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城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城的读书笔记1
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蓝天下别样的桃源,没有都市的喧嚣。边城是淡的,很美,很纯,很远,像缥缈的白云,若隐若现;边城里产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经不起大风,受不住大浪,只能有杨柳风轻;边城里的情还是淡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在似有若无中产生,结束,蒙着一层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淡淡的羞,淡淡的情不自禁,淡淡的无可奈何……
青山依旧,绿水东流,变的只是那人、那时、那情。日常仍在继续,或许本身就注定1个无言的结局。实际,结局已不紧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称之为过程的过程——可喜,可爱,可恨,可恋。
边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份无以言状的情,而是那份如诗如画,如痴如梦的景。边城的山水是隽秀的。山是不能没有竹的,边城的`竹是深翠的,带有几分天然的灵气。还有开篇的“……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1个老人,1个女小孩,一只黄狗”,这是一种纯粹,简便的小城,“一”是其中纯净的主旋律。边城也是声音的世界,这里有草虫的清音,有傩送唱的把灵魂轻轻浮起的歌,有竹篁深处竹管清脆的小调,有竹雀杜鹃的鸣唱,有爷爷雄浑布满沧桑的古腔……这声音是属于边城的,起于淡,归于纯。它在边城的昨日响起,或许它将永远留在茶峒的文化里,是今日的茶峒,抑或昨日的茶峒?
边城的读书笔记2
昨晚看完了沈从文的《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
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
福?—— 最后,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吗?
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我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想到了翠翠。
边城的读书笔记3
《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他细腻而且真实,描述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间往事,却透露着令人向往的'淳朴民风,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细水长流,却不是如水一样无色无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一个坚强的老人,同样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拥有的那份慈爱,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
我不由的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不由得为祖孙间的关爱,兄弟间的情谊,男女间的感情而感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批有着淳朴,美好心灵的人。
边城的读书笔记4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是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有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边城的读书笔记5
最近在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集《边城》,原以为这是一部故事,不想竟是很多篇故事集结,选择最后一篇名为边城的故事先读,这部小说故事描写的虽平淡却十分唯美,出场人物虽然质朴却真诚善良,这是一部爱与美的结合的作品,讲述了年轻人们之间热切,含蓄又无奈的爱,但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从始到终,书写了命运的无奈。人与人之间的爱恨纠缠从上一代传递给了下一代,思念而不得的感受在对几个年轻人的心理、行为的'细腻刻画中表现出来,这正是作品的点睛之处,发掘人性内心深处的想法。生活中每个人站在自己角度的难言,那些要说却没说出的,那些说出又被误会的,那些为爱相互伤害的……
爱是什么?爱是关注,关怀,它像歌一样优美,像诗一般梦幻,动人的文字和歌声都能够打动人的内心,让人无法不心动,故事的结局女主人公翠翠便是被歌声打动的,歌入了梦,入了心,可是却因为间接不可控的事情让原本纯真美好的感情成了泡影,一位弱女子,面临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无依无靠,又不能预知那个心上的人儿何时能回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最后作者给了文章善意的结束,“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两个“也许”有了不同命运的可能。
《边城》这个名字看似和故事本身并无关系,不知道作者的用意是何?仅凭个人理解猜测一下,单字看“边”代表边缘,不易得到,不能把握的情感,“城”代表环境,发生故事的一个地方,小城会有些浪漫的味道。总看“边城”一词是在一个小的,不起眼的地方发生一件平常的故事,而寻常故事里往往代表了普通大众或者一个阶级的生活状况,但是故事无论发生在哪里,人性的爱与恨都是相通的。
边城看完后陆续看了本书的其他多篇故事,环境的大段描写,人的变化多端,对沈从文先生笔下塑造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思考,在文中的一种无法言说的大环境下,简单的对白也不能掩盖和阻拦人性的复杂,人们千变万化,多数人走着走着终究失去了初心,而作者轻描淡写善恶对错,感到这些都是些平常事,平常人,人性本就是如此而已,但是余味深刻。
边城的读书笔记6
几千年来,自《桃花源记》后,迁客骚人从未停止对那个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桃源的追求,李白也曾说“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源东。”而我,有幸找到了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世外桃源”——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书中,多么庆幸啊!
