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开题报告

时间:2022-07-21 09:59:18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信息化开题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化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化开题报告

信息化开题报告1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现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那么如何在高中阶段运用更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知识的获取能力,就是我们高中教师迫在眉睫的一项艰巨任务。

  针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既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探索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而课程的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即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新课标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情感教育,都会有很大的意义所在。我校是一个省级示范性高中,搞好这个研究,对推动整个临沂市乃至山东省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学方法的研究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2、教学途径的研究

  (1)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这个原则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每一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子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子任务组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任务的提出、任务确定、任务实现的方法。

  (2)实行分组评比教学,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教学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是优生和差生的组合,这样可以让优生帮助差生。在小组之间开展综合评比活动,对任务完成得又好又快的小组加以褒奖,对任务完成得不太好的小组或个人加以鼓励。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教师也不用花很多的精力去维护课堂纪律。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信息技术教学是落实其基础工具性地位的重要途径,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应把计算机作为一“工具”教给学生,鼓励他们运用计算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才能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使教、学、用突破以前计算机教学和应用的误区,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学法指导的研究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法指导已成为新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变“教会”为“学会”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从培养学生“五个学会”,

  (1)学会读书

  (2)学会思考

  (3)学会观察

  (4)学会记忆

  (5)学会操作激发学生“三种意识”入手。

  1.参与意识

  2.创新意识

  3.竞争意识。

  除了上面介绍的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学法指导”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对掌握好新知识的一些基本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考查等)的指导和对具体活动的方法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竞赛指导等)。

  4、教学评价的研究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

  2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评价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本课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评价的研究。难点:教学途径的研究。

  五、实验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必须有效地使学生参与到我们的学习当中。

  2.发展性原则

  通过探索,提高学生处理、获取、传输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能力,创新思维,团体协作,组织能力。

  3.渐进性原则

  实验过程必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撮而就。

  4.整体性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技巧)能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做为一种工具,可以与别的学科进行整合,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做好学情调查。进行科学分组管理。

  2.设计教学途径。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个体与群体跟踪相结合。

  5.调控

  在实验班,根据实际情况,在班内小组进行调控,实现以点带面,提高整体成绩。

  七、预期目标

  通过实验测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八、实验研究的过程

  整个实验过程为一年,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10月)

  (1)查阅文献资料;

  (2)对学生情况调查,进行分组。

  (3)编制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0月)

  (1)前测

  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兴趣,及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测试,用以和后测进行比较。

  (2)教学活动(20xx年9月—20xx年9月)详细内容见“实验研究内容”

  (3)后测

  在考试后,进行坐谈会、问卷等手段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情况进行调查。

  3、总结阶段(20xx年11月)

  (1)资料整理。

  (2)撰写论文。

  (3)申请鉴定。

信息化开题报告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而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此我校提出"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课题。

  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育教学人员在信息化条件下仍用旧观念看待教育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的改革,不知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来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问题的表现主要是:

  1、虽然学校配备了较齐全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是由于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热情不高,信息技术水平较低,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墨守成规,不懂得怎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3、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取、处理、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低,教师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不高,不利于教师实现"高效教学"和"轻松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二、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张素明副校长,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余载,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业务精湛,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锐意进取,曾被评为辽宁省骨干教师,铁岭市学科带头人,铁岭市名教师,铁岭市先进教师,曾主持《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研究与实验》等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科研热情和很高的教育科研水平,能确保研究材料的整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她业务过硬,精力充沛,能够投入一定的时间指导、组织并管理此课题。

  (2)本课题共有主研教师18人,学历都为专科以上,平均年龄35岁。老中青结合,以青年教师居多,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市级以上课题的研究或有省级以上论文、论著的发表或获奖;所有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有相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可以说,本课题组在学术背景、研究经验以及组成结构上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和梯度性,这些都将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教师的专业成长。

  (3)政府与有关教育部门投入资金完善了学校现代化教学实施和设备,实验条件比较优越;我校新购置了硬件设备,现有计算机室一个、电子备课室一个、多媒体教室五个,我校24个教学班已经实现班班有电脑,可以说是电教设施过硬,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

  (4)我们新台子镇中心小学是辽宁省文明学校、铁岭市名学校、具有优越的办学条件、是省级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科研管理措施具体得当,档案管理是省级先进单位,我校科研室曾多次被评为铁岭市标准化科研室、研究资料非常齐全,完全能满足科研实验的需要。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1、概念的界定:

  ①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统一计划和组织的推动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②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指建设一支操作技术精湛的能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

  2.研究的实践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教学资源介入课堂,能够拓宽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可能。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才能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拓展学习内容,进而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提高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势在必行。

