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2-07-29 13:19: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从去年开始细细打量《三国演义》,其中的分分合合、纷纷杂杂世人多有评论,我这里说说我感触最深的是刘备事业的转折。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刘备事业的转折》。

  刘备开篇就登场了,本为投军报国,榜前一声叹引出张飞、关羽的“桃园三结义”,拉起一支自己的队伍,可以说是意外的惊喜、很不错的开始。投刘焉斩黄巾军,虽立战功却无功名,为师生情分后投卢植,无奈又投朱隽,不久再投刘恢,路遇公孙瓒又改投之,后随公孙瓒入“反董同盟”。虽然队伍在壮大,名气在外扬,但一再漂泊、坎坷,居无定所,甚是仓皇。

  离开“反董同盟”后,投陶谦,推辞不过接得徐州,才稍作喘息,不想吕布小人以怨报德、乘虚夺徐州,只得又寄身小沛。迫于形势助曹操攻下吕布,暂时屈居曹操帐下,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刘备自此成了“刘皇叔”。不想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语道破刘备野心:“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惊雷在顶,以拾箸遮掩,随后便借口逃离了曹操,改投袁绍。最后投奔刘表,才结束了漂泊不定的日子。

  刘备在屡次征战中,有谋略有虎将,胜多败少,仍是前后投奔、寄人篱下八次之多,当有一日徐庶自荐与刘备,略施小计,备轻松得胜,节节推进,士气大好,精神抖擞,我这个看客也是为刘备吐一口郁闷之气,切实感到谋士的作用真大,一人抵千军万马,此言恰也!刘备的转折从此开始,徐庶让刘备看到了事业的亮光。如果说青梅煮酒时曹操只是说破刘备的野心,那么,刘备得徐庶相助后前景大好就让曹操真存忌惮,不容刘备。所以,曹操听谋士之言,囚庶母诈庶投奔。徐庶至孝,忠孝难全,离备而去。徐庶才来即去,刘备心中甚为黯然,才见的星火被冷水瓢泼,多少年好容易才见起色,怎奈有缘无分。刘备送了一程又一程,望尘腾起又落定,放不下那颗乞望的心,伫立久久,怅然不已。

  徐庶去而复返,推荐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刘备深知谋士的重要,不辞辛劳,排除异议,全身心寄予厚望,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果然不负备望,庐中初会便清晰为刘备描绘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美好蓝图,激发出刘备所有的革命热情,坚定他三分其一的雄心,说到了刘备的心坎,刘备真正的转折由此开始。事实证明,诸葛亮出山后,鹅扇轻摇,计计不空,绸缪万里,层层递进,一城一池渐入囊中,隆中所绘,宏图渐显,三分天下,只在笑谈。若不是刘备早衰刘婵无能,刘备势力一统中原也未可知。

  是谋士让刘备豁然开朗,是谋士打破刘备的困局,前途明朗,是谋士让刘备的事业日进千里,三分天下稳占其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今年暑假,我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一书,颇有感慨,故作此篇。

  《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作。小说写的是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小说取材于像《三国志》之类的史书和民间的三国故事。《三国演义》前八十回叙述东汉末年,各个军伐之间的混战,后四十回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他们之间互相吞并,明争暗斗,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曹操、刘备、孙权在这段时间里招兵买马,广纳贤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从而统一了北方。孙刘联军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之间尔虞我诈、互相争斗。后来,司马懿夺取魏国政权,他的儿子司马昭建立了晋,相继灭掉蜀吴两国。

  《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对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忠义仁慈,诸葛亮足智多谋,吕布有勇无谋,曹操阴险狡诈,周瑜气量狭窄,司马懿诡计多端,关羽忠诚正直,张飞脾气火爆,刘禅昏庸无能等等。我认为在故事中作者对刘备和曹操的人物描写最具有特点。