沈先生的本意并不在于要引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只是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碧溪岨的一个小城镇为背景,将当中几个凡夫俗子,一个纯真姑娘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恰如其分的说明,表明“一种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每次读沈先生的文章,总是有种温和的触感和一种“家乡的味道”。“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早已深入骨髓。他的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丝丝乡愁。恋一溪清泉,爱一艘渡船,看一座白塔……随手一挥即成景,却无处不撩拨着人的心弦;一点点的回忆,一幕幕的画面,构成了《边城》引人入胜的意境;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即便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也难舍这恋恋亲情;而这交织的情,懵懂的心,单纯的她不知是否能等回想等的人;茶峒的吊脚楼,大老和二老,痴情的歌,无情的结局,不知使多少人黯然泪下。
一方水土一方人,凤凰的从文,凤凰的人。如果不是怀着对生养他的家乡的厚厚之情,拳拳之心,怎能写出如此打动人的文字呢?沈从文已经不是在写作,只是在写实,因为在他的心中那就是最美的田园,心灵的归宿,是值得用生命守护的地方。也许只要你是爱家的、恋家的人,都会在书中找到一个似曾相识的自己,和一段不可能忘却的记忆。
《边城》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我心底最后的宁静。无论我身处何地,都带着这份清纯的回忆。它改变了我,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考量,一路行来,当缓缓行进,心存一份清纯;它教我做人,洗去浮躁,静静观视,心有一处平静。它改变了我对未来的臆想,去学习寻找,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去学会选择,在你我需要选择的.时候。沈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白纸黑墨,而是永远都无法品完的一种思想。
凤凰之水,不及九寨;凤凰之城,不及乌镇。然而凤凰之美,不局限于风光,更在于沈从文先生赋予它的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溢满了生命力的灵魂。正是这一种灵魂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清清平平,也许这就是“桃源”的最好解释,简单地说——悟懂了桃源的含义也就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写到这,我不觉已与沈先生一起,一同看着那撑船的祖父和伶俐的小黄狗,依靠在那平静的茶侗之乡水边的吊脚楼上陪翠翠等她要等的人……
边城的读书笔记7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唐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问今是何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些无论魏晋的人的生活在别人眼中却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自乐。
沈从文也有文《桃源与沅洲》说:。。。千百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力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增添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
农村的确只是失意人酒后的谈资或闲暇人的雅兴。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以为自己是神仙和遗民。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这潜在流动的悲剧命运。
《边城》里那一种沉重古老静止的.边城风景,以及边城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如画。而画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意象与味道。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亲她刚诞生起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鼬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她生活在这亘古不变的图画里。
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中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
遇到过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
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然而翠翠却是敏感脆弱,孤独忧伤的。倘使爷爷死了。。。吊脚楼上的曲声与这幽怨的心思相对应。倘使爷爷死了,会有户人家等着她?这是她唯一透破这图画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隐秘幽暗的一段爱情故事。笔触冷静平淡,语句没有任何宣染艳丽。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结果的厚重。隐秘忧伤的是他们的爱情没有开始就消失。翠翠不做声,心中只想哭,可是没理由可哭。祖父再问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亲。。。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原来来做媒的是为大老。而站在对溪高岸竹林里为她唱歌的却是二老。二老想做云雀,二老有诗人性格。翠翠喜欢二老不喜欢大老。文字总在二老是为要一座碾水房还是一只渡船着游动,在渡船上爷爷反复询问中延续。二老爱翠翠,喜欢翠翠,他在碧溪阻为她唱了一十七个晚上的歌。他认定自己命中就是个撑船的。翠翠感觉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梦见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而先说媒的是大老,大老却死去了。翠翠还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二老因为家庭的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爱情破灭。爷爷死了,她仍与黄狗来弄渡船。
整个只在一幅平静沧桑的的图画中。给人无以承受的悲呛,无以承载的重量。
边城的读书笔记8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的说:“在看水鸭子打架!”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和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边城的读书笔记9
在高中时,就接触过沈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还不知道里面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凤凰古城,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现在把《边城》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会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边城的读书笔记10
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边城的读书笔记11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了沈从文,之前在脑海中,记忆深处似乎有过这个人的出现。不过印象甚是模糊,似乎有听过他,似乎又没有。《边城》这一文章好像有在身边出现,不过这也只是好像,总得来说,沈从文先生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可能机于巧合吧,《边城》一文选入了高中生必读的书籍,这是我和沈从文先生的第一次邂逅。一次面对面的,美丽的邂逅。
人们看了这文章的都说,《边城》写的很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每一段,都是那么的优美,动人。但是《边城》给我们的,却绝不仅仅是“优美”,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了,那种崇高的人生理想追求,那种理想的人生模式,那种种深邃的文字,渗透出的,是种种的无奈,人性的美,她在哪里?人性的魅力,她又在哪里?
