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时间:2024-05-17 13:21: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最近几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这是一本心理学咨询入门的畅销书籍,讲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过去做心理咨询,重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最终找到自我、重获快乐的故事。

  书里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来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家世显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但现在的蛤蟆先生却神色黯淡,变了一副模样。朋友们十分担心他,决定送他去苍鹭先生那里做心理咨询。在开始咨询的时候,蛤蟆先生坐在那里等着接受指导,希望听到苍鹭先生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是苍鹭却拒绝了他,苍鹭先生对他说:“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来咨询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朋友们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对于蛤蟆先生来说,“合作”是个新鲜词,第一次他不再被人当做命令或是说教的对象,这些年来,不论做任何决定,他总是习惯性地问问别人,不管是严肃的獾还是明智的河鼠,仿佛这一问,责任就从他自己的肩头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坏,都和他无关。

  在后续的'咨询过程中,苍鹭先生问了蛤蟆先生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蛤蟆先生以前从未思考过的,因为以前的蛤蟆先生总是让周围的人告诉他答案,他也会努力地让大家对他感到满意,为他骄傲,甚至压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经过每次和苍鹭的聊天,蛤蟆先生开始重新寻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会勾起痛苦的回忆,但在这个过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断地找寻自己,接纳自己。

  蛤蟆先生和苍鹭在最后一次面谈中讨论了“高情商”的含义。“它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成年以后“高情商”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情绪稳定能帮助我们减少焦虑,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为一个做过心理咨询的人,我在这本书中更能找到共鸣,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之前做心理咨询的经历。心理咨询是一个能够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庆幸当时去尝试了这种方式,并从中获得了成长,走出了当时的焦虑,并且现在也能够主动地探索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处于平和快乐的状态。

  了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题,在探索内心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甚至惊喜地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从而接纳自己、顺从内心,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本书人物形象取自童话《柳林风声》,但与该书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一本心理学小说,借用了童话的外衣,讲解了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过程。

  主人公蛤蟆先生最近一段时间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河鼠、鼹鼠很担心他,于是劝说他去接受心理咨询。起初蛤蟆很抗拒心理咨询,但在接受了咨询师苍鹭的一次试面谈后,他改变了想法,决定继续试试。在经过了十次心理咨询后,蛤蟆先生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又变回了那个开朗明快的蛤蟆。

  本书以童话故事的方式给我们阐述了很多心理学概念,下面来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点:

  ①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文中并未给出这几个词的明确定义,我所理解的是,儿童自我状态是指当我们遇到一些和童年所见类似的情形时,会瞬间回到儿童的情感状态中,表现出喜悦、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基本情感,正如一个孩子的自然行为。当人们进入儿童自我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自己小时候一致无二,与实际年龄并无关系。而当我们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表现得则如自己的父母,言行举止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和自己的父母类似。我似乎会经常进入父母自我状态中,在我尝试去安慰别人、关怀别人时,我的思考和说话方式都会极其像我妈。不仅让我想到,旧社会家长古板顽固的形象一代传一代,正是在血缘崇拜的背景下,一代又一代地活在对上一代的父母状态中。我认为我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下的频率要远远多于父母自我状态,我经常在儿童自我状态下产生情绪,然后在成人状态下解决情绪,虽然解决的过程给了我是一个成年人的错觉,但仍会有好多人会觉得我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②情商的理解。

  阅读中遇到了一个不错的观点:“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可笑的.说法,说情商就是会说话,情商就是会搞关系,把情商和“油滑”画等号,确实,会说话会搞关系的人往往被认为情商很高,但我认为这只是“高情商”的一种外在体现,情商应当是察觉情绪、管理情绪的能力,这包括get自己的情绪,也包括get他人的情绪。照顾自己的情绪,关心、在乎并合理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是情商的一部分,该拒绝就拒绝,该提条件就提条件,不要因为想和谁搞好关系就委屈自己。