  刘备是一个爱民、仁慈、忠义、能任用人才的人。他爱戴人民,也深得人民的尊重,他始终坚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与曹操作战失利后,他带着满城百姓一起出逃,百姓也很愿意跟着他。刘备待人仁慈、宽厚,在刘表病危,想把荆州让给刘备时,刘备却不忍接受。由此可见刘备的爱民和仁慈之德。在刘备几十年的征战中,他打的都是兴复汉室的旗号,只要有人投靠,他基本上都接受,人们对此都感慨万分。由此可见刘备的忠义之道。刘备求贤若渴,在第二次去诸葛亮的草庐之后,他的部将都以为诸葛亮没有才能,认为诸葛亮不敢见刘备,劝刘备不要去了,但刘备执意要去,才得到这个百年不遇的奇才。由此可见刘备的任人唯贤之心。刘备不愧为一代贤君。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典型的反面人物,被写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大家都称他为汉贼。曹操一生干尽了坏事,但他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去掩盖自己,把自己装成一个好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是为了得到天下,取代汉朝,但他却说自己是为国家除害。他为了防范别人行刺,在侍者给自己盖被子时,杀死了侍者,却假装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奸诈的人,他的军队因粮少而抱怨,就把仓官杀了,并说他盗窃官粮,就此来安定军心。这些都体现了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思想。但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后来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堪称为一代枭雄。 我们现在虽然距三国时期将近有20xx年,但三国的历史还是很值得我们研究,《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仍然值得我们去借鉴。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资料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修改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著,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正因志同道合,因此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述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但是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但是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正因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状况大抵只会出此刻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但是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正因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能够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正因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一样的趣味,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务必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但是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因此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三国演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古代名著,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令人流连忘返:战争的场景让人仿佛听到了兵器相击的鸣响;人与人的对话充满了无限的情意……就是在这样的一部令人古今中外的人称赞的经典名著,我寻找到了许多……

  割须代首

  曹操有次带兵路过麦田,让兵管好马,不能踩踏麦田,违者砍头。可是,曹操自己的马在走的时候,一只斑鸠飞过,收了惊吓,踩到了麦田。曹操立即要人用军法处置自己的踩踏之罪。众人大惊:没有这个将领以后怎么打天下?于是曹操就用头发代替自己的头割了下来。

  其实,曹操用头发代替头的方法是一种象征而已。因为头发会长出来,可是头只能砍一次。所以看起来是以身作则,实质是逍遥法外。就像现在某些犯罪的人,他们自首,交出赃款,去除权利,甚至消除党籍,就可以减轻很多罪行了,难道不是和“割须代首”同种性质的吗?所以我们要学会辨别那些总是“割须代首”的人,那种人不能让人信服。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在刘备身边当谋士,曹操想拉拢徐庶,知道他是一个孝子,找到了他的母亲,仿冒徐母的字迹写了信,让徐庶离开刘备。徐庶临走之前给刘备推荐了更好的谋士。徐母知道了这件事,自杀了。徐庶在曹操这里一生都没有为曹操做什么。

  看起来,徐庶想做到忠孝两全,但是其实是误人误己。他的初衷是救母,可是最后母亲自杀。曹操手下除了徐庶还有其他谋士,徐庶的一言不发却使他的才华被自己埋没了。就像现在的工作者,有些不满足自己的工作,就以为自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于是埋没了自己,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要乐业,要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携民渡江

  新野之战后,刘备逃到樊城,曹操打到樊城。刘备在弃城逃跑之际,说:“现在这城已经撑不住了,愿意追随我的和我一起过江。”全城人都带着老老小小来了。刘备奔向江陵,众将叫刘备弃下百姓,因为百姓耽误了时间,刘备不肯。在当阳,曹操追到,刘备抵敌不住,独自逃走。

  这段故事后人觉得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刘备在真正的危机袭来的时候,独自逃跑。那么“携民渡江”应为“挟民渡江”,爱民实为害民。现在,一些官员要处理城市污水,让市民捐款,市民觉得合情合理就捐了,他们拿钱去挥霍,正事从不做。这也是“携民渡江”。所以,我们遇事不要意气行事,要用理性来看到事情的本质。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古代的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在里面学到很多。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能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三国演义》人物纷繁,战役不断,引人入胜。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更是家喻户晓,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七擒孟获。