打开《边城》这本小书,开始我与她那美丽的偶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是文章的第一段,不得不说,每一个字都是精华。文章一开始,就把我带入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里。这是一座沉默的边城,沉默到人们的梦想只能随着那淡淡的歌声,那缓缓的小溪,那浅浅的犬吠,那深深的白塔,萦绕在这座沉默的边城里。那个老人,那个女孩的梦呀,她如今在何方?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小溪,一条静静的小溪,它缓缓流淌。山路十八弯,它也跟着蜿蜒盘桓,这种轻轻的淡淡的文字,让我一下嗅到边城那淡淡清清的芳香,那种不加任何修饰的美。自然,淳朴,这方土地有着它独特迷人的朴素。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闲适的生活,静静的听着那微微的风声。迎着细风,看着骄阳,那暖暖的阳光静静的洒在脸上。耳边,祖父在那津津有味的咀嚼着战争的故事。那竹子做成的小竖笛,别有韵味。那悠扬的曲子,能否在心头荡漾?这种闲适的,淡然的生活,在沈从文先生笔下,又是显得那么的美好,宁静。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我十分的喜欢并慢慢欣赏着这句话--“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看了这句话,总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如此简洁的一句话,竟有着如此奇妙的感染力,刻画力。城墙就像条长蛇,一条禁锢灵魂的长蛇,它吞噬了人们的梦想,束缚了人们的行动。那座城墙呀,厚厚的,无边的。它存在,存在在一个没有梦魇的地方。它毁灭,毁灭了一对又一对心灵的羽翅。这边长蛇,蜿蜒在这座沉默的小山城中,显得又是那么的凄婉苍凉。我不知道,那个老人,那个女孩的梦想。我只知道,那句句简洁而又富有刻画力的文字,出自沈从文先生的笔触。句句让人若有所思,发人深省。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不得不说,沈从文先生笔下淡淡的小山城在此时,又是多么的美妙动人,先生笔下的湖滨四季,是多么的平和美好。水中游鱼,山中细竹,家中桃杏都是春天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夏季中那紫花布衣裤,在夏天的日光中又是格外的夺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是秋冬时节在悬崖上的房屋具有的独特特色。先生弹指笔触间滑动的景色,是我们学习的又一盏绚丽的指示灯呀。
通篇读完整篇文章,深知翠翠和以撑渡船为生的祖父在那遥远的山城里相依为命。还有那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也就是大老和二老同时爱上美丽温柔的女孩儿翠翠。但是,翠翠那纯真的心里喜欢的是二老。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保很不幸的死去,让翠翠和二老的婚事无奈中耽搁了下来。年迈质朴的老祖父因为孙女的婚事而过于担忧,在一个风雨之夜雷声将息时离开了人世。在这一切晴天霹雳般的变故面前,翠翠并没有选择倒下,而是继承着爷爷的渡船事业,守候着二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文章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先生选择了这样的一个结局,既不给人希望,也不给人失望。这个结尾是无奈的,最后的结尾居然不是坚定的充满着满满的希望,而是一个渺茫的不可期的“希望”。或许这样也好,毕竟大佬和二老之间,爱的选择是多么的难以抉择。更何况是大佬的意外死去,祖父的去世。选择了会失去一个,没有选择会失去两个,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无论是怎么去选择,都会有所伤害。还不如同时放弃,让他们有自己的选择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美好的自由。
先生这样写也从侧面突出了,人世爱情的种种无奈,凄凉,无助。是啊,这种爱情故事也常在当今社会发生呀。处理不好,麻烦接踵而至。毕竟两全其美实在太少,这就是种无奈;或许吧,一旦迈入错的一步,现实的残酷会让你欲罢不能,这就是种凄凉;面对这,不如说是面对自己,束手无策时,这就是种无助。
不得不说,我们是时候面对现实了。现实的残酷,让人感到困窘,变得庸俗。何不以自我直面现实,毕竟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不是总是发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剧倒是常常上演。现实的生活中,人人更多的是冷酷、自私、贪婪,谁都不愿意去承认,也不敢去承认。此乃不敢面对“丑陋”的自己。茶桐人民给人的淳朴清新,是别人难以达到的。纯粹的自我,在现在很难去挖掘感受。个人利益永远高于天的今天,现代人始始终终面临着两个难处,回归自然已经变得可望而不可及的境地。
人生呀,究竟要怎么去弥补你的残缺,面临两难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被命运扼住喉咙的我们,还能否放开死神的手?此时,人生焕然就像一场梦。一场遥不可及的梦。怅然无所助的人们,你们愿意去等待那漫漫无期的梦想吗?如果愿意,那我们就携起双手,共同努力去撑起这条小舟,争渡争渡,能否惊起那一滩鸥鹭?
