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
弹指间已经当了五年的班主任了,在这五年的时间里,班主任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当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很多班主任管理经验,同时也越来越喜欢当班主任。非常感谢学校让我参与石碣镇第一期班主任跟岗学习,在这个团体中,拥有一群对这个职业热忱、经验丰富的同行们。为了让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实践与理论都能并存,利用寒假的假期,认真阅读了王晓春老师撰写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阅读后,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在书中,王老师并没有以炫耀的形式赞美自己班主任工作的成功,而是以一种与谈话式的方式与读者谈心、交流、反思,当中的案例书写详细,解决措施也是相当高效详尽,是一本值得回味、细品的好著作。在书中,其中有几个观点让我回味无穷。
一、教育型管理者
1、怎样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一要干净利落,速战速决。二要防止顶牛。三要使大部分同学切实受到教育。
课堂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先稳面,后抓点。
2、早恋问题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不但要防止学生早恋,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帮学生学会交往的艺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便将来他们谈恋爱的时候有所准备,而不至于束手无策。为什么呢?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一生幸福。
3、教育型管理和单纯的管理的区别
前者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为学生着想,后者几乎都是自我中心者,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业绩。所以,我们看一个班主任的真正水平,往往要看他们如何对待“非评比”一类的问题。
班主任首先是一个光荣的教育者,其次是管理者,管理为教育服务的。
二、 定规矩
1、第一个问题是规矩在合法性问题。
2、教师中最迫切地要求权力在的人往往是最不善于使用权力的人。
3、不可以拿班规体现班主任的个人意志。
三、 评比
1、师生的人性正在评比的压力下流。师生的创造性正在评比的压力下流失。
厌学与评比呈正相关。评比不减,厌学必增。
2、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应该靠个案诊疗。
3、对班主任来说,只有班中一半左右同学尚未做到在事情,才可以用小组竞赛和评比的办法刺激学生去做。
四、 批评
1、批评的作用:一是改变他的外部行动,二是改变他的想法。(后者根本目的)
2、班主任批评过多的原因:一是不明白批评的根本目的,二是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三是缺乏自我批评精神。四是方法只有批评。
3、如果你手里中人一把锤子,你就会把一切变成钉子。
4、批评在方法:一是相当多的批评可以变为提醒。二是把批评变为理解。三是批评甚至可以变为表扬。
五、纪律
1、纪律是一把双刃剑,过于严格的纪律分妨碍学生成长。
2、抓两头属于管理,抓中间,更富于引导色彩。
3、有体验才有自愿,有自愿才有自觉。因为游戏规则是在游戏中形成。
4、“造成教育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际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在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苏===基
5、硬纪律 软纪律
6、因为纪律本身生产不了多少东西,迷信纪律是不懂教育的表现。
六、 教育与管理
(1)管什么
1、不为:
班主任边界之外的事情,可以不为。普通同学能做的事情,小组长可以不为,小组长能做的事情,班干部可以不为估计会做无用功的,则不为。芝麻事件,可以不为。情况不明,暂时不为。个别事情处理起来会影响大局,暂时不为。没作好准备“不为”像节能,节水一样节约语言,省下时间来用于思考。
(2)谁来管
1、小组长在纪律方面要做的只是提醒,班委在纪律方面要做的一般只是“规劝 ”
2、考虑建立“小法官”。公正、无私
3、建立“智囊团”,点子最多,给班主任当参谋。
4、保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事先准备好的补救措施。
5、班干部服务:不要拿小干部当“国家干部”、当亲信、不要期望值太高、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轻易用“招安”法、不要轻易撤换小干部
(3)怎么管
1、管理需要智慧
2、管理要以人为本
3、管理要准备多种方案
4、管理离不开妥协
5、遇事要探究原因、分类解决
6、增强管理的艺术
人有思想才有魅力,班主任更是如此。我们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我们身兼数职,我们任劳任怨,但是在不断的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中,炼就一个优秀、智慧的我们。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2
作为一个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教训学生。这也是教师的一大弊病。教师强化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完全淡化了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从而导致了教师整体素质并不是很高。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令我感受很深。
王老师认为班主任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角色,有了怎样的定位,自然会有怎样的行动。他认为,班主任要扮演以下一些角色: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习者,平等对话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反思自己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最多的是管理者,家庭教育联系者,其他角色扮演得较少,特别是学习者的角色,没有意识,主要是态度问题,一直不想做班主任,而且觉得没什么意思,读这本书很大的一个感受是班主任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收获。
做班主任工作怎样给自己定位呢?我是一个管理者,但我希望我的管理当中有更多的教育的元素,我的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必须加强学习、勤于思考,把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把与学生的每一次对话与交流,班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作为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我努力通过平等对话,洞悉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情绪,成为学生信赖的、亲近的人。王老师在这一章的最后提到了角色转换和冲突的问题,扮演不同的角色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做法,应根据情境灵活处理,不要太僵化。比如,课堂上更主要是学习指导者角色,纪律问题能一笔带过的就一笔带过,不要大张旗鼓,影响教学。
其次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制定班规。有一位母亲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在大家讨论之前,班主任只要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即可。一是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二是若要让我们班成为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三是为了保证同学们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
看到第七章是问题学生诊疗。这一部分对于问题生的界定是:用常规的方法无法起到作用的学生,就叫做问题生,分为四类:行为习惯问题生、厌学型、品德问题生、心理障碍型、“好学生”型,认为一个学期不要太多,最多三个,并且不打无准备之战。重要是教师要以平等、研究、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对待。
最后,王老师的结语是: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他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引)的办法上来。(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兴奋是动力;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智慧是动力。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3
班主任也需要专业?班主任工作都有哪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可否借鉴?用心做和用力做、让我做和我要做之间究竟有多大区别?……带着这些疑惑,我打开了王晓春老师的这本著作《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有多少人,如我一般,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班级的管理者,可事实上班主任更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更是终生学习者。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我一直忙于的班级日常管理仅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班风的建设和对问题学生的诊疗是独立于班级日常管理之外,班主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扪心自问,我却从未把这两部分当成“正事儿”。
班主任既然是一项专业工作,那么做这项工作就需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前总说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可是这种艺术性的提法到很多人那里就变成了随意性,变成了肤浅性,成为拒绝深入学习的挡箭牌。王晓春老师告诉我们,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科学。因此,我们更应该带着科学的态度去深入研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锻造班主任工作本领。正如这本书封面上所说: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
