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时间:2022-06-03 15:18:1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习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习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习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因年底工作比较忙碌,心情有时候比较浮躁,对孩子和老公就难免带着情绪和不满,加上孩子最近放假在家,总是想着玩,不想做作业,我就着急了,对他态度就有点不好。

  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就缠着我玩,我比较累不想和他玩,就跟他说:“我不想玩,你去写作业吧,别老想着玩!我还做饭呢。”他不高兴了,回到自己卧室大声的喊叫,还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我一看就急了,对他大声训斥,他更来劲了,把橡皮扔到我的'餐桌上,把铅笔扔到地上。我本想冲到他的房间对他大吼大叫,但是我猛然感到我错了。我需要冷静,就当没有看见他的演出,自己到厨房里去做饭了。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做好饭,我叫他:“吃饭了,快去洗手吧。”我一看地上和餐桌上的铅笔、橡皮不知道啥时候已经都捡起来了。我们坐下来吃饭,他对我说:“妈妈,我不应该对你嚷嚷,我不对。”我点点头,表扬他:“嗯,知道自己错了,很不容易,妈妈允许你有自己的脾气和发态度,但是不能伤害别的东西,可以去扔自己卧室里的枕头。”孩子说:“嗯,我知道,妈妈说过很多次了。”

  我很高兴没有把事态扩大化,没有更深的伤害到孩子,让他发泄了脾气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表现不完美时的感受和行为(what)

  当我们表现得不完美,一般习惯自责,如对自己说,『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总是将事情搞得一团糟』。严重的,会陷入自我憎恨当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我们通常试图改变自己,变得更加友善和体贴。但是一旦对方意识到我们行为出自羞愧或内疚,而不是爱,他们并不会更加欣赏这些行为。

  有哪些词语体现了羞愧、自责?如,『应该』,『必须』,『真的』。

  为什么会自责?(why)

  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其实也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为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感受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责呢?(how)

  如果发现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马上可以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

  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试图理解自己的所做所为,『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会宽恕自己。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是,同时包容两个不同的我,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现在的)以及采取那种行为的我(过去的)。

  自我宽恕其实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

  作者举了一个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为此事不断训斥自己。后来明白了,为什么会责备自己粗心,是因为有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渴望,那么在匆忙回应他人的请求时,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时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而随手把笔放入口袋,是因为很看重回应他人的请求。由于这些考虑,态度就变好了。

  如何面对那些觉得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举了个例子,『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原来他认为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后来他发现很欣赏孩子从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有离家很近的学校,但是现在孩子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价值观。因为他理解了,之所以选择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动机不好

  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不想感到羞愧,为了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

  其中针对『为了得到赞同』这个动机的评论另我印象深刻。受社会的影响,我们渴望得到奖励,希望得到人们的微笑,听到一点鼓励。为了讨人喜欢,努力迎合他人;为了避免招人厌恶,不做那些不受人欢迎的事。

  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费尽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的感激其实也是在给我们确认。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本书,感觉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还有有许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这里就简单地写下自己看完本书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吧。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以充满爱的方式去和他人沟通,加强联系。这其中离不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其中有几个部分对我个人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是在沟通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经意间所带来的语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倾听的力量。很多时候,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判断等,但是也许他人需要的仅仅只是得到充分的倾听,得到来自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三是要更多地关注自身。当我们表现不够完美时,我们往往会陷入自责和内疚当中而忽略了对自己的爱。另外,如果我们只是出于内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们发自心底的出于对自己的爱,出于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转变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让生命之花绽放。

  最后,非暴力沟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会贯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书结尾所说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非暴力沟通》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这一章节,给我的思考比较多。尤其对“惩罚”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

  惩罚有多种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阐述了体罚、指责和否定。先聊聊“体罚”。对于体罚,我相信许多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会认为体罚是需要的.,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帮助他避免伤害。而有些人却十分反对体罚,认为通过体罚孩子,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先来想想看,体罚有时候是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有时候通过体罚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事,孩子当下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当我们在运用体罚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并产生效果时,我们是否也在侧面告诉孩子,暴力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解决冲突?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说到惩罚的局限性,书中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到我们。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回到了我们刚讨论的内容,当我们惩罚孩子,孩子去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大部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才去做的。