  ③心理咨询师的意义。

  我也接受过心理咨询,而且很多次,从大一到研一,次数多到我数不过来,但大都因为同一个原因:情绪化。起初,我抱着一种看病就医的心态,期待满满地坐在咨询师面前,问老师有没有什么有效地方式能又快又好的化解情绪。老师摇摇头说:没有。然后我失望地离开了。后来我又换了几个心理咨询师,但都是一样的模式:我在说,老师在听。虽然我并没有从咨询师那里得到化解情绪的特效药,但我却喜欢上了心理咨询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是倾听者,他真的在关注你诉说的内容,并试图理解你的情绪。宣泄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说出来,但往往能认真聆听的人太少,当你准备把烦心事说给你的朋友听时,他马上打断了你的话,开始说他的事情,最后变成了各说各的。本书中的苍鹭就是一位合格的咨询师,他善于聆听,并反思自己话是不是说的太多了,苍鹭做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蛤蟆从自身经历中找到抑郁背后的原因。所以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解救之道,就在自己手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上回咨询后蛤蟆发现童年回忆的某些部分让他非常痛苦,第四次来咨询的蛤蟆感觉自己很悲伤,似乎又抑郁了,还嚎啕大哭起来。咨询师告诉蛤蟆,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否认它们,不论是无视还是压抑,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这一回蛤蟆跟咨询师分享了他与父母童年相处的具体经历,比如严厉正直爱训斥和责备的蛤蟆父亲曾经当着好几位大学同学的`面来指责他,而母亲也曾当着大家面问他有没有穿干净内衣,让他觉得难堪。这次面谈根据蛤蟆童年的经历,他们进一步总结出了蛤蟆的适应性儿童顺从行为。该行为可能导致他学会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这样的人可能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过。

  第五次见面蛤蟆觉得比之前开心一点了,睡眠也好些了,多了一些自己感情兴趣做的事情。此时的蛤蟆情绪温度计刻度在5或6的位置。上回面谈在咨询师与蛤蟆一来一往的沟通中,他们发现蛤蟆已经很久没有发怒过了。回去后他琢磨着自己的愤怒情绪,发现是跟内疚感连在一起的。这回面谈他们想共同分析一下为何蛤蟆缺少愤怒。咨询师给出了下图并进一步解释道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但是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蛤蟆作为成人也采取过撒泼的方式。我好像很长时间都很叛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本书用简单易懂,且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表达出人的各种潜在心理,帮助大家正确审视认识自己,完善大家对待别人对待生活的认识。让大家能轻松的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不用于《自卑与超越》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样充满心理学术语的表达方式,也没有那么晦涩难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拟人人物蛤蟆先生为主人公,内容以蛤蟆先生数次拜访心理咨询师苍鹭展开。

  通过这个过程向我们揭开了我们内心深处埋藏的不易察觉的想法。轻松易懂。

  用有趣轻松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能轻松的卸下习惯已久的盔甲,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让我们不再审判惩罚自己。

  文中以三原色来表示人最基本的“喜”“怒”“悲”情绪。

  文中把童年时期学习到的与人相处的方式称为“儿童自我状态”

  把在父母身上学习到的相处方式称为“父母自我状态”

  把能自我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的状态称之为“成人自我状态”

  在“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会再现过去的情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拥有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适应型儿童为适应父母和环境做出的'改变,形成的性格影响深远,以至于成年后某些特定场景,也能使人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在“父母自我状态”时,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行重复你父母那里学来的价值观和观念,并证明给别人,让别人接受。

  在“成人状态中,我们能理性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我们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为自己所用,且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趋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困扰。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重点:没有人能让我们自己产生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比如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书中告诉我们,回忆过去时,不在谴责自己,而是客观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学习领悟,不在内疚。

  书中苍鹭提出了人生坐标: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的人容易玩“我真不幸”和“可怜弱小的我”等“受害者游戏”,这时候人们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2、我好,你不好:这一类人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容易玩“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以攻击和谴责别人来证明自己高人一等。这些人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

  3.我好,你也好: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信自己信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话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是理性分析作出回应。

  重点:不要在他人的神情中寻找认可或不认可,不要把关系搞得像父母与孩子。拒绝依赖别人!

