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18 16:40:0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第一次拜读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

  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写出了因为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深省。在他的笔下,历史是那样的深邃苍凉。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看莫高窟不是看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也从中找出了丝许的感觉。

  作者余秋雨先生从九三年开始从上海戏剧学院辞职后,便慢慢地行走在青史曾经驻足的角角落落。用他独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写着一段段亲身感悟。或许作为我们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尝试这样的一种体会,这种苦行僧般的高尚,我们只是以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传承着这样一种精神。

  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学。在游历山水之间,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我们去到了某一个地方参观旅游,总是会不自觉地回想那里发生过的一切,曾经在我们所站的这个地方有谁走过,又发生过的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呢,又是谁在这里修建的呢,修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等等。就在这样的一瞬间里,那所有的一切都会很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会油然而升,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重燃而生,使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了一般。那我们的教书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与学生们做着不同的互动,在同他们的交流中,我感觉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此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觉自己是无比的自豪。我们在默默耕耘的同时,看到学生们快乐成长,在知识的海洋中畅快的'游历着,我感觉到无比欣慰,感觉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一次次的漂泊旅程,都是在增长我们的智慧,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这一次又一次的跋涉又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启迪,一种精神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见证在这里留下了最真实的写照。岁月的流逝,让历史的沧桑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经是越磨越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圈子,时间磨损了最值得深藏的记忆,或许也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才能将这些诠释出来。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教学是一种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孜孜不倦,我们看不到呐喊声,没有欢呼声,更加没有掌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更不能因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而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教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夏季暴雨倾盆的夜晚,世俗的喧嚣被一时浇灭,在黯淡的灯光下,见到这般滋润蕴籍的文字,只得死心塌地地在小楷的包围中默默端坐。夜雨的诗意中,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轻轻地触摸这泛黄的纸张,我踏上别样的旅程,有着文字这般安静的旅伴。

  第一篇便是直白的开头,简单有序的描写,却没有任何苍白无力的表现。一步一步走近,满载敦煌文化的车队留下深深的车辙,道士塔旁凄艳的晚霞印入我的眼帘。刹那间,原本乏力瘫软的身躯随着灵魂起舞,在芳香四溢的舞台上找到了我专属的味道。这是我耳熟能详的交响乐,每一串音符都能引起我的共鸣。这无尽的旅程的第一站就俘获了我那颗即将热血沸腾的心。

  随心所欲地慢慢翻阅,与耳边的喧嚣隔绝,留下一片心灵净土,啜饮着文化的甘泉,印刻着行旅的记忆。只要顺从他的牵引,脑中便是紊然不乱的条理;只需跟随他的脚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绝伦的风景——枝干虬曲苍劲的腊梅、飘渺冷艳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庐山瀑布……余秋雨鄙弃陈词滥调,细腻又不失大气的笔触下描画着一幅苍健浑厚的'山水画,书写着一首抑扬顿挫的诗歌,哼唱着一支轻柔婉转的小夜曲。

  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锲人心的历史感怀,用悠长的歌谣谱写出心中的悸动。这如同一块天然的璞玉,把瑕疵与光泽一并展现,一切都未经雕琢,一切都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山重水复,无言的大地上,总有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

  走走止止,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

  听着花鸟虫鱼的歌声小憩一会,心中却泛起一阵不可名状的惆怅。或许我也感受到了历史气压的沉重,禁不住一些诱人沉思的片段和作者自身感慨。每每读到发人深省的句子,思绪就不经意间地游离开去,整个人便瘫软下来,脑中一片空白,无力再读。总要反反复复地从开头连到结尾,然后继续让某句话引发的联想散漫地在我的神经中游荡。慢慢地迷恋上这种感觉,这是历史文化悠久的魅力熏陶着我,感染着我。仿佛是旅程中的“苦”,实则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多年前,父亲也曾踏上过这段旅程,不知他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而今天,我要抛弃所有的忧伤和疑虑,踏着文化的脚印,去追逐无尽的潮水,漂泊在思想的云端。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将是新的出发。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脚印,深浅不一;一句一句,是几百年踉跄的路程,弯曲绵长;一页一页,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浓厚的热茶,而我便是极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尝,总有那么几句话值得去反复回味,让我心中的情感为之翻腾,有一种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爱。