“想想自己,面对自我”是我从此书中读到的另一种收获。太多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太无私,无私到总想着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长,以至于无私到太“忘我”,忘记了自己的成长、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收获。改变别人那么不易,我们却天天在做;改变自己,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中,我们却压根没有做。比这种没有做更可怕的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真的有一天,我们觉醒了,我们改变了自己,进而影响了别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到那时,“不费吹灰之力”的神奇,你会体会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从疲惫和焦虑中走出来,做一个明哲的班主任吧。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4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总会碰到各种问题,我也时常在想:怎样做班主任?怎样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这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结合了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以小见大,谈了很多教育案例、理念和思路,让我受益匪浅。
一、学做“科学型班主任”
王老师认为班主任的类型有:“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家型”、“领袖型”、“导师型”、“科学家型”、“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班主任不好当,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让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埋怨没有用,牢骚也没有用,在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学会做一个专业班主任,以真正体会教师的幸福感和崇高感。
面对王老师提出的班主任的九种类型,我反思,我属于哪一种班主任呢?正像王老师说的:“我感觉中小学班主任普遍不知道我是谁。既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清楚自己的弱点,而且几乎没有照镜子的习惯,遇到挫折只会怨上怨下。”看看身边的班主任,也是盲目的工作,缺少思考,习惯性的把班级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的大事小情,往往班主任说了算,小学的“班妈”型的居多。我们只有真正认清自己,才能改变既定的思维模式,才能向“科学家”型班主任转变。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后,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班主任工作上的不足,希望自己今后能努力朝“科学家型”的班主任去转变,这样才能让我的工作有所发展。
二、重新定位班主任角色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班主任要扮演以下一些角色: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习者、平等对话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反思自己以前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最多的是管理者、家庭教育联系者,而其他角色扮演得较少。今后,在充当管理者的同时,我会更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做一个更加专业的班主任,我会和学生平等对话,洞悉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情绪,成为学生信赖的、亲近的人。
三、理解"师爱”的丰富内涵
王老师在书中,对“师爱”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师爱其实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师爱应该是理智的,温和的.,广博的,无私的。”他说:我们需要师爱,但并不是那种盲目泛滥的爱,而应该是科学有节制、有方法、有策略的爱。做好一个班主任,仅仅具备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多的智,爱而有度,爱而有法。王老师还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爱是情绪化的,私人化的,功利化的。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睛看待师爱。”王老师的这个观点,让我重新理解了“师爱”的丰富内涵。让我知道了做一个专业的、快乐明哲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总之,王老师的这一本《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的书,有专业、扎实的理论指导,有经典的教育案例,是一本很值得我们班主任细细品读的好书。一直对班主任工作持排斥态度,一直以为班主任工作不需要太强的专业知识。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感叹自己肤浅无知。所以,我决定告别以往的懒惰、懈怠、缺少思考的日子,学会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5
第一次读“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使我感慨万千。我想:班主任不好当,要当好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管理好班级,教育好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良好的班风
这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必须抓好班容班貌建设、班风学风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等等。在这众多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则处于中心的地位。一个班级,如果班风学风端正,全班同学能够做到争分夺秒,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互帮互学,使同学之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性互动局面,那么,班级的正气必然上升,凝聚力也会得以增强,学科教学质量会随之提高。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始终抓住班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2、处理好日常班务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时间保证。作为班主任,在新接任一个班级以后,了解班级情况要有个过程,建设一支班干部队伍要有个过程,各类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有个过程,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班风的形成要有个过程。作为一名学生,由思想意识的提高到品德行为的`改变要在个过程,即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是一个道德实践的过程。总之是过程而不是某个阶段。因此,日常的德育管理要持之以恒,决不可指望一蹴而就。
3、批评表扬对事不对人
这是抓好班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树立班主任威信的必备条件。一个班主任能否取得大家的信赖、爱戴,除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学科教学能力、师德修养等因素之外,还取决于一个看似细小,实质重大的因素,即在学生取得成就或犯了错误以后所进行的表扬批评,是否做到客观、公正、公平。要做到对优等生不偏爱,对班干部不偏袒,对劣等生不歧视,对经常犯错的学生不讽刺、挖苦。班干部犯错误,一样受到批评教育,只有这样,自己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会使全体学生听其、信其道,言听计从,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才能得到同学的拥护。
4、培养好得力助手
有了好干部,班主任可以放手管理一切,放心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同时班主任自身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专研教学方面的事。
总之,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6
作为一名老师,即使没有学生那样的假期作业,闲暇时间读读书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 王老师质朴的笔法和深邃的思考使我感慨万千,现在合起书本,心情也久久无法平静。或许同样都是一名班主任,王老师书中谈到的问题,也曾使我焦头烂额、手足无措,但我却没有进一步去思索问题的缘由,在奉行管理出效益的人眼里,班主任是中国最小的“行政首脑”.而这恰恰是王晓春老师告诉我及许多人的一个认识误区。班主任的工作是教育而非管理,管理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已。而反思自己,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却一直以一名管理者自居,缺乏对教育的思考。读完书本我才意识到要当好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是需要思考的,需要不断的总结问题、汲取经验。这也正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要的工作素养。
结合自己近年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实践和《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带给我的启迪,我认为一名“专业的”班主任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思考:
首先,是对良好学习氛围的建立。正如王老师书中提及,树立良好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关键。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必须抓好班风学风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等等。在这众多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则处于中心的地位。一个班级,如果班风学风端正,全班同学能够做到争分夺秒,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那么,班级的正气必然上升,凝聚力也会得以增强。()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始终抓住班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对于日常班务这些平常可能忽视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恰恰不能懈怠。处理好日常班务是抓好班风建设的时间保证。
