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2-07-07 17:51:3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1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他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弗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2

  作品从奥勃朗斯基的出轨写起,和安娜后来的出轨相映衬,意味深长。真正出轨的,只安娜一人,其他人都在常轨(这点得满满说清楚)。

  这是一个正常人。有着健旺的生命力从他体内溢出。他出轨,那么普通而正常的事件;作为妻子的陶丽第一次发现,她痛苦仓皇,力求挽回女人的尊严,吵架,也是普通而正常的。挨骂后奥勃朗斯基睡觉,梦中听到歌声而笑了,醒来,想起夫妻矛盾,烦恼几分钟,很快就又忘了。他“对待自己是诚实的。他不能欺骗自己,不能装作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他是“多情的”,他“不能再爱她了”,“这一层他并不后悔。他后悔的是没有把那件事瞒过妻子”。他为这生活处境感到难过,可也没细想。他来办公室,即刻容光焕发,这个英俊男子,这个生命力健旺的人。

  正常的人和他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心理。他的关心政治和谈论政治,他的观点和信条,他的善良,他的适应现实的能力,他的安适之感和一些小烦恼,都是正常得毫不出轨——性出轨也是那么正常得在该有的生活的轨道。

  以出轨写常轨,这个开头真好。

  列文出场。和奥勃朗斯基构成反衬,两种生活与人的形态。

  列文的爱情,这样一份纯真,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让人感到害羞,感到卑微,感到虚弱的心灵的颤动。这和奥勃朗斯基的已然过去了的爱情也是一种对衬。一切爱情都将过去吗?什么样的心灵能为爱情保鲜?

  列文与奥勃朗斯基关于爱情的谈话。

  对于奥,这已经过去的爱情,是生活无法卸去的负担,是一个男人的叹息。而对于列文,这正在来临的爱情,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此刻的生命中分量如此之大,“生死攸关”,纯真得不能有一点亵渎,它让人感到害羞,感到自身的卑微,感到心灵紧张虚弱的颤动。

  彼此为各自的爱情体验而争执:在奥勃朗斯基眼里,女人已变成肉身的诱惑,列文怀着纯情之心嘲笑和反驳。他们是不同的,但细节是:列文终于有理解的笑容了,他无法在诚实的内心完全反驳奥。他突然意识到了肉身曾经的罪,“你说的话也许是对的。很可能是对的……可我说不上来,实在说不上来。”(P63)列文说。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奥勃朗斯基补充。

  列文叹气,分神。有些东西,是他不愿意去想的。

  好人列文,想到他落魄的哥哥。“他想从此忘记这个不幸的哥哥,但又觉得这样做是卑鄙的。这两种思想在他心里斗争着。”这样的雷霆之声,悄无声息地隐藏着,好像随意一笔。

  列文与吉娣在溜冰场见面。开始,吉娣热情欢迎列文,他在她心里是亲切的。然而——

  “同您一起溜,我也就更加有信心了。”他说,但立刻因为说了这话而感到害怕,脸都红了。果然,他一说出这句话,她脸上亲切的表情顿时消失,好像太阳躲进乌云里。她变得冷冷的了。人很难自然欢悦地接受一份感情,是因为人有害怕。感情往往是一种归属,它用来给这个,就没有了给那个,是这样的吗?因为不能同样程度地回报那表达者,所以羞愧,害怕,乃至厌恶逃避。人被感情所占有,生命的大海于是成为河流,有了它的规定的轨道。

  列文到吉娣家里,当面向她求婚。

  “她眼睛避开他,重重地喘着气。她兴奋极了,心里漾溢着幸福感。她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表白竟会对她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一刹那的`事。她想起了伏伦斯基。她抬起她那双诚实明亮的眼睛望着列文,看见他那绝望的神色,慌忙回答:

  ‘这不可能……请您原谅……’

  一分钟以前,她对他是那么亲近,对他的生命是那么重要!可此刻,她对他又是多么隔膜多么疏远啊!