  高智商的同时人们也需要高情商,情商高的人,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来,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的人能产生共情,彪是他人的感受,回应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作者通过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而这显然效果显著。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再文中数次提到“轻松”这个词,这是我的真是感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能让你在放松松状态下完成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因原生家庭的原因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通过和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走出了心理阴影,拥抱新生活。

  这个故事看似很简单,事实上它包括了太多案例和典型心理活动。首先,我想谈谈蛤蟆为什么会抑郁。在第三章时,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蛤蟆连我的忠告都听不进去,他的健康状况一定十分糟糕的了。”这样一句话不仅可以看出獾性格上有些自大,这幅场景也更像是一个大人在批评孩子。相处模式,朋友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第四章中,在蛤蟆的回忆中,父亲曾对他说过一句话:“他是个好孩子,可生性轻浮善变!”这也反应了蛤蟆原生家庭中父亲的严厉,与对他“轻视”的评价。原生家庭,挑剔型的父母,为蛤蟆埋下了一颗抑郁的种子,使蛤蟆处处顺从,处处迎合他人,下意识地以父母行为去左右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蛤蟆,完全成为父母的翻版。

  第三,蛤蟆本身原因。从整本书来看,蛤蟆前期一直是小孩子的状态,我们将之称为“儿童自我状态。”这种状态使他的一些感受和客观事实发生了偏差。这也导致在朋友生气时,蛤蟆会下意识讨好,且那可能并不是他的错。当然,状态没有好坏,只看场景,就像情绪和性格一样。

  也就是说,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的挑剔,因为朋友指责,因为自身情绪化,蛤蟆怎会不抑郁?当然,我认为自身原因最重要,毕竟心态决定一切嘛!

  很庆幸,蛤蟆经历成人自我状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接下来,我想谈谈,咨询过程中我的想法和感受。苍鹭,我们暂且将他称之为智者。智者与蛤蟆的第一次谈话让我记忆犹深。他们只是坐着没有说话,照常理,做为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先入为主,说点什么吗?为什么不呢?我认为,他是想让蛤蟆知道,心理咨询是个自发的过程,想要变好也得是自愿。

  第二次谈话,苍鹭帮助蛤蟆打开心中的怨念,蛤蟆说出了那一段不想回忆的.往事。其实,抑郁的过程不过就是:坏情绪,压制。坏情绪,压制……这样反复下去,总有一天会抑郁。而智者便是要蛤蟆自己把坏情绪放出来,像气球一样,把气放出。经过第十次谈话后,蛤蟆获得新生,幸福地规划未来。蛤蟆走出来了!蛤蟆终于走出来了!蛤蟆心里充满阳光,哪里还有黑夜呢?

  最后,我想说,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我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像蛤蟆一样闷闷不乐,可即便如此,我也和蛤蟆一样走了出来。其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一点——自身强大的信念!要相信:我可以,我可以,我一定能走出去!记住:纵使世界再黑暗,心中再痛苦,也要选择微笑,选择快乐,选择自信,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真正能治愈你的,还得是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我第一次了解心理学是来自于一本书,书名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借以童话《柳林风声》中角色编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特为了让普通读者能够了解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用童话故事的方式来表现现代人的内心痛楚,令我看了感叹不已。

  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蛤蟆先生原本开朗活泼,之后却变得双目无光,不愿与人说话,一向是大家开心果的它怎么突然变成了这副模样?朋友河鼠十分担心却不知道该怎么帮它,直到在报纸上看到了心理咨询的'广告,于是河鼠和鼹鼠还有獾一起将情绪低落的蛤蟆先生带到了苍鹭的心理咨询室,一番了解过后,苍鹭医生并没有着急去开导,而是指出蛤蟆先生在与别人相处时,总是主动承担别人的过错,用卑微的方式来换取大家对它的认可,这样心里好受吗?蛤蟆暗暗在心里思索,并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摆正了态度,积极的去改变自己,终于三个月之后,蛤蟆先生又变回了从前那样开开心心、热情好客。

  这是一本能让我反复阅读的好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怎样让自己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有正确的认知,使自己面对困难时不轻易脆弱。我认为现代许多人都有像蛤蟆先生一样的心理问题,小的时候希望大人多给自己一点陪伴和关注,就一味的讨好、顺从家人,缺少正确的沟通;长大之后,遇到身边朋友不重视自己的时候,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取大家的认可,久而久之,焦虑、喜怒无常、内心孤独等问题便开始显现出来了,这时便出现了和蛤蟆先生一样的状态——阳光照不进心里,平时看似温和、善良乖巧的人,内心其实正在承受着巨大而无法释放的压力。

  我觉得,一个人真正的长大,就是了解自己,爱护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正如苍鹭医生对蛤蟆先生所说的:“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能够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