其次,教育要注重过程,不能偏重结果、急于求成。班主任在新接任一个班级以后,了解班级情况要有个过程,建设一支班干部队伍要有个过程,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班风的形成要有个过程。作为一名学生,由思想意识的提高到品德行为的改变也需要这个过程。因此,日常的德育管理要持之以恒,决不可指望一蹴而就。
第三,学会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注重方式和技巧。就拿我们经常采取的教育方式表扬和惩罚来说,现在的教育理念似乎都在宣扬表扬的好处。但是表扬不能盲目,要发自内心地看到学生的优点,但难的就是要不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常常想表扬班里一个特别调皮而且不受其他学生喜欢的让我头疼“问题生”,却一直苦恼没有找到他的闪光点。王晓春老师也说到,他会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特别关注他,而当学生安静下来时就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生身上了,于是,他总是看不到那个学生安静的时候。这个案例也给了我提示,表扬和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得多用心观察,时时刻刻关注到那个孩子的表现,下意识地去看看他是不是有所进步,即使他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有目的地观察一个学生,不要被突发的事情牵着走,要感觉学生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这才是一个专业的管理者。
第四,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尊重学生。必要的批评永远不会废止,但把它减到最少。具体可以采用记录对学生的批评事件,分析其中有几个可以转换为提醒、分析、理解、表扬等方式,惩罚手段也可以一一写在纸上,加以分类然后进行评估,这样一来工作的实效性可以大大提高。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请大家做这样的教师:“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我相信我们会从”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中走出来,快乐生活每一天。班主任读后感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读后感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做一名聪明的班主任读后感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7
今年暑假有幸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这是一本对所有班主任都有实际意义的好书,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空洞的理论,更多的是实际的教育案例,加上作者理性的分析。本书讲出了很多我迷惑和未知的看法,看完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在“专业”班主任的路上更近了一步。
本书共有七章,从前言“您喜欢做班主任吗?”到结束语“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粗略地翻看一遍。主要包括“班主任的角色要求、影响学生的手段、班主任的类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等内容。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是王老师写这本书的宗旨。
王晓春老师的这本《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里面有很多经验和方法值得我慢慢学习,细细研究。我觉得我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这个暑假初次读完这本书,我的最大的两个收获,一是心态的变化;二是要多读书,多交流。
一、心态的变化:知之-好之-乐之
班主任工作是纷繁复杂的,若再责任心太强,边界意识模糊,再加上我们无力改变的体制,很多时候会感觉很累,无奈。但我们已经选择了从事这项工作,这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那就要“想想自己,面对自我”。干一行,爱一行,要想成为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在书中,王老师说道“青年人千万不要目光短浅,年轻时不付出点儿辛苦,不学点儿真本领,永远是氢气球。所以,他常常劝青年教师们都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没有这样的锻炼,就有可能终身是教育的外行。有了这样的锻炼,以后即使做行政工作、总务工作、团员工作,也都不隔膜。”
作为教师,我们常给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这句话也可以送给我们自己,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知之到乐之,中间必须经过一个好之阶段,如果没有好之,则不但不可能达到乐之的境界,就连知之也保证不了质量。一个人不喜欢的事情,他不会有很多知之的冲动,知道一些就行了,浅尝辄止。所以我们做班主任要乐知才能做好。
二、多读书,多交流。读书,就是与智者对话。
教师教书时间越长,思维越僵化,头脑越简单。如何避免这种精神退化呢?一定要读书,一定要不断寻找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和他们交流,以砥砺自己的头脑,保持自己的思维的.活力。其实读书就是与智者对话,要读一点比较难懂的书。王老师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人除了完成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能抽出多少时间来供自己学习,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是啊,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长流水就要不断持续学习。教师如果没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好好学习,这样的要求就是苍白的,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教师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充电,改变一桶水的现状,保持源头的活水长流不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更新知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孟子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宽厚扎实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和教导学生。同时,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也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多种兴趣爱好,才容易找到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就慢慢改变。当我们改变了自己,潜移默化也会影响学生,我们班主任工作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愿我们能从疲惫和焦虑中走出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8
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曾几何时,对于教育是那么的自信,甚至相信只要充满爱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可是初出茅庐,刚上讲台的我们并不是一帆风顺,特别是当班主任的时候,处理问题学生,处理后进生时,他们的不屑一顾,他们的调皮捣蛋,他们的无可救药,把曾经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一点点磨平,一时迷失了方向。直到看了这本书,才让我重新点燃了教育的希望。
他和别的教育专著不同,作者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教育成果,而是以谈话的方式和读者交流教育心得,每一次谈话后,都有一个思考题,就像学习完以后要反思一样。我很喜欢这个环节,因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迸发出一些智慧的火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育的睿智也提升了。这种写作模式和作者所要倡导的平等教育的模式是一致的。而且每一个主题都有案例分析,很实在。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做一个教育型的管理者
很多人认为,年轻老师的职责就是搞好专业,上好课,其实不然,现在的学生已不是当年的学生,乖巧、敬畏老师,他们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叛逆,敢在课堂上公开与你对峙,如果没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也许他们不会让你安稳的上完一节课。所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充斥学校的并不是教育,而是管理。管理强调行政,强调任务化;而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有人情味的,它不受什么条例和准则的局限,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管理和惩罚学生,而是教育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但是教育是慢功,是随着学生的发展才显现出来的,而管理是急活,是要立竿见影,见效果的,所以教育型的管理者比做一个管理者要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历练管理的技巧,又要注意与教育的结合。
二、转变教育角色
很多老师认为现在的老师很难当,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老师没有当年那么高的威信了。因为教育普及以后“中学生遍地都是,大学生如过江之鲫,博士都不属于“稀有动物”了,“再加上各种广播电视学校、业余学校和补习班的出现,已打破了正规学校对知识的垄断,物以稀为贵,人亦如此,教师自然也就不威严了。我们不再是学生崇拜的“百科全书”和简单的“教书匠”,学生从媒体上获得的大量知识,有些老师甚至都不知道,“知识倒挂”的局面时有发生。所以我们要转变教育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会使我们少很多麻烦,也能走进90后的孩子们。同时设计多种情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从长远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一生幸福!
