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总结

时间:2024-08-08 09:59:49 期末总结 我要投稿

[优]期末复习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期末复习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期末复习总结

期末复习总结1

  期末考试已经临近,复习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可遗憾的是,通过作业反馈,孩子们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懂的依然懂,不懂的似乎依然没改变多少,于是如何让复习更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呢?这成了摆在我面前最重要问题。我思索着……

  我深深地理解复习不能只是机械的重复,而更应包含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于优等生来说利用复习之机,在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上下些功夫,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来说应该是巩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我想通过一阶段的复习,在优等生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可对于能力一般的同学甚至是差生来说效果就不那么理想了。有的问题讲过上十遍,可有的同学还是不理解。虽然能力有高低,但也不至于相差那么大啊。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在今天下午辅导一学生时让我发现了问题所在。

  我们二年级有一个知识点是认识钟面、计算经过的时间。时间的计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缺乏生活经验,没有时间概念。因此在学习新知时就特别重视这一知识点的探究和理解,在复习中也是下了很大的'力气,就连如何用竖式计算也教孩子们。可一些孩子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还是一头雾水,准确率低下。正由于这样的原因,下午我才把小泽留下来辅导。在计算从4时40分至5时,经过xx分时,他一会儿说是70分,一会儿说80分。于是我引导他看钟面,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走一大格是几分,现在分针走了几个大格是几分。在我的辛苦引导之下,他终于知道是20分了。为了巩固这20分的结果,我问他会列竖式计算吗?他说会,可一看竖式,又错了,得1时40分。于是我又慢慢地耐心地为他介绍竖式的写法,和他分析0分不够减40分时应从整时里拿出一时化为60分再减。于是他说他懂了,再出几题给他试一试,果真算对了。这时我就纳闷了,平时在班里讲过多少遍,他没听懂,为什么这里只讲一遍他就会了呢?于是我为他为什么?他回答道:课上讲的时候,同学们的回答太快了,我没听懂,不知道1时要化成60分来算。而现在我懂了。“同学的回答太快了,我没听懂”孩子的这一句话令我深思。确实,在新课的时候可能调皮好动的小泽没注意听课,不懂得借且竖式来计算,而又缺乏时间概念无法在脑中形成钟面的表象,借助钟面来计算经过的时间。而在复习时,我又想当然的提高了讲解的速度,有时也是让同学齐答,因此还没缓过劲来的他,根本听不懂。

  通过小钦的一席话,我发现了自己复习中存在的不足了。对于一些难题易错题,要放慢速度,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要想当然的提高讲解的速度,在一些知识要点前要多作停留,多让能力一般的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多让能力一般的同学来讲讲方法,必要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某个知识点常出错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以确实提高复习的效率。

期末复习总结2

  时间飞逝,一转眼寒假就要开始了,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这是总复习过程中惟一的一次时间较为充裕的调整期,如果抓住良机,做好调整,就可能为下学期争取较大的进步创造条件。那么,这个假期究竟怎样度过呢?作为一名高三教师,给大家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做好期末考试总结、查缺补漏

  期末考试多是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的考察,重在基础知识的考察,在考察知识的同时侧重对能力的考察。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依据,因此考试结束后,每个学生都应该做一个总结,看一看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复习效果如何,基础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关键是要分析一下自己哪些环节做得不够,并确定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复习中注意抓基础,抓复习的针对性。

  二、对照去年《考试说明》,夯实基础

  《考试说明》是说明考试大纲的,《考试说明》中说明了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每年的《考试说明》会稍有变动,因此在新的`《考试说明》没有出来之前,我们可以对照去年的《考试说明》,抓住高考中必考的基础考点,认真复习,夯实基础,例如: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原子结构;离子方程式判断正误;离子共存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判断;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物质的检验和分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等等。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寒假来巩固基础知识,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同时要注意构建网络,重点复习,归纳迁移,发展能力。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高度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应变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为下学期的第二轮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效率、抓落实