  建新三年孟获率数十万军队侵略蜀军。诸葛亮亲率五十五万大军迎敌,将敌方主帅七擒七纵,让对方主帅输得心服口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擒了王,却不杀王,反而将他放了,岂非徒耗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孟获很得当地人心,因此,收服孟获也就相当于收服了那块地的民心。文中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这也就解释了诸葛亮为什么说:“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服堪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而且,孟获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因为他雄踞边境,更是因为如果南方不安定,以后怎么北伐谋取天下。

  可是,在地形胜于蜀军,军队总人数不少于蜀军,军队战斗力不亚于蜀军的情况下,孟获为何又屡屡兵败,被诸葛亮玩弄于鼓掌之中呢?

  我想,也许是因为这几点原因:

  一轻敌自负。在书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记载:“人每说诸葛亮善能用兵;今观此阵,旌旗杂乱,队伍交错;刀枪器械,无一可能胜吾者……”还未开始正式交锋,便如此轻敌,诸葛亮名声远扬,如此布阵,孟获也不思考是否有诈,而是直截了当做出了错误判断。此时孟获在寨中,终日饮酒取乐,不理军务,谓众酋长曰:“吾若与诸葛亮对敌,必中奸计。今靠此泸水之险,深沟高垒以待之……”刚刚被诸葛亮放出来,就放此豪言,而让他自信的理由仅仅是一条河流。不仅如此,孟获在被活捉时总是会说一些类似:“此非汝之能也……”,又或是:“此乃弟贪口腹之故……”等等话语,来表明他的被俘只是运气不佳,如此轻敌,怎能不败?

  二无识人之才,乏精细之谋。在第三次与诸葛亮的较量中,他试图派弟弟孟优诈降,以达到里应外合的效果,打败诸葛亮。但是,这计谋实在是乏善可陈。一直顽强的孟获突然投降,诸葛亮根本不会相信,况且还不是本人亲自来,而是派弟弟来。光是这诚意就令人怀疑。不仅如此,孟优还是一个贪吃的人,被诸葛亮灌得大醉,别说里应外合了,就连睁开眼都是件难事。最后,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被诸葛亮活捉。

  三冒失挺进,不吸取教训。在第一次,第六次,第七次的较量中,都被诸葛亮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击败。尤其是第七次,依靠着藤甲军,让蜀军难以抵抗。虽不是胜券在握,但也有不少的优势,却还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让藤甲军冲入了峡谷,使藤甲军全军覆没。

  四丧失信心,部下骚动。在不断的失败中,孟获的部下渐渐地对胜利不抱有希望,反而被诸葛亮的睿智、包容和自信所折服,认为孟获必输无疑,连自己也人头不保。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孟获拱手交给了诸葛亮。

  也许,诸葛亮正是看透了孟获的这些缺点,才使得他如此自信,将孟获七擒七纵。

  从诸葛亮身上,我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从孟获身上,我学到了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6

  寒假里,我利用课余时间,完完整整地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政权瓦解后三个国家三足鼎立,相互牵制并发生战争,最终司马昭结束三国分裂状态,统一中国。在这本书里,有很多人物都是人中龙凤,聪明并且骁勇善战,但是,我最佩服和欣赏的人是诸葛亮。我对他真是赞叹不已。

  诸葛亮是个将才,在军队中起到很好的领导作用。有一次他带着五千骑兵去送粮草,突然斥候赶来报道说,司马懿带领了15万大军,向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身边没有可用之大将,只有2500名老弱残兵驻守城中。他身边的几位文官听到这样的紧急军情急得团团转,不知所措。但是诸葛亮却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打开四个方向的城门,每个城门里派20名老兵打扮成农民的样子打扫街道。”他自己便携带着古琴和两位琴童,微笑着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的军队来到城门前,看见大门敞开,反而起了疑心,怀疑诸葛亮是诱敌深入,不敢进城,他们担心城内有埋伏,于是反而退兵40里地。这就是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空城计”。“空城计”是诸葛亮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特征,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重要的是,这次空城计考验了诸葛亮和司马懿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诸葛亮完胜司马懿。

