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发展调研报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体育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育发展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体育发展调研报告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高校的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作为高校硬件设施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普遍规模扩大,档次提高。20__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很多比赛都是在高校体育场馆举行的。所以,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已经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必须认真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专业化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大部分是由学校体育教学部门管理,主要是满足学生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在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性。20__年以来,高校普遍扩大了招生,并且通过国家拨款、校园置换、贷款等多种渠道筹资,扩大和新建了校园,加之教育部对高校硬件建设评估的要求,很多高校都建设了比较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因此,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体育场馆的管理需要,必须有一个专业队伍来管理。包括我校在内的一些高校已经在探索专业化管理模式,成立独立部门专业管理体育场馆。
二、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的职能是保证体育教学、学校各类运动队训练和教职工、学生课外活动,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和消耗是相当大的,按目前的国力水平,完全靠国家拨款维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是很困难的,势必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困境。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在保证其主要的教学任务外要有偿服务,增加收入。高校体育场馆要适应市场体制,首先,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在目前国家尚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高校体育场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功能与潜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拓宽和深化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第二,要进行成本核算。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些成本的消耗必须进行认真的核算,消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运行成本。第三,在保证体育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的前提下,拓宽有偿服务范围,适当收取费用,用于成本消耗的补贴。这样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的,建成后的场馆维护和维修,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困难,通过有偿服务,可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增加收入。第四,要了解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熟悉政策,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就必须受市场的约束,按规范运作。但是,高校体育场馆又完全不同于市场中的企业和商家,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不能完全按企业管理。然而,高校体育场馆是近几年才逐渐形成规模的,政府部门并没有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这就给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市场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扶持高校体育场馆在市场中健康有序地发展。第五,要积极开拓体育消费市场。高校的教职工、学生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体育消费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师生更能理解体育场馆走进市场的内涵。为此,要进一步引导、树立广大师生体育消费的意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优越的条件,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及健身活动,激发师生的健身热情,刺激体育消费。
三、高校体育场馆要充分发挥其公益性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大都是封闭或半封闭管理,由于考虑到校园安全、校园秩序、运行成本等多种原因,没有真正意义上对社会开放,大量的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另一方面,社会的体育场馆短缺,远远满足不了全民健身的需要。尽管高校体育场馆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投资建设,但其性质都是国有资产,应该得以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会得到政府和公民的认可,从而得到相应的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场馆若想得到良性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桎酷,解放思想,引进专业化管理,走进市场,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开发多种健身项目及有偿合作,探索以场馆养场馆的道路,使高校体育场馆得以可持续发展。
体育发展调研报告2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体育设施明显改善,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群众体育赛事屡屡“出圈”,广受“点赞”。发展乡村群众体育,既能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提升群众身体素质,又能培育新的业态,帮助群众增收,但乡村与城市相比,发展体育文化在基础设施、资金资源、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差距,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乡村体育基础建设不完善。当前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存在配套设施不足、场地设施整体水平低等问题。截止X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XX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X平方米。其中,村委会体育场地面积X亿平方米,而X年年底乡村常住人口XX亿人,农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X。X平方米。人均活动场所严重缺乏。其次文化阵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村民缺少根植于日常生活,富有区域特色、生活情调、乡土情怀的乡村体育文化。具体表现在乡村体育组织严重缺失、乡村体育指导无所依托、乡村体育赛事有赛事无场地、乡村体育设施陈旧失修。