三、教育需要智慧
读王晓春老师的书有一种疑惑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也当过班主任,书中的案例也在自己的班中发生过,如厌学的后进生,有网瘾的学生,谈恋爱的学生等,当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总是很棘手,但是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案例分析后,让我豁然开朗。读完整本书后,我明白了专家和普通老师的区别就在于教育的`智慧,所以他们总能把烦恼化解,而作为年轻老师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教育的智慧,好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智者。如刘培生老师就是一位,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睿智,他总能快乐的生活在繁琐的工作中,身兼数职,而依然能够做到有条不紊,还能细致入微的照顾下属。和刘老师同事是一种享受,做刘老师的徒弟是一种幸福。记得一次观摩他们班的班会——“谈责任”,主题的确定源于讲台上的粉笔灰,在很多老师眼里这件事再小不过,但我们也有很多老师深受其害。可刘老师却能从这件小事中看出学生的责任心,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让大家意识到责任的重大。整个班会没有训斥、批评或制定条例,只是强调做好扫地、擦黑板这些小事也是一种责任,从此他们班的讲台总是一尘不染。
还有何海霞老师,从她温文尔雅的气质中,就散发着一种睿智。记得一次任课老师会上,她提到在一次听数学课中,她发现数学的板演法很好,条理清晰,并能展现出解题思路,就把它运用到来了历史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展示了老师的解题思路,给学生很多的学法指导。这让我感触颇深,看来学科之间的教法是相通的,就看你有没有发现智慧的眼睛。也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智慧源于对生活的细心品味,做一个有心人,我们也能成为智者。借用章凡校长的话:“走进学生才会有趣,融入团队才会有味,研究问题才会有为,取得成绩才会有位。”
四、教育需要热忱
现在的教育充斥着一种病态和麻木,职业倦怠、责任弥散,成为描述教师的新名词,而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教师教育激情的流失。这一方面来自于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教育本身的性质。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书中的故事:
琼斯先生在一家公司里干了十五年,从未被提升。后来,调来一个小伙子,刚干了一年就被提升了。琼斯先生无法咽下这口气,去找经理质问。经理说:“可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
经理的话很发人深省。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重复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小学科,一个人教八个班,一节课要重复八遍。说真的,上到第八遍的时候我都想吐了,既没什么技术性也没什么创造性,真的很无味。所以教书教多了出现职业倦怠也不足为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改变心态,苦中取乐,否侧就成了故事中的琼斯先生,教了几十年书也没有进展,生活反而更枯燥无味。
而关于热忱,我想陈翠英老师最有发言权,因为她给我们的印象就是热情豪放,激情四射。一直以来担任艺术班的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不容乐观,教过艺术班的老师到了文化班,再调皮的学生都很可爱。所以也有看到她气愤懊恼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她给人一种很精神的感觉。表面上,她大大咧咧、粗心大意,其实对于教育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从尖锐的视角看待教育现状,同时又能理性的思考,始终使自己保持着一颗热忱的心,看她的文章让人热血沸腾,和她交谈使人精神百倍。也许这就是她激情四射的源泉吧!看来开朗是可以保年轻的,多愁善感是会催人老的。
我想我们就需要这样的心态。虽然教学的内容是重复的,但学生变了,如果每次重复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变一点点,日积月累,这就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所以重复的工作也可以做得有滋有味,简单的工作也可以发现新意。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请大家做这样的教师:“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我相信我们会从“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中走出来,快乐生活每一天。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9
几乎可以说从一翻开序言就已经被作者真诚客观的分析深深吸引,里面谈到很多教师或者班主任已然麻木的问题,并且很诚恳地一针见血,把问题的根源拔出来放在你面前,让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反驳背后的真实想法实际上就是作者的观点,只不过自己没有来得及细想就被其他同事的态度即所谓的经验快速地同化,年纪轻轻已经变得麻木。它把班主任当作一个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业化更强、也更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职业,很多观点都是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有时候很难做、很不愿意做……
这是一本对所有班主任都有实际意义的`好书,没有高高再上的说教,空洞的理论。更多的是实际的教育案例,加上作者理性的分析。 他讲出了很多我迷惑和未知的看法,看得我有点坐不住了。 说到教师作为“学习者”角色,他说“教师这种职业对人最大的害处之一,是使他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沦为一句虚伪的谦辞。” 说到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说服”,他提醒“许多班主任对说服期望值过高,看不到说服的局限性,他们竟然以为:我一‘说’,你就应该‘服’,既然我说得对,你为什么不听?不听就生气。”他还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名言教育了我们,而是我们选择了名言。” 说到教师的爱心,他认为“关键不是教师有没有‘真心’,而是有没有教育智慧。”我反思自己对待学生,清楚自己的科学性不够,也就是教育智慧还是不足啊! 说到教师工作的边界,他批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论调,因为“教师工作是有边界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包者”。所以,老师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也不要太把自己不当回事……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0
