱线作为标准谱,用内插法测得了各谱线的波长,并以此故测了外加磁感应强度B,基本实现了定量验证和分析,本实验数据处理比较容易,老师讲得也很清楚。

  我们大家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代物理实验属于学科基础课程,通过这次近代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了一整套科学缜密的实验方法,对于我开发我们的智力,培养我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科学的逻辑思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使我从思想上牢记做任何事之前就像做实验一样只有好好预习才能做好实验;实验中如果出现问题应该耐心、细致的进行分析,并且要考虑实验仪器本身的因素,有时也应该咨询老师;实验通过做实验的艰辛和处理数据的繁琐让我体会到前辈们是怎么一步一艰辛的在科学之路上进行探索,他们的严谨、求实之精神必然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向他们那样,孜孜不倦、勇于进取。

  最后感谢每位实验老师,您们辛苦啦!每次都跟我们一起在实验室里待到很晚,谢谢您们!

物理实验报告3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

  3.会利用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4.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实验原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x1、x2、x3、?、xn,则有: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2.由纸带求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1)逐差法

  设相邻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x1、x2、?、x6,则 x2-x1=x3-x2=x4-x3=?=x6-x5=aT2 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

  得加速度a=(a1+a2+a3)/3

  = (2)图象法(421?522?623)???x4?x5?x6???x1?x2?x3??2?

  33T3T3T9T

  以打某计数点时为计时起点,然后利用vn=(xn+xn+1)/2T测出打各点时的速 度,描点得v-t图象,v-t图象的斜率即为加速度,如图所示。

  (3)由纸带求物体速度的方法 “平均速度法”求速度,即vn=(xn+xn+1)/2T, 如图所示。

  (三)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四)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 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 连接好电路,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 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 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2.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3.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记作0,0后面

  动的加速度。

  同学们还可先画出v-t图象,再求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五)注意事项

  1.要在钩码落地处放上软垫或砂箱,防止撞坏钩码。

  2.要在小车到达滑轮前用手按住它或放置泡沫塑料挡板,防止撞坏小车。

  3.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7~8个计数点为宜。

  4.纸带运动时尽量不要让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摩擦。

  5.要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放开小车;放开小车时,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以充分利用纸带的长度。

  6.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六)误差分析

  本实验参与计算的量有x和T,因此误差来源于x和T。

  1.由于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测量不够精确而使a的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2.市电的频率不稳定使T不稳定而产生误差。

物理实验报告4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

  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

  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

  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为什么?大学物理实验报告5

  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

  实验原理:

  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简单操作:

  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并观察现象。(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

  实验现象:

  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注意事项:

  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稍等一段时间,仪器恢复后可继续演示,

  实验拓展:

  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

物理实验报告5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同离子效应、盐类水解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配制。

  (2)掌握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在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或难溶

  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则平衡向左移动,产生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的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

  三、实验用品(仪器、药品)

  试管、药匙、氨水、醋酸铵固体、酚酞。甲基橙、碘化铅。碘化钾。

  四、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

  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进行解释(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观察现象,解释之。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

  (l)在小试管中加入1 cm3 0.l mol·dm-3 NH3水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少许

  NH4Ac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OH-浓度降低,碱性降低,红色溶液

  颜色变浅或褪去,

  (2)自己设计一实验,验证同离子效应使HAc溶液中的H+浓度降低。在小试管中用滴管加入1毫升0.1摩尔/升醋酸水溶液和1滴甲基橙指示剂,因醋酸溶液呈酸性,使甲基橙

  溶液有无色变为红色。再用药匙向小试管中加入少许醋酸铵晶体,振荡使其溶解,因同离子效应,氢离子浓度降低,酸性降低,橙红色溶液颜色变为橙黄色或黄色。

  (3)在试管中加入3滴PbI2饱和溶液,加入2滴0.l mol·dm-3 KI溶液。有黄色沉淀碘化

  铅生成。

物理实验报告6

  一、开题会议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后,在县教研室、学校聂校长及各领导的悉心指导下,由李xx老师负责召开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开题会。通过开题会议使课题小组成员明确了课题提出的意义,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明确了通过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从教师教的角度以xx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基准,通过边研究边实践的方式研究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优化,物理课堂中的实验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物理实验课堂的组织与实施具体方式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物理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物理学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从课程的角度来说,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校本教材。