  动笔才是思维真正的开始,为了使你假期的复习任务落实到每天的学习之中,我建议同学们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一是要有假期整体计划:学习的计划,休息的计划。二是要有每天具体复习的计划。长计划,短安排,为了避免随意性,真正把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应把每天的学习任务、学习时间具体化。最好细化出每个时间段做什么,去做行动的巨人,真正把复习计划落到实处。同时可以按照考试时间有要求限时做一些成套试卷,在答题过程中作到:“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舍弃全不会。”提高复习和答题效率。

  四、调节心态,张弛有度

  健康的身体是紧张复习的基础,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高效复习的保证。考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复习,身心疲惫。因此应充分利用寒假这一难得的休整期,在适当兼顾学习的同时,缓解精神压力,调整身心状态,使紧张的心情放松、使疲惫的大脑得到缓冲。另外,还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张弛有度,使身心在寒假都得到调理,以保持旺盛的精力,为迎接下半学期的挑战及高考最后阶段的冲刺做好充分准备。

期末复习总结3

  第十六章分式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BBCB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AAC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C(C0)BB

  3、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acacacadad;

  4、分式的运算:

  bdbdbdbcbc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naanababacadbcadbc()n,分式乘方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bbcccbdbdbdbd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以前一样。能用运算率简算的可用运算率简算。

  5、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即a01(a0);

  6、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aaa

  (2)幂的乘方:(am)namn;

  (3)积的乘方:(ab)nanbn;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aamnmnn1(a0)anmnmn;(a≠0);anan

  (5)商的乘方:()n();(b≠0)

  bb7、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整式(最简公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1)能化简的先化简

  (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3)解整式方程;

  (4)验根.

  增根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其值应使最简公分母为0,二是其值应是去分母后所的整式方程的根。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1)审;(2)设;(3)列;(4)解;(5)答.

  应用题有几种类型;基本公式是什么?基本上有五种: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而行程问题中又分相遇问题、追及问题.

  (2)数字问题在数字问题中要掌握十进制数的表示法.

  (3)工程问题基本公式:工作量=工时×工效.

  (4)顺水逆水问题v顺水=v静水+v水.v逆水=v静水-v水.

  8、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的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n位整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n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正小数时,其中10的指数是第一个非0数字前面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面的一个0)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1、定义:形如y=nk11(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ykxykxx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和y=-x。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D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CB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正方形判定定理:

  1、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解梯形问题常用的辅助线:如图

  线段的重心就是线段的中点。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它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疑点,这一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宽和长的比是

  5-1(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1、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

  学会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4、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5、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步骤: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4、分析数据

  5、撰写调查报告

  6、交流

  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期末复习总结4

  首先是文言文知识的复习。

  我们打算利用4节课复习,每一节课复习一到两篇文章,主要以学生的知识的记忆为主,同时,依据文章特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重要的句子,牢记词语含义以及句子的解释。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小课的时间,以课堂的检查、检测等反馈的形式,及时的查缺补漏。

  总之要充分的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课本中的重点注释、重要词句,对所学知识做到熟记于心。

  其次,是现代文的`复习。

  我们则打算采用5节课的时间进行复习现代文。其中用2节课的时间将文章的字词和要求背诵的地方加以巩固并检查。其他的3节课的时间,我们则主要以课外阅读文章的练习来发现学生答题中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答题方法的指导,借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能力。

  第三,其他知识的复习。

  用1到2节课左右的时间,针对考试题所涉及的病句修改、句子仿写以及拓展运用题目,精选部分的练习题目,在练习和指导中,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适时的穿插几次练习、测试。通过练习来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那些问题,与此同时,教师的讲解、讲评要侧重于答题的方法的指导。

  总之,我们语文组将利用最后的时间,给学生以指导,力争最后的胜利。

期末复习总结5

  将近期末了,为了我的寒假过得开心点,所以我必须做好期末的复习计划,内容如下:

  1、 元月六日前,将本学期的所学内容进行提纲总结。

  2、 元月七日前,将自己不会的问题要解决好。

  3、 元月八日前,认真看自己的错题本,并根据错题给自己出一份试卷。

  4、 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单元一单元的复习,将学过的内容巩固好。

  5、 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训练题,认真听取老师的复习指导。

  6、 坚持早读,背诵乐园积累、古诗以及优美语段,并会默写。

  7、 早读时读过的`课文,记住课文的作者以及他的简介,还有课文的主要人物的姓名及他们的品质、性格、课文的课题等。

  8、 午休时多听写生字、重点词,默写乐园中的好词句,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

  9、 完成好老师复习期间布置的作业。

  10、 《课堂作业》中不懂的题要再做。

  11、 课文的段义能简单概括。

  12、 元月十一日进行系统复习。

  13、 元月十二日完成家庭作业后开始做单元练习试卷。

  14、 元月十三日练习写作。

  15、 元月十五日课外阅读,积累成语、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

  16、 训练标点符号的运用。

期末复习总结6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总星系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能源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速度角速度为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地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理

  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

  意

  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义

  ③地方时差: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

  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早西晚]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加减日期)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

  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西向东

  角速度约为每天59’,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

  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6时9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

  1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23.5°。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66.5°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a2

  b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3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名称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BACD角。

  随纬度与季节变化: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离直射点越近高度越大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③四季的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太阳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平均1/日平均30千米/小时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地轴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

  间的移动

  节气时间(前后)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对应点选填右图)移动方向对应点向北向南向南向北BADC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

  约6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三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大结构: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圈层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地核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态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1~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

  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天然气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

  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

  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岩浆岩:岩浆上升而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冷凝)(熔化)岩浆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形式内力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作用(热能)动、地震、变质作用外力太阳能作用(太阳能和重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1)内容: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2)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3)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地质构造的类型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

  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各地

  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

  山口冲积扇。

  风力的侵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高度201-3000千米50-55千米温度而上升低纬:17-18千米,随高度增加而对流运动中纬:10-12千米,递减高纬:8-9千米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随高度的增加平流运动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2吸收红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太阳→射→地面→地面辐→大气→大气辐射→宇宙空间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

  削弱作用

  大气逆辐

  第三节大气环境(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受热上升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冷却下沉(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压线平行风向和等压线斜交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从图可得,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

  a.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低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b.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c.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e.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f.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

  第三节大气环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1月副极地低压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2)季风环流(3)

  地区气候类型成因风向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东亚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夏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南风(太平洋)南亚,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北风(亚洲大陆)西南风(印度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

  (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西北季风

  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东南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三节大气环境(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

  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概念天气特征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降水的分布大气举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阴天、雨雪、刮风、降温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举例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

  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温日较差大小气温年较差大小最高气温月7月8月最低气温月1月2月气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上升多阴雨天气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连续性降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气候类型大陆性海洋性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

  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步骤判断南北半球依据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因素变化6.7.8三个月气温最高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最冷月均温>15℃最冷月气温在0℃~15℃最冷月气温在-15℃~0℃最热月5℃年雨型热带温带夏雨型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亚热带温带冬雨型少雨型亚热带热带寒带热带结论北半球南半球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201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1mm)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型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

  五、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8-1气候因子分析(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2)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3)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状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

  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二、洋流

  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

  分布规律:

  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25°~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西风漂流,就性质来讲属于寒流。ae00

  cf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波浪、潮汐。洋流形成的成因有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a、b、c、d形成是由于盛行风的吹拂,

  a、d由于中纬西风吹拂,b、c由于低纬信风吹拂。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一部分,性质上属于寒流。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

  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六;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现象产生原因污染危害对策物温室1、燃烧矿石燃料2、毁林特别是热二氧1、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2、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b

  效应化碳

  带森林的破坏臭层氧的使用制冷设氟氯备等消耗臭烃等氧物质燃烧化石燃二料(主要是化燃煤);和汽车尾气排化放等氧硫氧氮酸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破坏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业造成破坏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1、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乃至死亡;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2、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性气体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

  经过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①人类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因素

  人类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

  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最显著特点。

  ②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方面: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

  ③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的形成过程:

  风化低等生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

  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铁、镁、锰、钙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硅、钠、钾含量高

  (二)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

  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三)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

  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四)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