我想,也许“明天”会来。
边城的读书笔记12
我和很多人一样,都是从《湘西》、《湘行散记》开始进入沈从文的世界的。湘西美得让人伤心,因为美都是脆弱的,让人发愁的,就连沈从文自己的文字也在时间的流逝中,泄露出灰蒙蒙的怆然来,“去乡已经十八年,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他说的,还是1934年冬天的景象呢(《长河》题记)。我阅读沈从文,已经是1970年代的最后年头了:那真是一个激情充沛的阅读期,和沈从文一起进入大学校园的,还有钱钟书、金庸、萨特、福克纳、米切尔,以及阿梅农、阿加莎克里斯蒂……是繁华盛宴,也是泥沙俱下,让每个人都患上了嗜读癖。同寝室中,最早大赞沈从文的,偏偏是个与文学没什么缘分的人,他来自山西,那儿贫穷、干旱,一口井要打200米,一年只能吃上一斤肉,所以他就迷上《湘西》了。沈从文的湘西,是可以让人以各种方式来表达爱意的。时间再过了十多年,我问去过湘西的人,那边是否还有些《边城》的风味?回答都是一律的:“早就面目全非了!”我这时已经不会吃惊了。这倒不是因为我的冷静中多了些常识,晓得大炼钢铁、滥砍滥伐的.历史伤了山林多大的元气,而是我怀疑,这个世界是否真正的存在过?就连沈从文自己,当初也表现了暧昧和犹豫:妻子问,你写的到底真不真?他回答,为什么不问美不美?
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桃花源。陶潜的《桃花源》是用诗写的,带着明显的假设、虚拟和模糊,没人会把它当真,不过就是寄托梦的地方吧。沈从文的湘西则是散文的质地,一条河、一条官道、一座城,都有名有姓,每一件道具,一条船,一块川盐,都是实指,毫不含糊。在这个风土中,徐徐展开的故事,也仿佛是作者在忆旧。其实,这也都是为安置梦而虚构的。可以作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沈从文从未离开过湘西,而又掌握了小说的技巧,他能坐在凤凰的一棵桔树下,写出如我们今天所见的《边城》么?一定不会的。要写,也不会是这样子。寻梦是需要距离的。
这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有一点类似,马尔克斯从姥姥那儿学到了以毋庸置疑的态度讲鬼故事的方法,这使天马行空的魔幻也释放出了现实的力量来。而沈从文在造梦的时候,其态度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和马尔克斯不同的是,马尔克斯始终是清醒的,晓得自己在干什么,而沈从文沉浸其中,自己也莫辨真假了。当然,文字里的湘西,何尝又不是另一种真实的存在,就像大地,可以让我们进入和分享,从而寄托我们的愿望和哀悼。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几乎人人是好人,如《边城》的顺顺、大佬、二佬、翠翠、爷爷、杨马兵,如《长河》的长顺、夭夭、老水手,都好到极处去,倘若有瑕疵,也是反过来证明他们作为常人的完美。就连一个嫖客和ji女之间的情义,“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更可信任。”从这个结论出发,湘西那些可恶的家伙,要么本身就自城市来,要么就是被城市的风气染坏了。再譬如刀子,这是和血腥、血性最有关联的,湘西人在需要用刀时,就霍地拔出来,并且敢于捅出去。对付仇人是这样,两男争一个女人,也是这样,因为湘西人“不作兴有‘情人奉送’如大都市怯懦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
血性,似乎是沈从文给一个人下判断时,首要的尺度。我想起一个和沈从文了不相干的大作家,他一生迷恋的也是匕首和流血,佩服的英雄全是些街头的恶棍、流氓和冷静的杀手。这就是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居于大地的另一面,自我囚禁于书房或一个更大的、环形的图书馆。他对杀手的向往,来自他自身体魄的孱弱,全是一个个高度抽象的愿望。这和沈从文完全不一样,《从文自传怀化镇》里有一段很平静地写到,“我在那地方约一年零四个月,大致眼看杀过七百人。一些人在什么情形下被拷打,在什么状态下被把头砍下,我可以说全部懂透了。”这一份经验是十分可怕的,而它带来的后果就是:“使我活下来永远不能同城市中人爱憎感觉一致了。”城市中人,这是一个他念念不忘,总以轻蔑口气说出来的词。那么,像博尔赫斯这样的绅士与智者,也该算这群人中的某一个吧?似乎不一定。在沈从文的词典里,城市人,大概是总括贫血、懦弱、市侩、狡诈……的一个大名词。他对自己最满意的称呼,自然就是“乡下人”。
边城的读书笔记13
这湘西边远的小城原本是静谧的;这破旧的渡口原本是残缺的;这时间流淌的故事,原来是没有的;然而因为渡口承载了他和你的承诺,故事因为有了你的等待,这小城开始布满了馨香。你难以忘记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换了生命的誓约,从此你用等谱写人生的奏鸣曲,你每天闻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他!
“我不知道风是向哪一个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觉到徐志摩的唏嘘正如你一样呢?谁都不愿看见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从文,必定不会让你日复一日地等待。因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会在雨中与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从文吗?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犹如一列火车从你身边缓缓驶过,用几滴和着我对你的爱怜,同情的泪珠告诉你:对不起,我无能为力!不过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美吧!尽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浓郁的山色锁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爱。你始终会秉持永不灰飞烟灭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下走你对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