二是乡村体育人口参与度低。一是时节限制。农民工作的特点是没有规律,农忙时节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农村的劳动条件较差,农民体力消耗大,劳动过后已无精力再进行体育锻炼。二是人力资本限制。现阶段,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到城市打工,而且出去时间较长,一般在半年以上,留守在农村的多数是妇女、儿童及年龄较大、身体活动不便的老年人,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显然不足。
三是农民体育消费水平低。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北五省的人均GDP均低全国平均值,这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内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大大限制了政府职能部门提供高效、优质、免费的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全国平均值,较低的收入制约了农村居民购买非免费体育公务物品的能力,导致农村体育消费量很小。对于农民来说,“购买体育用品、器材”和“体育文化娱乐消费”排在其他家庭消费内容的后面。
四是乡村体育建设管理缺失。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体育事业开展的有效性,但现阶段,乡村体育事业及文化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普遍存在,目前仍旧缺乏一套完整的体育管理机制,使得乡村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环节缺乏整体性与协调性,工作效率较低。其次,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体育专业人才缺乏,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的指导,使得体育事业发展质量得不到保障。此外,在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管理与维护上也有所不足,缺乏及时对相关体育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报修、维护与管理,监管力度不够使得乡村一部分体育设施老旧和损坏。
二、对策建议
一是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布局。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坚持县域统筹,推动以城带村、城乡互促,不断优化城乡全民健身功能布局,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与乡村人口总量、结构和流动趋势相衔接。巩固拓展体育扶贫成果,改善乡村健身环境。通过引进体育赛事、援建体育设施、科学健身进乡村等方式持续增加乡村普惠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巩固拓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成果,推进新时代乡村体育“四有”惠民工程建设,即乡村有健身场地、有健身组织、有赛事活动、有健身指导。推进政府购买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二是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健身设施,加强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和器材维护更新升级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提升公共健身设施质量,推动农村提升村容村貌、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推动制定乡村公共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标准,按标准补齐乡(镇)、行政村(社区)健身场地和器材配置短板,建设完善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开展送体下乡活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向农村捐赠体育器材、体育用品。积极推进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补齐乡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短板。推动有条件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向村民开放。
三是培育乡村体育产业多元化业态。引导乡村在做大做优户外运动产业、体育旅游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向体育传媒、体育用品制造等其他业态扩展。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因地制宜举办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特别是适合全家庭参与的乡村体育主题赛事。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开展以体育+研学为内容的青少年营地活动。支持乡村集体企业利用当地资源,拓展渠道,向体育用品企业供应木材、竹材、皮革、羽毛等原材料,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发展原材料加工产业。支持乡村开通体育短视频账号、体育旅游小程序等平台,推出一批乡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网红打卡地。支持各地利用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展会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宣传、展示和推广各地乡村特色体育产业和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经验成果。
四是加强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核认定工作向回乡创业大学生、乡村体育教师等各类体育人才倾斜。建立乡村体育人才信息数据库。加大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军人才和乡村体育骨干人才培养。开展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体育人才下乡支教等专项活动,引导体育专门人才更好地在农村就业创业。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定期在全国群众体育先进表彰中推选乡村体育工作先进典型,增强乡村体育工作者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是拓宽全民健身科学化传播渠道。科学引领乡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支持在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机构,围绕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专项研究和推广应用。编制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系列丛书,编写出版乡村体育指导、健身器材使用、体育旅游、自驾、户外露营等手册和影像资料,为乡村体育提供科学指导。发挥各级农民体育协会、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资源优势,开设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专题专栏。加强乡村体育科普工作,丰富乡村公共宣传栏、村广播等传播载体中的体育内容,宣传健身科普知识,开展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运动促进健康宣讲活动,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乡村群众的体育科学文化素养。
体育发展调研报告3
按照20xx年度工作安排,科教卫体委员会于7月20日至25日,组织省政协委员赴阳江、茂名、湛江三市,开展“我省农村体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省体育局的情况介绍,深入三市下属阳东县、阳春市、化州市、茂港区、廉江市和麻章区等六县(市、区)实地考察,并与基层群体工作者及群体活动爱好者进行座谈,听取各方意见。同时对韶关、梅州、汕尾、江门、肇庆、揭阳等六市的情况进行了书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村体育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农民体育健儿在国内外比赛中屡创佳绩。随着省市体育工作重心的不断下移,各地体育部门积极推进农村体育工作,通过开展“体育节”和“体育三下乡”活动,组织小型精干的体育工作队伍深入乡镇,指导农村开展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表演、活动,把体育器材、体育服务、体育知识送到农民身边,引导农民参与体育健身。
