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

时间:2022-07-21 11:18: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庄子》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1

  最近一周读《庄子》一书,第四章第一节《庄周梦蝶》,庄周骑马一直向南,来到了梦国南部,这里贴近云梦泽,庄周在和楚人的共同生活中,对虚境自然的道有了新领悟。这一天他来到了云梦泽边,看着碧绿的湖水,庄周能看到自己的倒影在湖水中,鱼从自己的倒影中划过,他看到自己的眼睛,湖水如此清澈,他能从自己倒影的眼睛中再看到自己。庄周若有所悟。缓缓闭上眼睛,体会阳光照在自己身上的感觉,他似乎能听到水下小草的呼吸。他将自己的呼吸紧紧闭住,捕捉自己身边动物、植物呼吸的节奏,并配合这个节奏呼气、吸气,就在这样的一吞一吐之后,他突然进入了万念不生的虚境状态。这时一只蝴蝶飞来,在他身边翩翩起舞,他伸出手指,蝴蝶停在了他的指间,庄周已经做到把自己和自然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庄周一头倒在地上,气息在自己体内缓缓流动的温煦感觉,让他非常放松,心灵跟着蝴蝶一起飞舞。过了一阵,他感到蝴蝶飞得累了,停在一朵花上小憩,蝴蝶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境庄周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躺在湖边做着蝴蝶的梦……庄周睁开眼来,蝴蝶的小憩也已经结束,振翅飞去。庄周沉醉在这种玄妙的境界中。庄子语: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究竟是梦中的庄周变成了花间的蝴蝶,还是花间的蝴蝶变成了梦中的庄周呢?

  《庄周梦蝶》的故事,有着深刻意蕴,浪漫的情怀,还有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因而备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庄子的文章绮丽瑰美,读来如历幻境,这样的幻境穿插在他做为一个平凡世人的生命中,并使之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哲学宗师。在战国时期,战火纷飞的土地和汲汲于功力的人群中,他想要寻找一条能够发挥人的自然之性的道路。这既是他坎坷一生的起始,也是他流传万世的缘由。我在想,人生的路上顺境少,逆境多,坎坷的时候要学习庄周,排除杂念,对外界听而不闻,做到心怀虚境。声音只能达到耳朵,而不能达到心里。心境和环境都是美好的,开心地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庄子》读后感2

  在那个纷乱的战国时代,诞生了一位神人。他逍遥自在,不惧生活的窘迫,不被名与利束缚,追求心中的大道,他超越了世俗,保持着内心永远的宁静,他就是庄子。

  庄子的洒脱,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难。

  庄子的洒脱来自于他对名与利的超越。听过这样的故事:有次庄子去梁国,找他的朋友惠子,惠子当时身居宰相的高位,听到众人说庄子的能力在他之上,可能会代替他的位置,惠子一下子就慌了,连忙派人全城搜捕庄子,可庄子却不请自来,用鹓鹐和猫头鹰的故事告诉惠子自己的志向不在名利。又有楚国人来请庄子出仕,也被庄子用自己宁愿在烂泥里快活的说辞给拒绝。试问天下能有几人能够像庄子一样对名利如此淡泊。天下人大多深陷名利的泥潭里无法自拔,为着家财万贯,名垂千史,在人世间苦苦挣扎,却在泥潭当中越陷越深,追名逐利的恶性循环永远看不到尽头。可庄子却是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他即使在穷困潦倒的处境下,仍是不肯向名与利低头,正是因为他超越了名与利的束缚才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庄子的洒脱也来自于他对生与死的超越。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是气息,居住在形体之中,而死亡不过是又使形体回到了气息,是经历过一生之后的解脱和长眠。面对亲人的去世,他能放声高歌,而不是在亲人离世的悲伤中痛哭,这种洒脱便是来自于他对生死的看淡。生与死连接着两个世界,庄子看透了生的喜悦也看透了死之后的长眠,他一生逍遥自由,既不乐生也不哀死,倘若世人都能像庄子一样看透,生活之中也会少很多哀声吧。

  庄子的洒脱还来自于他对道的理解与超越。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他将道的含义尽情诠释。《庖丁解牛》中很好的展示他的志向,那就是顺其自然。当然庄子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不是过生活,而是跟着生活,从不妄为,只是独处陋室,耕于田野便也同样乐得自在。至于他对道的超越,那便是他那种逍遥不羁的人生态度,那种高深的境界,实在是众人难以到达的地步。