  ——题记

  上午和中午花了3个半小时看完了这本只有10。8万字的心理学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平心而论,其中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很受启发。

  看完一本书还是要”标记重点”和来一次小总结。蛤蟆最近变得抑郁了,心理医生发现和他的童年经历分不开,家人的严格要求让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长大了,自己也没有得到身边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儿童状态,像儿童一样取悦身边的人、道歉(怀疑自己)、依赖,通过怄气的方式来释放愤怒。每个人也有成人状态和父母状态,只是运作方式不同,后者让别人感觉处在一个不平等的位置,而成人状态是一种理智的状态。

  其中有一句话:别人或许会影响和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能够管理情绪,控制冲动,延迟满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别是控制情绪和延迟满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剧本,要很快能够调整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智商与生俱来,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着我们走得更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书中的人物设定采用的是《柳林风声》人物形象,不过没看过《柳林风声》也不影响看这本书。

  本书讲的是主人公蛤蟆是一个有钱、乐观的家伙,但现在却陷入了抑郁,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接受心理咨询,经过十次的面谈,最后治愈的故事。

  这是一本很薄,很浅,读起来很快,但干货却很多的书。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形成的个性。如果你很幸运,有一对个性很好的'父母,那你长大之后很有可能是个自信,乐观的人;但如果你很不幸,有一对个性很差的父母,那你长大之后很有可能自卑,甚至抑郁。

  但这不是绝对的,虽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们可以试着通过书上提出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入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改变。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上“人生坐标”这个知识点,仅仅是知道了这个知识点,我就获得了改变,整个人瞬间轻松了。有些知识就是这么神奇,知道就能改变。

  书的结尾,蛤蟆先生被治愈了,但在现实中,我们不会那么快治愈,需要长时间不断地学习,实践才可以。

  如果你也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青春是一场华丽的狂欢,在岁月的激情中我们的内心也难免会受到挫折,在寂静的夜晚,我一声不响地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

  这本书中的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是他却渐渐陷入了抑郁不能自拔。他热心善良的朋友们都出手相助,其中有智慧威严的獾、关心朋友却唠唠叨叨的河鼠和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都出手帮助了蛤蟆先生,例如在“蛤蟆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兴奋,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这番模样了。鼹鼠心里乱糟糟的。”这句话中我被善良的鼹鼠因为蛤蟆先生的抑郁而担忧的这种情感所感动,或许就是拥有如此的朋友蛤蟆先生才得以康复的吧!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此书中最让我心怡的动物莫过于智慧又威严的獾了。在动物们都对问题一筹莫展时,他总能一针见血的说出问题的根本。在《愤怒的表现》中“又高又壮的獾,很多年前就想阻止蛤蟆先生沉迷汽车,还把蛤蟆先生声色俱厉地的训了一顿,让蛤蟆先生当场悔恨落泪,发誓要改过自新。”这里的獾让我体会到了它的威严,在“严厉的獾变回了和颜悦色的慈父模样”中。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獾的慈祥与真心待人,希望他人好的性格特点。

  当然了文中的主角是换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其实我认为在书本上的蛤蟆先生是现实生活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在他们的内心深深的`陷入低谷,临近绝望时他们需要的不正式朋友的关怀吗?在《成长的寓言》中,蛤蟆先生面见咨询师,文章写道“蛤蟆先生发现这发现这辈子从来没有人对他这么全神贯注过”文中的这句话,不正是写出了一个心理疾病的人的心声吗?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可以倾诉的人罢了!

  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想告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们:或许世界没有变,是你变了。重新擦亮眼睛,你眼前的一切会变得更加美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英国最有名的心理咨询入门书之一,讲述了抑郁症患者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快乐的过程。