20xx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数据显示:我省乡村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33.3%,比全国9.2%的平均水平高出24.1个百分点。20xx年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中,我省农民体育健儿获得23金、27银、15铜的好成绩,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居全国第二。我省许多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像佛山的龙舟、舞狮、武术,中山小榄的毽球、顺德均安的女篮,阳江的风筝,深圳龙岗的农民健身秧歌等等不但在国内比赛中获得了较好名次,还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屡创佳绩。到目前为止,我省有53个县被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有65个县被授予广东省体育先进县称号;有76个镇荣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田径、游泳、举重、篮球、风筝、龙舟、龙狮、武术、漂流等项目获全国“体育之乡”称号。
(二)农村健身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全省19498个行政村中,已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含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有1573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0.7%。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加快小康社会体育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德庆县结合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按照“就近、就便、贴近实际、满足需求”的原则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于20xx年率先完成“村村有篮球场”的目标。廉江市提出了“四个紧密结合”的原则,即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与解放思想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紧密集合、与行政村规划调整紧密集合、与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紧密结合、与行政村文化中心建设紧密结合,采取“四个一点”即上级争取一点、财政安排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市财政投入324万元,完成工程324个,预计到20xx年底,廉江市可提前完成“村村有”的建设任务。
(三)农村健身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省1148个乡镇和432个街道中,共成立各类人群项目体育组织1500个。在已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行政村中,共成立各类体育组织与队伍21770个。乡镇一级的体育组织也逐步健全,揭东县针对全县体育管理机制不健全,乡镇、街道体育机构和人员缺位的情况,县体育局提出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的措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批复明确各乡镇、街道文化站负责辖区体育工作,并改名为“文体站”,体育专干到位,业务开展到位,县体育局还培训配齐了村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初步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贯通的体育组织网络,为全面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支撑。
(四)农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地每年有计划地培养镇、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选拔一批热爱体育事业、具有体育指导能力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村干部、农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他们成为基层农村传授健身知识、指导和组织健身活动的骨干力量,通过传、帮、带,不断提高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德庆县在完成“村村有篮球场”的任务后,通过“服务下移”(即下到乡镇办班)方式,挑选人员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目前各镇、行政村都能独立开展体育比赛的编排和组织工作。
由于我省乡镇、行政村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管理体育工作,体育工作与活动开展主要依靠当地体育社团来完成。近年来,各地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体育社团,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廉江市通过老年人体协、太极拳协会等组织,组织和引导了城区及附近乡镇的群众开展太极拳活动,并组织巡回演讲团下乡传授健身知识,现场辅导健身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我省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场地设施建设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全省121个县(市、区)中,有57个县(市、区)没有体育馆,60个县(市、区)没有训练馆、39个县(市、区)没有田径场、50个县(市、区)没有游泳池、45个县(市、区)没有全民健身广场;全省现有乡镇1148个,已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并达到标准的镇309个,尚有839个镇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或者没有达到标准,未达标占73%。全省现有行政村19498个,尚有6288个行政村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未达标,占32%,要完成上述三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光靠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以及社会各界的投入支持,但欠发达地区财政和社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调研的大部分县、区,多年来财政预算安排对农村体育的投入都是零。要实现“到20xx年,全省100%的行政村要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二)网络不健全,农村体育工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目前省、市、县三级都有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工作,但是到了乡镇一级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负责体育工作,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乡镇不多,这些情况,导致管理、服务网络不健全。基层体育没人抓,上级体育政策贯彻难,一些地方体育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在技术指导方面,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65088人,但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于农村的仅有16665人,仅占总数的25.6%。国民体质测定活动也难以深入到乡镇、行政村一级。这些存在问题,使得全省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活动项目不多,组织松散,氛围不浓,水平不高,距离有组织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的要求甚远。
