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一个也不能少》是张艺谋导的部反映农村教学情况的部电影。说实话整部电影都是种凄凉的景色,没有什么鲜艳的颜色,和那些华丽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却觉得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真实的东西。
刚开始便是种凄凉的景象,所谓的学校就只是间破旧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来的凳子组成了水泉乡水泉小学。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拥有如此好的学习环境太好了。高老师因生病不得不让读六年级的魏敏芝代课。高老师对魏敏芝的要求是学生个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记住了高老师的这要求。上课是学生并不听话,吵吵闹闹,魏敏芝就索性守在外面,只确保个也不少。
我想或许为明知作为个老师并不够格,因为她并没有好好教导学生,但是我觉得她很有责任心,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个也不能少’。或许到这里还不能体现,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将这点深深体现出来。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但是有天他“不见”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家因贫穷上不起学,而张慧科去了城里。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来,但是钱是个大问题,同学们就起凑钱去城里,但是终究不够。他们想逃票,于是学生们拥而上为魏敏芝作掩护,她上了车,但是还是被发现了,把她从半路扔了回来。但她并没放弃,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里。看着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独自走在布满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决心。
魏敏芝来到了城里,但是被告知张慧科失踪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张慧科,她去了车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张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没有放弃,她找到了播音员想要通过广播寻找,但结果不尽人意。接下来想贴寻人启事,却不知如何写,最后她听说上电视有可能找到,于是就想去电视台。看着魏敏芝苦苦寻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却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输,不放弃的倔强。魏敏芝到电视台后,电视台大门的接待员对她很冷漠,无视了她。她便在门前等台长。终于3天后台长同意了寻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电视找到了张慧科。
魏敏芝这个女孩她勇敢、倔强却又不善于表达,她牢牢记住了个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弃。而我呢?总因为些困难便放弃原先的目标,我觉得我也应该像她那样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只有13岁的小女孩到了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代课,老师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一个都不能少,一个13岁的女孩成了28个孩子的代课老师,她只会唱一首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歌词的前两句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唱到这里她连歌词都记不起来了。
对于学生,她唯一的法宝就是不放弃,不放弃对老师的承诺,不放弃村长所谓的50元钱。当班里有个小女孩被选到县城作为运动员培训的时候,她追着汽车去要人;当张慧科进城打工,即使村长不让她去找也不提供交通工具和钱,她带着孩子们搬砖头赚钱,有钱了能买两罐可乐传着26个人喝,大家没有喝过这种饮料,所以这唯一的一口却成了每个人心中唯一的快乐,1500块砖头搬完,还是不值一张车票钱,不得已大家一起去逃票,趁乱逃过半路还是被赶下了车,至此电影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城市太大,不上学的学生已经在城市中走丢,没有人脉,没有帮助,没有能力,没办法……
做广播、写寻人启事,最后广播烟消云散,启示纸也随大风吹走了,走投无路的她只好去电视台碰运气,在电视台门口,她见人就问“你是台长吗?”