  这也不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最近着重看心灵类的书籍,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问题。这本书教会我很重要的东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机带着小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现深达两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灾和上百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去医院、体育馆等避难。地球在发脾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地域会出现这样的天灾,或许也是一种人祸。心情也跟着沉了起来,还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这些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甚至觉得自己能活泼的长大也是一种幸运。

  偶尔看到有些人嫌弃或者恶意的眼神,他们把内心的暴戾变成暴力,隔着两米开外都可以感觉到那熊熊燃烧之火。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糟糕,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别人的笑声都能让我生闷气,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们是揍了我吗,还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没有,我才意识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对社会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失败,他们无法忍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是又必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们天生具备推卸责任的能力,毕竟没什么比把一切推给别人更容易了。前一阵川崎发生的锁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败的一个人策划了这起惨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败而且懦弱的人,才会选择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

  非暴力沟通让我着重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来自内心,找到抚平情绪的源头。

  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听到别人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

  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他人主动表达自己。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来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前言:8月新起点,本想要洗心革面潜心学术,到了自习室坐定,目光所及,看到这本《非暴力沟通》。再度偏离初衷,花了数小时读完本书。内容不见得多么精深,方法论色彩也没有很浓厚,但看完之后结合生活实际反观自我,多少习得些沟通技巧。这里摘录部分内容,如果能产生一丢丢的积极影响,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关于评价和比较: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直接说出我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归咎或指责他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批判,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而评论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将二者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现代社会,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不匹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非暴力沟通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而是主张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感中进行观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区分看法和感受:

  看法是对事物作出的`价值评判,感受则是内心的情绪起伏变化。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示弱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提出具体的请求:

  抽象的词汇无助于认识自我,我们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社会文化的设定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然而,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需要,别人也不可能会。直接地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在沟通中,明确谈话的目的,明确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表达感受。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需求表达的越具体越清楚,我们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应该表达感激;当对方不愿反馈,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参加集体讨论时,一定要明确地说清楚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树立明确的标杆,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

  充分表达愤怒:

  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在于我们对他人的评判与指责。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充分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对他人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清楚表达自身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学会倾听:

  不带任何成见地去感受变化,全身心去倾听。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会觉得很惬意。当对方得到充分聆听,气氛将变得轻松,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别人时:1.体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要为他人负责,要使他人快乐)-“面目可憎”(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贵)-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感受负全责)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除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观察?评论?从没思考过这两者的区别。更没想过若将二者混为一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的习惯对话是从评论开始的,“你不怎么愿意配合我的工作”、“你总是很忙,都没陪过我”、“我看到你很不爱干净”、“你太粗心大意了”等等。你看,我所列举的这些是不是我们日常中开口即来的话?我们习惯于这样的'表达方式,看到令自己满意的或不满的事,都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语言。

  看了本章内容,开始反思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太习惯于用某些负面或正面的词语给人贴标签了。而这些标签,往往错失了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泰国短片《妈妈!先别急的骂孩子》,广告中的妈妈去接孩子放学,见到自己的孩子浑身脏兮兮的。

  视频中的大部分妈妈首先的反应是表现了自己的不愉快,而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后,才发现孩子弄得脏兮兮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这才发现自己孩子身上有着非常宝贵的善心。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一、《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解决内心的冲突。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觉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无所适从,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苛责别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逐渐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行动,我们将重获生活的热情,原来激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么简单。只要扪心自问,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积极行动起来。

  所以,别人说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样子不重要;所以,谁对谁错不重要。关键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样?我自己内心的需求什么?我要变成什么样子?明了了这些问题,我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去行动,行动起来,我们就有了生活的热情。

  二、《表达感激》表达感激的方式:

  A、对方做了什么事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C、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表达感谢我们往往说:“谢谢,太感谢了!”、“真是太感谢了!”如果我们听到别人口中说出:“谢谢你,你这么忙还把我送回家,让我及时看到了孩子,没再为孩子担心,太感谢你了!”这样的感谢和一句“太感谢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600字.jpg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8-22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3-0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4-30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9-22