  列文哥哥热衷公益。“列文认为哥哥……这种他自己完全缺乏的办公益事业的能力,也许不是什么特长,相反,倒是由于身上缺乏一种什么东西——不是缺乏善良、正直、高尚的愿望和趣味,而是缺乏活力,缺乏所谓良心这种东西,缺乏志向,缺乏那种促使一个人从无数生活道路中选择一条并且为之奋斗的志向。”p327

  吉娣崇拜施塔尔夫人。可是,当那么一天,她带父亲去看她,借由父亲的眼睛,毁灭突然变了。

  “吉娣没有回答,并非无话可说,而是即使在父亲面前也不愿公开她内心的秘密。不过,说也奇怪,不论她怎样避免受父亲的影响,不让他踏进她心中的圣地,她却觉得她整整一个月来保存在心里的施塔尔夫人的神圣形象,从此消逝了,就像一具由旧衣服装扮成的木头模特儿,一旦剥去衣服,就原形毕露了。施塔尔夫人如今只剩下一个短了一截腿的躯体,因为模样太丑了,就长年躺在那里,可她还要折磨任劳任怨的华仑加,就为了给她盖毯子盖得不合她的意。吉娣不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恢复施塔尔夫人原来在她心中的形象了。”p316

  吉娣佩服喜爱华仑——她那么朴素而几乎没有自我形象的关注,那么热心地照料每个病人。吉娣学习她。然后,两个病人因同时喜欢她而发生了争吵,委屈来了——

  “是我活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装出来的,不是出于本心。别人的事同我有什么相干?到头来弄得我成了争吵的原因,仿佛我做了人家没叫我做的傻事。因此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

  “可为什么要装假呀?”华仑加低声说。

  “哎,多么愚蠢,多么可恶!我完全不需要……一切都是假的!”她说,把伞打开又收拢。

  “为了什么目的呢?”

  “为了要在别人面前、自己面前、上帝面前显得好一点,为了欺骗大家。不,这样的事今后我再也不干了!宁可当傻瓜,也不说假话,不骗人!”

  “到底谁骗人哪?”华仑加用责备口吻说。“您说话仿佛……”p320

  人和人如此不同。内心最深刻的需要的不同。人世有不同的道德。

  伏伦斯基的功名心。和谢普霍夫斯科的对话。p416

  一切都在开始时候就昭示了结果,可是,我们还得看着安娜如何跳进去,送命。构思时,作为道德家的托尔斯泰开始想要谴责,可真正写作时,文学让他选择了作为人去面对和挑战虚无。安娜真正出场,她爱,然后撕裂,毁灭。这里没有其它的价值支托,没有社会赋予的意义,没有理解,没有其它理由,纯粹就是爱情燃烧然后寂灭。其他人都在常态里,也许应该说,那一切都不能构成和虚无的对话,唯有安娜这个生命。——这是小说的命脉,也是在这点上体现了作家的真诚和勇敢。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3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下称《安娜》),我却觉得托尔斯泰对列文的描写比对安娜的描写要有趣并有内容得多(仅是个人看法,勿喷)……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本书要叫《安娜》而不叫《康斯坦丁·列文》呢?我觉得大概作者是喜欢安娜的,不然怎么会给了她各种美好的形容,却又让她背负悲剧的命运。之前我一直不明白《安娜》这本书写安娜就写安娜呗,为什么突然就冒出来个列文,描写篇幅堪比、甚至超越描写安娜的篇幅。有小伙伴告诉我是用列文的幸福衬托(反衬)、对比、突出安娜的不幸。其实我觉得挺有道理的……不过我看完又觉得也许列文心里住着一个安娜,这大概就能解释为什么列文之前没见过、根据传闻又不怎么喜欢安娜,见了之后却被她的美丽、智慧与气质所征服。列文心中住着一个怀疑并想要突破现实生活束缚的安娜的形象,但是他最终没有释放出这个安娜的性情,在他对死、人生、宗教等等的思考中,他慢慢说服了自己要去适应社会、去喜爱生活、去看生活的乐观面,然后努力而长久的活着,在社会已有的规格下做些无谓的口头挣扎却又总是败于下风(即败于柯兹尼雪夫所代表的保守贵族观念——我知道“保守贵族观念”可能形容的有点狭隘,但我不知道还能怎么概括……),除此之外还劝说自己:“你和吉娣结婚生子,你的事业小有成就,你还有什么不满,这就是你全部的幸福,再多的索求都是你向上帝的生命透支”;在哥哥尼古拉的死的恐惧下,以及安娜惨死的无形暗示下,列文的求生生存本能让他把心中的“安娜”封存住。而安娜就是替他走完了这个“反叛”形象的路途的人。大概这本书叫《安娜》而不叫《康斯坦丁·列文》的原因也在这,列夫托尔斯泰也许(我猜的)想要表达他觉得俄国社会需要的是“安娜”这样的形象,即使最后结局不怎么好,也不怪安娜而怪社会(这就是安娜形象美好的原因之一);却不希望大家都成为列文,所以把书的名字叫《安娜》吧……

