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计划

时间:2025-01-19 10:23:51 模板 我要投稿

复习计划4篇(经典)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习计划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复习计划4篇(经典)

复习计划 篇1

  一、依据新课标进行有效备考

  新课程内容变化的特点是内容多而新,实验内容及其他活动多,体现生物科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注重生活性,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必修的变化见下表:

  二、依据考试大纲说明有效备考

  准确把握《考试大纲》内容和要求的增减变化,把握重点主干知识,适当照顾冷点,夯实基础,使复习目标更具明确性、有序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突出重点和主次分明。

  增加点:细胞的类型;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异化作用;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应用;演替;家系分析、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生物学重大发现的启迪做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收集、分析数据,做出合理判断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删除点: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种类及作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细胞质遗传的特点;生殖的种类及特征;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生态因素及其作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环境问题;

  层次要求提高点: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细胞核的结够和功能→细胞膜、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酶的化学本质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酶需要适宜的条件ATP分子结构ATP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ATP的特性和作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I——II);种群及其数量的变化(I——II);

  层次要求降低点:水和无机盐离子的作用(II——I);遗传的基本规律(II——I);受精作用(II——I);生态系统的稳定性(II——I);

  三、了解近三年北京高考命题特点

  命题时不必过分强调命题时应强调

  枝节内容。核心内容。

  零散的.知识。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

  单纯的生物学事实。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对内容记忆情况的考查。对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考查。

  1。选择题常考的计算类型:

  氨基酸数~氨基数~羧基数~肽腱数的计算

  有关DNA中的碱基的计算

  有关遗传概率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有关育种的计算

  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传递的计算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

  待测样品中微生物或细胞数量的计算

  种群的指数增长及标志重捕法的计算。

  2。非选择题类型:

  (1)文字信息迁移型

  根据信息迁移题的特点,一般这类题型的命题意图是:从能力立意(决定考查那些知识和原理)→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确定设问(提出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其解题方法为:阅读→审题→找出问题的实质→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写出完整答案。

  (2)图象图表信息迁移型

  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这类试题能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所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3)概念原理整合应用型

  在中学生物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主动运输原理、渗透吸水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规律、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规律、遗传基本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原理、现代进化理论、细胞质遗传、免疫理论等等,这些内容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点。用生物学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现代生命科学前沿课题是新高考的方向。其解题思路一般为:阅读情景材料→理解:材料筛选→思维整合:确定概念原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

  (4)数据处理型试型

  在新高考生物试题中常出现:用数学计算的方法研究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或能量的变化规律;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而直观地表达细胞分裂、生长发育、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变化;用概率计算预期遗传发生的结果;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相关的计算等等。高考题往往看似常规,其实都有创新,审题不细,就易掉入思维定势,导致出错。所以审题要逐字逐句,弄懂题意,找出关键字词句(题眼),获取有效信息。针对自己的易错题型应专门训练审题能力。

复习计划 篇2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也可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临近期末,为了有效地进行复习,特制定本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任教605班和606班。相比较而言,605班课堂纪律比较好,探究活动比较认真有序,作业也比较自觉,但605班的后进生教多。而606班因为有几个调皮好动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经常无法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两个班的共性在于——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也有较多学生课堂表现积极,但对科学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的层面,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分析往往不全不到位。还有部分学生态度很不端正,对科学学习很不重视,科学综合表现很差,需要采用恰当方法强化辅导。

  二、复习目标

  1.巩固知识、强化记忆。通过复习,把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上的科学知识。

  2.温故知新、拓宽加深。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达到横向拓宽知识,纵向深化知识的目的。

  3.发展能力、综合提高。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启发,使学生的概括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科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有较大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三、复习内容

  1.四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整理。

  2.各个单元的科学探究题。

  3.作业本中的难点题型,课时特训提高练习。

  四、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对比实验的技能,设计对比实验,并用数据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2.难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复习的计划性。我先根据要复习的内容和复习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详细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并注意复习内容的系统性,把已学的知识系统进行归类。