边城的读书笔记14
早在高一的时候,就接触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只是觉得书中对环境的描写挺不错的,但还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什么自己的想法,仅仅是把它当成是一个发生在凤凰古城的故事。现在借这次读书活动,我又重拾这本书,把它再读了一遍。 《边城》写得真的很美,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沈从文先生对湘西风情的钟爱,以及当地百姓的淳朴,还有这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淡淡的忧伤。
这本书的故事是发生在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这个美丽的依山傍水的小山城中。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翠翠和她的祖父。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谁又能想到,在这古朴而绚丽的湘西画卷中,铺衍的竟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翠翠与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傩送相助,从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谁知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为了成全傩送与翠翠,天保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傩送也因此离开翠翠驾舟出走。疼爱着翠翠并
为她的未来担忧的外公终于经不住如此打击,在一个暴风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个用歌声把她的灵魂载浮起来的年轻人,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翠翠也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她也希冀,“也许明天回来!”,令人无限感慨。
都说《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中刻画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人性美,都有淳良的心灵。翠翠的爷爷老船夫是个淳朴厚道但倔强的老人,首先他撑船从不收人钱,反而经常请人喝酒,买东西时互相推钱,可见他是个多么豪爽的老人呀!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然后,他很疼自己的孙女,一心想要她能找到一个好归宿,也许是性格因素以及对顺顺的愧疚,在天保溺水身亡这一令人心碎的时刻,他在吃了掌水码头顺顺“一闷拳”的怨恨后,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书中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她则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美好的灵魂。在这个依山傍水的自然的氛围中,孕育出了优美健康自然的“翠翠”。她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女,可能由于从未有过母爱以及从小听父母之间的故事的缘故,心里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在此处,沈从文先生细腻的再现了一个少女纯情朦胧的心理变化,生动的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对于和傩送的一见钟情,翠翠她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忧郁等待,这是最后导致悲剧的一个原因吧。再说说书中其他的人物吧,比如说作为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众举为“掌水码头”一方豪杰绅士。他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受父亲江湖风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锤炼,皆成为江湖“岳云”式聪明英俊少年。两兄弟在对翠翠一见钟情后,都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地毅然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在他们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两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船总顺顺更是不计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冲走的翠翠。还有热诚质朴的杨马兵等等,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这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茶峒的美德在这些茶峒人中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无不发扬的光大,无不令人神往。沈从文先生正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先生笔下描绘的这一副诗情画意,又怎么会不孕育出一辈辈纯朴、诚实、勤劳的茶峒人呢?