沟通初三作文04-09

沟通记叙文11-06

沟通工作总结04-26

关于沟通的议论文08-06

关于沟通话题的作文11-03

和父母沟通的话题作文06-18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

  1.整体感受

  这是一本讲沟通的书。

  原来,我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差。然而,读过这本书以后,刷新了我对沟通的认识,也发现了以前许许多多错误的根源。

  一般来讲,广义沟通(communication)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而本书中提到的沟通是偏狭义的,即人与人的当面交流沟通。虽然覆盖面狭窄了,但却是我们最常用的,对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具有极大意义。

  读完本书后,我对沟通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句话:通过传递信息,增进互相了解,努力达成共识。

  其中最关键的,是传递信息,这是互相了解和达成共识的基础。而恰恰是在这一步上,大多数人栽了跟头。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是造成沟通充满「暴力」的源头。

  针对这一环节,非暴力沟通提出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是也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具体操作方法。

  实际上,当信息很好地传递,也就意味着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达成共识,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码,明确了不能达成共识,也是一种共识。

  2.知识点

  2.1暴力与非暴力

  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与爱,既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与爱,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与爱。沟通,不仅仅是和别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和自己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很多时候,这来源于内心的恐惧。

  异化的沟通方式,包括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2.2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克里斯那穆提

  “你太大方了。”这是一个明显的评论。我们说话时常常只有评论,而忽略了引出评论的事实。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前半句是观察到的事实,后半句是评论。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不容易,我发现,凡是带有形容词或副词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评论。观察的句子,则是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

  比如“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和“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一球未进。”

  2.3区分感受和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一个想法。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这是感受。

  表达感受的词,实际上很有限,作者建议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比如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感动、满足、放松、温暖等。

  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害怕、焦虑、沮丧、悲伤、厌烦、不满、孤独、惭愧、遗憾等。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表达感受,让对方感到真诚,降低敌对的心态,让沟通更容易、更顺畅。

  2.4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一是责备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

  2.5请求越具体越好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区分请求与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不要试图通过非暴力沟通改变别人,也许,能改变他人对我们的态度,但是改变不了他们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别人并不容易,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带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2.7用非暴力沟通与自己对话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把“不得不”,替换成“我选择……是因为……”,这样我们会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2.8如何表达感激

  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沟通中总出现问题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传递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传达的很准确,实际上对方一头雾水。

  所以,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引导对方传递准确的信息,自我表达准确的信息(包括交流、表达愤怒、表达感激等)。

  3.对写作的启发

  周日花了3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本书,十分顺畅,收获满满。这要感谢作者写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呢?

  3.1干货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研究透彻,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可以帮我们提升认识,改变错误的沟通习惯,进而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为心理学家和多年心理咨询师,拥有大量的亲身经历。干货配上汤,口感才更佳。还发现一点,几乎所有例子,都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情从坏变好,满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读起来特别痛快。

  3.3练习题。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练习题,并予以解答。充分与读者产生互动,让读者有了参与感,也对知识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有本章知识点的总结,方便读者回忆知识点,也为速读的人提供方便。

  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真遗憾没有早点读到。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

  因年底工作比较忙碌,心情有时候比较浮躁,对孩子和老公就难免带着情绪和不满,加上孩子最近放假在家,总是想着玩,不想做作业,我就着急了,对他态度就有点不好。

  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就缠着我玩,我比较累不想和他玩,就跟他说:“我不想玩,你去写作业吧,别老想着玩!我还做饭呢。”他不高兴了,回到自己卧室大声的喊叫,还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我一看就急了,对他大声训斥,他更来劲了,把橡皮扔到我的'餐桌上,把铅笔扔到地上。我本想冲到他的房间对他大吼大叫,但是我猛然感到我错了。我需要冷静,就当没有看见他的演出,自己到厨房里去做饭了。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做好饭,我叫他:“吃饭了,快去洗手吧。”我一看地上和餐桌上的铅笔、橡皮不知道啥时候已经都捡起来了。我们坐下来吃饭,他对我说:“妈妈,我不应该对你嚷嚷,我不对。”我点点头,表扬他:“嗯,知道自己错了,很不容易,妈妈允许你有自己的脾气和发态度,但是不能伤害别的东西,可以去扔自己卧室里的枕头。”孩子说:“嗯,我知道,妈妈说过很多次了。”