  蛤蟆先生是英国著名童话《柳林风声》里的一个人物,我认为它有点像孙悟空,每个人都看着它的故事长大的。蛤蟆先生爱吹牛,爱冒险,追求刺激,对什么事它都是三分钟热度,它曾拉着它的三位好朋友踏上了一场冒险之旅,在一路上事故不断,九死一生才逃回家,却发现自己的庄园被别人给占据了。但还好,最终他们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夺回了庄园。后来它才认识到,家和朋友是多么的可贵。虽然它曾爱笑爱闹,但患上了抑郁症,它一个人躲到屋子里,好朋友来看它,它却放声大哭起来,它的朋友都很担心它,劝它去做心理咨询。它们找到的咨询师,是刚来小镇上的苍鹭先生,苍鹭先生就是作者罗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是英国资深的心理医生。我感觉苍鹭先生就像作者一样是一个温柔又有智慧的老爷爷。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我犹如身临现场般地体验到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每一个细节,见证了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由蛤蟆和苍鹭的互动,体现出了蛤蟆先生的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深深地影响到了我,让我知道了自己应该如何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怎样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作者写得很巧妙,他把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常用技巧和沟通技巧都融进了故事和对话当中,整个过程就是标准的心理咨询模板。

  读完这本书,我有两个收获:理解到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意义;还体会到我不能骄傲,也不能过于自卑,要自己帮助自己,努力走向自信、快乐、充实的人生道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毕淑敏老师说过:“学习心理学是生命的福祉”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在这个被“内卷”“996”式席卷的时代,我们时常跌入低谷,徘徊迷茫。这个时候如果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和开导,那一定比你在痛苦中沉沦要好得多。可是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并不了解,所以迟迟不愿迈出求助的那一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是一本阅读价值很高的温暖而治愈的心理学入门读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的是一只患有抑郁症的蛤蟆在朋友的帮助下通过10尺心理咨询,最终找回了快乐和希望的童话故事。很多心理学的书籍告诉你道理,然后教你方法,读者需要看完书后去学习使用这些方法帮助你改变。但这本书特别的地方其一在于它非常细节地记录了10次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让我们完全和蛤蟆先生感同身受,一起进行疗愈。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其二则在于作者罗伯特·戴博德化身为书中的苍鹭医生,赋予了该书以童话的形式来诉说一些硬核专业的心理知识。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苍鹭对蛤蟆说“不管是愤怒还是悲伤,都不是所谓的'抑郁症带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让我们自己悲伤和愤怒。”所有的情绪由心而发,是可控的过程,也是自我批判,自我剖析,自我解读的最好过程。读者读起来不会有紧张,难堪的想法,完全置身于一个温暖的童话故事中来实现自身的治愈。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苍鹭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他是温柔又强大的心理咨询师,博学且不卖弄自己的知识。他循循诱导着蛤蟆探求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手把手带着蛤蟆成长。苍鹭像是父亲,像是兄长,像是靠谱的朋友,也许读者在看见他的时候,脑海里会自动浮现出一位身边的人物,不管这样的人是谁,总是在我们人生道路上最重要,最温馨的陪伴者。

  蛤蟆先生或许真的存在,是你是我,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你开启专注读这本书的自我疗愈时,你会在书中看到心理咨询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看到心理咨询的沟通技巧,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希望所有不快乐的人,都能通过阅读走出低谷,能够遇见一个帮你敞开心扉,找寻自我的苍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这是我最近看完的一本书,也是这个月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从中我学到了这些:

  1/ 阅读像交友一样讲究偏好

  之前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看到一句话,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你就是要读这本书。

  我发现自己在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时,完全是抱着我就是喜欢这本书,想要读这本书的念头。

  而我阅读其他的一些书,比如《资治通鉴》《史记》《全球通史》等,带有不少功利性想法。

  怎么说呢?我想着多看点历史类书籍,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学问。

  当然,后面在广泛地阅读后,发现了自己实际上对历史是特别有兴趣的,像《明朝那些事儿》是我目前看过觉得超有趣的一本历史类书籍。

  为什么我说阅读像交友一样讲究偏好?因为阅读离不开注视与理解,而交友和这有诸多相似之处。

  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恰恰反映了你生活中交友的一些偏好。

  比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它属于心理类型的范畴,同时很有故事性,我阅读此书就感觉同一位对心理知识颇有研究,又很会讲故事的朋友交谈。

  阅读时和阅读后对书中的一些句子,都有一种恍然大悟,为作者的见解拍案叫好的激动心情。比如这两句:

  1)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2)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2/没有人不希望被人真正理解

  书中第五章里提到,在咨询过程中最打动蛤蟆的一点是,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

  蛤蟆发现,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在日常生活中,朋友眼里的蛤蟆大大咧咧、爱搞怪、很顺从朋友的一些想法。