  那些隐于山川河流的前人的踪迹,流传于千家万户的盛世传奇,有着我们不曾了解的模样。在他所描述的秀丽绝美风光之后,对民族,对历史,对生命的探讨,对不羁的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都撼动着人心。

  无需华丽的辞藻来凸显出文章的深度,听他娓娓道来,感受到那深邃苍凉的历史命运和对中华大地深深的依恋。总是有无尽的柔情,总是有磅礴的气势,总有那份使人身临其境的魅力。四壁的文字间,可以让我感知到怎样咆哮的狂风在我指间游走,怎样绵长的细雨带给旅人无尽的乡愁,怎样回旋的流水唱着抑扬有致的曲调。的确,余秋雨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我愿一直走下去,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

  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然余秋雨却将在历史长河中早已陨落的点点文化一一拾起,这段艰难的文化之旅,在人们心中永不消逝。

  余秋雨为世界了解中国建了新的桥梁,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礼貌长河的引路人。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升华了中华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释。中华文化的完美风光让读者们一览无余,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已逝文化的悲凉。

  《文化苦旅》中,介绍了几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其中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域文化的叙述。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之中却是存在着两个礼貌交织而成的撼人心魄的文化,最具代表的便是莫高窟了。从佛教进入中国开始,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中深刻、升华、诠释,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就如书中所说:“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境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最不能忘的就是王圆箓这个道士了,敦煌的壁画便是由他毁之一炬,却又能够认为是他及时救助。若是他没有将经书,壁画与斯坦因换走,其必将被战火毁之,可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杯具,王道士只是这出杯具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在西域中还有“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矿以明丽”的月牙泉。还有千余年天天被虔诚的仪式滋润着的喀什,被我们一向视为蛮夷之地的西域却是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文化,实在是文化之旅最不可磨灭的收获啊。

  不仅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样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文豪也具有独特的见解。在黄州突围一篇,便十分详尽地从内因外因中讲解苏东坡被贬的原因,余秋雨还十分幽默地写道:“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现象。

  在这一书中,我领略到了独特的大漠文化,体会到了生态美的杭州文化,倾听到了走西口时依依不舍的山西歌声,和看到一只看倦千余年的废井冷眼。这场文化之旅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带来的是内心深深的震撼之情,让人不禁流泪,不禁放声悲鸣。天下任何一种礼貌都不能幻想自我长生不灭,正因如此,才需要这些文化的旅者去叙述去记录这些消逝的礼貌,期间之辛苦不言而喻,《文化苦旅》正完美的体现了文化灭亡后深沉的格调。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让我们一齐谈《文化苦旅》,感受这永恒不变的文化之旅,感受这个天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

  《道士塔》,抒发的是中国文人的切肤之痛,“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当欧美的学者纷纷赶赴敦煌,风餐露宿,在沙漠里燃起阵阵炊烟时,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这是何等的讽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为历史,再去谴责谁也是苍白无力,这场文化浩劫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惋惜、愤怒,更多的应该是反思。

  还记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吗?这是阳关,《阳关雪》里大雪苍茫凄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后苇草飘荡,层层叠叠的群山积雪,全是冰海冻浪。天地苍凉一枝骨,曾经的文人骚客,在这千年之中,历经沉浮,消逝。阳关的'兴衰,阳关的历史的深邃苍凉可想而知。游历了西北大漠,还有温婉的江南情调。《江南小镇》里的清雅镇邑与雕刻精致的石桥,《西湖梦》里绝美的西湖,风情绰约的苏小小,传奇色彩的白娘娘,《白发苏州》里的红颜薄命的西施,风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