经常有人问我;你喜欢做班主任吗?我的一笑代表了肯定回答。自从9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担任了18年的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的工作深有体会。班主任是学校里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而现实中我们通常被日常的琐碎的事弄的忙忙碌碌、被动招架、甚至焦头烂额。本学期里有幸读到《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感触颇深: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
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本书竭力介绍和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手段迫使孩子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手段诱使学生走成人设定的道路,这两种办法都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帮孩子则不然,它是先搞清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他实现自我。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两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帮孩子则不然。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当然“帮”也需要“管”和“哄”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美国商人去亚洲某部落订购草垫,定得多反而提价,因为单一的重复动作将使人很厌烦;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
想起自己刚毕业做老师不久,当时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年轻力盛的“孩子王”。我班有一个很顽皮、且较自信、执拗的八岁男孩子,成绩较好,但上课比较好动,喜欢自说自话,而且碰到老师批评他,他总是一副很不高兴、不服气的样子。起初我以为是欺负我这个刚上班的小老师,没想到其他老师的课也是一个样。观察了他一段日子,我觉得他应该是个不错的孩子,他很喜欢运动,爱跑步,还参加校外运动队训练,我应该找个机会好好找他谈谈,帮助他改一改目前的状态。正好有一次活动课,我正和一群孩子在玩耍,他突然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想跟你来比赛跑步。”“好呀,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我没想到他主动向我挑战,我感觉机会来了。“如果今天跑步比赛我赢了,那以后你得听我的,行吗?”他想了想,豪爽地一口答应了我。结果大家可想而知,我当然是跑赢了他,这下轮到我发话了:“你的跑步技术不错啊,老师今天赢你也是因为我比你大,不是一个等级嘛!我很佩服你的勇气,我相信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过输了还是要遵守我们的约定啊!”他起初还有一点失望,皱着眉头,听了我的一番话,他渐渐笑了,当得知我要他改去上课随便的态度时,更显出了不好意思的羞涩,答应我一定改,我们顿时握紧了彼此的手做约定的动作相视而笑。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好几年,但我不时会想起来,如果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始终采用批评加灌输,那得到的成效可能是甚微的。我们要擅用个人的魅力和威信,让学生真正钦佩,并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反思,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技能。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自从真正做上主任后,我发现当班主任不但光荣,而且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你每天可能面对的是相同的学生,可是会发生不同的事情,看你如何去处理得当,如何去创造性的发挥你的特长,你的专业技能,在不断的创造中获得快乐。
我想说:我喜欢做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1
近期读了一本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书中写道:教育有三种形式:管孩子、哄孩子和帮孩子。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的手段使学生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各种手段使学生走向成人设定的道路,而帮孩子则是先搞清楚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助他实现自我。前两点都是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而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真正动起来的是学生本身。
想想从初一到初三的三年,也正好走的.是这三种形式,初中一年级,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况且年龄都在12岁左右,对于这些还带着稚气的刚离开爸爸妈妈的小孩子,班主任就要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哄着孩子学会独立,学会与人相处,进而适应住校,适应集体生活;
初中二年级大家知道都是最难管的时期,学生经过一年的生活,适应了学校,认识了同学,身高和心理也经过一年的成长逐渐的有儿童向青少年转变,外加没有升学的压力,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这时班主任的哄已经不起作用,只能一个字“管”,用制度、用班规使学生能坐住;
进入初中三年级,也是最关键的毕业班,由于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干嘛,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指引,帮着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2
暑假期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令我感触极深。
以前,我只知道很多教师不喜欢做班主任,缘由是太辛苦,很累。现在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后,我才发现自己对班主任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有一些老师是喜欢当班主任的,因为他们即使在夹缝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专业的人。我们离做个专业班主任相差甚远啊!