  通过开题会议,确定了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1。进一步促使教师观念的变化,提高对物理实验重要性的认识;2。改变目前实验教学的开展方式,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3。形成初中物理实验有效开展的策略。

  明确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并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1、课题研究负责人:李

  2、理论研究负责人:苏、孟

  3、实践研究负责人:李

  4、课题实验管理负责人:陈

  二、研究过程

  (一)时间规划:本课题总体时间约为1年(xx年9月~xx年7月)

  (二)研究步骤和措施

  1、课题研究的准备(xx年9月~xx年10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强了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

  (3)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并由负责理论研究的老师进行撰写理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实验(xx年11月~xx年4月)

  (1)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2)活动的开展。发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地、热情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指导教师则更要在课题方案的设计与提出,自身的参与,过程的调控,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上精心准备,积极投入,研究探讨上下功夫。

  (3)由负责实验研究的.李xx老师对个案进行分析、整理,以教案设计的形式形成实验教学的有效模式。

  3、汇报成果阶段(xx年5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论文、材料、数据等。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反思,并由陈盈利和李红锐老师进行课题研究过程是的创新实验资料进行整理,以丰富我校的校本教材。

  4、修改完善阶段(xx年6月)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并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

  5、上交专家评审(xx年6月)

  6、进行课题结题报告。(xx年7月)

  三、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结合情况

  我们的课题研究程序:理论研究确定实验教学的策略→通过同伴互助,由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进行具体实验教学方法研讨→课堂实践→进行教学评价,发现问题→研讨、反思,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

  利用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实验教学在创设物理情景,提高感知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探索精神,养成良好习惯等方面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自主建构,而且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而且培养了他们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

  从下面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各次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项目月考1期中2月考3期末4月考5

  期中6总分6236 6511 5706 4655 6855 7347平均分57。2 59。7 52。3 42。7 62。9 67。4考试人数109 109 109 108 109 108及格人数49 55 39 28 63 70及格率45。0 50。5 35。8 25。7 57。8 64。2优秀人数22 16 12 3 30 40优秀率20。2 14。7 11。0 2。8 27。5 36。7三率和122。3 124。9 99。1 71。1 148。2 168。3由三率和的变化不难看出,尽管我们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经历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观念的变化过程),但还是能肯定地说明通过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成员的专业成长情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建立了“xx县东韩初中物理教学研究“博客,通过定期的研讨交流、定期的成果交流与总结并撰写材料,促进了研究成员养成了爱阅读、善思考、勤写作的学习习惯;研究成员自觉运用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提高了自身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创建网班,也提高了课题组成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力,推动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研究成员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机构举办的教研活动和科研成果评比活动,形成了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

物理实验报告7

  实验一、长度的测量

  (一)、游标卡尺的使用

  【实验器材】

  游标卡尺、硬塑料管、带凹槽的型材

  【实验内容】

  1、测量硬塑料管的内径D 1和外径D 2。由于硬塑料管的粗细不可能绝对均匀,所以要在不同的横截面处,以及每个横截面的不同方向上多次测量,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1—1中。最后分别求出内径D 1和外径D 2的平均值。

  2、测量带凹槽的型材上凹槽的深度:。 【实验器材】

  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白纸,木板,大头针(4枚),量角器(或圆规、三角板),刻度尺

  【实验内容】

  1.把白纸铺在木板上。在白纸上画一直线aa ' 作为界面,过aa ' 上的一点O 画出界面的法线NN' ,并画一条线段A O 表示入射光线。

  2.把长方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并使其长边与aa ' 重合,再用直尺画出玻璃的另一边bb' 。

  3.在线段A O 上竖直地插上两枚大头针P 1、P 2,从玻璃砖bb' 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 1、P 2的像,先后插上大头针

  P 3、P 4,使P 3能挡住P 1、P 2的像,P 4能挡住P 1、P 2的像及P 3本身。

  4.移去玻璃砖,在拔掉P 1、P 2、P 3、P 4的同时分别记下它们的位置,过P 3、P 4作直线O 'B 交bb' 于O ' 。连接O 、O ' ,OO ' 就是玻璃砖内折射光线的方向。

  5.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度数。查出它们的正弦值,并把这些数据填入记录表14-1中。

  6.用上述方法分别求出入射角是30°、45°、60°时的折射角,查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记录在表14-1中。

  7.算出不同入射角时的n 值,比较一下,看它们是否接近一个常数。求出几次实

  出玻璃的折射率,并求平均值。 表14-2

  【问题与讨论】

  1.实验过程中,玻璃砖在纸面上的位置不可移动,为什么?