  我很高兴没有把事态扩大化,没有更深的伤害到孩子,让他发泄了脾气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表现不完美时的感受和行为(what)

  当我们表现得不完美,一般习惯自责,如对自己说,『笨蛋』,『这种蠢事你也干得出』,『你总是将事情搞得一团糟』。严重的,会陷入自我憎恨当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我们通常试图改变自己,变得更加友善和体贴。但是一旦对方意识到我们行为出自羞愧或内疚,而不是爱,他们并不会更加欣赏这些行为。

  有哪些词语体现了羞愧、自责?如,『应该』,『必须』,『真的』。

  为什么会自责?(why)

  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其实也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为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感受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责呢?(how)

  如果发现痛骂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马上可以问自己,『我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呢』。

  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我们的身心状态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我们试图理解自己的所做所为,『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声,发现心灵深处的需要。此时,我们会宽恕自己。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

  爱惜自己的关键是,同时包容两个不同的我,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现在的)以及采取那种行为的我(过去的)。

  自我宽恕其实为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了条件。

  作者举了一个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为此事不断训斥自己。后来明白了,为什么会责备自己粗心,是因为有照顾好自己的强烈渴望,那么在匆忙回应他人的请求时,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时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而随手把笔放入口袋,是因为很看重回应他人的请求。由于这些考虑,态度就变好了。

  如何面对那些觉得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举了个例子,『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原来他认为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后来他发现很欣赏孩子从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有离家很近的学校,但是现在孩子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价值观。因为他理解了,之所以选择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是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动机不好

  为了钱,为了得到赞同,不想感到羞愧,为了避免内疚,为了履行职责……。

  其中针对『为了得到赞同』这个动机的评论另我印象深刻。受社会的影响,我们渴望得到奖励,希望得到人们的微笑,听到一点鼓励。为了讨人喜欢,努力迎合他人;为了避免招人厌恶,不做那些不受人欢迎的事。

  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费尽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他们的感激其实也是在给我们确认。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4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本书,感觉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还有有许多有待加深的地方。

  这里就简单地写下自己看完本书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吧。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以充满爱的方式去和他人沟通,加强联系。这其中离不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其中有几个部分对我个人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是在沟通的时候要更多地关注自己以及他人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经意间所带来的语言的.暴力:二是注重倾听的力量。很多时候,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判断等,但是也许他人需要的仅仅只是得到充分的倾听,得到来自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三是要更多地关注自身。当我们表现不够完美时,我们往往会陷入自责和内疚当中而忽略了对自己的爱。另外,如果我们只是出于内疚、羞愧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效果通常比不上我们发自心底的出于对自己的爱,出于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的去做的事情。转变对自己评价的方式,让生命之花绽放。

  最后,非暴力沟通自己想要做到完全地理解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融会贯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如本书结尾所说的,值得做的事情哪怕做的不好也是值得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5

  《非暴力沟通》第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这一章节,给我的思考比较多。尤其对“惩罚”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认识。

  惩罚有多种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阐述了体罚、指责和否定。先聊聊“体罚”。对于体罚,我相信许多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会认为体罚是需要的.,它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帮助他避免伤害。而有些人却十分反对体罚,认为通过体罚孩子,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武力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先来想想看,体罚有时候是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吗?有时候通过体罚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事,孩子当下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当我们在运用体罚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并产生效果时,我们是否也在侧面告诉孩子,暴力有时候也可以用来解决冲突?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说到惩罚的局限性,书中的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到我们。其中的第二个问题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这个问题的思考,又回到了我们刚讨论的内容,当我们惩罚孩子,孩子去做我们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大部分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才去做的。

  这也不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6

  最近着重看心灵类的书籍,是因为看到了内心的问题。这本书教会我很重要的东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周六,健身房的跑步机带着小电视,里面正在播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现深达两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儿岛的水灾和上百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去医院、体育馆等避难。地球在发脾气,还不知道会有多少地域会出现这样的天灾,或许也是一种人祸。心情也跟着沉了起来,还有多少人正在承受着这些痛苦,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我甚至觉得自己能活泼的长大也是一种幸运。