  2.注意复习课的`针对性。我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把一般复习和重点复习结合起来。通过一般复习重复已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而重点复习则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并着重进行复习性练习,。

  3.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寓能力培养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切忌教师“垄断”复习课堂。

  六、复习安排

  1.知识回顾:分单元内容进行复习。

  2.专题训练:(1)基础知识训练:侧重一些概念,试验及其结论。(2)解决问题训练。

  3.测验讲评:出一些综合类试卷,检测学生的复习情况。

  4.针对练习:查漏补缺,针对学生暴露的一些问题,再一次补充复习。

复习计划 篇3

  一、参考教材。

  根据《考试大纲》当中所规定的四大部分内容进行确定和选择,比较经典、权威的书目如下:

  1.教育学原理部分,建议以黄济,王策三编写的《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为主,以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为辅。

  2.教育心理学部分,建议以冯忠良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人教社)和陈奇、刘儒德编写《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主,以吴庆麟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辅。

  3.中外教育史部分,建议以孙培青编写《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和王天一等编写的《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主;以吴式颖编写《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王炳照编写《简明中国教育史》(北师大出版社)为辅。

  4.教育研究方法部分,以裴娣娜编写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为主;以叶澜编写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为辅。

  最后提醒考生的是: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大体是一致的。因此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应做到掌握或吃透一本经典权威的书。

  二、大纲解析

  1.主要内容和试卷结构的变化

  第一,初试科目四门改为三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和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综合考试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它们分别所占的分值为100分、100分、40分和30分,专业技术科目的满分为300分。必答题270分,选答题30分。选答题较为灵活,能够比较客观地考察考生的能力,也为考生留下了一个选择的余地。

  第二,改革侧重双基,从试卷的考察内容看出,主要侧重考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这在我们教育部06年发布的通知上就已经有这个规定了,考察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这一点在新大纲上有突出的体现。在试卷题型结构上,分为四大题型:单选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简答题6小题 ,每小题15分,共90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第三,由以各研招单位自主命题、自主阅卷,调整为全国统一命题。这次考研,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评定,无论是命题还是评定,都有了统一的标准。这样的全国统考对广大考生来说,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有利于校际间的调剂。

  2.专业课各门学科具体内容的变化。首先,《考研大纲》删除了部分的'内容,在《教育学》中经常出现的有关章节如体育、美育和课外系活动等知识内容这一次在考研当中没有出现。其次,《考研大纲》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这些新增的知识点,反映了当前世界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如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教师专业化等内容。再次,突出了某些章节的重要性。如课程论的内容,以往的《教育学》中将此定位为“教育内容”,中国的教育学主干课中没有这一学科,导致教育改革的失败,《考研大纲》中有意加强这一科目的分量。因此复习中仅仅看有关的《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是不够的。《教育学原理》本身就涵盖了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等主干科目,应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这一次考研所考的专业的科目突破了以往的的范围和限制。

  3.考试重点的变化。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考研大纲明确规定,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突出了要求考生应具有的教育学学科的整体的基础素养,以及站在这些学科的高度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计划:

  第一轮:8月中旬至9月底广泛翻阅上述推荐主要参考教材,重在掌握基础知识,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了解学科的重点,做好复习记录和可能出现的题眼。

  第二轮,10月2日至6日参加教育学综合串讲班,理解考试难点、掌握重点、理解理论热点;在第一轮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因为是第一年改革,考试很难把握学科重点、难点和思路。复习过程中难免急躁、盲目,需要一个系统的资深专业学者的指导,同时,考试需要教育学科知识拓展的指导。

  第三轮:10月中旬---12月中旬把主要参考教材认真系统全面复习一遍,对基础知识、理论进行进行记忆并掌握。

  第四轮:12月中旬至考前,查缺补漏,有选择的复习第三轮复习中的难点,并通过做内部模拟题进行演练并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复习计划 篇4