  2.在用方法二时,如果没有圆规,能否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折射率?

  3.插针P 1与P 2、P 3与P 4的间距要适当地大些,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时出现的误差。请你说说其中的道理。

  4.本实验中如果采用的不是两面平行玻璃砖,如采用三棱镜,半圆形玻璃砖等,能否测出它们的折射率? 【巩固练习】

  1.在用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其实验光路如图14-3所示,对实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下列意见正确的是

  A .为了减少作图误差,P 3和P 4的距离应适当取大些

  B .为减少测量误差,P 1、P 2的连线与玻璃砖界面的夹角应取大些 C .若P 1、P 2的距离较大时,通过玻璃砖会看不到P 1、P 2的像

  D .若P 1、P 2连线与法线NN ' 夹角较大时,有可能在bb ' 面发生全反射,所以在bb ' 一侧就看不到P 1、P 2的像

  2.某同学做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时,用他测得的多组入射角i 与折射角r 作出sin i -sin r 图象如图14-4所示,下列判断中哪些是正确的

  A .他做实验时,研究的是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的折射现象 B .玻璃的折射率为0.67 C .玻璃的折射率为1.5

  D .玻璃临界角的正弦值为0.67

  3.某同学由于没有量角器,他在完成了光路图以后,以O 点为圆心,10.00cm 长为半径画圆,分别交线段O A 于A 点,交O 、O ' 连线延长线于C 点。过A 点作法线NN ' 的垂线AB 交NN ' 于B 点,过C 点作法线NN' 的'垂线C D 交于NN ' 于D 点,如图图14-5所示,用刻度尺量得OB =8.00cm,CD =4.00cm。由此可得出玻璃的折射率n =________。

  实验十七、练习使用示波器

  【实验目的原理】

  利用示波器能够直接观察电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振动、温度、光等的变化,可以通过各种

  传感器转化为电压的变化,然后用示波器来研究,示波器已经成为检测和修理各种电子仪器以及科学研究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本实验就是初步学会使用示波器。

  【实验器材】

  J2459型示波器,电池,滑动变阻器,信号发生器,导线若干,电键

  【实验内容】

  一、熟悉示波器面板 图示是J2459型示波器的面板,上面各个旋钮和开关的名称,作用如下: 1:辉度调节旋钮 ——用来调节图像亮度 2: 3:辅助聚集调节旋钮 ——二者配合使用可以使电子束会聚成一细束,在屏上出现小亮斑,使图像线条清晰 4:电源开头 5:指示灯——电源接通时指示灯明亮 6:竖直位移旋钮↑↓;7:水平位移旋钮——分别用来调节图像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幅度。 8:Y 增益旋钮;9:X 增益旋钮——分别用来调节图像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幅度 10:衰减调节旋钮——有1、10、100、1000四个挡,“1”挡不衰减,其余各挡分别可使加在竖直偏转电极上的信号电压按上述倍数衰减,使图像在竖直方向的幅度依次减为前一挡的十分之一。最右边的正弦符号“ ”挡不是衰减,而是由机内自行提供竖直方向的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压。 11:扫描范围旋钮——用来改变扫描电压的频率范围,有四个挡,左边第一档是10Hz~100Hz,向右旋转每升高一挡,扫描频率增大10倍。最右边是“外X 挡”,使用这一挡时机内没有加扫描电压,水平方向的电压可以从外部输入。 12:扫描微调旋钮——使扫描电压的频率在选定的范围内连续变化 13:“Y 输入”、“X 输入”、“地”——分别是对应方向的信号输入电压的接线柱和公共接地的接线柱。 14:交直流选择开关——置于“DC ”位置时,所加信号电压是直接输入的;置于“AC ”位置时,所加信号电压是通过一个电容器输入的,可以让交流信号通过而隔断直流成分。 15:同步极性选择开关,其作用下面会讲到。 二、示波器的使用