  《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则直接将笔触触向文人的良知,展现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从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镇,从万里长城到洞庭一湖,我们看到了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李白的故乡,见证了都江堰的价值,重温了白帝托孤的典故。“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个个跳动的字符,追寻着文化灵魂与生命的真谛。品一杯茗茶,读一本好书,感喟作者的多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6

  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一改以前的轻松潇洒,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倘佯在历史的海洋中,他深深地陷入了他的思绪中,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衰得失而或喜或悲。

  庐山,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在这里诠释了它的价值意义。

  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作者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7

  《文化苦旅》一听名字就感受到文化之旅的辛苦,随着余秋雨老先生坚实而沉重的脚步,游历和探寻了大半个中国和世界,作者余秋雨1946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余先生身居高位,被推举为中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他却突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的重要遗址,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行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遗址,正是这万里之行,才凝聚出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散文。

  读《文化苦旅》是读行走的哲学,那是属于我们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里面的古迹使文明经岁月沉淀的珍宝,是我们探寻祖先的文明的桥梁,在游离山水之间去感悟一些人生的真谛,得到心灵与远古时期的对话,感受历史的发展更,感叹先祖的伟大智慧与辛劳。书里不仅有历史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之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右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宇宙的.悠远与深沉。食这样的文化大餐就是享受一次心灵的洗涤,收获一路圣洁的花香。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文化的作用则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并让其感染千万炎黄子孙,这一点余秋雨做到了。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为要用心去感悟,也同书一道,漫步这条文化之“苦旅”,也是一次人生之“苦旅”,而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努力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我们还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无疑三尺讲台便是我们实施拳脚的主阵地,用我们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完成好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重大使命,无愧于太阳下面最光辉的事业这一圣神称号。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8

  文化苦旅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散文集。轻描淡写却能带来不可描述的震撼,每一个字都能敲击心灵。就像一个满脸褶子的蹒跚老人用很轻很轻的语气向你诉说我们曾经的文明。从怎样的风姿无限走向怎样的屈辱无奈、 荒凉殆尽,给你带来真实感、 冲击感。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吸引你去探寻,去追索那解读文明的密码。去改变、 向上,追求更好。

  所谓文化苦旅,是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运动关系。但文化怎能是苦的呢?苦的是这段旅程,背负这段旅程的人。

  文化慢慢相融,磨合,剔除,隐没,放大,添加,这段旅程是艰苦的。而这些历程掺杂在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经历中,这些是人文山水,也是文化历史。如<莫高窟》一文中有余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以人类的几大文明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坚石雕刻的历史。依照时间顺序把莫高窟的历史一一介绍,只缓缓陈述事实,却能分明感觉到笔耕的沉重和深刻的思想。

  苦的是背负着一段旅程的人。文化的一切改变,都将由人作为主体来承受。读这一字一句,都想面对面地感受他们呻吟的哀叹和遗憾。如书中提到的康熙皇帝,因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成就了一代政治家精神的强健,也成就了一代霸业。处理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运等重大问题。而如同刘宗同、傅山、李颙等誓死反清的文人,中华文化的厚度不止带来自豪感,还有更多的厚重感。这种文化的历程便是伤害,他们拼命护守正统的那份热血,便会成为束缚与桎梏,是浮于表面而不可回避的痛。能有这样一群人,是汉文化洋洋自得的一面,也是这位历史老人走向尽头的征兆。

  又如多篇提及的贬官文化也苦了一代又一代人。遭贬,最惨的结果便是流放。作者是这样说的:“与杀相比,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一点点去消受,这就比死都繁难了。”这是人治社会的恶果。“残忍,对统治者来说,首先是一种恐吓,其次是一种快感.越到后来,快感的成分越多。这就变成了一种心理毒素,扫荡着人类的基本尊严。”上至大文豪苏东坡,下至不能道出姓名的清朝老人,无一能够逃出贬官的摧残,这种身心所承受的痛苦,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理解。但一种文化现象,好处是绝不会少的。苏东坡在编址黄州期间,“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得益于这样的冷落,使他的艺术才能获得一次蒸馏与升华。在黄州,诞生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清朝被贬至宁古塔的清朝官员,则通过自身的升华,“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的形成。