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的这本书,涉及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班主任的角色要求,班主任影响学生的手段,班主任的类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涉及面非常广。王老师特别强调班主任工作要讲究艺术,更要讲究科学,他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通过班主任以及普通老师在工作中常遇到的案例进行细致地分析,探究事情的根源,提出更有效的方法,可以说对我们所有一线老师都是很好的参考价值。读完整本书,我对班主任角色要求有较深的体会:
1、做一名专业班主任首先是一名教育型的管理者。
教育型的管理者这个角色,是从教育与管理的关系这一角度切入的。我们得承认,对于学生来说,班主任首先是一个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班主任工作躲不开行政色彩。 “领导”强调的是把握方向和指挥,“组织”强调的是安排和凝聚,“管理”则包含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职能,所以我认为,“管理者”一词更能概括一线班主任的工作特点,班主任应该是管理者。但必须强调的是,班主任并非一般的管理者,他首先是一个教育者。他的工作对象不是成年人,而是少年儿童;他的任务不是短期的,而是长远的(百年树人);他的工作环境不是社会,而是一个“准社会”。这些特点决定了班主任的“管理”与工厂、军队、公司、机关等不同。班主任当然可以借鉴机关、企业的一些管理经验,但班主任不是处长、局长、连排长,不是经理、董事长,绝不可以照搬他们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是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和学校不同。在公司里,迟到可以罚款,而在学校这样做就很可笑;公司招聘员工,考试不合格就不要你,从此和你没有任何瓜葛,学校里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考得多么差,你也不能赶他走,你还得耐心帮助他,因为你是教育者。我们班主任常常轻视管理,以为管理不过是“哄孩子”、当“孩子王”而已,他们不把管理看成一门学问,就容易把班搞乱,甚至连正常的教学活动都无法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能力比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还重要。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差,他有十分的知识也许只能教给学生三分,另一位老师管理能力强,有七分的知识能教给学生五分,从教学效果上看,后者可能比前者好。今后,我们在处理偶发事件时,一要干净利落,速战速决,二要防止顶牛,三要使大部分同学切实受到教育,这才是教育型的管理和领导。
2、做一名专业班主任应该是一名学习指导者。
学习指导者,这个角色是从教育与教学的关系这一角度切入的。班主任很少有不任课的,所以班主任不但是教育型的管理者,而且是一个知识传播者,一个教书的人,不是单纯做管理工作的人。大学里有单纯做管理工作的老师,有的叫班级辅导员,中小学没有这种人。在中小学,教育和教学不分家,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特点。书中王教授给我们分析了为什么如今的班主任这么难当,为什么没有当年的威信了?原因之一是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被打破了。想当年,学生服老师,首先是服你的学科专业本领,你“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现在知识已经“进超市”了,哪里都能买得到,你作为知识传播者的重要性自然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维持自己在知识学习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维持威信,就必须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能再简单地当“知识的传播者”和“教书匠”,要成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这样才能重建自己的竞争优势。我们作为班主任,需要不断地增长本领,提高沟通能力和教学情境策划能力。传媒来势汹汹,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知识单向的传播,没有双向的交流。老师对学生不是画中人,是触手可及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我们善于设计多种情境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找到学习成功和自我实现的感觉,那么任何传媒都是无法和你竞争的。而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却不能混淆,我们往往企图以教育手段解决教学问题,用教学手段解决教育问题。两者是由密切的关系,但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扮演好管理者和学习知道这两种角色。王教授主张知识问题用知识手段解决,纪律问题用管理和教育手段来解决。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会时刻记住这句话,扮演好两种角色,不可以混为一谈。
3、做一名专业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
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是从师生关系角度来讲的。现在时代变了,老角色演不下去了,老调子唱下去没人听了。本来我们就和学生一样是普通人,何必端着架子生活呢?师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对双方都是一种解放。在纲领老师的“与热恋中学生的一次心灵对话中”案例中,纲领老师敬业,关心学生,发现问题敏锐,工作做得及时,态度也很诚恳,自觉地成为了学生的平等对话者,达到了心灵碰触的目的。纲领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原因是:
(1)老师对于学生的事情表示理解;
(2)给学生提醒,正确区别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不要因为爱而忽略人生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事情。
(3)给与鼓励,相信学生一定会处理得非常妥当。班主任真正进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记得前年我第一次接手别班班主任工作,学生在他们心里对老师产生一种排斥感,所以平时并不怎么喜欢和老师说心里话。一次,朱某某等三位同学深夜到外上网,这是件情节比较严重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我没有只是简单地批评,甚至训斥体罚,而要分析她们犯错误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一旦认识和改正错误,就要宽容,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励,这样做,容易加深学生与班主任的感情交融,取得事半功培的教育效果。要知心必须贴心,班主任要豁达大度,学会宽容,允许学生说错话,做错事;要给学生认识错误,弥补过失留有充分的余地;在学生需要的地方伸出援助的手。这样,学生才会对老师无话不谈,心悦诚服,把老师真正当作知心朋友。
4、做一名专业班主任应该是一名持续的学习者。
学习者是从教与学的关系角度切入的,这个角度长时间以来一直被我们忽略。“教师这种职业对人最大的害处之一,是使他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的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沦为一句谦辞。”王老师真是见地鲜明,一针见血。我们都有同感“怎么越教自己越来越像小学生,特别经常教低年级的老师。”知识不断在更新的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而我们老处于“非学习状态”,根本行不通!“非学习的状态”会让我们的面孔固定成了令人生厌的“教育脸”,使自己“机器化”,失去生机。在班主任的各种角色中,“学习者”是基础角色,是底色,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一个个拥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事情的发展有很多种预设,有很多可能,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电。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接受信息面广,再加上求知欲很强。这些都要求班主任必须象海绵吸水一样不断汲取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天天不间断地读,知识就会象“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班主任平时应多读书,多思考,对不懂的问题,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耻下问,向周围的同事求教,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一个人一生所具有的知识大多是靠自学积累起来的。现在许多教师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其实“一桶水”也不够用,应该有“活水源”。而这个“活水源”的获得,要靠自学能力。只要积累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源头。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应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这样我们的心会越来越充实,心态才会越来越轻松、坦然。
5、做一名专业班主任应该是一名心理工作者。