  1.开启示波器并且调节光点的聚集和位置 先把辉度调节旋钮预置在辉度最位置,衰减调节旋钮置于最 档,扫描范围开关置于 档(即停止扫描)X 增益旋钮置于增益最小的位置。然后接通电源开光,让示波器 一两分钟。 增大辉度使屏上出现一个光点,亮度要适中,调节聚集旋钮和,使光点变得 。再用两个 旋钮使光点移到坐标的原点上。 2.观察示波器的扫描线 将扫描范围旋钮置于最低挡(即10—100Hz ),扫描微调旋钮逆时针旋到底,此时扫描频率最 。将X 增益旋钮适当调大些(约三分之一处)就可以看到屏上光点从左向右移动,到右端后又立即回到左端。顺时针旋转扫描微调旋钮以 扫描频率,可以看到光点迅速移动而成为一条亮线,即扫描线。在扫描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大X 增益,可以改变扫描线的长度。 3.观察示波器上光点的竖直偏移并用它测量直流电压 ①把扫描范围旋钮置于“外X ”挡,使光点位于屏的中心,把“DC 、AC ”开关置于“DC ”位置。 ②按图连接电路 ③逐渐减小衰减挡,观察光点的向上偏移 ④调节Y 增益,使亮斑偏移一段适当的距离 ④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看到光点的偏移随着改变,改变电池的正负极,再重复上述实验。 4.观察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的图线 把扫描范围旋钮置于引一挡(10Hz~100Hz)。把衰减调节旋钮置于“ ”挡,即由机内提供

  的竖直方向的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调节扫描微调旋钮,使屏上出现完整听正统曲线。调节Y 增益和X 增益,使曲线形状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发生变化。 把同步极性选择开关置于“+”位置,正弦曲线从正半周开始,置于“-”位置,正弦曲线从负半周开始。

  【巩固练习】

  如图为示波器面板,屏上显示的是一亮度很低、线条较粗且模糊不清的波形。 (1)若要增大显示波形的亮度,应调节旋钮

  (2)若要屏上波形线条变细且边缘清晰,应调节旋钮 (3)若要将波形曲线调至屏中央,应调节旋钮

物理实验报告8

  【实验目的】

  利用分光计测定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

  【实验仪器】

  分光计,玻璃三棱镜,钠光灯。

  【实验原理】

  最小偏向角法是测定三棱镜折射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10所示,三角形ABC表示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AB和 AC是透光的光学表面,又称折射面,其夹角a称为三棱镜的顶角;BC为毛玻璃面,称为三棱镜的底面。假设某一波长的`光线LD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沿ER方向射出,则入射线LD与出射线ER的夹角 称为偏向角。

  【实验内容与步骤】

  1.调节分光计

  按实验24一1中的要求与步骤调整好分光计。

  2.调整平行光管

  (1)去掉双面反射镜,打开钠光灯光源。

  (2)打开狭缝,松开狭缝锁紧螺丝3。从望远镜中观察,同时前后移动狭缝装置2,直至狭缝成像清晰为止。然后调整狭缝宽度为1毫米左右(用狭缝宽度调节手轮1调节)。

  (3)调节平行光管的倾斜度。将狭缝转至水平,调节平行光管光轴仰角调节螺丝29,使狭缝像与望远镜分划板的中心横线重合。然后将狭缝转至竖直方向,使之与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竖线重合,并无视差。最后锁紧狭缝装置锁紧螺丝3。此时平行光管出射平行光,并且平行光管光轴与望远镜光轴重合。至此分光计调整完毕。

  3.测三棱镜的折射率

  (1)将三棱镜置于载物台上,并使玻璃三棱镜折射面的法线与平行光管轴线夹角约为60度。

  (2)观察偏向角的变化。用光源照亮狭缝,根据折射定律判断折射光的出射方向。先用眼睛(不在望远镜内)在此方向观察,可看到几条平行的彩色谱线,然后慢慢转动载物台,同时注意谱线的移动情况,观察偏向角的变化。顺着偏向角减小的方向,缓慢转动载物台,使偏向角继续减小,直至看到谱线移至某一位置后将反向移动。这说明偏向角存在一个最小值(逆转点)。谱线移动方向发生逆转时的偏向角就是最小偏向角。