  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

  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陡峭平坦坡向温度状况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迁移速度较快较慢发育土壤厚度浅薄深厚水分状况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蒸发量较大,水分状况差。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少,温度状况差。蒸发量较小,水分状况好。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

  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

  漠化和土壤污染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所以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这是因为: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

  影响。2、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3、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4、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通性。分异规律定义成因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带状分布的差异。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脚到山顶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化更迭的现象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出有序性和重复性。影响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然带旱生植物(旱生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小乔木、灌木、然带仙人掌)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分布植被湿润和半湿润地森林森林区(年降水量大于450自然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半湿润、半干旱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确定大农业生产结构、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才能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分异规律极从沿海向内水分陆山地的垂直热量,水分异分海拔高度海陆分布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主要分布地区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中纬度地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海拔较高的山地(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从赤道向两热量

  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形成不同的植被带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聚落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城市和乡村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

  人口较多。

  地形的影响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稀疏,东部稠密平原地形:限制较少,一般呈网状分布地形的影响山区地形:限制较大,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

  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科学技术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大间冰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

  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在寒冷期,出现于14---17世纪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1.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3.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的定义: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

  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属性分: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一)前煤炭时期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以木柴、水力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柴时代”。(二)煤炭时期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三)后煤炭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石油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时代”。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二)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性产业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东营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本溪、攀枝花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昌、铜陵、个旧(三)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少,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

期末复习总结7

  秋去冬来,时光飞逝,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到这一学期期末。随着期末考试的逼近,同学们的学习紧迫感越来越强。由于这一学期的考试科目过多,很多科目的知识偏难,大家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复习方法也并不明确。甚至有些同学对于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产生了放弃的想法。针对上述情况,我班在课余时间开展了复习计划交流会。其目的是让同学们及时总结学习经验,讨论学习方法,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期末考试的到来做好充实的准备。

  首先,班长为大家说明了这个学期的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时间,叮嘱大家一定要做好复习工作,不能做出考试作弊等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然后,四位班干部分别为大家画出各个科目的考试范围,强调各个科目的.考试重点。每一位同学都十分认真地拿出书本画出漏掉的知识点。接着,由上次考试的班级前五名同学为大家介绍他们的复习计划和复习方法,并且举出了很多巧妙的学习技巧,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其他同学依次发言,说出自己的复习计划或者提出自己的复习疑问,大家一同帮助有学习疑问的同学,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是复习方法。此次的复习计划交流会,同学们一起讨论,共同交流,互相学习,气氛十分融洽,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逐渐高涨。

  此次的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复习方法的平台,帮助各位同学弥补学习上的漏洞,增强班上同学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班级里良好的学习氛围。“独学则无友,孤陋而寡闻”,通过本次学习交流会,相信很多同学都能从其他同学的身上学到一些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学会反思、总结、改进。集众人之经验,达众人之进步。从而用昂扬的斗志来迎接此次学期期末考试的到来。

期末复习总结8

  一、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l,如果把x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l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重合或平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3、直线方程:⑴点斜式:直线过点(x0,y0)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y0k(xx0),⑵斜截式: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和斜率k,则直线方程为ykxb

  4、l1:yk1xb1,l2:yk2xb2,①l1∥l2k1k2,b1b2;②l1l2k1k21.直线l1:A1xB1yC10与直线l2:A2xB2yC20的位置关系:(1)平行A1/A2=B1/B2注意检验(2)垂直A1A2+B1B2=05、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dAx0By0CAB22;

  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是d2222C1C2AB222

  6、圆的标准方程:(xa)(yb)r.⑵圆的一般方程:xyDxEyF0注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x轴垂直的直线.