  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还非常忠诚。《三国演义》中白帝城托孤这段故事说的是当时刘备病危,召诸葛亮和李严托孤。名为托孤,实为禅让,君王之位有德者得之。诸葛亮哭着说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里展示了诸葛亮对刘备以及他儿子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一统天下的人才,但是他没有野心去取代刘禅,反而是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禅,他的忠心日月可鉴,这让我非常佩服。

  最后,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让我大开眼界。古代没有汽车飞机可以快速运输各类军需用品,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 ,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书上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在蜀地行路难的实际地理环境中,木牛流马为蜀军运输粮草做出了很多贡献。诸葛亮还自己设计了诸葛连弩,平常的弓箭只能一次射1支箭,诸葛亮改装设计后的连弩,可以连续发射10支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诸葛亮聪明又忠诚,而且有很强的统帅指挥本领,他是千古以来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芳百世,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7

  假期与儿子亲子共读的时候再一次阅读了《三国演义》,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国演义》已经过时了,但我认为这部小说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

  这部小说具有较强的史学性,是明朝的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内容而撰写的历史题材的小说,讲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火连年,百姓苦不堪言的历史故事。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在《三国志》里都可以找到他们的传记,《三国志》里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都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如同饮水平淡无味。但《三国演义》中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像吃火锅一样火热,酣畅淋漓,使这些枯燥的历史鲜活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小说部具有较强哲学性,比如“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败走华容道”这些故事体现出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为人之道。

  著名的“出师表”充分体现出诸葛亮对蜀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一代贤相。且不说他运筹帷幄,身处茅庐却能知晓天下大事;且不说他战群儒,激将周瑜,让东吴成为自己的联盟;且不说他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方;且不说在他的带领下,蜀军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单说他的忠心,就足以让一代代读者叹服!而三顾茅庐的另一位主人公——刘备,之所以能屈驾枉尊,向一个“山野村夫”讨教治国之道,都在于他虚怀若谷,礼贤下士,以天下人的幸福为已任。这样的人,善于识人,善于用人,他不成功谁成功?这些都体现出处世哲学

  这部小说有着极强的文学性,比如描写战争,善于把宏大的战争场面几笔带过,而把战争的场景留给读者去想象。就说温酒斩华雄,罗贯中把关羽和华雄厮杀的场面省略不写,而关羽上阵前刘备等人温了酒,等关羽取下华雄的头,酒还是温的。这是用侧面手法烘托关羽武功高强,众人难敌的华雄,远不是关羽的对手,而关羽斩华雄不消片刻,可见关羽武功已是登峰造极。

  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手法多样,善于用人物的外貌、心理、言语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这一个个历史人物经过罗贯中的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熠熠生辉,多少年来,他们在中国老百姓之间,妇孺皆知,再一次感谢这位伟大的作家!再一次向经典致敬!

  总之,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也让我享受了文学之美。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在亲子共读的时光里缩短了与孩子的年龄差距,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奠定了孩子的文学基础,增强了自身的文学修养,读书有诸多益处,让我们一起快乐阅读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8

  自从三年级,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后,就对它爱不释手。罗贯中根据三国史,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复杂、生动的人物形象。我对那些英雄人物的智谋、勇猛、忠诚赞叹不已,同时也为书里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贪婪、骄傲、自私感到震撼和惋惜。从三国的一个个故事中,我学习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宽广决定了他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曹操在当初以较少的军马打败了袁绍之后,搜查了袁绍的大本营,发现自己的部下和袁绍有过私下的沟通的信件。可是他没有处罚自己的这些部下,而是一把火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他的宽厚大量让这些部下对他感激不尽,后来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他也因此获得了军心,在这个混乱的时期站稳了脚跟。