  这一段段文化苦旅,令无数中华儿女自信自豪,其中当然有彷徨和失落甚至是屈辱,可我们中国人善于苦中作乐,善于在苦难中创造奇迹,我们不害怕苦难,但并不表示我们欢迎、赞美苦难。我们要开创更美好、更让国人自豪的时代。

  轻轻拂去历史造就的尘埃,用心灵去感受传统精神文明带来的浓厚气息的底蕴,再去寻求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才是《文化苦旅》带来的最美好的感悟。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9

  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到。越咀嚼越有味,读书也是如此。

  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就是这种阅历和修养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对于读者来说,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给读者本身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

  这书里写的,不仅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还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仅有空守着古老文化遗产的范钦的后代们,还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美与娇艳,还有庙宇的悠远与深沉。这些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侧面,令人为之汗颜。

  余秋雨是怀着侠士般的情怀和心胸去旅行,孤独地在敦煌、阳关、柳祠、三峡、西湖、天一阁……在江边、在大漠、在高山上行走,在历史的脉博上行走,在责任与道德的正中心行走。带我们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同时,又不忘将中国的历史文化揉入其中,呈现给我们的除了令人痴迷的风景,令人好奇的人文现象,还使读者对文化产生某种反思,在此同时读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礼。

  大概,每一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才能得以丰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古迹,陈年的石头和木块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迹封存久远的文化与人类精神感悟出来。因此,文人也是丰富历史古迹的的要素。对于这余秋雨做到了。

  人的一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可以象秋雨这样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这样冷静而痛苦地揭露,历史留给我们的大多都是疼痛和伤疤,即使有时光这样的良药,也难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时光当成忘忧草,有些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们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涩,而这份苦涩还会一代一代地遗传。

  也许《文化苦旅》就是面前的一杯浓茶,入口时苦涩,但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

  敦煌,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壮观异常。她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她的名字让中国人不得不抬头挺胸去诉说。是啊,中国的历史都书写在敦煌莫高窟中,又怎能不让人啧啧赞叹呢?

  可她这颗明珠也关联了一个令人厌恶的名字——王圆箓,他甚至沦落到做了一个不得不以化缘为生的道士。20世纪初,洞窟里那些精美壁画和中座雕塑那婀娜动人的体态都因为他的无知蒙上了一层不可磨灭的阴影,洞中成了一片净白,与此同时被净白的更多的是唐宋历史的结晶!

  虽然莫高窟部分文物被如此践踏,但在那之后,莫高窟享有极高的地位。

  20世纪40年代,中国成立了莫高窟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60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加固;80年代的时候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由此可见,中国就是以怎样的速度向前发展着。现在进入莫高窟,看到的不是满地尘土,而是保存完整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两万多尊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更多的是精妙绝伦,内容丰富多彩。藏经洞面积不大,曾藏有我国古代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回首过去,的`确有一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但那都已经过去了。拥有今天的精彩才能创造出更绚烂的光芒。当日本学者听完中国敦煌学的报告会后,用沉重的语气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听到这句话后,那些学者们应该感到无比的欣慰吧!的确,世人见证了中国的成功。

  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第一名宇航员杨利伟飞上太空到“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翟志刚等三名宇航员上天也只过了五年。现在,我国正在筹备火星探测器的发射,可见中国飞黄腾达之迅速。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22时08分,一个令中国振奋的消息——申奥成功瞬时间传遍了整个中国。中国沸腾了,一片欢呼雀跃的景象。在之后的七年里,中国群众体育工作加快了步伐,不断加强,蓬勃开展。在2008年我国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以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共100枚奖牌的成绩位列奖牌榜第一,这就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消息!