  然后我看伍昭荣好像特别讨厌安娜……我没有针对的意思……我只是觉得说安娜就是悲剧制造者,她还是有理由感到一点委屈的……不管多么不赞同什么家什么者说她是什么样的受害者,但却是不能否认这些因素对安娜之死的推动作用……比如社会舆论,我觉得社会舆论对其他的出轨贵妇没有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那些贵妇的丈夫比卡列宁对妻子更没爱情,所以根本不在意;而且也没有卡列宁注重功名,或者本身就没什么追求所以又不在意,然后大多又仅限于女人和花花大少之间的谈资,反正也没人多么正经的看待这个事情,也就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影响。而安娜和卡列宁就不一样了,安娜出轨时的卡列宁正在力推自己的政策,处在风口浪尖上,安娜又偏偏不像别的贵妇只是玩玩感情,她又比别的贵妇漂亮和传奇(起码在托尔斯泰笔下的形象是这样……),她动了真情还要破釜沉舟,这样的“与众不同”使得男的(尤其是卡列宁的政敌和对卡列宁别有用心的人)、女的都谈论,这谈论的范围都大了不知道多少,自然影响也更深。

  第二,安娜没那么厚脸皮又敏感,其实也在意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只是相较于感情她愿意隐忍,结果忍一会又忍不住,她不断地提醒社会名流阶层来谈论自己,然后自己又受不了,就把自己逼疯了。弗伦斯基这个小青年也是有名声、长得帅,有仕途野心和晋升机会又都放弃了,自然社会哗然,焦点都在他和安娜身上,他作为所谓的“追求有妇之夫成功的青年”背负的评价和安娜不同,安娜的相对要痛苦些。

  第三,卡列宁与安娜、安娜与弗伦斯基之间各种事情的反复无常和问题的解决无能却是给了安娜很大的压力,这无可厚非……她是两边关系的纽带,自然承受的东西就多。她本身又自觉很爱弗伦斯基,特别看重自己的这份爱情,所以把所有的东西都夸大来看,她也确实给自己的死亡悲剧一个巨大的推力。别的贵妇没有这些问题,也不给自己这样的压力自然对自身影响就小一些。

  所以我觉得好歹作者应该是喜欢安娜的,而安娜做这些不管在所谓伦理、道德上是否正误,在那个时代身为一个女人做出这些决定并且敢于执行,也是挺不容易的,而弗伦斯基和卡列宁最后都过得不愠不火也不能只怪安娜,他们自身的选择和行为也会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命运。毕竟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我能理解一些小伙伴对安娜的不喜欢,其实我也不太喜欢她(我不太喜欢丧失理智,还为了爱情把自己整死了的小姑娘,我觉得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过我对她的态度还是温和的……我就表达一下观点……我是尊重大家的看法的,我胆小,别来撕我……