是好心和耐心换来了真诚的关注,上电视,被好心的老板娘帮助,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得她带着自己的学生回到了那个小地方,那个没有粉笔、没有喇叭放国歌的小学校,一个都不能少,她做到了。并且还让所有学生都认可了她,魏老师。最后一个镜头,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大的,小的,会写的,不会写的',用真实的粉笔写下了自己的话语。
默默的,静静的,所有的围观者都散了,所有的摄像机主持人都撤走了,他们依旧要在这里重复新的日常生活,学习是孩子们在可乐味之后第二口美味,满满的一口就够了。
感谢我们的镜头记录下来这些近乎真实的故事。而我们的教学条件没有这么差,但却有孩子不断的离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拦住他们,为了我们美好的一厢情愿我要去留住他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祖国的花朵很鲜艳,不离开花园才能让我们祖国花园绚丽完整。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我记得很早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我记得当时我看了很多遍,一开始觉得很好玩,孩子教孩子,孩子找孩子。我从不知道这样的事情,也没听说过,很新鲜。那段时间我的口头禅就是“一个都不能少”。再看《一个都不能少》已经事隔十年之久,今昔相比,感慨良多。
应该说我是通过这部电影认识的张艺谋导演,《一个都不能少》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动容的气氛。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
高老师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到我回来,一个都不能少”。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尽她所能的来完成。片中魏毓芝一次一次的去找村长,一次一次的被轰出来;魏毓芝围着村子追张慧科,为追回那个长跑的孩子,追汽车跑了好长时间;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斗志的心。农村教育的警鸣钟敲醒了时代的步伐,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事业。给农村的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片在蓝天下书写人生的天地。
我今年23岁,我比魏老师大,我应该向她学习。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教的孩子不大,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我要跟他们沟通、交流,我要了解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希望被老师关注,希望被老师喜欢,如果我想让我的孩子“一个都不少”,我就要学习魏老师这种坚持、执着、尽职尽责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在开学初看《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前面,我们就开始审视题目了,到底是钱一个子儿都不少,还是人一个都不少?看到后面我们才渐渐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岁的学生,可是却担当起了小孩们的教师,她起初的意愿是教完一个月后就拿走属于她的`50元,认为带小学生,当他们的教师是一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张慧科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他一开始总是跟魏敏芝对着干,非要反着来,有一次他因为捣乱,和魏敏芝争吵了起来,把粉笔都踩烂了,她们很为难,因为高教师走之前嘱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笔,因为粉笔在那里很珍贵。
之后明行光被带走去城里参加跑步比赛,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终被张慧科出卖,失败。之后张慧科因家里贫困跟孙志梅去城里打工,魏敏芝明白后,凑钱去找,可是因没钱并且还是混车进去的,被丢了下来,最终靠双脚走到了城里。魏敏芝找到了孙志梅要求她陪她一齐去火车站找,连大喇叭都用了,可是却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与此同时,张慧科一个人走在路上,饿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离去,最终还是店家给了一个充饥。之后遇到了一个很好地老板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向动用各种办法想方设法的找到张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钱用来写那些‘没用’的寻人启事。最终打听到电视台能够帮忙她找到,她再次靠那双脚走了好多路去那个地方,经历了各种险阻最终见到了台长,并在电视台上好不容易说出了自我对张慧科的真心话。
张慧科十分感动,他很感激魏教师,因为不是她他还一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游荡,流浪,魏敏芝何尝不是如此?她为了找到张慧科,使出了浑身的解术,才找到张慧科,至此他们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记者采访张慧科时,问:“你最难忘的是什么?”他答:“要饭!”我当时一阵心酸,让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都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可是社会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会把你打败,你越是内心强大,越能够生存下来!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异常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仅有13岁的魏教师。
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教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我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仅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电影里关于魏教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十分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教师同意的情景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教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终决定自我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明白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终在好心人的指点下,经过电视台最终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教师仅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教师的职责,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教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我想对魏教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教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必须要去寻找,您能够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我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必须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我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本事。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经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教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职责感,不断锻炼自我,增强信心,让自我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职责,一种感动。