心理工作者这一角色,也是从师生关系角度切入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时分层次的,当低层次的需要(例如吃喝)有了保障的时候,高层次的需要(例如感情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会突出出来。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中小学生生活中封闭症、忧郁、神经性厌食、孤独症、神经衰弱等诸多突出的心理问题。为帮助学生具有充沛的精力、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并具有优良意志品质、健康的性格和人际关系,要求班主任必须像心理医生那样善于体察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也应像心理医生那样奉行“非指导性原则”。在跟学生谈心时班主任要摆脱“教育者”角色,深切关心地倾听,平等地交谈,为学生提供情绪、思想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分析,调动他们自身内在的力量自我疏导,自教、自律、自强。为此,班主任必须熟悉心理学、学生心理、德育心理、智育心理等知道,学会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心理障碍,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去年上半年,我们班的一个孩子父母离婚了,他被判给妈妈。爸爸走了,再也不回来了。眼看别的同学都有眼看别的同学都有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他却成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因此,他感到很自卑,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别人会问起他父母的情况。紧接着,他经常迟到、旷课,成绩也下降了。针对这一情况,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再不及时找这个孩子谈话,后果会很严重。于是我了解了具体情况,进行家访。平时上课多请这个孩子发言,刚开始,他有点拒绝,慢慢地,我以鼓励性的语言激励,配合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表扬。孩子开始恢复了自信心,我马上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我们都是一家人”,在全班师生的努力下,她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班主任良好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对于学生幼稚的心灵来说,是有益于身心发展的阳光雨露。在班主任带领下的课堂教学、班级风气,无不对学生心理发生巨大作用。因此,心理辅导,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6、做一名专业班主任应该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导者。
家庭教育指导者这个角色,是从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或者说家校关系切入的。
为什么现在的班主任要勉为其难地扮演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角色呢?原因很简单,班主任如果没有指导家庭教育的本领,工作就会遇到重重困难。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当今世界上许许多多包括儿童精神病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在内的儿童教育专家,他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测试盒试验。……除非父母同时再造,否则我认为多数这类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家庭教育正处于重要的转轨时期。我校是中职生,独生子女学生的家庭结构很容易带来个性问题,留守家庭的学生都带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化障碍,家庭富裕学生很容易腐蚀思想,造成畸形的消费观和幸福观。传媒发达和信息爆炸容易促使孩子畸形早熟,使他们见多识广,使他们注意力分散,无法认真学习;社会的开放和宽松使我们的学生个性彰显。家长们把这些“不合格品”送到学校,搞得班主任极其狼狈。很多学生没有学生样,任性、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究其原因,根子都在家庭。因此,班主任必须想办法真正变成家庭教育的内行,真正做到对家庭教育这门学问心中有数,脚下有跟,否则无法应对目前的社会状况。王教授对这一角色给我们提出了家庭教育个案指导方法:发现孩子问题——研究其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帮家长分析——给家长支招——结果反馈,继续指导。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必须以最虚心的态度工作,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摸索出一条正确的路。
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作为班主任不只是要明确班主任工作的意义职责、工作原则和方法。而应该把它作为一件有趣的事情,一门专业知识来学习从中学有所得,超越自我,从中得到真正的乐趣。也许现在说读了这本书就能让自己成为专业性的班主任,那是夸大其词了,但是有了这本书的引领,我们不断的努力学习研究,相信我们能做一名快乐明哲的班主任的!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3
不知不觉我已经做班主任半年了,要说成就也是有的,但更多的感受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累,班级的管理使我经常觉得不知所措,经常要处理许多很琐碎的事,连教育局里组织的教研活动或是听半天的课,心里都栓着一根弦,生怕我不在的时间里班里的捣蛋学生又生出什么事端。班级秩序要管,班级学生之间要培养集体荣誉感,上课纪律出现问题要处理,所有的事情使我感觉到当一名好的班主任真难,当一名好的班主任更是难上加难。
尽管自己付出的心血较多,但是半年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我所期待的结果。我带的班级成绩最差,班级纪律也是这几个班级里最乱的,让我觉得很无能为力。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许多的烦恼是自己不够专业所导致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在某些管理和教育方面给了我思考和借鉴。以下是我的感想以及对以后的工作的一些启示。
有一句话长期在教育界及社会中流传着,那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自我从做班主任起,我就经常用这句话用来鞭策自己。但是当我读了王晓春老师对这句话的理解后,我对这句话才有了全新的认识。王老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夸大了学校和老师的作用,遗传和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的工作是有边界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担者。而班主任不过是他的很多帮助者中的一个而已。
这本书里,王晓春老师告诉我们,为什么用我们的爱去教育孩子、感化孩子,可这些孩子仍然我行我素,没有办法转化他们,就是因为爱和教育并不是万能药。现在的社会,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过分夸大了,认为教师只要有爱就可以教好学生,其实不然。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去研究学生,研究他为什么不爱做作业,研究他为什么上课注意力总不能集中,研究他为什么总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甚至打架,只有找出问题的根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进步。新形势下班主任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班主任不在是班级内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与专制者,班主任应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是学习者、心理工作者,还应该是家庭教育指导者。
通过阅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结合我半年来当班主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我发现要想做一名好的班主任,首先是思想上转变。以往我总是觉得在校时间不够,班主任的工作耽误了我很多备课的时间。这首先就是一个态度上的问题。王春晓老师在书中讲到,不要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一个苦差使,不要认为它会限制自己专业发展。从事班主任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引导班风的方法等等。通过读这段时间的阅读,我好像没那么讨厌做班主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心中稍有些底了吧。确信,只有品尝到班主任的酸甜苦辣,才是一名教师。
其次是要科学地去做班主任。我们经常采取的教育方式表扬和惩罚,现在的教育理念似乎都在宣扬表扬的好处。但是表扬不能盲目,要发自内心地看到学生的优点。我常常想表扬班里一些特别调皮的让我头疼“问题生”,却一直苦恼没有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事会突然表扬一下某个学生,这样其实学生也很排斥,认为老师不真诚,其他学生看到我表扬他后也会很不服气,凭什么他没有做任何事情没有任何进步却得到了表扬,久而久之我的表扬在班级内缺乏威信与认同。所以表扬和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得多用心观察,时时刻刻关注到那个孩子的表现,下意识地去看看他是不是有所进步,即使他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有目的地观察一个学生,不要被突发的事情牵着走,要感觉学生都在你的掌握之中,这才是一个专业的管理者。
如前所述,我所带的班级纪律最乱,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说白了就是班风差,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因此,我着力阅读了第五章----班风建设和第六章---班级日常管理这两个章节。首先,何为班风,班风使一个班级以价值观位核心的、有特色的氛围、行为方式、习惯等。在班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舆论方向,一个好的班级应该以好学位荣,以厌学为耻。在现在的社会转型期,价值观趋于多元化,教师不可太古板,但是大的方向还是要把握住。在这方面我显然是做的不足的。记得有一次学生当着我的面抽烟,我在制止后不管用便不再想办法了,这种现象被学校内几个初三的“问题学生”看到了,结果跑到校领导那里说“学生当老师的面抽烟,老师都不敢”,甚至到了我所在的班级内向我的学生宣扬此时。此事我才发觉,即使是学校里最不好的学生也是有是非观念的,而且我这种不作为的方法也会给整个班级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学生们会认为他们做错错事老师不管,以后会更肆无忌惮,无所不为。索性学校德育处出面解决了这件事,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可见一个班的班风和班主任是有密切关系的。然后是纪律和学习氛围。学习氛围是班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不学习,学校就是去了存在的意义。我校一名老教师也跟我传授,没有卫生就没有纪律,没有纪律就没有成绩,可见,纪律对于一个班班级建设的重要性。王晓春老师还在书中讲到,好的班风是靠老师引导的。在引导班风时,班主任只解决班风的主流,不能期望全班“众口一词,万众一心”。在班级里,只要掌握住主流,即使是有一些不和谐的学生及其言论,学生群体内就会自行处理掉。