  说到卡列宁,其实我是喜欢的,我觉得他对安娜还是有感情的,只是他不太会表达,又不懂怎么表达,他不会爱人不代表他没有爱。我觉得他的生长环境对他的情感表达有压抑作用,所以导致他其实敏感又胆小,我其实挺赞成今天唐唐么谁说卡列宁把他除了对事业以外的感情都加注在了安娜身上,所以他就更害怕失去安娜,原文也有描述他失去安娜后的表白,他发现自己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以前他有什么事都跟安娜说,现在他连个说的人都没有了。他幼年没什么物质所得,所以成年后就害怕失去已有的物质所得,所以格外维护自己的名誉、地位和财富,这没什么难理解的吧……而且他也算是有些政治野心的,所以格外看重事业……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他是觉得他对安娜和儿子是没感情的。我觉得卡列宁对安娜的感情可能不太是大家说的爱情……可能是一种却是亲情的弥补,安娜和卡列宁挑明了之后卡列宁的所做的犹豫和决定基本都受安娜的影响的,安娜说要离婚他就去找证据跟法官说离婚,有人跟他说跟安娜离婚可能会伤害安娜,他就又犹犹豫豫不离婚,我觉得其实他还是维护安娜的。而说到他不把儿子给安娜,起初托尔斯泰是写明了说那是卡列宁对安娜的惩罚手段。我觉得吧,可能卡列宁心里把儿子当弟弟,希望他有世俗成就,所以对儿子有课业要求;对安娜的些许割舍不下使他把儿子当成了两人的纽带,他把儿子当成一种资产,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在意的.东西了,这个不能再失去了。事业上的强硬和情感上的软弱导致了他事业爱情两边不讨好,所以不喜欢他我也理解。关于老师说如果卡列宁是个穷酸的人我们可能就不喜欢他了我是不以为然的,对于卡列宁,不管贫穷还是富有我都是挺有好感的。而且我是认可他维护物质基础的……

  主要是我不怎么喜欢弗伦斯基,比较之下我就挺喜欢卡列宁的了。

  弗伦斯基这个小伙子吧,我是不喜欢的,虽然他有着高颜值和高情商,但是我首先不喜欢他对自己和自己朋友的过度自信,什么“风雅、英俊、慷慨、勇敢、乐观、沉溺于各种情欲而不会脸红,对什么事都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我觉得这种盲目的自信和骄傲太幼稚,我承认弗伦斯基是个可以交友的人,但我决计不会和这样的人恋爱甚至结婚。他说自己慷慨,却仅仅只是对赌徒罢了,这是我不喜欢他的第二点——他的原则,什么“可以欠洗衣工的钱,不能欠赌徒的钱”,什么“对女人可以胡说,对男人一定要诚实”,不得不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三观跟我太不合了。弗伦斯基这个人年轻、冲动,缺乏物质基础,却又有着公子哥姿态。我觉得他后来对安娜的冷暴力比卡列宁得更严重、更残酷。而且安娜生女儿的时候,尽显弗伦斯基的懦弱,我是不喜欢这样无法使我进步的男士的。故而,对卡列宁这样稳重,又有点傲娇的人物好感倍增。

  有人说安娜用着卡列宁的、吃着卡列宁的,所以她的出轨是对婚姻的不忠,违反道德。但是起初结婚安娜是不能选择的,而卡列宁因为幼年的情感缺乏又不会选择,被姑妈么姨妈一撺掇就这么凑合了,他俩的结合两个人可能都没多想未来,所以后面出现了问题两个人多年积攒下来的无形的、看似不怎么重要的隔阂与问题就成了压死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安娜越是对弗伦斯基爱得深沉,就越觉得自己和卡列宁这么多年的婚姻过得委屈、窝囊,本来没什么,情感夸大就爆炸了。而且我觉得这种说“用着卡列宁的、吃着卡列宁的,所以没资格出轨”的说法有点站不住脚……就像在说一小孩用着爸妈的、吃着爸妈的就必须听爸妈的不能追求自我一样……总感觉哪里情感怪怪的……这种自我伦理道德的强加让我觉得挺别扭的……

  说实在的,这本书里我比较喜欢卡列宁和吉娣……所以,最后我就想说说我也挺喜欢吉娣这个小姑娘的,她起初想跟弗伦斯基好,她妈的作用不可忽略,这就跟安娜和卡列宁的结合,卡列宁姨妈么姑妈的媒婆作用不可小瞧一样,都是对感情朦朦胧胧的人被貌似精明的老女人操纵了。后来她没跟弗伦斯基好成,抓狂了一阵,她抓狂得比安娜早、比安娜及时,又比安娜谈资少,所以有方法、有机会解决。看看她治心病时候遇到的人,再看看安娜身边的人,她俩的命运就必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不是有句话叫“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他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么。然后她和列文结合后她很愉快的做起身为“夫人”和“母亲”该做的事,而安娜不一样,安娜还没青春少女呢就承担了不想承担的责任,就现在沉默中爆发后在沉默中灭亡了。所以说,要么早点认识自己,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并勇敢的选择,要么就爱上自己要做的事(这句话简直是现代鸡汤畅销文风,我自己都受不了了)。