  一、学情分析

  1、我校这届毕业班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复习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程度偏低,明显表现为上课情绪、激情不足,平时主动复习的欲望淡薄,有些学生甚至出现马虎应付的现象。

  2、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能力欠缺,一是平时积累少,或者根本没有积累;二是平时练习时间少;三是平时练习的一些比较有创新的题目依赖性较大,表现为等待老师的答案,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3、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在分析说明这个环节上,学生语言的组织非常混乱,答题结构不完整,导致失分的现象严重。

  4、学生自己可控的时间少,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限,在各科的复习时间上的安排欠缺合理性,学生对历史复习大多跟着感觉走,导致复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5、学生对练习的巩固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对练习没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和概括,思想上仍是单纯地认为练习过的习题就是不需要再进行巩固了;甚至个别的学生眼高手低,对多次出现的习题不搭理。

  6、许多学生的书写仍是比较潦草不清,答案不讲格式,学习习惯比较差; 7、学生对于复习大部分是“西瓜芝麻一起抓”,以致于经常顾此失彼,首尾不得相顾,复习的质量就是大打折扣。

  二、指导思想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遵循考试标准和开放思维的规律,紧扣教材,精心安排复习计划,科学组织复习。整合知识点,收集焦点和热点,迁移训练。大容量快节奏,全面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思维水平,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全力迎接中考。

  三、复习方法

  历史中考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历史中考复习中,离开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去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历史中考复习时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

  第一轮:巩固知识,夯实基础,系统复习。

  1、紧扣课程标准、深研中考说明:进入九年级阶段,学习内容和要求、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所要达到的能力,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历史事件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历史教材的编撰也是有其经纬逻辑的。要紧扣课程标准,把握历史复习导向;深研中考说明。要分析教材框架、理清历史事件脉络,通过对书本中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分析,看清教材中每一章每一节编撰的用意。

  2、重视标题,按章逐节。历史学科讲究系统性和连贯性,要学会把课本中的知识纵向排列、横向比较、甚至逆向推导。这样能够比较容易地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找准该历史事件的位置作用、影响大小,从而有利于我们记忆和理解。

  3、认真阅读,留心细节。课文中的遣词造句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我们要尊重历史,用与书本中相同尺度的语言来讲述历史事实,切忌随意发挥,画蛇添足。要想取得好成绩,还要注意课本中页脚注释、补充段落和照片下面的小字所述内容。要做到这一点,细是基础,懂是关键,活是技能,从而达到用的目的。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习惯。把课本中的文字转变成一目了然的表格,使历史知识条理化、简单化、小专题化,可以很好地增强我们读题、解题、做题、答题的能力。

  5、课堂以读议练为主.。课堂上教师讲课的内容,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准备的,重点、要点、难点分明,学生以听记为主。复习中,思考自查,学生则要以思考为要,找出自身的弱点、虚点和肓点。要从追求有趣的故事情节,提高为得出有用的历史经验。

  6、既要掌握历史知识,也要学会考试技巧。一道结构完整的历史试题,通常由4个部分组成,即提示语、主干语、限定语、项目语,答题时要有意识地按照这4个方面去认真分解试题。答题书写要做到“四化”,即构思目标化、层次条理化、答案要点化、书写序号化。

  7、重视世界史的复习 (1)国别史的复习法。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苏)等国的历史。例如,法国政权的更替。 (2)国际关系史的复习法。如英法关系、英美关系、德法关系、美日关系、一战、二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都属于国际关系史,应加强复习。(3)中外史关系的复习法.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苏)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

《复习计划4篇(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复习计划】相关文章:

[精选]复习计划11-14

(经典)复习计划01-15

复习计划07-23

复习计划(精选)10-09

复习计划【经典】11-24

(精选)复习计划10-29

(经典)复习计划09-14

复习计划[经典]09-20

复习计划【精选】04-03

[经典]复习计划05-01

复习计划4篇(经典)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计划了。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习计划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复习计划4篇(经典)