  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dr相离②dr相切③dr相交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

  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AB|2rd22

  二、圆锥曲线方程:

  1、椭圆:①方程e=

  ca1ba22

  xa22yb221(a>b>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PF1|+|PF2|=2a>2c;③

  ④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焦距为2c;a2=b2+c2;

  xa222、双曲线:①方程e=

  ca1ba22yb221(a,b>0)注意还有一个;②定义:||PF1|-|PF2||=2a三、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2)平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2rh;③体积:V=S底h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rl;③体积:V=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rr)l⑷球体:①表面积:S=4R2;②体积:V=

  "13S底h:

  43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2)平面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3R

  四、导数:

  导数的意义-导数公式-导数应用(极值最值问题、曲线切线问题)

  1、导数的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yxx0f(x0)limf(x0x)f(x0)x.

  x0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曲线yf(x)在点P(x0,f(x0))处切线的斜率

  ①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P(x0,f(x0))切线斜率。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3.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C0;②(x)nx⑤(a)alna;⑥(e)e;⑦(logx"x"n"n1;③ns(ix)cos""xc(os1xx)nsi。

  "x;

  x"xax)"1xlna;⑧(lnx)uuvuv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uv)uv;(uv)uvuv;();2vv5.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yf(x)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f(x)0,那么f(x)为增函数;如果f(x)0,那么f(x)为减函数;

  注意:如果已知f(x)为减函数求字母取值范围,那么不等式f(x)0恒成立。(2)求极值的步骤:①求导数f(x);

  ②求方程f(x)0的根;

  ③列表:检验f(x)在方程f(x)0根的左右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3)求可导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

  求f(x)0的根;把根与区间端点函数值比较,最大的为最大值,最小的是最小值。

  五、常用逻辑用语: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则q;⑵逆命题:若q则p;⑶否命题:若p则q;⑷逆否命题:若q则p

  注: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判断命题真假时注意转化。

  2、注意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命题pq否定形式是pq;否命题是

  “p且q”的否定是“p或q”.pq.命题“p或q”的否定是“p且q”;

  3、逻辑联结词:

  ⑴且(and):命题形式pq;pqpqpqp⑵或(or):命题形式pq;真真真真假⑶非(not):命题形式p.真假假真假假真假真真假假假假真

  “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

  “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

  “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4、充要条件

  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短语“所有”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部分,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全称命题p:xM,p(x);特称命题p:xM,p(x);

  全称命题p的否定p:xM,p(x)。特称命题p的否定p:xM,p(x);

  考前寄语:①先易后难,先熟后生;②一慢一快:审题要慢,做题要快;③不能小题难做,小题大做,而要小题小做,小题巧做;④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⑤考试不怕题不会,就怕会题做不对;⑥基础题拿满分,中档题拿足分,难题力争多得分,似曾相识题力争不失分;⑦对数学解题有困难的考生的建议:立足中下题目,力争高上水平,有时“放弃”是一种策略.

期末复习总结9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2个班一共有学生136人,大部分的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课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维,基本完成了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有12%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在学习时存在许多困难。还有4个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平时家庭作业不及时,学习态度不好,单元测试也是徘徊在及格线上。在学习上也存在一些问题:1、有少数学生惰性强,学习态度不端正,浮躁,不踏实。2、计算能力退步,特别是乘除法笔算和混合运算,学生对以前所学的表内乘除法和百以内加减法有所遗忘,没有养成用草稿纸的习惯。针对以上现象,在复习期间,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对本学期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在难题、难掌握的题目上加以专项练习;同时,还要尽量帮他们改掉坏习惯,并交给学生初步的数学复习方法,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

  二、复习内容

  1、数与代数:万以上数的认识、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空间与图形:观察物体、平行与相交

  3、统计与概率:统计

  三、复习目标

  1.在回顾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熟练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知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期末复习总结10

  一、唯物论

  1、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原理:造成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原因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不同。方法论: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3、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原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必须全面的把握实际。

  ②必须从整体出发。

  ③必须从变化的发展的实际出发。

  6、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与时俱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辩证法Ⅰ联系

  1、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方法论: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3、原理: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原理: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方法论: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服从整体的前提下,重视搞好局部。

  Ⅱ发展

  1、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

  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③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3、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

  原理: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方法论:要坚持适度原则。原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原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也引起质变。方法论: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4、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坚定信念,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Ⅲ矛盾

  1、原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2、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

  4、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方法论: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5、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③随着主次矛盾的转化,要即使调整工作重心。