  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并不信任他,认为他只是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对刘备如此看重诸葛亮很是不满。没多久,夏侯惇带了几万大军杀到了新野,诸葛亮神机妙算,预料到了敌人的每一步动向,调兵遣将,提前做好了埋伏,最终杀得敌人落荒而逃。他这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本领让一开始瞧不起他的关羽和张飞对他刮目相看、佩服至极,从此对他马首是瞻。关羽和张飞没有因为诸葛亮的本事大就嫉妒他,而是大家齐心协力地辅佐刘备成为一方诸侯。

  然而周瑜心胸狭隘,在打赤壁之战时,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屡次想杀害诸葛亮,但诸葛亮怎么会想不到周瑜的这些心思呢,早就准备好了应对之策,还有了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而周瑜最后也因为他始终容不下诸葛亮,认为既生瑜,何生亮,最终气郁而死。

  再比如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不仅自己会败得一蹋涂地,还会给其它人都带来巨大的麻烦。

  在诸葛亮北上伐魏时,需要守住汉中咽喉街亭,马谡自告奋勇,立下军令状,担此重任。然而马谡到了街亭后,掉以轻心,刚愎自用,认为把营寨安在山头,便可居高临下,打退敌人。王平极力劝阻,认为敌人一旦把山围住,断了他们的取水之道,并用火攻,他们就不能逃脱了。可马谡自认为自己饱读兵书,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蜀兵将决一死战,以一当百,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来,果不其然,蜀兵大败。马谡的骄傲自满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蜀兵失去了粮道,大势已去,只能退回汉中,失去了继续北上,讨伐魏军的绝好机会。

  《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更激发了我学习历史知识的热忱。唐太宗李世民有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历史这面镜子,可以让我们通过前人的故事总结得失,明白是非善恶,从而做更好的自己。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记叙了从黄巾之乱到建立汉朝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佳作。对人物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如对刘备的描写体现在“仁义”二字上。刘备兵败后,带着百姓一起逃难,众将劝刘备弃民逃难而刘备去却说:“你等欲陷我于不仁不义乎?”而对另一主人公曹操,作者则用奸雄二字来描写。曹操虽有远大的志向和聪明的头脑,但为了实行自己的霸业,不惜杀害忠良无数,还狂妄地高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人物描写观点鲜明。

  读了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无论是黄巾之乱,诸侯相争,还是三国鼎立每次受苦受难最多的总是无辜的百姓。刘备尽管挂着“仁义”的牌子,但在逃难时曹兵追上无辜的百姓,尽情的屠杀,血流成河。苦果还是百姓尝。董卓迁都时火烧洛阳城三天三夜,还把居民迁往长安,一路上累死,病死的群众无数,洛阳城上火光冲天号哭不止。

  当我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我禁不住拂卷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和事,那怎样对待呢?俗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谦虚则秉着一颗上进的心,驱动着前行的脚步,而骄傲则会蒙上一层模糊的影,导致着无知的狂妄。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今天我从讲义上学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完后,我感觉到了很多原理。这篇课文讲了三国时期气度狭小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随处比本身强,便怀狠在心,想害死诸葛亮。于是,他以军中缺箭为名,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却匠意于心地承诺了,还说只要用三天,他趁着漫天大雾,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使周瑜的设计落了空。作文

  值得我们思考的照旧周瑜那妒忌的生理。有些工钱什么会有吃醋之心呢?那就是畏惧别人高出本身。当别人有了后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慕的时辰,这种人不是去探讨别人取得后果的缘故起因,不是客气进修,固执拼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是冷眼调侃,乃至恶语中伤,这是何等屈曲蒙昧的'示意啊!我禁不住想到了本身,妒忌的生理不是也有吗?好比本身测验后果欠好,诸葛亮怎么会那么智慧呢?由于他说谎擅长动思维,遇事镇定,以是才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活仙人。令各人对他钦佩。而我呢,为什么看上去没有诸葛亮智慧?缘故起因是我没有他那么擅长动脑,遇事张皇,遇到一点坚苦就哭,急躁不安,也不愿去笃志想一想,以是我常常遭遇失败。此刻,我必然要把这部规则的立场纠正过来,做一个优越的本身、真正的本身,不要以碰着坚苦就七上八下,要把心静下来,才有也许乐成地做完一件工作。

  不是静下心来说明缘故起因,而是但愿别人在下次测验也出一些过错,好和本身拉平。功效,本死后果没上去,还冲击了别人进修的起劲性。这样妒忌的生理不是也有吗?这种设法不也是妒忌生理在捣蛋吗?追念起来,是何等忸怩呀!