  1 用望远镜观察谱线。在细心转动载物台时,使望远镜一直跟踪谱线,并注意观察某一波长谱线的移动情况(各波长谱线的逆转点不同)。在该谱线逆转移动时,拧紧游标盘制动螺丝27,调节游标盘微调螺丝26,准确找到最小偏向角的位置。

  2 测量最小偏向角位置。转动望远镜支架15,使谱线位于分划板的中央,旋紧望远镜支架制动螺丝21,调节望远镜微调螺丝18,使望远镜内的分划板十字刻度线的中央竖线对准该谱线中央,从游标1和游标2读出该谱线折射光线的角度 和 。

  3 测定入射光方向。移去三棱镜,松开望远镜制动螺丝21,移动望远镜支架15,将望远镜对准平行光管,微调望远镜,将狭缝像准确地位于分划板的中央竖直刻度线上,从两游标分别读出入射光线的角度 和 。

  4 按 计算最小偏向角 (取绝对值)。

  5 重复步骤1~6,可分别测出汞灯光谱中各谱线的最小偏向角 。

  6 按式(9)计算出三棱镜对各波长谱线的折射率。计算折射率n的数据表格3。

物理实验报告9

  用验电器演示导体和绝缘体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温度计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 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越来越多,有少量气泡上升。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加快。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快。

  ④水在沸腾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98℃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沸腾停止。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

  XXX

  20xx年X月XX日

物理实验报告10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3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氏干涉实验】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物理实验报告11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物理实验报告12

  实验:研究电磁铁

  初三( )班 姓名: 座号:

  一、实验目的:探讨电流的通、断、强弱对电磁铁的影响;探讨增加线圈匝数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

  二、实验器材: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一小堆大头针。

  三、实验步骤:

  1、 将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与电磁铁连成串联电路。

  2、 将开关合上或打开,观察通电、断电时,电磁铁对大头针的吸引情况,判断电磁铁磁性的有无。

  3、 将开关合上,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增大和减小(观察电流表指针的示数),从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情况对比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4、 将开关合上,使电路中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改变电磁铁的接线,增加通电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变化。

  四、实验记录:

  通电

  断电

  电流增大

  电流减小

  线圈匝数增多

  电磁铁的

  磁性强弱

  五、实验结论:

  (1)电磁铁通电时 磁性,断电时 磁性。

  (2)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 。

  (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 。

物理实验报告13

  质量m=密度p×体积v

  将物体放入水中,测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满满的量筒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可以间接得到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的体积

  然后将物体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测量水下部分的质量。

  通过公式计算其密度。

  然后总体测量整块物体的质量

  通过v=m/p

  计算得出全部体积。

  取一量杯,水面与杯面平齐,想办法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细针将其按入水中),称量溢出水的体积即可。

  如果容器是个圆柱形,把里面放满水,然后把物体放入水中,在把物体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圆柱的面积=底面积×高

  如果物体不下沉,就把物体上系一个铁块放入水中,测出铁块和物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铁块的体积,接着用它们的总体积减去铁块的体积就得出物体的体积.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溶于水的物体 用与物体不相溶的液体测量

  不下沉的物体 用密度比物理小的液体测量

物理实验报告14

  一、 实验目的

  内容宋体小四号 行距:固定值20磅(下同)

  二、 实验原

  原理简明扼要(必须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图不能少)

  三、 实验仪器、试剂

  仪器:

  试剂:

  四、 实验步骤

  步骤简明扼要(包括操作关键)

  五、 实验记录与处理

  实验记录尽可能用表格形式

  六、 结果与讨论

物理实验报告15

  实验一 数字基带信号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了解HDB3 (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仪器

  l、双踪示波器一台

  2、通信原理Ⅵ型实验箱一台

  3、M6信源模块

  三、实验原理

  AMI编码规律是:信息代码1变为带有符号的1码即+1或-1,1的符号反转交替;信息代码0为0码。AMI码对应的波形是占空比为0.5的双极性归零码,即脉冲宽度是码元宽度(码元周期、码元间隔)0.5倍。