  ④反对主次不分,只抓重点,不顾其它。

  6、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是原理又是方法论)。

  7、注意: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事物发展的方向由主要矛盾决定。

期末复习总结11

  对高三学生而言,寒假是多么来之不易,所谓劳逸结合才能最大化的提升学习效果,希望大家能够多花一点时间休息,少花一些时间做题。但是花一点时间备考是必须的,建议大家在寒假的时间内好好合理利用。

  第一、期末考后需及时总结

  总结才是第一件要做的事,经过一个学期的洗练,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下一个定义,找到自身薄弱环节,认为自己稳固的环节,才能在下学期最后100多天内定好备考方针。《资治通鉴》被人引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那么期末阶段的几套考题也应当为大家所重视。大部分学生考完后对这自己的分数嗟叹一番了事,是不可取的,虽然考完后有试卷分析,但还要以自己当时做题的角度出发,问问自己为什么错了,当时考试是不是知识点不够?是读题障碍?是思路短缺?是考试时怎么都想不起,后来会做了?花费两三个小时有针对性的去比照。每天再花一点时间,拿出一本本子,快速的翻课本,认为记得不到位的,做个笔记,将某科某页某知识善未掌握完备,则就是下学期的'重点了。

  第二、寒假时期要善于比照

  比照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根据自己比照,回忆高三学期初和现状,看看提高的程度在哪。考察自己一学期以来的得失那些内容已经掌握了?依靠什么方法?哪些内容经过一轮的复习依旧没有提高?自我比照利于最后阶段备考方法上的调整,方便对症下药。

  其次,考题之间的比照。拿出以往的卷子或者练习题,比照一下丢分在哪块地方,而这块地方那些是容易得分的,有条件的话可以互相咨询,看看别人的卷子,尤其是中上程度的学生,基本不是因为不会做而丢分,而是所谓的马虎。马虎不是习惯,而是思维不严密,被试题干扰信息所误导,通常这类题型是容易抓分也容易丢分的,大家要做一个总结,因为这些题人人都有可能做对,也有可能做错,大家要总结哪些自己容易错的,尤其是选择题方面。选择题在试卷中题目最多,也较为容易做出来,但同时也容易出错。

  大家记住,高考的分数拉开的主要题型不是最后的难题,而是基础、中等题,因为高考是选拔类考试,必须在同一层次的学生中做出区分,在命题过程中,虽然按照3:5:2(基础、中等、拔高)命题,但大部分题型,存在以下手法导致学生丢分:1、概念混淆,导致误导学生走弯路;2、知识搬家,将知识点换一种方式考察;3、隐含知识点,如需要作一步推导、辅助线等;4、知识再生,用陌生的概念来考察知识点,也就是好像不相关的话,但是却指出了知识点是什么;5、多个知识点综合,其实只考察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其他的知识点是干扰用,试题表面一目了然,却容易出错。

  因此,给大家建议,总结和比照才是寒假该做的头两件事。

  第三、寒假时做题训练

  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学校布置的作业就够大家受的了。就用这些作业去训练吧,但是在训练过程中,不能盲目做题,要有目的的做题。依旧强调挖掘解题思路,总结类型题型解法共性,形成固定的做题步骤,这样在做其他题的时候,才能临危不乱,达到以做少量题拿下一大类型题的目的。

  第四、寒假的时间安排

  总结、比照、做题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还有大量作业,其实在做作业之前,可以先总结、做比照,然后再做题,将会有不同的体会,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然后该休闲娱乐就娱乐一下吧,毕竟到了下学期,接二连三的考试和题海,是不会有太多时间放松的。

期末复习总结12

  复习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大家都懂,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一直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如果复习这一环节做得好,教学效果一定不错。但在平时,只要一提复习课,人们会想到许多的篇子,大量的练习题。老师不辞辛苦的出题,把自己投入到题海里。这样的工作方法使得老师觉得疲惫不堪,效果不尽人意。于是抱怨学生不够投入,不够聪明。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厌烦学习,甚至放弃这门功课。针对以上的种种现象,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效果还算不错。