  一时之感想,未曾仔细斟酌字句。期待浏览者的观点和建议。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4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过了,但总是怀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终渴看读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可认真的捧上书本来品读时,内心却始终不得安宁。当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台第一次相见时,“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留意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一见钟情固然以悲剧结尾,可浪漫的邂逅却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静的境界中。赛马场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们的恋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宁的宗教宽容让安娜感谢又愤怒,安娜与渥伦斯基出国了,又回来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抛弃,而渥伦斯基却重新踏进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悬而未决的离婚协议、肝肠寸断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爱情独占心理,这一切既让安娜体会到了八年的无爱婚姻里丧失已久,又让她平静的心灵经历了一场喜怒哀怨的风暴。而我也随着安娜的故事沉浮时而兴奋,时而忧伤,时而挣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独与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没有人倾述、没有人理解时,我终于能稍微明白为什么安娜选择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摆脱一切。

  渥伦斯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往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灵,所以他觉得以前就似乎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眼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由于“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老实…”我也爱安娜,从书中瞥见她的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个“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气与情人远走高飞时,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恋上了她,这种迷恋不在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喜欢她、欣赏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为她,让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质。

  可爱的安娜还是自杀了,当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时,我甚至希看她早点结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终是一个悲剧,吉蒂获得了幸福,多丽依旧安稳度日,卡列宁照样平步青云,可只有安娜,由于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最后却不得不死亡,她违反了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由于“我只是想活,除了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我有权利这样”。这是她的咎由自取吗?这是她成为一个所谓的堕落的贵族妇女而理应遭到的报应吗?安娜在姑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的、迂腐的、虚伪的卡列宁,八年时间里,他压抑了她一切的热情和生气,当我们知道排除了爱情以权力地位为基础的婚姻是不公道的,分歧人性的,当我们肯定了个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价值,又有何权利指责她的选择呢?

  然而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由于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由于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杀。假如她是多丽,忠信老实地守着家庭,在怀孕生子,再怀孕生子中耗费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风骚丈夫到处拈花惹草带来的痛苦,她就会继续如困兽般维系无聊的婚姻,假如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荡荒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会在赛马场上失声而起,而且随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家庭,或者假如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她就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实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爱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运注定她无法生存。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5

  她的故事或许在西方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爱情去大胆的追求,在中国相信大多数的人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我却有另一种理解。

  她的行为虽然还称不上是抛夫弃子,但也没有什么两样了。并不为她的斥责加以斥责,却也不会为她的结果感到惋惜。既然当初她选择了离开,那么她就是在拿她的下半生命运在,不幸的是,她输了,所以也不可以怨天尤人,她的自杀毁灭的终究是自己,既然他不爱她了,何来伤心。安娜很笨,有第一次的追求就可以有第二次,我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现在有很多人也像她一样,遇到了一些挫折就有寻死的念头,以为这样就可以解脱,留下的只能是给亲人更大的苦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死了之对不起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汉朝的司马迁,他活了下来,还名留青史,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呢。当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你的一切都结束了,死是简单的,活却是艰难的。

  每一个人生命的道路上都会有歧途,有的很长,有的很短,如果你原路返回就可以沿着康庄大道一直走下去,走到生命的尽头。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书笔记6

  她是一朵开到极致的玫瑰,鲜艳欲滴;她是一朵幽怨的花,因为她的美,无人能懂。她有着美丽的容颜,却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了年长很多的工作机器卡列宁。一个只醉心于勋章和名爵的男人,怎么能给她想要的爱情呢?