三、促进我省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投入,努力实现《广东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我省经济较快发展的现状,已具备了解决农村基本体育设施建设的条件,建议省、市、县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明确列出农村体育经费,要认真落实两个帮扶政策,一方面加大省市体彩公益金向经济欠发过地区农村扶持的力度,加强省市体育部门对县镇村基层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珠三角与东西两冀、粤北山区之间的对口帮扶机制,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落实省体育局、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制定的'《关于印发广东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20xx-20xx年)的通知》要求:到20xx年,要完成全省村村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目标。到目前为止,全省尚有3767个行政村没有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9.3%,这部分“硬骨头”工程都是分布在我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困难,按原来的模式投入经费恐怕难以完成任务。按照《通知》规定:建设每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省补助1万元,县、村自筹2万元,到目前为止,多数地方已按要求县、村配套解决了设施建设问题。而剩下下的3676个行政村均颁在欠发达地区,无力拿出配套资金,如此拖下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建设目标。与我省发展水平相当的江苏省,早在20xx年就完成了村村有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为此,我们建议,完成3676个行政建设所需的1.13亿元资金,由省财政一次性支持解决,以确保到20xx年目标的完成。
(二)以开展各类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主题活动和竞赛,以活动和竞赛促参与、促普及。继续举办“体育节”、“体育下乡”等活动,组织各级各类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大型主题活动,并努力使其形成相对固定的活动体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精品,如龙舟、舞狮、武术、风筝、秧歌等。通过创建国家、省级“体育之乡”活动,树立特色体育典型,推进农村体育活动广泛发展。
(三)提高认识,努力提高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农民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开展群众性的农村基层体育活动,既是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有效形式,也是满足农民体育文化需求,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措施。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农村体育娱乐设施。建议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县区体育工作的内容与标准,加大对县、镇、村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要以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革为契机,配备体育专干、落实有关经费、建立规章制度,使“文化站”成为推动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要加快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的建设,将体质测定工作延伸至镇、村一级。健全常年开展体质测定的工作制度。定期公布体质测定结果,提出科学健身和提高体质的指导意见。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培训力度,争取到20xx年,每个行政村都配备2名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体育发展调研报告4
一、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存在的普遍性发展问题和区域性课程特点
普遍性发展问题是体育开课率明显不足、体育场地器材短缺、体育师资不足与师资队伍专业素养偏低,学生体质监测监管还不到位,体育教学随意性大,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被忽视现象较为突出。
区域性课程特点:东部农村学校体育利用沿海以及地理自然环境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如龙舟、登山、划船等乡土特色课程;中部农村学校体育开展定向越野、传统武术等特色体育课程;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利用现有资源按照新课标进行改革教学,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学生家长重视程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二、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性影响因素中“人”与“物”突出
对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梳理,探讨其制约因素的影响性,对于“精准扶持”更加体现“精准性”至关重要。
首先,“人”的因素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全国大量调研获悉,农村学校校长的观念与支持力度、体育教师的数量与专业化程度、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接受优质体育教育的机会、家长的观念与配合程度等都决定着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其次,“物”的因素是制约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场地器材等“物”的基础性保障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与广大的城镇地区相比,在数量、质量发展水平方面,城镇学校更胜一筹。相比较而言,部分农村学校是在运动场地的面积上略有优势,但多数场地的质量还有待改善。如坑洼不平的“土场地”、安全隐患大的“砂石场地”和“毒跑道”等都急需改善。
三、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进行“精准扶持”十分必要
无论从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均衡发展,还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条件与机会均等,都需要强化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精准扶持”。
首先,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需要“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体育教育质量决定着对学生的培养实效,尤其是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方面更为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提高质量”等工作方针,在整体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方面,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质量缺口更大,需要“精准扶持”的涉及面也更多。由于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因素十分多元,因此,要考虑多方扶持,更要把握扶持的精准性。