  1932年,我国的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还未挺进决赛;1960年,台北选手杨传广夺取十项全能银牌,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奖牌的运动员;1968年,纪政获100米栏铜牌,她就是中国第一位获奥运奖牌的女运动员;1984年,许海峰在男子慢射中获得金牌,这一洗了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

  想起中国的奥运史,再看看今日中国的成功,足以见得中国发展速度之快。中国人不是别人口中的“东亚病夫”,而就是一条龙,一条蓬勃发展着的巨龙!

  中国还在不断向前发展,在奥运路上,在艺术路上,在经济路上,在科技路上,中国将会越来越强悍!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1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旅行的终点,我们可能什么都无法拥有,可是我们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能感受到其身后的文化功底,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在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当你坐的船缓缓地行驶在流水间,左右两侧的房屋,依稀升起几处炊烟,依托在岸边的石踏延展到了门前,水中的杨柳,炊烟的倒影随着风儿摆动的弯弯曲曲,给人一种很宁静的视觉享受。眼帘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静谧,似乎只能听到缓缓地流水声。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镇也不屑于荣华,所以没有磅礴的气势,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曾有过升沉荣辱,只默默滋养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在现代,这样的地方很少了,似乎这已经成为了每个人所追求的一抹宁静。

  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心路历程的“青云谱随想”。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荡漾,仿佛眼前就是他笔下的山水之间。八大山人那高雅精美却不沉沦于世的笔墨趣味画作,那些燃烧着画家身心的画作,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坦诚的生命,才使得以传世,成为历史的永恒。一个和尚留下了一个最根本的身份:杰出的画家。他的名字叫朱耷,又叫八大山人,他是朱元璋的后代。随着王朝的`腐败,其只能只身躲在冷僻的地方,来逃避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朽木,衰草,寒江,无一不成为其笔下的神作。这就是一个艺术的人生,用自我来绘画文化的人格和文化的良知。

  一个个古老的物像,大漠荒荒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深邃苍老之感见于笔端的“阳关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时,“劝”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中华文化,中华废墟,正如阳关。曾几何时,中国是何等的辉煌,圆明园,阿房宫,莫高窟,这些哪个不是我国的璀璨明珠,究竟是什么把这些都带走了?是贪婪,是人们无止境的贪婪,是封建思想的懦弱,是他们的畏惧。还好,中国从一断断苦难岁月中走了出来,可是谁记得我们曾有多少画,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绚烂;我们曾有多少书,流传千古却又毁于苦难的哲思;我们曾有多少楼,留下亘古墨客鸿篇巨制的史诗;我们曾有多少人,鞠躬尽瘁又挥墨洒血的美丽。

  都说人生像一场旅行,文化何尝又不是呢?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历史感油然而生,许多历史的文化绽放开来,不免让人去接触,让人去感慨,在跋山涉水中寻求文化的足迹,去感受中华伟大而又急剧吸引力的文化,深成的脚步在文化大道上发出脚步声,远处传来扣响中华文化的大门。让我们一齐去感受文化,追寻文化,就如同旅行一样,一路上的风景就是文化的收获。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

  古朴的字体,灰绿色的封面,给人一种简约却又极富文化内涵之感,第一眼看到这本书便是这种感觉。可看完本书后给我的感觉却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震撼。

  书中的大多篇目以游记为主,当然也有些人物的部分。如写著名作家巴金,艺术家谢晋,作者的母亲等。

  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写山西的一篇。作者给写山西这一篇目的题目为《抱愧山西》,由此可见作者对山西这一文化底蕴颇深之地的赞美。余秋雨的文字总是能从细微之处可能出大学问,在写山西的晋商文化时,追朔历史,从商人的`一举一动看出晋商的不易,从轻快的诗歌中到处兄妹离别是的不舍,从古书记载中悟出山西人致富的艰难。可如今山西却成为了一个知名度不是非常高的省,这与余秋雨的文字所描述的样子大相径庭。