  3、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多媒体技术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空间,并且使抽象内容直观、形象、生动,使学生认识事物更加准确、全面。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能更加突出认知主体在认知中的作用,从而建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这样既重视了知识的系统性,又重视了学生兴趣、主动性与学生的心理结构。

  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实现信息化教育观念的更新,构建一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2、实现教师操作技能微格化管理:通过校本培训、教学实践使教师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

  (1)掌握Windows系统操作技术。

  (2)掌握搜集素材、处理素材的技能:掌握收集网上资源、自绘素材、拍摄、录制的技术;能够独立处理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

  (3)自制教学课件:利用ppt演示文稿、网页、flash、多媒体大师等软件自制课件。

  3、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研究如何建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2、研究教师队伍应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专业素质结构、岗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管理。

  3、研究教师操作技能的微格化管理。

  4、研究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意识及运用能力。

  5、研究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六、研究过程设计:

  我们提倡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首先,对我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其次,对反映出的问题作归因,系统分析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形成调查报告;第三,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总结培养模式和方法;第四,对课题实施后的教师做统一调查,得出后期调查报告,并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总结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具体表现在:

  1、建设良好的信息环境:

  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打造数字化校园,构建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学校网站,建立校园局域网,实现"班班通".重视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建设视频、音频资源库、课件、素材资源库等。

  2、对全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测评,并按照初级、中级、高级、超高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合理划分等级,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无纸化。实现全体教师所有学科电子备课。

  4、加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1)培养信息意识,使教师树立信息观。

  (2)立足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

  采取自主学习和集中培训两种方式

  集中培训采用分级培训方式:通过调查、观摩了解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然后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水平,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进而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定期进行晋级考核。然后对成功晋级者再进行更高一级的培训。

  自主培训,结对帮扶:培训过程中以好带差,加快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步伐。促进教师共同提高。

  4、开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研讨活动。

  以教学资源应用为主,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上研讨汇报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有关文献,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测评了解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3)行动研究法。①在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师及时总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和经验等,全面提高教师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

  (4)经验研究法。对研究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分析、提炼、归纳、总结,揭示经验的实质。

  (5)课例法:通过各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实践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整合的模式。

  (6)案例法: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典型案例的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7)活动研究法。加强教师间、校际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展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课件制作和观摩;信息技术论文评比和交流;网页制作比赛等等。

  八、课题研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方法为指导,注意对教育理论及学科的理论的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 基础性原则。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要有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

  (3) 情境性原则。利用建立校园网络系统的过程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网络的建设上为教师提供协作学习和交互探究学习等心性教学模式的场所;为教师提供收集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

  九、课题研究的措施:

  (1)建立完整的课题组,强化实验管理与指导,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规章制度。实验人员学习培训制度,实验交流例会制度,实验资料管理制度,实验过程管理制度,激励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

  (3)加强实验教师培训。调查了解各实验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4)开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讨活动,课例评比活动等。

  (5)科学收集实验过程资料,规范课题研究工作。实验过程中勤收集,勤积累、勤整理各种资料,按要求进行分类,使之系统化。

  十、课题实施步骤:

  实验自20xx年5开始。实验周期为两年。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申报课题,建立课题组,落实研究人员、划分责任。调查研究实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前测。收集资料,学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制定实验方案,继续配置实验硬件、软件,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

  (1)认真研究实施方案的内容要求和做法,按研究设计方案在每学期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实事求是地开展课题研究。

  (2)以校本培训为手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实现信息技术操作微格化管理。

  (3)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题研讨会,讨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记录做好阶段总结。

  (4)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并及时地撰写研究论文和经验总结,积极参与各级评比活动。 以研究平台为主要交互对象,注重教学实践,实行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总结边交流。同时广泛开展活动,举办优秀课件、优秀论文,教学技能、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1、 征集、评选、整理实验成果,形成学校教育实验研究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编辑论文、教案集,.接受专家鉴定验收。

  3、结合上级结题验收,鉴定工作,评选表彰实验工作先进个人。

  十一: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张素明 新台子中心校教学副校长 负责把握课题方向确保课题研究经费和后勤保障。

  程丹凤 新台子中心校教导主任负责课题的落实与管理,开展研究活动,抓实施、勤督促、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并协助孟庆武主任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研究组其他人员负责研究工作的具体实施。

  十二、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论文、教学课件、精品课例等。

  新台子镇中心小学科研室

信息化开题报告3

  1.1论文研究背景

  从世界范围看,企业信息化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开始大范围使用时期,但真正的企业信息化热潮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程要略慢一些,从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启动,但其整个发展进程受到了国家和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国将不再重复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再进入信息化的传统模式,而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1]。

