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1
影片中的周总理,很多时候都是眼含热泪的。因为对雪夜急行途中一碗小米饭的回味,因为对保护自己撤离而牺牲的战士的追忆,因为对延安人民不舍的牵挂,因为时局对人民生活影响的担忧。
所以,尽管从飞机上下来,看到那么多人热情的迎来送往,但依然难以消减总理近乡情怯的忧思,因为这不是游子的回归,是肩负重责一代伟人对人民饱含炽热情感的寄望。
曾七十多次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饰演过从二十三岁到七十三岁整整五十年不同阶段的总理形象,因而对总理的心境与情绪有着常人难以察觉的理解和认知,此次担任导演,将周恩来回延安的22小时,讲的细致入微且感人至深,同时,在四个时空交错的叙事线索中,以泪眼与牵挂,打通历史与现实。
小米饭是周总理在这场回访中最感人的“道具”,时空也随着几场“饭局”而转换——总理在出发前,两个咸菜一碗白粥的饭桌,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在以往的理解中,总理的早餐即使不够丰盛但也不至于如此简单。再次吃饭,已经是和老邻居老乡亲老朋友的重逢之后,这些满面沧桑的老人,在鞋底敲完烟袋锅,直接蹲在了地上,开始了自己和总理的这顿“盛宴“,总理说“小米饭真香”,是回味26年前那场雪夜里曹家大嫂给做的米饭,而这些老乡觉得饭香,则是因为太久没有吃饱饭的缘故,时空此时开始几经跳转。
“一饭之恩”其实并不单单是曹大嫂给行军途中总理的一碗小米饭,代表更多的是延安百姓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曹家正是这千千万万百姓中的一员——饿了给米饭,儿子去参军。所以总理才会念念不忘,因为26年前百姓让自己吃饱了出发,但26年过去,这里的百姓依然吃不饱小米饭,而参军的儿子,早早的为了保护自己而牺牲了生命。
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也就有了总理和地方人员再吃一顿饭的戏份,是的,他要听到地方官员的保证让粮食产量翻倍之后,才能放下担忧从容离开,总理一直都是充满忧虑的,但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2
几年前,我有幸去过一次延安,因为时间仓促的缘故,只是远远的眺望了一眼传说中的宝塔山,当时的印象并不怎么鲜明,因为比起西安的大雁塔,比起武汉的黄鹤楼,这座宝塔灰突突的,激不起我一点点深入游览的欲望。
近日,单位工会组织职工观赏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我几乎是以泪如雨下的状态观赏完的,不禁回想起年少时轻狂的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无知。
就像电影中毛主席所说的:“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革命圣地,承载着一代人血红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记忆,祭奠着无数革命烈士勇于奋斗,顽强拼搏的亡魂。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享受的夏日里徐风骄阳,夜晚的酣睡畅眠,是多少英雄豪杰用生命拼出来的!他们也有父母兄弟,也有梦想与牵挂,但却义无反顾的将一切献给了伟大的革命,这场解放全中国的战争。
伟大的周恩来先生,这位我未曾谋面活在课本里,历史里最受国人爱戴的总理,当电影让我的想象投射在眼前的.时候,只一眼,心中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我回想起儿时课本里《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描述的那个灰蒙蒙的阴冷的天,悲伤与心碎蔓延于整条长安街上摩肩接踵的送行的群众,逝去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总理,似乎是连我们心中的正义与无私,勇敢与奇迹的丰碑也倒下了。40多年过去了,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这些成长在阳光下的青年们有机会以如此生动的形式体味那段峥嵘的岁月,感受革命先烈的青春与壮举,珍惜当下的幸福,更加重要的,反思自我,立足当下,为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竭尽所能的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懈奋斗。正如周总理用事实与行动教给我们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无限的可能,竭尽全力,只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只为向着我们信仰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再前进一步。
希望我还能有机会再去游历宝塔山,甚至是延河、迎宾馆,这次我一定会怀揣着万分的敬意分外珍惜,踏上周总理与无数烈士数十年前踏过的土地,收集风中他们带给我们的嘱咐,感谢前辈们为这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付出的一切,自此更加拼搏奋进,为创造更加幸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相关文章:
《感恩》观后感08-23
《信仰》观后感07-28
电影观后感07-07
母亲观后感07-06
1942观后感07-04
左耳观后感07-02
《左耳》观后感07-01
弱点观后感06-23
消防观后感06-16
《芳华》观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