  一、在复习开始,我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坚持按计划进行复习。复习中,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及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获益不浅。为此,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备课时掌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同时还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二、在课堂上,我尽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注重对学生口语的培养。为了更好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或让他们进一步巩固知识,布置适量的作业、练习,并且对试卷、作业等认真批改并加以讲评,经常进行反思,以便及时做到查、漏、补、缺。特别是五年级,尽量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做到听、说、读、写并举,眼、耳、口、鼻、脑并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复习单词时给一个单词,让学生说出与这个单词有关的内容。如food 学生会出 apple ,orange, banana, pear,,等等许多的单词。

  还可以把所学的单词分类.如:让学生找出所学过的能通过形体表现出来的动词,例如:cry(哭),run(跑),jump(跳),dance(跳舞),sing(唱歌)等词,教师说出一个单词,学生做出这个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很清楚的记住这个单词,并且印象会非常深。小学生对于单词是会读了,但还没有辨音的意识,因而辨别能力还不强。对于单词中的元音、辅音字母该发什么音,不同单词中相同字母或相同字母组合的发音是否一样,还没有确切的认识。因而在语音教学时,只能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为主,在读音正确的基础上猜猜看、说一说,跟着感觉(也就是所谓的语感)走,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辅音的辨音,如: book、bike、bird、bed,学生一读就会发现字母“b”在这些单词中的发音为/b/。成功之后的感觉尤为激动,记忆的效果也尤为深刻。

  三、课后,及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多预习,课堂上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真正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认真完成配套练习,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或成绩好的学生请教。

期末复习总结13

  这个学期即将结束,为了巩固复习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

  (一)复习内容与目标

  通过复习,学生能达成以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上:

  1.词汇:能准确记住本学期的重点单词;

  2.对话:能流利朗读、鼓励背诵课文里的dialogues,并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态度上:

  继续保持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树立和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方法上:

  教师为辅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二)复习课时要注意:

  1. 教学内容以学过的单词,句型,对话为主

  2. 重温已学内容(回忆、强化)

  3. 弥补不足(教与学的不足)

  4. 归纳总结,发展技能 (整理、归纳、概括、运用、发展)

  5. 课堂教学形式以训练活动为主 (学生语言训练活动,有层次性的活动安排)

  (三) 复习方法:

  1). 全面复习

  2). 关注学困生;

  3). 系统复习;

  4). 突出重、难点;

  5). 有效的利用时间;

  6). 操练为主、游戏为辅;

  7). 及时反馈

  (四)具体步骤:

  1.复习前的准备工作:

  把学过的单词归类(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习惯)

  本学期的单词可分类如下:

  学习用品,身体部位,颜色,动物,食物,数字等 创设情境复习每单元的单词,句子.

  2.课堂上的工作:

  A、归纳每单元的重点单词和句子:把平时上课讲过的重点句子都整理出来

  B、听力训练 :在总复习时,要保持每天训练听力的频度。

  C、 口语练习:围绕本单元的话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编对话

  D、课堂尾声: 先让学生来小结教师再来补充。

  总之,复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填鸭式教学。

期末复习总结14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男性: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输卵管受精的场所

  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xx,女孩会来月经。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水:约占体重60%-70%

  无机盐: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

牛奶: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 ,动物肝脏、菠菜

  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 、鱼肝油、动物肝脏

  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 、桔子

  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牛奶等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肝脏胆汁(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转基因食品的利处

  1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1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1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水稻对水稻,玉米对玉米,进行杂交,不能水稻对玉米,水稻更不能和细菌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把不同植物的基因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把动物的基因,甚至人的基因组合到植物里去。比如:科学家看中了一种北极熊的基因,认为它有抵抗冷冻的作用,于是将其分离取出,再植入番茄之中,培育出耐寒番茄。