  我们虽不是庄子,也很难达到他的境界,但我们每个人却都可以学习庄子,学习他的洒脱,学习他的超越。摆脱名利与生死的束缚,踏遍红尘看透红尘,永驻内心的静谧。

《庄子》读后感3

  学了庖丁解牛让我感觉到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处理不当在无形中就会给人带来烦恼,如何去摆脱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

  在《庖丁解牛》中我们知道了,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的解牛了,《庖丁解牛》读后感作文。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了。

  庖丁在顺利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回顾,为之踌躇满志。”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充满自信的境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此种境界呢?我们要学会用“刀”学会了就活的洒脱,不会用“刀”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就会陷入苦恼中不能自拔。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我们首先要学会研究生的结构,找准牛的肌理就是事情的内在规律。轻松自如的解牛和解决事情。

  人世间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有规律可循就得善于掌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去做,遇到难题要学会绕道解决。避免与其规律发生冲突,如果不按规律办事,拼着力气在干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到无法回旋的余地,我们应该如何掌握解牛的正确方法呢?

  我们应该做到,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要找到其中的门和路,要知道从那进入,从那里拐弯。像我们的学习,人际关系,都不是这样的吗?我们要学会用灵活的头脑来应对世间万物的变化。我们有时要学会绕开障碍而行,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解决问题砂是在硬碰硬上,硬碰不但白费力气,更糟糕的是容易击到对方的最痛处,那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所以我们学了《庖丁解牛》以后我们要学会能把自己的锋芒磨损,还要顺利解牛。要学会达到一种踌躇满志不败的境界。

《庄子》读后感4

  在初一以来,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文言文。在我眼中,文言文是一种让我想“哭天喊地”的文种——它需要我们背诵理解几百几千年以前的文字。但才学的《庄子两篇》却让我有种想读下去的欲望。於是我买了《庄子浅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名著,但这本书让我进一步瞭解了庄子这个人。

  整本书都是作者的解说与《庄子》中的文章相结合的,所以不会有什么看不懂的,反而让我对庄子能有更深的认识。陈鼓应的这本书虽然薄薄的,但却胜过那些厚的能砸死人的所谓解说。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里,没有任何的勾心斗角,我们可以自得地享受美好的世界。

  孔子的学说让我们在太平盛世中悠然自得,但庄子却教我们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不求名利,只求心中的自得。

  这本书分为“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三部分。从“生活篇”中,我瞭解到了庄子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却怡然自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很快,陈鼓应给了我答案——庄子把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於提升精神生活。

  在生活态度上,庄子是顺其自然的。他不会算计別人,而是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来看待事物,正如《惠子相梁》中庄子的所为。所以理所当然的,老庄也不沉迷於官名仕途,《逍遥游》也是一种写照。

  老庄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庄周的蝴蝶梦也表达了庄子对死的看法。对于他来说,死,无所畏惧。因为死只是你“从大地上来,又回到土里”的一种形式。对于死,庄子培养的是一种洒脱的态度。庄子说“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由此可知庄子的生死观念并不是消极或出世的,而是一种超然的洒脱。

  读了《庄子浅说》,我对庄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知道我的认识不过是一些小皮毛,不过,即使如此,我对老庄的敬意也只增不减。

  千年之后,我再度捧起《庄子》,细细品读,仿佛庄子就站在我身旁,淡然,洒脱。

《庄子》读后感5

  《庄子》是庄子一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他本人写的唯一一部自传体小说。庄子去世后,由他的儿子庄圆整理后形成的这部传记。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姓庄名周,“子”是尊称。他于公元前396年生于宋国蒙地,逝于前286年,一生著有《养生主》等7篇著作。

  《庄子》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一天,庄周在濮水河边钓鱼,两个人劝他做官,可正是因为他喜欢自由自在安详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扰,一辈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否则,或许他也整天与世人一样生活得紧张繁忙,在日常事务中掩埋像他这样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了。而庄子最令我折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面对妻子颜玉的死时显得很从容,不但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原来,庄子认为颜玉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现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她又安静地回到了大自然。庄周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

  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读后感6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这本书对于充满诱惑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清醒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超越追名逐利之心,用健康的人生态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超越的大境界不等于消极无为。《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常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利所扰,在工作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了宝贵的生命。我觉得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所要取的精华就是在于不断反省内心,摒弃私念,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有积极进取为人民谋利益这样的大境界,这样就不会为名所困,为利所累。

  做人要坚持无私秉性不随波逐流。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禄功名和自我。现实的环境纷纷扰扰,需要超越外在的环境,始终保持一颗无私的心,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情系群众,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无原则的强权而动摇。