班主任的个性和行为习惯有可能对班风也产生相当的影响。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以往我在处理问题时不够坚定,底气不足,学生抓住我的特点后就肆意妄为。王晓春老师认为,一个老师必须有坚定的底线,要让学生们知道平时小错误可以犯,但不能触犯到老师的底线,否则班主任会和他没完没了。需要指出的在班风建设方面,引导不是万能的,只是培育班风的一种手段。
读完这本书后,我认真思索了我的班主任工作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俗话说的好“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我是一个班级管理者,我希望我的管理中有更多的教育元素,我的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必须加强学习、勤于思考,把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把与学生、家长的每一次对话与交流,班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作为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用心享受其中的乐趣。
今后要做好班主任,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种角色意识: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做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我平时就有这样的角色意识,可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我以前没有这样的意识,从现在起,要从阅读、实践中自我教育,做好教育型的管理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
在以后工作中,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尊重学生,少而必要的批评永远不能缺少,但把它减到最少是我的任务。具体可以采用记录对学生的批评事件,分析其中有几个可以转换为提醒、分析、理解、表扬等方式,惩罚手段也可以一一写在纸上,加以分类然后进行评估,这样一来工作的实效性可以大大提高。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4
本文目录专业读书笔记范文《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书笔记英语教师读书笔记: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15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的“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首先、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XX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标志着教师专业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正正确理解教师专业化,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明确教师专业化的途径,对于向专业化迈进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一)英语教师专业化必备的知识结构
专业化所必备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英语基础知识、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功能意念知识、话题知识、语言学习理论);
条件知识,包括教学理论知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和教学实践知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策略和技巧、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等各种强调学习过程的语言教学方法、语言学习评价理论);
相关知识:学科交叉性知识(世界知识、文化知识、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知识)
前沿知识:最新发现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社会人文知识、语言发展知识)
(二)英语教师专业化所必备的技能结构:
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教学技能:用教村教的技能、教学设计技能选择教学策略的技能、构建模式的技能、应用教学技能的技巧;
教学实施技能: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的.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和课堂教学管理的技能;使用教学手段的技能(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评价技能:教学反思的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安全提炼的技能;经验总结的技能
教学研究技能:教材研究的技能、教法研究的技能、经验概括的技能
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能;
师生合作的技能:师师合作的能力;师生合作的技能;
创新的技能:教学模式创新的技能、教学方法创新的技能《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专业读书笔记范文(4) | 返回目录
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一书,受益良多。其中第三讲《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里提到了民主管理、管理技巧、以及教师的威信等方面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班级管理方面的实用的技巧。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是作为教师的乐趣,使我们不必象其它工作那样刻板而千篇一律;但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痛苦,因为我们必须随时随机应变,随时需要见机行事。刘教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非常实用而有效的管理技巧,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了可以依循的方法。但是,我在自己的管理过程中还发现,相较于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教导,有的时候,适度的“沉默”显得更为有力。
在教育教学中,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力量。在某些时候、对于某些学生教师“以静制动”,往往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我曾经有这么一个学生,不知怎么回事,无论哪天上课,第一节课一定要迟到那么几分钟。高中三年天天如此,前几任班主任有的耐心劝导,有的厉声斥责,有的联系家长,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这位同学雷打不动,照常迟到,最后老师们有的采取了惩罚手段:如果迟到,放学时罚扫地。他开始还随便扫扫,后来干脆不扫了,每天迟到照常。老师们实在没办法,也就渐渐放弃了。我接受这个班后,他依然每天迟到。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找他谈话,联系家长,让他们提早叫他起床,收效甚微。那天,我们学校有上级领导来考察,而且推门听课。他照样迟到了。年级组长恼火万分,要我找他狠狠批评一顿,并要我做材料处分他。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扭过头,一声不吭。我然他站了两分钟,只说了一句:“你有什么特殊的理由非迟到不可吗?”他摇头,但不说话。我又让他站了一分钟,让后说:“回去吧。我不想让你下一节课也迟到。”第二天早上,他居然没迟到。我看了他一眼,没说话。接下来的一周,他基本没再迟到。我没再找过他谈迟到的事,他也没和我说什么,我们就在沉默中达成一种共识。
也许,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选择沉默,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教师用沉默无声的行为、用一个警告的表情、用一个期待的眼神来感召学生,教育效果也许会更加明显。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一个战士》读后感08-16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04-30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05-26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08-28
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班主任工作计划06-22
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发言稿03-28
“做一个诚信的人”议论文01-16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心得06-12
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有感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