  这总给他的朋友带来错觉,以为他没有什么烦恼,也不太需要多少关注。多年积攒在心头的烦闷和无人理解的苦恼,最终让平日看起来洒脱无比的蛤蟆变得抑郁了。

  后来所幸朋友们中的其中一位,及时捕捉到了他的情绪,推荐他去找苍鹭进行心理咨询。

  我不仅看到蛤蟆从第一次与苍鹭先生面谈到第十次之后,蛤蟆的“情绪温度计”分数由起初2分到后面给自己打将近10分,蛤蟆彻底改变了,我真诚地为他感到高兴!

  还看到他深深渴望他人全身心的注视和关注自己,那种感觉,他发现自己是被真正认可,被真正理解,以及被真正看到的。

  3/人生短暂,我想怎么活

  这本好书,在微信读书上推荐值89.8%。

  为什么好评度如此之高?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看似童话,实则是一本生动的个人成长心理学。

  它引导我们发掘自己的内心想法,就像书中的苍鹭一步步教蛤蟆勇于表达自己的那样。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你是想把这有限的时间,多数放在别人的期待中,还是自己的追求上。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是我们自己本身赋予了它意义。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舞台,我们是身处其中的演员,你是愿意按照以往模式继续上演情节呢?还是愿意在成长的理念下不断上演新的场景?

  新的`剧本,意味着改变,意味着需要付出“新的成本”。

  如果是我,我想拥抱这样的改变,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步步地用行动去践行我的追求。

  我想要的追求是什么呢?及时满足自我需求,力所能及帮助他人。

  当然,我还有一些其他的感悟,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的小伙伴,我期待和你们多探讨交流一番。期间,我也有一些疑问:

  1)童年时的创伤真的可以治愈吗?

  2)工作和生活需要分的很清楚吗

  3)想要寻求自我改变,通过刻意练习真的有效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在我离开珠海之前,我一直有个念头,就是要去看书。

  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我回顾了我过去三年,我的大学生涯里没看过几本书,我感觉到我自身已经没文化了,即使我得到了很多我们专业的专业技能,但在这个快餐时代,我觉得我失去了独立想法,取代独立想法的是从众、人云亦云......

  然后我在上班摸鱼的时候,我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和我以前看的`书不怎么相似,这本书通篇讲的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蛤蟆先生本身患有了抑郁,去心理医生苍鹭里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从而慢慢敞开了心扉。只是在每一章节穿插了很多专业术语,它不像那种大道理,也需要有一定的思考才能接受这些话语。因为思考角度不一样所以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

  人应该具有三种状态,儿童、父母和成人状态,但大部分人只有两种状态,比如“妈宝”等人,等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驱使和也不会被童年里的情绪所围困时,那才是独立的自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该书作者是英国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这本在英国畅销了20多年的心理学著作,在20xx年8月由陈赢翻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中国正式发售。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学会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重新审视自我和人生、认识情绪、探索内心、提升情商、自助、助人。

  《泰晤士报》评论说:“这是一本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咨询的指导手册,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高谈阔论,也没有任何枯燥乏味的说教布道——令你在阅读一个可爱的故事的同时学到知识,这实非易事。”《独立报》也提出:“这部作品不仅充满教育意义,而且有些地方非常搞笑,同时依然忠实于原著(《柳林风声》)欢快的田园牧歌式的精神气质”

  一向热情爱冒险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无法自拔,他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了。朋友非常担心,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经过10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帮助下,一步步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自信。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这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述的故事。

  出版20年以来,这本书已经成了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跟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很不一样,比如曾国藩的《拙诚》里讲的那些。刚翻看时,你也会像我一样,满脸问号,心想,这是什么鬼,童话故事吗?其实,童话只是借用的表现形式,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心理疗愈读物。蛤蟆第一次见咨询师苍鹭的时候,就发生了超出我想象的'事。苍鹭得知咨询费是蛤蟆的朋友出时,说道:那不行,你要自己付钱,不然我建议你今天之后就结束咨询。苍鹭这一招非常高明,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需要双方自愿,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要真正合作,咨询者才能成为主动参与者,对咨询负责。这本书里能看到很多心理咨询中的沟通、倾听、共情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就像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推荐理由:每个人都难免经历低谷,失去信心和希望,当你不快乐的时候,你需要这本智慧而温暖的小书,它会戳中你、治愈你,改变你,给你成长的力量。书中的蛤蟆先生会怀疑别人是不是都不喜欢我?我是不是一事无成?这样的想法我偶尔也有,想到这些就特别沮丧。很庆幸读到这本书,治愈了我很多。他是一本照见心灵的疗愈之书,改变人生的勇气之书,会帮你找回希望,笑对人生。