  即使她已经身为人妻,身为人母,可是内心还是有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当她遇上福伦斯基这样英俊、有财的上流人士时,无可救药的与他坠入爱河也是一种必然。也许,以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安娜是一个不守妇道的人。可是,没有人有权力去指责她的什么,因为《福音》中说:“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安娜与福伦斯基两个人的爱,其实真的很不容易。身处贵族,身上便多了一道无形的枷锁。这两个人,可以不顾所有的去相爱,这种勇气就已经显得弥足珍贵了。可以不管自己的身份、地位,爱了便是爱了。只是这种爱,在那个虚伪的“高尚”的上流社会中,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祝福的,收到的永远都只有耻笑与唾骂。即使卡列宁爱的不是安娜,但身为沙皇官僚制度化身的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安娜的背叛的。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安娜与福伦斯基的悲惨结局。

  安娜放下所有:与丈夫卡列宁决裂;忍痛把儿子抛在家里;放弃安逸的生活,与福伦斯基私奔到国外。福伦斯基也甘愿放下过去花花公子的生活,陪着安娜细水长流。私奔,多么美好的字眼。两个相爱的人,抛开所有的束缚,狠狠的爱一场。我觉得很佩服,也很羡慕。因为,至少我自己,拿不出那样的勇气去爱一个人。故事发展到这儿,在童话故事中的结局就应该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这毕竟不是童话,残酷的现实赤裸裸的摆在安娜和福伦斯基面前。两个人都是娇生惯养的,终究还是过不惯清贫的日子,所以他们又不得不重返那个所谓的上流社会,又不得不去沾染上流社会虚伪的污泥。

  重新回到上流社会的福伦斯基要去奋力打拼,自然花在安娜身上的精力也就少了许多。可是安娜这个孩子气的女人,想要的只是福伦斯基能偶在身边多陪陪她。他们俩本来就不牢固的感情,在上流社会的风吹雨打中更显单薄。在激清之后,安娜想起了道德,想起了她最最深爱的儿子;福伦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安娜不能彻底放弃她的孩子,也不能彻底无视舆论的恶评;福伦斯基不能彻底告别过去风花雪月的生活,也无力去承担安娜带来的责任与义务。他们这份轰轰烈烈的爱,终究抵不过世俗的纷扰和自身性格的弱点,他们竟渐渐发展到了不能理解。安娜对福伦斯基的爱越强烈,就越感到对方对自己的冷淡和厌倦。安娜毕竟还是一个小女人。她觉得自己为福伦斯基付出了所有,却得不到相同的回报,福伦斯基反而离自己越来越远。“我真不该那么死心塌地的做他的情妇,可我又没有办法,我克制不了自己。我对他的热情使他反感,他却弄得我生气,但是又毫无办法。”安娜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倔强地向福伦斯基要更多的爱。可是福伦斯基自私得没法给她更多了。安娜渐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想要找陶丽倾诉,却又遭到陶丽与吉蒂的羞辱。吉蒂曾与福伦斯基有过一段情,曾经是福伦斯基深爱过的人啊!安娜这个要强的小女人怎么能忍受这种羞辱呢!

  亲情、爱情、友情,这三样人生最重要的寄托如今都远离安娜而去了。走投无路的她决定用死来惩罚福伦斯基。她来到了那个最初与福伦斯基邂逅的火车站。静静地躺在了冰冷的铁轨上。“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得无法挣扎……”她,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世界。她这朵令人艳羡的红玫瑰,开到了荼靡……

  其实我觉得安娜很傻,傻到位一个离自己越来越远的男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这朵开到极致的花,永远停滞在列车驶过她身上的那一刻。她对爱的理解太理想化了。她认为爱情就是24小时黏在一起,不离不弃;她认为爱情就是私自占有,不允许对方与其他女人有任何来往,尤其是与他有过情史的女人,比如吉蒂和索金娜小姐;她以为爱情就是轰轰烈烈,每分钟想跳120次,然后晕倒在对方怀里……她不懂得给对方留一点空间,更何况是福伦斯基这样不甘寂寞的男人;她也不懂得细水长流,更不知道所有美好的爱情最终都会在柴米油盐中湮没。她也以为福伦斯基不再爱她了,其实不是不爱了,只是这份爱褪去了往日的激清,变得更加沉稳了。

  安娜,你死了,的确是解脱了,但你却留下福伦斯基一个人独自咀嚼爱情的痛苦。让爱的人痛不欲生,这难道是你想要的吗?

  可是,爱情本来就毫无逻辑,更没有所谓的规律。爱了便是爱了,痛也无所谓了;放了便放了,曾经的那些,都会淡的。

  安娜这朵开到荼靡的花,依旧在那条铁轨上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