  熟悉了吃醋生理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我们从小就应该杜绝这种心态的滋生和成长,做个正直向上的人。已故的闻名数学家陈景润就给我们树立了模范。他上小学的时辰,进修后果并欠好,可是他并没因此而吃醋进修后果好的同窗。他常想:“各人都同在一个班里进修,都听统一个先生授课,人家能学好,莫非我就不能?此后我决不再贪玩了。”因为他能正确地看待别人的后果与本身的不敷,勤劳进修,吃苦拼搏,因此进修后果很快就在班上首屈一指。由此可见,只有气度坦荡,才气站得高,看得远,具有远见高见,成立丰功伟业。妒忌着对象,害处真长短常大。以是,我们必然要杜绝它,做一个德性高贵的人。

  妒忌像把双刃剑,害别人也害本身。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比本身强的先辈人物呢?我们要进修他们的利益补充自身的不敷,尽快遇上乃至高出那些先辈的人,而不能只是想尽步伐为别人配置“路障”,“绊脚石”,偶然不必然能把别人绊倒,反而会像周瑜那样搬起石头砸了本身的脚。

  读了这篇文章,我分明白吃醋会让民气眼变细,本心变坏,以是我们应阔别吃醋,要气度辽阔,这样才气做一个有效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仅是“贼”,并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最优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并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终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十分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我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能够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一提起《三国演义》,自然就会想起“正面人物”的刘备和“反面人物”曹操以及“中立人物”孙权。这三个人在中原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

  书中的刘备“忠厚老实”,“一心想修复汉室”,我可不这么觉得,你想,在赵云救出阿斗后,刘备怎样会舍得摔孩子呢?还不是因为要收买赵云的心!刘备也还是个心思细密的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知曹操生性多疑,怕暴露自我远大志向,一副胸无大志的样貌,学起种菜来,得以骗过曹操耳目。此刻想想,要是刘备他提早展现的话,恐怕早就被曹操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煮酒论英雄时,当曹操说出:“当今世上的英雄,仅有你我两人!”这样的话时,要不是他反应快,借雷声掩饰,曹操迟早会因为疑心将他给杀了。可光懂得收买人心和及时反应也是没办法的啊,关键要有军事才能,说句不客气的话,刘备的领地都是靠诸葛亮给他出谋划策打下来的,至于刘备,我可没看见他有什么计谋上的突出特点。他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三国史上才有了“三顾茅庐”一说。

  曹操一向都是以奸诈、狡猾、残忍的形象出现的。异常是“曹操杀亲朋”这一段,在他人看来简直太残忍了。吕伯奢为了招待他,特地出去买酒,他在屋里听得磨刀的“嚯嚯”声,误杀了他的家人后出门又设计杀了吕伯奢。他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更是让他人惊得目瞪口呆。有人指责他不道义,可若是他不那样做,吕伯奢必会带人追杀他,那他也别想活着出县了,能够说,这是生存的需要。曹操是决不会负“奸雄”这个“美名”的。当老朋友许攸前来投靠问及粮草时,曹操先答粮草可够一年,后答半年、三个月、一月,后许攸揭发他:“休瞒我,粮已尽矣!”俗话说“兵不厌诈”嘛,曹操可是把它给运用得灵活自如。

  孙权在书中也算得是位“明君”了,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这样谈:“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可图也。”只看民附二字便可明白他有多贤明了,上下一心,老百姓拥护君主,使得他人都不敢来犯。“贤能为之用”,看吧,只要是贤能的人都被网罗去做那些大大小小的官,等于无形中为国家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他在任期间也可算是一段“太平岁月”吧。