  仅仅是这一点就将自己的民族意识唤醒,产生的沉重与悲哀之情可想而知。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时,却无不隐含这这样一种情感。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书中的文字看似冷酷,却处处包含温情。每一点都可以引发国人的思考,对于我,一个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

  五千年来,中国所受的种种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而我们能做的则是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同时,看完此书,也又重新定义了我对旅行的看法——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不纯粹的看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

  将中华文化铭记心中,在旅行多去感受文化的力量,这是我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

  以本书作者余秋雨的一句话结尾: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3

  首语

  寻思了许久,最终钦定这本游记兼散文集,不为它作者的“大师”称谓,只为它性灵的文字。书店初次触摸它淡黄色的封面,有种土地的厚实气息,我想,一本在90年代就火爆中国文坛的书,总归没那么假罢,遂果断出手。于是,便有了千年的风沙在耳边咆哮盘旋,便有了水乡的舟楫一下一下划拨出绿珠,便有了郁郁葱葱、苍苍莽莽的山海林涛回荡先民驱兽的呼声、傩戏跳唱的鼓声、游子思家的低吟声……在这里,我觅到了迥于当代的亲切自然气息,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真实,仿若封印了过去的琥珀,你只能小心、仔细地对待它。天上飞着文化,地下跑着文化,心存文化,苦旅不苦。

  读——《道士塔》

  细读此章,抚卷后总能感受到一种并非滔天但似“绵绵无绝期”的怨气。憋屈、愤懑、悲凉……我想,这既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秋雨的写作初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或是秋雨的最高梦想,作为纯粹文人去探寻,然而有些东西会不由自主的在心胸激荡,不吐不快。所以,他写着写着,无意间倒成了他后来描述的人物之一。(非下文所指)

  王圆箓,王道士,逃荒农民,莫高窟住持。中国史上,这几个职业都常见,但让一人兼任如此多身份的,就太稀罕了。因为一个这样的人,就使中国蒙羞百年。

  但如秋雨所言,纵可以将再大的愤怒向其倾泻,也至多换来一个漠然的表情。卑微渺小的王道士影子斜斜黑黑,倒映着民族的悲剧,抑是悲据(悲哀一直占据)的'民族。

  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从莫高窟这座艺术圣殿的权杖被交到一名大字不识的底层体力劳动者时,就开始了。虽然它是一直存在的,但让我们的目光投向藏着煌煌中华心血的宝窟时,那视线沉重得额外心痛。

  美,是什么?

  对王道士来说,婀娜的体态过于显眼,柔美的浅笑有些尴尬,所以他产生了许多对他的认识来说十分自然的想法:一遍又一遍认真挥舞刷子,用粗劣的土白浆将五颜六色、灿烂斑斓的飞天夜画埋葬憋杀,终于使厅堂明亮;委屈一下仕女雕塑,所有温静妍丽被砸碎、捣烂、搅和成一团可以让没干过精细活的村匠弄几尊不成样子的灵官天尊的浑泥,终于看起来符合道士身份……

  秋雨在描述他参观遗迹时只用了两个词:惨白。惨白的壁面、怪像、心情……疾首之余,有限头脑的农民在有限金钱的羁绊下停止了“装修工作”,然后不久金钱这只脚又理直气壮地把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东西如弃敝履般甩给了西方的冒险家们。

  中国的荣耀与耻辱在同一刻被标记。

  在中国文官们在茶香袅袅中把玩着浩如烟海的莫高卷帙中的只鳞片爪时,他们优雅张开享受惯了山珍海味的金口,苛刻地对手下道经费不足,下次什么时候让那道士再拿几本过来,运送什么的就听天任命吧。

  在西方冒险家们在狼烟缕缕中拼命奔向心目中可以为之献出一切的艺术宝库时,他们无时不可不在念想着那力与美结合的尊贵,那完美流畅线条勾勒出的极景,那恢弘大气、震撼人心,能使人只看一眼就觉得不枉此生的画面。