其次,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均衡发展需要“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xx》明确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进行“精准扶持”,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均衡发展的明确要求。“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需要从最薄弱的农村地区开始,只有农村学校体育得到强化,有了快速发展,全面的强化工作才能得以更好地落实。农村学校需要强化的体育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基于区域差异和学校差异,精准把握每一类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加准确地进行强化。
第三,使农村学生享受均等的体育教育机会需要“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xx》还明确提出:“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体育教育差距,不断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促进体育教育公平,从而真正地实现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学校条件差异显著,总体上相对落后,大部分农村学生在体育设施条件、师资力量水平严重滞后的学校环境下学习,突出表现在学生享受优质体育教育的机会不均,不改变这一现状,就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精准扶持”农村学校体育,有力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农村学生都趋于受体育教育的机会均等。
对策
根据不同类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结合学校体育发展关键制约因素和实际需求,进一步深入探讨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精准扶持”的策略更为重要。
一、准确定位扶持类型,尽量缩小区域差异
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进行“精准扶持”,其关键就是要尽可能地促进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学校间的差距,而准确确定需要扶持的类型是做好精准扶持的前提。概括起来就是尽可能地进行分层、分类、分段扶持。所谓分层扶持,是农村学校体育缺口有大小,扶持的层次要遵循先大后小的原则,大问题解决了,小问题有时也会迎刃而解。所谓分类扶持,是缺口的类型有不同,有的是经费缺口大,有的是师资力量差,有的是思想观念旧,有的是场地器材硬件设施有偏差,要对各类情况实施“精准扶持”,扶持思路不同,方向不一,手段各异。所谓分段扶持,就是要基于不同学段的学校,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最好能分学段实施扶持工作。因为,不同类型的学校特点各异,发展任务与目标定位有区分,扶持工作分段实施,效果更能凸显。这就要求对不同学段学校建立不同的扶持方案。
二、注重集中多方优势,合理做好资源配置
农村学校体育中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紧迫,优质场地器材资源缺口较大,而体育教师资源尤其是优秀体育教师资源的缺乏,也是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的短板,很多农村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不足,兼职体育教师很难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对专项运动的技能掌握和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需求。因此,农村学校的专业化体育教师资源的缺乏问题,是难以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
集中优势资源,首先是优势教师资源,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缺口较大,对优势体育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一是可以集中在“争取外援的扶持”,如通过“支教”“送交”“走教”等多种形式,改善农村体育教师缺口大的学校教学条件。二是可以考虑“人才引进的充实”,如通过引进高校毕业生或从具有优势教师资源的学校借调等,尽管这种方式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能够提高待遇等优越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行得通、做得到。三是可以强化“体育教师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以确保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其次是场地器材优势资源,在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优势资源方面,一是与周边学校的优势场地器材的共用;二是共享农村体育健身路径,弥补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之不足;三是加大政府对优势资源的匹配力度;四是争取企业或其他慈善机构捐赠。除此之外,通过赞助体育经费,农村学校根据自身体育发展需要灵活完善资源配置也尤为重要。
三、全面把握扶持实效,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体,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在提升学校体育质量内涵上下功夫,尤其要注重扶持的实效性,力求每一项扶持都能精准落实到发展短板上。精准扶持注重实效,意味着要针对不同的质量问题采取立竿见影的解决策略。
首先,解决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问题,要创新教学模式。如建构“乐动会”课堂,将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不乐、学不热和学不会等问题。农村部分体育课堂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假如能够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学乐,多动,学会,课堂质量问题就能大大提高。所谓学乐,就要基于学生发展特点和运动需求,通过游戏、趣味性活动、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主动性就能调动起来,“学乐”是前提。所谓多动,就是要在体育课上保持适宜的练习密度和强度,过小达不到锻炼效果,过大带有一定安全隐患。一节课要能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学生练习,一般基本部分安排中等强度的有氧练习对学生的健康更有宜。所谓学会,就是合理的组织,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为确保体育课堂体现“乐动会”,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就要有相应的提升。
其次,提高大课间活动质量。大课间问题主要是未达全员、时间不足、内容和形式单一等。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要突出大课间的实效性,就要在解决以上问题上下功夫。无论学校场地大小,都要想办法达到全员参与,而且是指师生共同参与的全员。大场地集体一次性全员大课间活动,小场地错时分批参与活动。就时间而言,25分钟的大课间,至少要保证15分钟的时间真正用于学生体育锻炼,30分钟的大课间至少要保证20分钟锻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要注重丰富和多样,不能仅仅局限于跑步和广播操,适当增加学生可自主选择的专项运动或趣味游戏等,其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就课外体育活动而言,中央七号文件明确规定“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为了确保安全,最好是有组织分类或分项的按规定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农村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课外体育兴趣班,让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找到自己乐于参与的运动方式,而且要有指导性地开展,避免学生参与活动过于随意而造成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力量有限,班主任、任课教师等都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充实到体育锻炼中去,一方面参与组织与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能得到锻炼增进健康。