  做事要努力奋斗真抓实干。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在坚持自己内心无私秉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使其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是我认为的超越境界。这需要我们首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次增强践行宗旨的使命感和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能力来自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自身驾驭各项工作的水平。要增强责任意识,每一项工作都要有为民意识,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形象,责任出力量,责任出智慧,有了责任心,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此外还要有克难攻坚的气魄,想方设法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学习《庄子心得》,重在提高思想认识,要志存高远,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才可以无怨无悔。

《庄子》读后感7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

  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

  第二段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主要是着力塑造神人形象,以使逍遥游的“至人”形象具体化。作者先通过渲染尧让天下之事,表明君不足贵,权不足惜的思想观点,再借许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态度:“予无所用天下为!”接着,又通过肩吾和连叔的对话,创造了“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形象,这个神人即前文所称的能作逍遥游的“至人”,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所以庄子赋予她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

  庄子不能忘世,所以写了尧让天下等世事;更不能忘我,所以接下来又写了自己与惠子辩论的是是非非。这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子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实际上也就指出了无为是通向逍遥游的途径,从而结束了全篇。

  总之,庄子的《逍遥游》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个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又创造了一个个神人形象将其具体化,并且指出了“无为”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途径。尽管花费了好长时间才读清楚这篇古代的精华之作,但最后有这样大的收获,实在是不亦乐乎。

《庄子》读后感8

  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庄子》——“贫也,非惫也”。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是,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人们将物资与身心融为一体,将精神摒弃一边,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就应学会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里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应胜过物资,因为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快乐远远大于物资。

《庄子》读后感9

  神人离形析体,混一无功。无形无相,名实攸同。大者有大之用,小者有小之用。二者各得其欲,是以无用以为天下用。况鳞羽文章而获死,珠玉光明而蒙尘。何弊弊于天下邪?尧犹怅然于姑射之人。有不龟手之药者,于宋则洴澼絖为用,于吴则裂土封邦为用,非无用长于大用乎?黄金者,多于亚墨利加,而输于欧亚之陆,是岂一隅之物用于天下。若大瓠虑以为樽,浮于沧溟之上,因马尼拉航线,易以黄金,岂非大用之用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何故?譬如一人言有甲,而听者亦以为有甲。究此二甲,竟非同甲,故隙生而怨成。且是非之言,多是此类。白所以命色,而马所以命形。命色者非命形也,故白马非马。而庄子则谓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盖马者现量也,非命形也。白者,比量也。非马者,即非以马为马之马也,亦是比量。二皆非马,则争自绝矣。此章炳麟以唯识解之。

  使我与若辨,若胜我,则若果是邪?若不胜我,则我果是邪?方始也,若知果胜我,则知之先也。若不知果胜我,则知之后也。果无变也。所谓是不是,然不然,指不指,是以穷年以逐末。丽之姬泣时安知后以为悔也,而李斯安知所求者不过黄门犬也?

  昔李君明作准以定数,作六十律以为中吕反生黄钟。乃循蕤宾重上之法,终于南事之率。然则蕤宾下生之法,亦生律吕,何弃之不用邪?盖因蕤宾下生,则减于四寸五分。四寸五分者,清黄钟之数也。夫减于标准者,犹如淮北之枳,其实不同矣。黄钟定九寸,林钟则六寸。黄钟定八十一寸,林钟则五十四寸,余者莫不循黄钟而动。旋相为宫则五音成,五音莫不循宫而动,此所谓反者道之动。夫律吕,皆追黄钟。黄钟乃律吕之定数,衍生之准则也。不知准则不知律,故有道而物成也。

  方我之生也,成我之元素亦有,方我之死也,成我之元素亦非无。然则火传于薪,不知其尽,而甲薪之火与乙薪之火焉有同异,又上流之水与下流之水焉有异同。则元素在此与在彼有何同异。若参商邪?四时也,县解也。安期生,王子乔,莫不为世俗所求也。长生也,不可得。长乐也,亦不可得。长乐未央亦一代之精神也。

《庄子》读后感10

  悠悠五千年,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再漫长的岁月里,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在众多杰出的人才。

  以前,我经常听到父母,老师谈到孔子,庄子,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总在耳边回响。最近,老师让我读了一本书,《孔子庄子》让我对这些圣贤名师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洗礼,震撼了我的心灵。