  荣耀是祖先留下的,轰动世界;耻辱是子孙烙下的,同样轰动世界,那轰动躲藏在冒险家们学术报告中如雷掌声夹杂的轻蔑与嘲讽里。

  零碎金钱与现编的拙劣童话,王道士交换得心满意足、心安理得。可秋雨大声咆哮:我们绝不心悦诚服!他的心与年轻的诗人一同活跃着。决斗这一高贵的字眼或许不适用于额尔金勋爵这一卑鄙的robber(强盗),但对于极富“实干精神”的西方学者们,这是中西方最响亮的文化碰撞,如果能发生的话。

  中国是穷,可不至于运送书籍的费用都凑不出来;西方思想和科技是发达,可不至于自诩理解能超越瑰宝缔造者的后人。

  秋雨恨,他说敦煌学研究院的专家们也在恨,所以扎进去一钻几十年。我想,这里的恨,是遗憾。愤怒不是学者应长期保持的情绪。所以,恨得狠,是遗憾得深,想要去改变未来。

  此章写罢,秋雨必回平息勃起的青筋,抚一抚额,不再长吁短叹,将视线转向窗外的远方。那里一定漾浮着一抹红霞,分不清是黄昏的余晖还是朝阳的新华,但这目光的焦点,聚集在浩浩汤汤的中国(时代)文化大潮上。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4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

  潇潇洒洒地走了回天涯,让山山水水留下了点自我的足迹。你说它苦,它苦中有乐;你说它乐,它乐中带苦。用旅程修饰笔下的文字;用时间磨砺人生的沧桑;用回忆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他说期望笔墨留下的痕迹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他期望如此,可却说这实在已是一种奢望。于是,行走在陆地、江海,怀揣着一个缱绻的梦想,诚惶诚恐地开始踏访着一个个或新颖或陈旧的梦境。

  像那海滩上一地的细沙,风过,沙动。潮退后,依旧是原先的样貌,可留下的,还有海的味道。从敦煌行至阳关,从邈远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苏州。有过在宁静的三峡下苦苦地冥想,有过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语,更有过行走在苏堤、白堤之上,驻足于雷峰塔废墟之中。他常常笑语,这是欠西湖的一笔宿债,或许,又是还了他儿时的一个陈旧的梦境。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终一点少年英气,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不得不承认他无法不老,可是至少以往还像这般年轻的大胆。无论是他笔尖之下那扬扬洒洒,绚丽多彩的文字,还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带苦涩的旅途,对我来说,都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仅仅是我一个。

  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历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也许百转千回中,对历史的多情,总会让自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负重。也许那是苦的,但历史的沧桑感总会给人更多,更珍贵的回忆,就是那种苦涩后的回味,在身体里缠绵了千年,只为等那一瞬间,然后无无尽的.延绵……也许这整一个,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个小小的缩影,伴着人的苦,人的思,人的忆,人的记,而后,散发出它无法遮掩的光彩。或宁静,或喧闹,或婉约,或大气。也许浪漫安详是你所爱,又或者高贵浮华才是你所钟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能够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驻于那些流转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静静地听他诉说,诉说这千百年来的滴滴点点。

  当你真正融入这山水画、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你会迷恋上她千种万种的风情。阳关苍茫的白雪,庐山迷蒙的雾霭,苏州精雅的林园,吴江凄冷的落叶,你与它们交融在一齐,然后发现自我会无端的动容。交织着老屋的回忆,夹杂着对风景无限的感怀,也许再当你靠在残破的古老城墙之上,你内心里,会少一些对着残垣断壁的悲凉,更多的是,对久远历史的赞叹和对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思绪是不止的,我看出来了。每一次临别时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隐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为之中,他是怕再写下去,便很难再收手了吧。一本薄薄的书,怎够抒发他无穷的感怀。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记忆,早已盖过他口中所说,所叹的苦涩。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赏的理查德教授一样,像顽童一样举着双手,引吭高歌。于是,文化的精魂,和着风,和着阳,和着脚印足迹,释放出它无比耀眼的光芒。