复习计划 篇1

  一、依据新课标进行有效备考

  新课程内容变化的特点是内容多而新,实验内容及其他活动多,体现生物科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注重生活性,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必修的变化见下表:

  二、依据考试大纲说明有效备考

  准确把握《考试大纲》内容和要求的增减变化,把握重点主干知识,适当照顾冷点,夯实基础,使复习目标更具明确性、有序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突出重点和主次分明。

  增加点:细胞的类型;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异化作用;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性;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应用;演替;家系分析、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生物学重大发现的启迪做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收集、分析数据,做出合理判断对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删除点: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种类及作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细胞质遗传的特点;生殖的种类及特征;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生态因素及其作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环境问题;

  层次要求提高点: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细胞核的结够和功能→细胞膜、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酶的化学本质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酶需要适宜的条件ATP分子结构ATP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ATP的特性和作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I——II);种群及其数量的变化(I——II);

  层次要求降低点:水和无机盐离子的作用(II——I);遗传的基本规律(II——I);受精作用(II——I);生态系统的稳定性(II——I);

  三、了解近三年北京高考命题特点

  命题时不必过分强调命题时应强调

  枝节内容。核心内容。

  零散的.知识。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

  单纯的生物学事实。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对内容记忆情况的考查。对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考查。

  1。选择题常考的计算类型:

  氨基酸数~氨基数~羧基数~肽腱数的计算

  有关DNA中的碱基的计算

  有关遗传概率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有关育种的计算

  能量在营养级之间传递的计算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

  待测样品中微生物或细胞数量的计算

  种群的指数增长及标志重捕法的计算。

  2。非选择题类型:

  (1)文字信息迁移型

  根据信息迁移题的特点,一般这类题型的命题意图是:从能力立意(决定考查那些知识和原理)→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确定设问(提出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其解题方法为:阅读→审题→找出问题的实质→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写出完整答案。

  (2)图象图表信息迁移型

  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这类试题能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所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3)概念原理整合应用型

  在中学生物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主动运输原理、渗透吸水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规律、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规律、遗传基本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原理、现代进化理论、细胞质遗传、免疫理论等等,这些内容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点。用生物学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现代生命科学前沿课题是新高考的方向。其解题思路一般为:阅读情景材料→理解:材料筛选→思维整合:确定概念原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

  (4)数据处理型试型

  在新高考生物试题中常出现:用数学计算的方法研究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或能量的变化规律;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而直观地表达细胞分裂、生长发育、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变化;用概率计算预期遗传发生的结果;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相关的计算等等。高考题往往看似常规,其实都有创新,审题不细,就易掉入思维定势,导致出错。所以审题要逐字逐句,弄懂题意,找出关键字词句(题眼),获取有效信息。针对自己的易错题型应专门训练审题能力。

复习计划 篇2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也可弥补知识的缺陷,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临近期末,为了有效地进行复习,特制定本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任教605班和606班。相比较而言,605班课堂纪律比较好,探究活动比较认真有序,作业也比较自觉,但605班的后进生教多。而606班因为有几个调皮好动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经常无法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两个班的共性在于——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也有较多学生课堂表现积极,但对科学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的层面,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分析往往不全不到位。还有部分学生态度很不端正,对科学学习很不重视,科学综合表现很差,需要采用恰当方法强化辅导。

  二、复习目标

  1.巩固知识、强化记忆。通过复习,把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上的科学知识。

  2.温故知新、拓宽加深。在复习过程中要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达到横向拓宽知识,纵向深化知识的目的。

  3.发展能力、综合提高。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启发,使学生的概括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记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科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都有较大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三、复习内容