  《孔子庄子》顾名思义,主要就讲了孔子和庄子两个人的故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教育,曾携带弟子周游列国,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书。庄子是到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贫困,隐默无闻,却着述丰厚,《庄子》一书流传至今。

  “江山代有人才出”勤奋,勇敢,坚强,好学是成功者亘古不变的必备素质,我最喜欢孔子。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才。孔子好学而又勤奋,对于学习他孜孜不倦,一丝不苟,拜了许多人为老师,起早贪黑地学习。孔子勇敢而又抱负远大,满怀救世治国的志向,积极寻找实现抱负的机会,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并且勇敢地推行自己心中所想。

  孔子坚强而又持之以恒,虽然许多君主不重他,总是吃闭门羹,被人嘲笑,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周游列国,寻找他人生的最终方向。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静静思考,我是不是连他们的千分之一也达不到?人生在世,谁都有远大的志向和美好的愿望,可实现这些需要走一大段并不平坦,荆条丛生的坎坷的路,需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勇敢坚强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唯有具有坚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能在遭受各种困难,遇到各种危机时迎难而上,困难和挫折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退缩,即使再大的苦难,只要勇敢坚强一点,也是可以过去的。有时候,要努力几次,也能成功,就像孔子。再一个国家中穿梭,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当中有必不可少的失败,失败不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机会,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轻言放弃,一个能用坚强,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一切苦难的人,才是最精彩的,闪闪发光,令人敬仰。

《庄子》读后感11

  第一次花这么长时间读完的一本书(没错,光是这个星期就看了四十多个小时);

  第一次读到的和历史轨迹有所重合而且能经得起推敲的一本书;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视剧的一本书;

  第一次让我想好好了解那个时代的一本书……

  这本书得来纯属机缘巧合,而一开始打开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女主是穿越的,但并不是光环加身一路开挂,而是过着平平凡凡没事儿还捎带验个尸破个案的田园生活,我觉得和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后来火伴陆陆续续的出现让我觉得有了看下去的动力。及至花木兰“读档重来”,带着三十多年的经验和一身怪力的升级作弊系统,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经历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欢又共同患难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来不同了,但历史的基本轨迹并没有改变,而木兰这只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来更好的结局。

  花木兰教会了同火认清自己的价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谊;花木兰教会右军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军称为“玄衣木兰“;花木兰勇猛过人而又谦逊有礼,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儿郎的仰慕。王猛将军的细腻维护,阿单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罗大蛮的鲁莽直率,那罗浑的争强好胜,若干人的精贵无赖,陈节的衷心耿耿,狄叶飞的敏感自强……还有郑宗,素和君,赫连明珠,阿单卓,盖吴,拓跋焘,拓跋晃,库莫提……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视剧是因为我觉得不会有那么一个人能担得起木兰这个角色,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的隐忍,她的负责如果不能在影视里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那么我宁愿没有那个影视化的花木兰。

  本来想写的诙谐一点的,奈何写出来就由不得自己了总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满了热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尽管是理想化的历史,但还是希望所有人能在这个理想里过得平安喜乐,有声有色。

《庄子》读后感1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信息量极多,更新极快。各种东西用苟日新,日日新形容都不为过。因此若如忙不颠儿的急着学习、存储、改变,想是会累个半死,就这样也不一定跟的上脚步。所以,保持自我的根本,就是那个不变的稳定的自己,之后再随形式稍微加减。保持自己的节奏,慢慢的,妥妥的,以最少得消耗投入达到最大的能量输出,事半功倍。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消极怠工,就去吊儿郎当的混日子呢?我想庄子是不会答应的。每个人的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和积累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因为这和我们的出身、家庭、成长环境、教育资源等息息相关。但成年以后,在我们有能力去构建一个独特的多维度的自我时,我们还是要积极的让自己的版本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好效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之后再因其固然,再依其天然。我想,这样才会可能达到庖丁的游刃有余的踌躇满志的状态。

  如何安然自在,应该就是积极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有智慧去区分二者。自在是一种心中有数,自在是一种经历过之后达到的满足,自在是世事通明,达练人生。

  接触过一位很资深的民办大学校长,70多岁的年纪,但看上去像是50多岁,问其保养心得,校长说,不过是该处理事情时集中精力处理事情,到了休息的时候绝不拖延,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一定就寝,每日再忙要保持散步1万步以上……听起来没有什么高深的手段,不过是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但其实,你看到她本人,你会感觉到那种自在、内心平和的状态,身为大校长,也没有让人感觉很繁忙,感觉就是一种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自信。并且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因此,我想接纳自己,安然自在就是在经过人生磨炼之后的一种智慧和慈悲共存的悲智双蕴状态。