  随着融合了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加大了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力度。最新公布的xx-20xx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显示,自xx年以来,政府部门在打造电子政务信息化平台为引领,军队、公安、消防、金融、保险、电力、矿业能源、质检、工商税务、农业以及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等行业也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进程。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移动通信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运营不足4年的移动业务现已成为中国电信第一大业务,从而推动中国三大运营商手机用户总量近10亿。尤其是3g智能手机已到了井喷式的增长,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xx年二季度末,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2.9亿户,环比增长15.1%。

  随着通信技术和经济活动的提高,信息安全保障逐步引起重视。因此积极防御、综合防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作为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安全监控、应急响应、密钥管理、网络信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信息网络和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等关键因素逐步推进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2]。目前国内各电信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都不约而同的将推进。企业信息化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结合企业的战略变革,开始建设和完善企业内的信息系统。电信企业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有效支持和促进实现企业自身业务和组织的变革,协助企业理顺业务流程,实现一流的客户服务和高效的组织运营效率,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保企业市场竞争优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电信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对社会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电信企业不但要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同时还要服务于其他行业,带动、推进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进程。近几年,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电信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和变革的浪潮席卷全球。

  中国电信业经过多年的分拆、重组后,电信运营市场逐步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足鼎立的新格局。由于各企业存在业务同质、目标客户群重叠等诸多市场交叉,导致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动荡多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逐步向世界范围扩展。这种多变的竞争环境使各电信企业面临更加紧迫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只有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新格局中处于不败之地。而企业信息化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强有力的利器,是国内各电信企业的必然选择。

  山东电信公司作为省内的基础电信运营商,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建成了一个技术先进、功能丰富的基础电信网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网络规模、网络质量、业务品牌、运营经验等方面的企业竞争优势,再创新的辉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决策层的重视。随后山东电信实施了电子政务、平安城市、数字医院、海洋e通、智慧矿山、数字校园等30大类256个信息化项目的推进,逐步在政府、行业、企业和公共领域等信息化应用方面形成特色和亮点,特别是在城市应急联动、煤矿安全监控、海洋救援、森林防火、综合办公、数字集群调度以及物流、销售等20多个项目上得到优势应用,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的发展,无疑对现代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促进了企业业务运作模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业务运作模式转变到以信息技术运用为基础的现代业务运作模式。在基础通信业务市场份额不占优势的背景下,立足自身专业的专业优势,本着提高有效竞争力的原则,瞄准企业信息化强大需求,在项目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将项目管理的概念融入到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的细节中,是山东电信的突破常规发展的战略措施。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内外目前尚没有可借鉴的成熟思路,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通过提高山东电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企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为山东电信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1.2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qq、微博、微信等)的多样性、3g智能终端的丰富,由于固网语音业务不断被移动业务、即时通信业务替代和分流,收入下滑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固网电信运行商正在经历一场全新转型的挑战,即拓展ict市场。

  固网运营商只有创新经营模式、业务产品,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在转型模式的探索中,ict无疑成为固网运营商的重要转型方向之一。国际上很多运营商,如bt、德国电信,其ict业务都己经占到了20%左右,而中国电信刚刚达到3.7%,中国联通也刚刚起步。

  目前,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虽然有国外运营商提供了很多成熟的模式,但it项目的成功率不容乐观。根据斯坦迪什国际集团(chaos)报告收集和公布的现实中it项目的有关信息,it项目的成功率在1994年仅为16%,在xx年虽然提高到了34%,但it项目的成功率还是相对较低的。xx年的资料显示,项目失败的原因71.4%来自于项目的实施阶段,28.6%来自于营销阶段。其中,实施阶段的主要失败原因占比例最高的就是项目管理,达34.2%,其次才是技能20.0%和产品17.1%。因此重视it项目的成功率,并致力于不断提升it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应是it行业从业者和项目管理研究者的共同目标。鉴于我国的电信市场、电信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山东市场上的企业也有着自身的特性,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方法和文章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从企业方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而从项目实施的角度讨论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还不多。国外的模式未必适用。山东电信作为一个传统固网运营企业,作为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如果想成功开拓这块市场,无疑是一个战略上的转折与挑战。因此,通过对山东电信信息化项目实施中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分析,探讨适合山东电信拓展企业信息化业务的成功之路,其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1.3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将项目管理理论与山东电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山东电信信息化发展现状,探讨山东电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研究分析山东电信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现状、山东电信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了解目前山东电信项目管理流程,通过案例分析论证项目管理在山东电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通过山东电信信息化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实施中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通过对山东电信信息化项目实施中关键问题分析,确定项目管理应用与信息化项目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策略,指出项目管理应用的关键环节。