  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

  这是一本很厚的大部头。

  我随手翻开一页,“者”三个加粗宋体字映入我的眼帘,之后便是排列有序的一行行字。洁白干净的布局抓住了我的心,勾起我的兴趣。者,是在外游荡的的人么。

  纵观全篇,除了首标题“者”再无。用其一其二这样简单明了的的方式似乎在含蓄地告诉我什么。

  我翻到的正好是“其一”篇目。是讲一位新加坡的华族老人,林再有。他在在异国度过了他的一生,母国的商品支撑了他上半辈子,下半辈子因此而受到尊敬。每天,只要这位身材瘦小的老货郎还在风雨骄阳里一摇一晃,这些村落也就安定了。他没有任何职位,没有聚多少钱财,也没做过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老人用他的货郎,拴住了同处他乡的华人瑜家乡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的锁链,这是所有者内心渴求,代表着者们对故乡的不舍,以及隐含在日常琐屑的无尽思恋。

  老人到底没有顺溜到老。他的鱼塘,他的海滩小屋,他的家庭动物园,也许都因迅猛的城市化而失去。岛里侨胞间的情谊也许会因此而淡薄起来,这种如朝圣般虔诚的对祖国眷恋的绵长生态也许会结束。

  但老人是者,早已经习惯了告别。他一远去,四处打量,笑笑,道一句“入乡随俗,总得跟着变”。我知道,祖亲与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斩不断、隐藏于血管的,在生活中悄悄表达。不然,那老人怎会如此安详地守株待兔,等待鱼虾自来。

  这分明是中国的血统给他一种违和的生态,与海鸣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那么不同,两种价值观,两种文化在作者朴实真切的文字里相撞又迅速逃开,引无数人遐想。

  无论什么时候,母国手里牵拉出的线,真的是好长好远,细密地接着无数海外游子的心。

  法国哲学家W.M.Cioran现在七老八十,已经成了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哲学家之一,但一接受采访,开口还是谈他的故乡罗马尼亚。在一家沈博士所言“最纯正伦敦风味”的咖啡座,里面全是在他乡的欧美人,没有中国茶,讲究的是印度的大吉岭。到底是伦敦风味呢!

  这样绵长的生态只可不可细说,真要好好品味,确实要从件件似乎毫不相干的事里细嚼,犹如陈年美酿,须得先闻上一闻那饱含泥土深情的飘香,方可倾倒在半新不旧的瓷碗,三分满,仰头而尽,如琼浆入喉,除了阵阵似乎什么都没有。

  正如沈老的稿纸,除了那一点点苍老的.迹斑,只是一片空白。大音希声,大爱无言。

  看着这样优美而大方的文字,是一种视觉与感觉的享受,我受此想了些别的。我的家乡,是山东,风筝的故乡。幼时常和父母到最近的广场筝,那样漂亮的燕子,在天空快活翱翔,他飞得越高,我也是越快活,手里的不停地转,扯得丝线飒飒作响,好像在激动地摆手鼓掌。但是它突然断了线,在我最快活的时候。

  我看到他飞的越来越高,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远方。我大哭,它不管我仍在自顾叛逆地飞着,带着长长的风筝线,消失在我的视线。

  以前父母怎样安慰都只是增加委屈,这样的文字,竟让我看开了!它我,是要到他所想到的沧海桑田,要到他所期冀的世界,它是那么不干被我调控,所以飞走了,先是无意,后是刻意地将我的痕迹带到我所到达不了的世界,借它的眼睛,我得以看到这么广阔的世界。

  我合,轻抿一口淡淡的绿茶,抬头看向窗外,有人在筝,飞得老高,老高,火色的身影好像要冲向太阳。

  我想,者正是如此吧,因着什么缘由来到异国他乡,改变命运的同时,也悄悄将处在深闺的老母亲带到了大众视野。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2-1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1-3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08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7-27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3篇02-07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12-09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01-18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09-28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09-18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15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