  偶尔看到有些人嫌弃或者恶意的眼神,他们把内心的暴戾变成暴力,隔着两米开外都可以感觉到那熊熊燃烧之火。

  有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糟糕,觉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别人的笑声都能让我生闷气,仿佛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们是揍了我吗,还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没有,我才意识到原因在于我自己。有很多人对社会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失败,他们无法忍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是又必须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们天生具备推卸责任的能力,毕竟没什么比把一切推给别人更容易了。前一阵川崎发生的锁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败的一个人策划了这起惨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败而且懦弱的人,才会选择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

  非暴力沟通让我着重关注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来自内心,找到抚平情绪的源头。

  先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听到别人的声音。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7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

  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他人主动表达自己。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换一个环境。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倾听帮助人们治愈心灵的创伤。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

  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来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

  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8

  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9

  前言:8月新起点,本想要洗心革面潜心学术,到了自习室坐定,目光所及,看到这本《非暴力沟通》。再度偏离初衷,花了数小时读完本书。内容不见得多么精深,方法论色彩也没有很浓厚,但看完之后结合生活实际反观自我,多少习得些沟通技巧。这里摘录部分内容,如果能产生一丢丢的积极影响,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关于评价和比较: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直接说出我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归咎或指责他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批判,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而评论是主观的价值判断。将二者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现代社会,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世界不匹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非暴力沟通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而是主张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感中进行观察,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区分看法和感受:

  看法是对事物作出的`价值评判,感受则是内心的情绪起伏变化。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示弱及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提出具体的请求:

  抽象的词汇无助于认识自我,我们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社会文化的设定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然而,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需要,别人也不可能会。直接地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在沟通中,明确谈话的目的,明确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表达感受。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需求表达的越具体越清楚,我们越有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应该表达感激;当对方不愿反馈,我们应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参加集体讨论时,一定要明确地说清楚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反馈,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树立明确的标杆,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讨论。

  充分表达愤怒:

  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在于我们对他人的评判与指责。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充分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对他人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清楚表达自身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学会倾听:

  不带任何成见地去感受变化,全身心去倾听。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他会觉得很惬意。当对方得到充分聆听,气氛将变得轻松,他会停止谈话。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倾听别人时:1.体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我们要为他人负责,要使他人快乐)-“面目可憎”(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贵)-生活的主人(为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感受负全责)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0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除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观察?评论?从没思考过这两者的区别。更没想过若将二者混为一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大部分人的习惯对话是从评论开始的,“你不怎么愿意配合我的工作”、“你总是很忙,都没陪过我”、“我看到你很不爱干净”、“你太粗心大意了”等等。你看,我所列举的这些是不是我们日常中开口即来的话?我们习惯于这样的'表达方式,看到令自己满意的或不满的事,都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往往是带有评论性的语言。

  看了本章内容,开始反思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太习惯于用某些负面或正面的词语给人贴标签了。而这些标签,往往错失了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泰国短片《妈妈!先别急的骂孩子》,广告中的妈妈去接孩子放学,见到自己的孩子浑身脏兮兮的。

  视频中的大部分妈妈首先的反应是表现了自己的不愉快,而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后,才发现孩子弄得脏兮兮是因为帮助了别人,这才发现自己孩子身上有着非常宝贵的善心。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

  一、《重获生活的热情》

  倾听内心的声音,解决内心的冲突。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觉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无所适从,沮丧意味着我们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苛责别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逐渐平和。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行动,我们将重获生活的热情,原来激起对生活的热爱这么简单。只要扪心自问,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积极行动起来。

  所以,别人说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样子不重要;所以,谁对谁错不重要。关键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样?我自己内心的需求什么?我要变成什么样子?明了了这些问题,我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去行动,行动起来,我们就有了生活的热情。

  二、《表达感激》表达感激的方式:

  A、对方做了什么事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C、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表达感谢我们往往说:“谢谢,太感谢了!”、“真是太感谢了!”如果我们听到别人口中说出:“谢谢你,你这么忙还把我送回家,让我及时看到了孩子,没再为孩子担心,太感谢你了!”这样的感谢和一句“太感谢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600字.jpg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8-22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3-0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4-30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9-22

沟通初三作文04-09

沟通记叙文11-06

沟通工作总结04-26

关于沟通的议论文08-06

关于沟通话题的作文11-03

和父母沟通的话题作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