  1.四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整理。

  2.各个单元的科学探究题。

  3.作业本中的难点题型,课时特训提高练习。

  四、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对比实验的技能,设计对比实验,并用数据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2.难点: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处理。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复习的计划性。我先根据要复习的内容和复习课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详细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并注意复习内容的系统性,把已学的知识系统进行归类。

  2.注意复习课的`针对性。我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上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把一般复习和重点复习结合起来。通过一般复习重复已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而重点复习则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并着重进行复习性练习,。

  3.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努力使“重复”变为生动积极的“再现”,寓能力培养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切忌教师“垄断”复习课堂。

  六、复习安排

  1.知识回顾:分单元内容进行复习。

  2.专题训练:(1)基础知识训练:侧重一些概念,试验及其结论。(2)解决问题训练。

  3.测验讲评:出一些综合类试卷,检测学生的复习情况。

  4.针对练习:查漏补缺,针对学生暴露的一些问题,再一次补充复习。

复习计划 篇3

  一、参考教材。

  根据《考试大纲》当中所规定的四大部分内容进行确定和选择,比较经典、权威的书目如下:

  1.教育学原理部分,建议以黄济,王策三编写的《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为主,以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为辅。

  2.教育心理学部分,建议以冯忠良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人教社)和陈奇、刘儒德编写《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主,以吴庆麟编写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辅。

  3.中外教育史部分,建议以孙培青编写《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和王天一等编写的《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主;以吴式颖编写《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王炳照编写《简明中国教育史》(北师大出版社)为辅。

  4.教育研究方法部分,以裴娣娜编写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为主;以叶澜编写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为辅。

  最后提醒考生的是: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大体是一致的。因此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应做到掌握或吃透一本经典权威的书。

  二、大纲解析

  1.主要内容和试卷结构的变化

  第一,初试科目四门改为三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和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综合考试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它们分别所占的分值为100分、100分、40分和30分,专业技术科目的满分为300分。必答题270分,选答题30分。选答题较为灵活,能够比较客观地考察考生的能力,也为考生留下了一个选择的余地。

  第二,改革侧重双基,从试卷的考察内容看出,主要侧重考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这在我们教育部06年发布的通知上就已经有这个规定了,考察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这一点在新大纲上有突出的体现。在试卷题型结构上,分为四大题型:单选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简答题6小题 ,每小题15分,共90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第三,由以各研招单位自主命题、自主阅卷,调整为全国统一命题。这次考研,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评定,无论是命题还是评定,都有了统一的标准。这样的全国统考对广大考生来说,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有利于校际间的调剂。

  2.专业课各门学科具体内容的变化。首先,《考研大纲》删除了部分的'内容,在《教育学》中经常出现的有关章节如体育、美育和课外系活动等知识内容这一次在考研当中没有出现。其次,《考研大纲》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这些新增的知识点,反映了当前世界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如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改革的内容、教师专业化等内容。再次,突出了某些章节的重要性。如课程论的内容,以往的《教育学》中将此定位为“教育内容”,中国的教育学主干课中没有这一学科,导致教育改革的失败,《考研大纲》中有意加强这一科目的分量。因此复习中仅仅看有关的《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是不够的。《教育学原理》本身就涵盖了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等主干科目,应了解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这一次考研所考的专业的科目突破了以往的的范围和限制。

  3.考试重点的变化。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考研大纲明确规定,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突出了要求考生应具有的教育学学科的整体的基础素养,以及站在这些学科的高度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计划:

  第一轮:8月中旬至9月底广泛翻阅上述推荐主要参考教材,重在掌握基础知识,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了解学科的重点,做好复习记录和可能出现的题眼。

  第二轮,10月2日至6日参加教育学综合串讲班,理解考试难点、掌握重点、理解理论热点;在第一轮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因为是第一年改革,考试很难把握学科重点、难点和思路。复习过程中难免急躁、盲目,需要一个系统的资深专业学者的指导,同时,考试需要教育学科知识拓展的指导。