这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画线的词删掉。),今年才十三岁。正因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语意有误,删)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从学校一向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能够不用去找张慧科,正因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职责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就应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下,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最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齐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7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8
我看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一间黄土垒的小学,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老师,一群调皮的学生,26支粉笔……虽然只有这一点东西,但是也有让我感动的地方。
感动一:魏老师为了找到张慧科偷偷地上了大巴车,魏老师在半路上被赶了下来,但魏老师一心要找到张慧科。老师在路上想拦一辆车坐车去城里但是没一个人愿意停下来把土头土脑的人带到城里去。老师也没有停下来,她翻过了一座座高山,一个个黑黑的山洞,最后还是靠一个好心的拖拉机司机把老师送到了城里去。魏老师靠的是信念。
感动二:魏老师为了找到张慧科把身上所带的9块5一毛一钱全花光了买了一支一毛一笔,一瓶墨汁,100张白纸。起早贪黑地写着“寻人启事”,不知过了多久墨汁用完了,魏老师只好在墨汁里对了好多水,虽然写出来的字迹十分的淡,魏老师还是没有放弃而是接着写……不知又过了多久一个男的走了过来,说:“写这个个一点也没用,写了也是白写。”但老师还坚持写完了所有的纸。老师在写的时候手上一定磨出了泡,但老师还要写。这是一种责任心。
感动三:魏老师为找到张慧科听了那个男的话了去电视台要做了一个广告,但是专门管出入登记女门卫就是不让魏老师进去。于是魏老师就在电视台门口问戴眼镜的人:“你是不是台长?”但别人都回答:“我不是。”而且有人从她身边绕过还不搭理她。不知什么时候这件事传到了台长的耳朵里,台长连忙下去迎接。魏老师还是问:“你是不是台长?”台长回答:“我是台长,你找我有什么事?”……魏老师把事说了一遍,台长马上帮她做了一个关于教育类的'节目,而且很快找到了张慧科。
在回去的路上记者问张慧科你要怎么感谢老师:“我长大了一定要买一些好东西给老师。”这句话十分天真,但我也被深深打动了。
我们和山区比起来:我们一浪一费米饭;我们天天吃肯德基;我们天天玩电脑……我们和山区比起来我们幸福;我们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山区的孩子:一间黄土垒的小学,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老师,一群调皮的学生,26支粉笔……
只要有信念和执着,就有永恒的力量就能看到彩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9
在我二年级上品德课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可是这个电影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都不能少》主要讲了在农村有一个希望小学,因为校长有事所以找了一个13岁的老师,叫魏敏芝。校长对老师说:“不能少一个学生,如果我回来看见一个学生都没少的话,就给你100块钱。”校长说完就出去了。
第二天,教育局有些人到希望小学那里,要找一个跑步快的人去比赛。因为老师特别想得到钱,就不让学生出去。
结果睡完觉发现少了一个学生,就是张学生。老师去打听了一下,都说这学生的妈妈生病了,张学生去城里打工赚钱了。
学生为了帮老师为了找到张学生,凑够车费,就去帮老师搬砖,赚钱。赚到了钱老师拿出一部分买了两瓶可乐,一人喝一口,喝完了老师就去城里找张学生。
到了城里老师怎么也找不到张学生,就写寻人启事。但是老师没有钱,没有笔,老师就去买了一瓶墨水和几张宣纸。老师到火车站里去写寻人启事,写着写着墨水不够了,她就找了一个洗手池,在墨水盒里面倒上水,又接着写寻人启事。结果被旁边的一个人看见了,就说这样写的.都看不清,寻人启事也没有用,你得去广播站广播。可是魏老师也找不到广播站,魏老师就在大街上过夜了。因为风太大,魏老师写的寻人启事都被刮没了。
魏老师到了白天去了广播站,可是门卫不让进去,魏老师就在门外等着。终于可以进去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张学生在饭店里要饭。魏老师进了广播站,就开始广播了。张学生在饭店里的电视看到魏老师的广播。饭店的老板就送张学生到了那个广播站,魏老师就找到了张学生。
记者最后给了那个学校好几盒粉笔,魏老师让那些学生在黑板上一个人写一个字,张学生跟魏老师说可不可以多写两个字?魏老师就让张学生多写了两个字,张学生写的是魏老师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是多么的幸福,因为20多个学生喝两瓶饮料,我自己就能喝两瓶饮料。还有13岁的老师就能照顾学生,还能够把丢失的孩子找到,非常有责任。我要学习魏老师的精神。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教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资料,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教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贴合逻辑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我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礼貌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头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梦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仅有一个字能够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观后感《红楼梦》 观后感10-14
深海的观后感11-07
情书观后感11-10
《深海》的观后感11-14
世博会观后感10-31
吴仁宝观后感10-31
风暴观后感02-23
电影观后感07-14
春晚观后感08-25
故宫观后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