  这三人各有各的特点,不尽相同,但相同的一点就是他们都是一方霸主,刘备善于收买人心,手下的将士忠心耿耿;曹操狡猾而善于用计谋,他的聪明使他多次度过难关;孙权能够做到“贤能为之用”,上下一心使得外人不敢来犯。他们的特点使他们多次度过难关。

  我们要学刘备的心思细腻;学曹操的果断、坚决;学孙权的人格魅力。我们不能学刘备老是借助他人的力量;不能学曹操的残忍、无情;不能学孙权的出尔反尔和朋友反目。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班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节活动,我也看了不少,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受益匪浅,其中《三国演义》至今也令我记忆犹新。《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无双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他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红脸大汗,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风度不凡,颇有英雄气概。”这句话描写的是忠勇无双的关于。小说多处描写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刮骨疗毒”就是其中一则:关羽率军向樊城进攻,不料被曹军毒箭射中右臂。关平拔出臂上的弩箭,发现毒性已经入骨,关羽的右臂很快变得轻肿,不能正常活动了,但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军,众人只好四处求医,忽然有一天,一个人从江东驾着小船,经直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见关羽,来给他医治。关平一听,大喜过望。

  来人竟是天下闻名的神医华佗!关羽请华佗坐下,命人献茶,然后问华佗怎么治?华佗说“我自有医治办法,只是担心君侯害怕”关羽大笑道:“我视死如归,没什么好怕的。”华佗说:“立一根标柱,柱上钉上一个大铁环。把手臂塞在铁环立,用绳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刮开皮肉,刮开骨头上箭毒,在敷上药缝合就没事了。”关羽称不用标柱铁环,饮了几杯酒,人在与马良下棋,华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开皮肉,用到刮骨,发出了细细碎碎的声音。关羽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伤好后关羽设宴答谢华佗。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内心被关羽的镇定和顽强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设一下,如果自己是关羽,也会在刮骨疗毒时饮酒吃肉,笑谈下棋吗?我想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应该是“不可能会”。

  记得几年前,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当我得知要做胃镜时,胆小害怕的我立刻放声大哭,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闹。妈妈连拖带啦才强行让我做完了检查。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关羽不畏艰险、镇定自若、乐观直爽的精神与性格,那我们也会变得坚强起来;面对困难,毫不惧怕。我们还要去人之长,补己之短。误学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俯卧“的心理,只学刘备宽厚仁义,之人善仁的品质;勿学关羽的心高气傲,只学他的勇敢顽强……作为21事迹这个款新时代的人,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英雄精神,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你可以随意走进这个世界,跟这个世界里的人聊天,天南海北随意聊,聊人生,聊世界……这不,今年春季,我就和三国英雄们聊上了,带给我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它主要写的就是三国时期那壮观的战争景象,罗贯中用巨笔,将久远的历史事件、深刻的思想内容、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熔于一炉,精心编制了一曲动人心魄的英雄赞歌。数百年间,《三国演义》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格,跻身古代经典名著之列,经久不衰,让我着迷,连看了三遍,而且还是原版的。但殊不知,《三国演义》也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就像灯塔,指引我们走向一条责任担当之路。

  三国是一个烽烟突起、群雄逐鹿、金戈铁马、龙腾虎跃的时代,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时代,三国是一个崇尚勇武、看重智慧的时代。一批批有勇有谋的人物闪亮登场:智慧的诸葛亮、仁义的刘备、义气的关羽、勇猛的张飞……英雄形象深深影响着我,教我做人要做怎样的人。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贯穿全文的“拥刘贬曹”思想了。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书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刘备与曹操作对比,描写也是尽量突出刘备重情重义、爱民如子、仁厚等这些好的方面,贬低曹操阴险、奸诈、多疑等这些坏的一面。从这儿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想让我们做像刘备那样仁厚、胸怀大志的君子,不做像曹操一样阴险的小人。这一点,罗贯中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二,在第一回,作者就写出了董卓的傲慢无礼、忘恩负义,到了后面董卓之残暴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悲惨的下场也突出了百姓的愤怒,从侧面写出了董卓的暴政。作者是通过董卓来反映生活中那些残暴者的下场,言外之意是:“如果你也像董卓一样残暴,下场就和他一样。”