翠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人。但是,沈从文先生却偏偏给这样一个无邪的女孩一个悲惨的结局:天保大老这样一只“水鸭子”竟就那样的淹死在了河里,白塔坍塌、田地冲毁、祖父去世;就连翠翠最心爱的傩送二老也离她而去。然而她无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作者在这看似美好中设置了这样的悲剧,从另一方面看来,也是一种遗憾的美。翠翠如此纯真善良的孩子,却失去了自己所珍惜的东西,这不能不成为遗憾,但这遗憾丝毫没有损害她人性的完美,反而,失去的遗憾正好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维纳斯正是失去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的确,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就如《边城》这个故事,因为有遗憾才显得丰富多彩,耐人寻味。平凡中往往因为遗憾才会唤醒珍惜;而人往往由于挫折的遗憾才会变得更理智成熟。正如一位伟人讲:遗憾不仅仅是一种缺陷,也是一种美!因为一份遗憾的存在,便多了份悬而未决的门,也许门开了的同时,遗憾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对
待生活,对待自己,我们也不要做急功近利的选择,面对眼前的迷,保留一份遗憾,就拥有着遗憾美,何尝不好呢?
《边城》是一本短篇小说,像是在叙述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世外桃源,在那片与世隔绝的土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亲情、爱情及乡民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关怀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这就是生活。故事的细腻感动超出我们的想像。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向来氤氲著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像长长的诗篇,吸引人的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淳朴的灵魂。看多了现代都市小说,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遗忘了些什么,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边城》一书中,我看见了乡下人的质朴、勤奋、正直,还有他们的宽容,这使我倏然的心酸,这让我不禁思考著:在这个纷纷扰扰的社会里,人情变得淡薄如水。太多人戴着伪善的面具,太多人为了追求利益不惜出卖自己的真心。人性该是世间最最甘美的东西。然而在物欲横流的森林里,我们还保留着多少真正纯净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丝纤尘。可是,在大城市中终日奔波劳碌的人却无力去呵护,只任由尘埃将它逐渐掩埋。太多的真性情被封锁在心灵的一角。社会的进步一定会伴随着人性的缺失吗?难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会取代精神生活吗?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反思的问题。就像以前出现的老人摔倒扶不扶和小悦悦等等的问题,都是一些让人心寒的事。难道现在的社会都是世态炎凉,现在的人们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社会上发生的事吗?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我们拥有了追求的自由,却不再拥有那片盛放心灵的净土,我们也有一座城,却是把自己内心封闭起来的围城。打破坚冰拥抱阳光吧,为心灵寻一片净土,或许我们都可以活的更加轻松,触碰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座“边城”,有一片净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所以我还是愿意相信,即使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不了人内心最美好感情和最朴实的感动。
再读《边城》,带给我的是感动和心灵的触动,让我产生对人生的思考,更让我放下物质世界的喧嚣,感受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边城的读书笔记15
周日送孩子学舞蹈,在等她下课的时候随意在运输小学门口的路上闲逛,看到很多卖书的,认真挑选了几本,其中有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回家后先看的`《边城》,因为看介绍的时候很吸引我,说是文笔极优美,书里描写的景色很美,充满诗情画意,人物质朴单纯,民风淳朴厚道,就像是人间的世外桃源,是一部极好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是二十世纪仅排在鲁迅先生的《呐喊》之后的一部中篇小说,评价之高可见文章之好了。
更多的介绍我现在已经记得的不多了,只是在后来的几天我只要有时间就在看这本书,很快看完了,却回味无穷。
【边城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边城读书笔记10-13
《边城》读书笔记09-04
《边城》读书笔记08-06
边城的读书笔记15篇11-03
《边城》读书笔记精选15篇07-11
《边城》读书笔记(集合15篇)08-29
读书笔记07-22
论语读书笔记10-13
优秀读书笔记10-14
《青鸟》的读书笔记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