  第三轮:10月中旬---12月中旬把主要参考教材认真系统全面复习一遍,对基础知识、理论进行进行记忆并掌握。

  第四轮:12月中旬至考前,查缺补漏,有选择的复习第三轮复习中的难点,并通过做内部模拟题进行演练并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复习计划 篇4

  一、学情分析

  1、我校这届毕业班的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复习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程度偏低,明显表现为上课情绪、激情不足,平时主动复习的欲望淡薄,有些学生甚至出现马虎应付的现象。

  2、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能力欠缺,一是平时积累少,或者根本没有积累;二是平时练习时间少;三是平时练习的一些比较有创新的题目依赖性较大,表现为等待老师的答案,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3、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在分析说明这个环节上,学生语言的组织非常混乱,答题结构不完整,导致失分的现象严重。

  4、学生自己可控的时间少,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限,在各科的复习时间上的安排欠缺合理性,学生对历史复习大多跟着感觉走,导致复习效果不是很理想;

  5、学生对练习的巩固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对练习没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和概括,思想上仍是单纯地认为练习过的习题就是不需要再进行巩固了;甚至个别的学生眼高手低,对多次出现的习题不搭理。

  6、许多学生的书写仍是比较潦草不清,答案不讲格式,学习习惯比较差; 7、学生对于复习大部分是“西瓜芝麻一起抓”,以致于经常顾此失彼,首尾不得相顾,复习的质量就是大打折扣。

  二、指导思想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严格遵循考试标准和开放思维的规律,紧扣教材,精心安排复习计划,科学组织复习。整合知识点,收集焦点和热点,迁移训练。大容量快节奏,全面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思维水平,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全力迎接中考。

  三、复习方法

  历史中考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在历史中考复习中,离开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去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历史中考复习时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并重。

  第一轮:巩固知识,夯实基础,系统复习。

  1、紧扣课程标准、深研中考说明:进入九年级阶段,学习内容和要求、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所要达到的能力,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历史事件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历史教材的编撰也是有其经纬逻辑的。要紧扣课程标准,把握历史复习导向;深研中考说明。要分析教材框架、理清历史事件脉络,通过对书本中一个又一个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分析,看清教材中每一章每一节编撰的用意。

  2、重视标题,按章逐节。历史学科讲究系统性和连贯性,要学会把课本中的知识纵向排列、横向比较、甚至逆向推导。这样能够比较容易地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找准该历史事件的位置作用、影响大小,从而有利于我们记忆和理解。

  3、认真阅读,留心细节。课文中的遣词造句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我们要尊重历史,用与书本中相同尺度的语言来讲述历史事实,切忌随意发挥,画蛇添足。要想取得好成绩,还要注意课本中页脚注释、补充段落和照片下面的小字所述内容。要做到这一点,细是基础,懂是关键,活是技能,从而达到用的目的。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习惯。把课本中的文字转变成一目了然的表格,使历史知识条理化、简单化、小专题化,可以很好地增强我们读题、解题、做题、答题的能力。

  5、课堂以读议练为主.。课堂上教师讲课的内容,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准备的,重点、要点、难点分明,学生以听记为主。复习中,思考自查,学生则要以思考为要,找出自身的弱点、虚点和肓点。要从追求有趣的故事情节,提高为得出有用的历史经验。

  6、既要掌握历史知识,也要学会考试技巧。一道结构完整的历史试题,通常由4个部分组成,即提示语、主干语、限定语、项目语,答题时要有意识地按照这4个方面去认真分解试题。答题书写要做到“四化”,即构思目标化、层次条理化、答案要点化、书写序号化。

  7、重视世界史的复习 (1)国别史的复习法。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苏)等国的历史。例如,法国政权的更替。 (2)国际关系史的复习法。如英法关系、英美关系、德法关系、美日关系、一战、二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都属于国际关系史,应加强复习。(3)中外史关系的复习法.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苏)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