  附部分内容:苍鹭走进了房间,他个子很高,看上去富有智慧。他在蛤蟆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道过早安,接着便无声地看着蛤蟆。蛤蟆早已习惯人们同他说话,正等着苍鹭开启一场冗长的训诫,可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一阵沉默让蛤蟆感到血液涌上头部,仿佛房间里的紧张气氛也瞬间加剧了。他开始感到相当不舒服。苍鹭依然看着他,终于,蛤蟆再也忍不住了。他哀怨地问:"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吗?""关于什么?"苍鹭答道。"呃,告诉我怎么做才能觉得好受一些。""你感觉不好受?""是的,不好受。他们肯定把我的事都跟你说了吧?""'他们'是谁?"苍鹭问。"哦,你知道的,獾、河鼠他们几个。"说出这几个字时,蛤蟆哭了起来,不快的感受也更汹涌地释放出来。这不快,他竟不知不觉闷在心里很久了。苍鹭依然不语,只把一盒面巾纸推到了蛤蟆这里。良久,蛤蟆的抽泣渐渐平息,他深吸一口气,感觉好了一点儿。接着,苍鹭开口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蛤蟆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说我需要咨询。现在我准备好听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觉得是好的,我都会照办。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咨询师在椅子上挪了一下身体。"那么,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蛤蟆不是很明白。"你看,"咨询师说道,"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在人生的长河里,能将自己摆渡上岸的人,只能是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蛤蟆先生原本爱说爱笑,突然一反常态,开始郁郁寡欢,继而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小伙伴们看到他这个样子十分心疼,就介绍他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苍鹭十次面谈的帮助下,蛤蟆先生逐渐拔开云雾,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终于找回了原来的自己,重获新生。

  蛤蟆先生属于讨好型人格,他在童年时就一直受到父亲的打压和批评,所以他一直都在寻求别人对他的肯定,他甚至说:“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在苍鹭的引导下,他发现自己一直处在“童年的自我状态”中。什么是儿童的自我状态呢?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父母的批评,他会感到愤怒。但是如果父母长期批评他,并且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适应这种情况,把自己的愤怒隐藏起来,反之,开始取悦父母,对父母顺从、依赖。孩子也许会对父母感到愤怒,也会因为这种愤怒而产生内疚,这时候就只能牺牲自己的情绪,但是这种情绪并不会消无声息地消逝,他会变成另一种怒火,这种怒火看似没有什么攻击性,比如撒娇、任性、怄气、郁闷、拖延、厌烦等,会有一些小孩子脾气,仿佛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

  我们的童年一旦决定处于什么样的模式中,那么后面就会无意识地坚持这种模式,这些态度和观点成为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底层结构。也就是说,在后面不刻意改变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童年模式”将决定他的一生。

  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蛤蟆先生彻底颓废之后,一度想要轻生,好在朋友河鼠及时制止了他,并给他推荐了心理医生苍鹭。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任蛤蟆自己分析原因。蛤蟆先生才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伤痕,开启了自我性格的探索之旅。

  人生苦难重重,想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医生,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几个月以后,重获新生的蛤蟆即将结束它的治疗之旅。虽然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了魄力和勇气。

  蛤蟆先生用它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想要挣脱厄运,旁人无能为力,只有靠自己的觉醒和行动,才能让自己获得救赎。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愈,也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也许我们也像蛤蟆先生一样,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情绪的低谷期,想要摆脱困扰,只有发自内心的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经历挫折,失去信心或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找机会与朋友聊聊,慢慢释放自己消极的情绪,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4-27

学校心理医生2019年工作计划08-07

藤野先生读后感08-17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06-07

《波普先生的企鹅》读后感05-01

《藤野先生》读后感04-28

藤野先生读后感04-29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07-16

藤野先生读后感15篇08-18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