信息化开题报告4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的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是继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领域渗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选择,但目前我国农业仍旧以传统粗放式为主导地位。虽然我国农业正在转型升级期,但还有许多方面不够清晰。撰写本论文研究的是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相关理论文献的学习,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战略发展模式、技术应用模式和服务模式三个层面为立足点,构建出我国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为我国农业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物联网技术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围绕着物联网打造面向农业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将在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信息化中有利于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其生产的科学化、效率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信息化中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对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2.1 国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2.1.1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概述

  法国构建了多功能服务型的组织模式。一方面法国农业信息化的服务主体比较多,这些服务主体在服务内容、对象、规模上的侧重点都各不相同,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1];另一方面法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后期的延伸服务,提倡发展多功能型服务农业[2]。美国学者Bain认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需要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构建起来,美国非常重视物联网、遥感监测等各种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起了偏重于信息技术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3]。德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是在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农村地区普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构建了基于各种通信技术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4]。

  2.1.2国外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概述

  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采取了“政府主导型”的投入模式和组织模式,形成了以网络媒体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传播服务模式,并在财政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保障体系[5]。法国在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构建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多种类型的服务主体,并且政府高度重视将物联网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还鼓励其他非政府部门和机构参与进来,构建了完备的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体系[6]。

  2.1.3国外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概况

  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包含的技术主要有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农业信息传输技术、农业信息存储技术、农业信息处理和决策技术、农业信息发布及远程控制技术五大类。美国政府建立了很多规模化的、存储量大的涉农信息数据库,还把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销售、管理方面。[6]德国在技术应用模式的构建中更偏重于各种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了把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普及到大众,德国政府让绝大部分学校添加了计算机类课程,并致力于遥感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各种农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开发推广[6]。

  2.2国内研究动态和趋势

  2.2.1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概述

  与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相比较,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大概落后十到二十年。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是随着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已经在逐步加快。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如农业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都强调了将物联网等相关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这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构建。

  2.2.2国内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概述

  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农业信息采集面狭窄、数据精准性差、服务方式不够完善等。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构建滞后于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信息化应用重视不够,同时很多农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差、传播的时效性不强,有些信息不贴近实际,很难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但是

  目前在全国各省级的农业部门均设立了相关信息工作的职能机构。[7]

  2.2.3国内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概述

  在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构建方面,我国非常重视各种信息技术的深度研发。我国加强了遥感监测技术、传感器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农业信息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传感器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也得到了初步应用,实现了温湿度等各种信息的自动感知和监测。[8]

  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研究主要内容

  本次撰写论文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为研究主题,主要运用了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等经济学原理,以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和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两个体系为基点,剖析了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后运用相关理论,比较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经验,选取了战略模式、服务模式和技术模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索,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措施,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系统分析与文献分析、归纳与演绎、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与文献分析

  本文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及物联网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农业信息化理论分析部分及现状分析部分运用了文献分析方法,在对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个体系中的战略模式、技术模式和服务模式等方面采用了系统分析的方法。

  (2)归纳与演绎

  在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部分同时还运用了归纳总结的方法,对于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是在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演绎的方法得出的结论。

  (3)对比分析与规范分析

  在农业信息化国内外现状分析部分,采用了对比分析方法;在理论介绍及对策建议

  部分主要应用了规范分析的方法。

  3.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3.1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投入模式比较单一,政府主导性不强

  我国农业信息化投入模式比较单一,局限于非“拨”即“贷”或者是补贴、贴息方式,并且基本上采取了无偿拨款的方式,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有偿投入比较少。

  (2)组织体系不够成熟,服务水平不高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农业部门为主,其他涉农部门为辅的组织模式,但是可以看到,我国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还不够成熟,服务水平还有待加强。应加大农业部门特别是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律规章制度培养懂技术、精管理、有能力的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多面手”,才能使信息服务有效开展。

  (3)信息传播服务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农业信息传播服务模式现在仍是以传统服务方式为主。虽然“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下乡”等新型的农业信息服务传播方式正在以项目的形式开展起来,但应用和推广效果一般。

  3.3.2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不规范

  农业信息标准化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以农业数据库构建为例,各地开发的数据库都是利用自身的标准,这就造成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兼容性不强,不能满足数据共享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数据库的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2)信息技术集成化程度比较低

  虽然遥感监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农业数据库系统等各种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成熟,但仍然有一些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还不够成熟,如农业信息采集技术中的 RFID技术、传感网和通信网融合技术、农业自动控制技术等。

【信息化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数学开题报告07-19

开题报告论文07-15

开题报告写法07-07

开题报告的格式06-28

文献开题报告06-22

论文开题报告06-16

硕士开题报告06-09

物流的开题报告06-08

项目开题报告04-27

开题报告写作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