  其三,曹操打徐州时,刘备三让印绶,不愿当徐州之主,表现了他看淡利益。但反观吕布,他忘恩负义,被骂为“三姓家奴”。刘备让徐州之印,他是“却待要接”,这一“让”一“接”,对比鲜明,很好地刻画了吕布见利忘义的形象。

  漫观全书,那些阴险、残暴者都没有好下场,那么你会做像他们一样的人吗?

  因为学校离家很远,加之我天性胆怯,走在路上害怕车子撞过来,一向是妈妈来接。一次下午放学,妈妈没有来接我,我抬起腿,决定自己走回家。拐过了一个个交叉口,和一辆辆大车擦肩而过,天黑前我终于到家了。一路上《三国演义》里的英雄们不断跳出来给我鼓劲:“别怕!你是勇敢的。”回到家后家人都很吃惊。

  《三国演义》给我的精神补钙。成长需要英雄形象来光照前行的路,需要勇敢和坚强,需要智慧和力量来助力人生之路。读《三国演义》能够读出我走好人生路所需要的勇气和力量、智慧、仁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好一首豪迈的《临江仙》记录了历史进程中多少群雄当年风云际会的功过是非,可是经过漫长岁月,却成为后人谈笑评说的往事。《三国演义》也在其中,它是部流传千年的长篇小说,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一同被公认为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国故事里有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深受大家的喜爱。有智谋过人的诸葛亮,仁义爱民的刘备,义气深重的关羽,爽直粗豪的张飞,勇猛英武的赵云,奸诈枭雄的曹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等等。

  不过在这么多的云云人物中,令我最记忆犹新,也是最令我敬佩的就要数关羽了,罗贯中将他的义气深重十分恰当地刻画在了字里行间,就拿第二十一章《关羽降汉不降曹》来说吧!曹操拖计使关羽不得不投降于他,曹操因为对关羽十分敬佩,所以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时不时的送些珍宝、美女,想让关羽诚心诚意地降服于自己,可关羽的做法令我大为震撼,他的跟随刘备的心从未动摇,他把珍宝、美女都给了二位嫂嫂。未接受曹操的贿赂,他对兄弟的义气是多么深重啊!无论再多的珍宝美人也无法收买他的心。从此,“关羽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也成了一句千古佳话。

  “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这是钱学森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来形容刘备真是恰到好处,我佩服刘备,佩服他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与那一双慧眼,这在三顾茅庐中有很好的体现,虽吃了两次闭门羹,但仍不放弃,张飞与关羽早已不耐烦了,但刘备下定了决心,一共去了三次才把诸葛亮请出了山,后来,诸葛亮也帮刘备完成了大业,这足以看出刘备有一双识得俊杰的慧眼。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做任何事都应该坚持不懈,只有坚持不懈才会取得成功,这使我想起了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儿―――学习游泳。不知妈妈从那里得知的消息,初中时要考游泳,让我――这个半点体育细胞都没有的人学习游泳,为了考试,没办法……初次下水,我最多只能走动,时间能磨练人,经过教练强制性的练习,再加上自己的苦练,笨鸟先飞,我――这个半点体育细胞都没有的人终于学会了游泳。这是我尝到了坚持不懈的甜头,也使我在日后的生活中也懂得了坚持不懈。

  读一本好书,就像推开一扇小门,走进缤纷的知识花园;读一本好书,就像驾着一条帆船,驶向广阔的思想海洋;读一本好书,就像举着一支火把,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愿也能深受大家地喜爱。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07-27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5篇)05-24

《三国演义》读后感07-26

三国演义读后感07-25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07-24

三国演义的优秀读后感07-18

三国演义初中读后感06-30

《三国演义》的每章读后感06-24

三国演义读后感【荐】06-08

《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