  3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以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降低农业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食品的质量,缓解世界粮食短缺的矛盾。例如:马铃薯植人天蚕素的基因后,抗清枯病、软腐病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这两种病每年会带来近3成的减产,一种抗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的马铃薯,可使美国每年少用37万kg的杀虫剂;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生产成本比原来下降了15%。4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杜邦和孟山都公司即将推出多种可榨取有益心脏的食用油的大豆。两大公司还将联手推出味道更鲜美且更容易消化的强化大豆新品种。艾尔姆公司与其他公司合作,正在研究高含量抗癌物质的西红柿,以及可用于生产血红蛋白的玉米和大豆。此外,含疫苗的香蕉和马铃薯也正在加紧研究中;日本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可减少血清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的水稻新品种;欧洲科学家新培育出了米粒中富含维生素A和铁的转基因稻,这一成果有可能帮助降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以稻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病率。

  5转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鲜的瓜菜。同时,人们还发现转基因作物结出的果实,无论外形还是味道都别具风味。英国的科学家将一种可以破坏叶绿素变异的基因移植到草中,可以使之四季常青,除了具有绿化功能之外,还使畜牧业受益,因青草的营养比干草高,而使肉的`质量提高。

  6利用转基因技术,把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长周期短、产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初中政治,并具有抗病性的动物,目前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通过上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利知识的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转基因食品的知识可以更好的掌握学习了吧,希望同学们的会学习的更好。

  营养生殖

  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营养生殖。例如,马铃薯的块茎、蓟的根、草莓匍匐枝、秋海棠的叶,都能生芽,这些芽都能够形成新的个体。

  营养生殖能够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因此,人们常用分根、扦插、嫁接、压条、高压等人工的方法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营养繁殖,叫做自然营养繁殖。如草莓匍匐枝,秋海棠的叶,马铃薯的块茎;在人工协助下进行营养繁殖,叫做人工营养繁殖。如扦插、嫁接

  扦插:把枝条剪成小段,插入土中,生根发芽后成为新植株。

  接穗:接上去的芽或枝

  砧木:被接的植物体

  成活原理:利用形成层的再生能力。

  成活关键:注意使接穗的形成层与砧木的形成层密合在一起。这样两个形成层分裂出来的细胞,就把接穗与砧木合成.

  植物的无性繁殖需要的条件比如扦插,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需要具备的条件有:1.茎段(保留两节),上方切口水平,下方切口斜上;2.叶片:上一节去掉部分,下一节去掉全部。

  总结: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根据这个理论,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完成植物的繁殖。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如下: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切下,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

  区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常见的藻类植物:水绵、衣藻、海带、紫菜。

  苔藓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有茎、叶,根为假根,叶只有一层细胞,没有输导组织的分化,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墙藓。

  蕨类植物:大都生活中潮湿环境中,具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常见蕨类植物:肾蕨、卷柏、满江红。

  看了上面为大家总结的复习资料,现在同学们可以分得清楚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了吧?更多更全的初中生物知识尽在。

  光合作用的产物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

  1.有机物: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主要产生淀粉,并可进一步合成其他有机物。

  2.氧气:动植物和人的呼吸及燃料燃烧消耗的氧气,都是光合作用产生的。

  (二)光合作用的原料

  1.二氧化碳:在缺少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植物不能制造出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水: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来自参与光合作用的水,这说明水也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总结: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

期末复习总结15

  11、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学习是成才的阶梯)?

  (1)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人的高尚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美丑、塑造健康人格,培养高尚品德,正确把握人生之舵。(2)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3)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2、为什么说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教育能为人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受教育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是每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2)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从国家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3、如何贯彻“终身学习”(珍惜受教育权)?

  (1)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2)坚持使自己受到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3)努力使自己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4)我们要在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积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学习。

  14、怎样学会学习?

  (1)转变学习方式。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2)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①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②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③再聪明的人,再好的学习方法,也需要自己勤奋和努力才能学有所成。(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好问、专心致志、认真思考、劳逸结合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期末复习总结】相关文章:

期末复习总结08-07

期末复习计划【经典】11-07

期末复习计划【精选】10-03

【精选】期末复习计划09-11

期末复习计划08-19

语文期末复习计划08-19

期末复习计划范文04-11

学校期末复习计划05-22

期末复习计划【推荐】11-30

期末复习计划(合集)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