  文中,作者讲养生过程比喻成手机的使用过程,感觉很形象贴切。

《庄子》读后感13

  齐物论,顾名思义,是齐“物论”的篇章。但它不仅仅是为这个目的而写。

  庄子开篇讲了一个南郭子綦的故事。它讲了一个万物自然的道理。这似乎与齐物论毫无关联。其实,我认为,它是为下文做铺垫。它明示了,万物的本性不为人所改变。

  接着,庄子写大知,小知,大言,小言,大恐,小恐。这都是在表现辩士的不近道。辩士时时想着辩,想着他人的弱点,想着攻击,最终只是疲惫不堪。他又急转笔锋,写人的种.种情态。辩士是被这种.种情态控制的人一个例子。人的情绪变化无常,若人被此所困,只会如辩士一般。

  庄子认为,主宰这些情绪的,是“真君”。而“真君”因为与外界的顶撞摩擦所损耗。而成心导致了是非观念。

  很快,庄子说出万物为一,没有彼此,就更没有是非,美丑,贵贱,胜负等种.种对立的事物了。是的,人们总是想着将万物区分,分开。如现实中我们夸赞一人有德,会说他诚实,善良,有义等等。但这些品质有德的人都有,所以我们无需说那么多,只需说他有德即可。

  物论,都只是辩是非,明利害而已。其实,这两者都不存在。我们认为的利与害,未必为真。例如,正反方辩论。持正方观点的人,必会认为正方对,持反方观点的人,必会认为反方对。但若让一个本持正方观点的人去为反方辩论呢?他会逐渐认识到其实两方都是对的,各有千秋。

  所以,所谓观点,只是人依据自己的认知所作的判断,而人的认知有限。于是,自己认识到的地方,被看作是:还未认识到的地方,便被看作非。所以,是非本是不存在的。同样的,利害也不存在。人认为南极难以使动物生存,但企鹅却以之为家园:人认为温带宜居,但企鹅到温带必死。所以利害也只是建立在人们的认知下的。

  庄子的思想真是充满了辩证。

《庄子》读后感14

  《庄子心得》是于丹对庄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一本书。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庄子的印象就是“逍遥游”,并顾名思义地认为他持的是一种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以致他觉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最好的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在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真正理解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什么。

  确实,“逍遥游”是庄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仅仅是说追求生活上的逍遥,更是追求心态上的逍遥,从外物中去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舒畅,正所谓“乘物以遨游”。

  我喜欢庄子说的一句话——外化而内不化,讲的是人不应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响而动摇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外界的言语,社会的潮流,多多少少会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一部苹果手机,或者是说看到周围人都热衷于玩切水果游戏,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风呢?也许你之前生性节俭,或者不爱玩游戏,那么是不是去改变你的习惯呢?其实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响,那就会迷失了自我,没有了个性,更重要的是,你丢的可能是你最初的梦想。所以,庄子让我懂得了顺应与坚持的道理,顺应当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随,遵循自己的本性,坚持自己的原则,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强。

  关于生死,庄子的观点给我莫大的释怀,在庄子看来,生与死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转变而已,人只不过是一团气,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来的地方去。正是这种看似合理的解释,庄子面对妻子的去世才能显得那么坦然淡定,才会击鼓而歌。对待生死,很多人都无法正确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害怕死的到来,不管是自己还是亲人。也许,庄子的生死观是让自己消除恐惧最好的解释,我们不必为死而过度悲戚。

  是的,庄子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别有的人生观,让我从心底有种坦然的感觉。我想,逍遥游的精辟之处就在这里吧!

《庄子》读后感15

  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说明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层通过右师之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限于人为的因素。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第四层通过泽雉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体现。故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追求领会宇宙本体和内心本质的精神。

  第五层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从容。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结合上篇的《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齐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齐一的,因此,即使生离死别,悲痛的情感亦应当适可而止,三号而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顺其自然,则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悬之苦。

  第六层,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以薪代表的外物虽然会燃尽而不可传,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逐层讲述,从而说明世间万物、人之情感都应顺应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将会永远相传。故养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构,而不是身体外物的满足。

【《庄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匆匆》读后感07-18

皮囊读后感07-15

《白云》读后感07-09

《魔戒》读后感07-08

关雎读后感07-04

《经》读后感07-04

生命的读后感06-22

活法读后感06-21

伤逝读后感06-19

师德读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