  HDB3码的编码规律是:4个连0信息码用取代节000V或B00V代替,当两个相邻V码中间有奇数个信息1码时取代节为000V,有偶数个信息1码(包括0个信息1码)时取代节为B00V,其他信息0码仍为0码;信息码的1码变为带有符号的1码即+1或-1;HDB3码中1、B的`符号符合交替反转原则,而V的符号破坏这种符号的交替反转原则,但相邻V码的符号又是交替反转的;HDB3码是占空比为0.5的双极性归零码。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熟悉信源模块,AMI&HDB3编译码模块(由可编程逻辑器件模块实现)和HDB3编译码模块的工作原理。

  2、接通数字信号源模块的电源。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模块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1)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探头分别接NRZ-OUT和BS-OUT,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 判断数字信源单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码对应的发光管亮,0码对应的发光管熄);

  (2)用K1产生代码×1110010(X为任意码,1110010为7位帧同步码),K2,K3 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本实验给定的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帧结构,和NRZ 码特点。

  3、关闭数字信号源模块的电源,按照下表连线,打开数字信号源模块和AMI(HDB3) 编译码模块电源。用示波器观察AMI (HDB3)编译单元的各种波形。

  (1)示波器的预个探头CH1和CH2分别接NRZ-OUT和(AMI) HDB3,将信源模块K1

  K2、K3的每一位都置l,观察并记录全l码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再将K1,K2,K3置为全O,观察全0码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观察AMI码时将开关Kl置于A端,观察HDB3码时将K1置于H端,观察时应注意编码输出(AMI) HDB3比输入NRZ-out延迟了4个码元。

  (2)将K1,K2,K3置于01110010 00001100 00100000态,观察并记录相应的AMI码和HDB3码。

  (3)将Kl、K2、K3置于任意状态,K4(码型选择开关)先置A再置H端,CHI接NRz—out,

  CH2分别接(AMI)HDB3-D,BS-R和NRZ,观察这些信号波形。观察时应注意: ·NRZ信号(译码输出)迟后于N RZ-OUT信号(编码输入)8个码元。

  ·AMI、HDB3码是占空比等于0.5的双极性归零码,AMI-D、HDB3-D是占空比等于0.5的单极性归零码。

  ·BS-OUT是一个周期基本恒定(等于一个码元周期)的TTL电平信号。

  ·本实验中若24位信源代码中只有1个“l“码,则无法从AMI码中得到一个符合要求的位同步信号,因此不能完成正确的译码.。若24位信源代码全为“0”码,则更不可能从AMI信号(亦是全0信号)得到正确的位同步信号。信源代码连O个数越多,越难于从AMl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或者说要求带通滤波的Q值越高,因而越难于实现),译码输出NRZ越不稳定,而HDB3码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步骤2:K1:01110010;K2:00100100;K3=00100101

  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

  实验分析:(1)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帧结构特点:集中插入法是将标志码组开始位置的群同步码插入于一个码组的前面。接收端一旦检测到这个特定的群同步码组就马上知道了这组信息码元的“头”。检测到此特定码组时可以利用锁相环保持一定的时间的同步。为了长时间地保持同步,则需要周期性的将这个特定的码组插入于每组信息码元之前。

  (2)NRZ码特点:极性单一,脉冲宽度等于码元宽度,有直流分量。

  实验步骤3(1)

  HDB3全一码:

  HDB3全零码:

  AMI全一码:

  AMI全零码:

  实验分析:由上图可知,信息码全一时,HDB3码与AMI码相同;信息码全零时,AMI码全零,在图中显示为一条直线,无法提取同步信息;而HDB3码最大连零数不超过3,有信号电平的跳变,因此仍能提取定时信息。

  实验步骤3(2):将K1,K2,K3置于01110010 00001100 00100000态,此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AMI码:

【物理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物理实验报告11-06

物理实验报告11-26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8-16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11-10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04-17

【合集】物理实验报告06-16

(精)物理实验报告06-16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11-09

(精华)物理实验报告06-15

物理实验报告(15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