切实改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薄弱面貌,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教育均衡发展是目标、是方向,更是提高教育质量难啃的硬骨头;扶持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是期许、是愿望,更是提高学校体育发展整体水平的重点任务。扶持工作做得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教育均衡发展的速度和实效。要提高体育教育质量,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展好农村学校体育的“精准扶持”工作,是新时期“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战略目标中教育事业做好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体育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要重点攻克的难关。
体育发展调研报告5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度发展、运动理念逐渐普及、国家政策持续支持和资金日益关注,这些都为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根据体育行业发展报告及相关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呈稳定增长趋势。
(一)产业规模呈上升趋势,体育消费水平上升空间巨大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000美元,体育产业正处于是高速发展时期。20xx年中国体育产业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0.7%。未来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20xx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
(二)产业内涵丰富,产业结构将进一步改善
中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效益显著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
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存在体育用品行业一枝独秀、体育服务业占比较小和整体产业结构分布不甚合理的现象。79%的`收入来自于体育制造业,即体育服饰制造、体育用品制造等;只有约20%的收入来自于诸如赛事运营、体育培训、转播权等体育服务业。初期由于政策原因,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赛事运营商业化程度低,导致体育服务产业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占比较少。
针对中国目前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
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及后续一系列促进体育产业的改革政策的出台,体育产业将逐渐走向市场化,体育服务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
体育发展调研报告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活跃农村文化体育生活,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采取实地走访、听取汇报、会议座谈等方式,对全区农村文化体育生活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村文化体育生活开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区制定了系列扶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文化建设纳入了全区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文化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1个乡(镇、街)和145个村(社区)先后完成了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提升,127个村建有农家书屋;健身场地实现镇村全覆盖,形成了“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身圈。20xx年,我区送戏下乡79场,送电影下乡20xx场,皮影戏巡回流动演出37场;展出书法、摄影等作品2300余件;开展太极剑、旱龙船等文艺表演培训30余班次;举办五一快闪、油菜花节、杜鹃花节等文旅活动10余场次;1万余人次参加篮球赛、象棋大赛等各类全民健身赛事。
二、农村文化体育生活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队伍欠缺。一是缺少专业管理人才,乡镇文化干部一人多岗,流动性大,存在“专干不专”的现象,难以有效地组织文体活动,导致文体场所易建难管,“铁将军把门”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缺少农村文体艺术人才,“文化低、老人多、新人缺、业务弱”的现象比较严重,且随着农村文化艺人的转业、辞世,后备人才匮乏,部分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出现了传承危机,如广寒寨乡的茶灯表演。
(二)文体服务供需不对称。一是农村文体活动中可供村民选择的有限,文体部门提供的文体服务按老一套来,已逐步落后于农村居民对文体生活的需求,如送戏下乡节目编排重复,群众多次观看,造成无人想看无人来看的局面。二是由于村民劳务繁忙、居住分散,常住居民偏老偏小,部分村组开展文体活动时流于形式,不宣传、不组织,导致农村文体活动开展不广泛、不平衡、不经常的现象严重。
(三)政府花钱购买服务上存在差距。一是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力度不够,往往停留在简单完成任务的阶段,农村组织文艺表演、体育赛事还停留在请野班子、找熟人,小打小闹、自娱自乐的层面,缺乏影响力。二是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质量不高,送戏、送电影或者文艺培训班的效果如何,大型演出、赛事外包服务质量怎么样,是否存在购买单位简单执行或偷工减料的情况,对此文体部门和承办单位的深究和监管的力度不够,急需责任部门的监管、帮助和扶持。
(四)文体活动经费不足。一是文体场所建设和设施配备依赖上级奖补资金,存在手续繁杂、时间长久、划拨不及时等情况,给农村场所建设和设备购置带来困难。二是农村文体活动场次频、人员多,设施设备更新换代频繁,经费安排依赖乡镇、村级自筹,造成经费预算紧张,影响农村活动组织开展的积极性。
三、有关建议和意见
(一)夯实队伍,培养人才。一是建立农村文体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以聘请文体志愿者(如当地热情人士)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实管理队伍,做到农村文体活动有人管、有人干、有事干。二是建立民间艺人人才库,大力挖掘民间艺人和乡土文艺人才,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档,制定适当的补贴政策,鼓励他们从事农村文化创作、表演和宣传工作。三是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充分发挥区级文体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定期对农村文体工作者在理论上、业务上进行培训。
(二)整合资源,社会共建。一是合理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发展规划,明确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并加大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二是强化财政性资金保障,争取中央财政公益性资金(如体彩公益金)。三是整合利用各方面资金,结合所涉及的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文化遗产保护等,提高效率。四是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以赞助、冠名、设立奖金等形式捐资助建,鼓励和支持多方投资的体育企业或体育项目进入农村。五是拓宽农村中小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体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三)政府引导,拓宽阵地。一是扶植民间文化艺术体育团体,积极引导、适时组织文化体育活动,通过让他们来承办中、小型的活动、演出,既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节省了政府的人力物力。二是加强文体部门与农林水、群团、学校等部门以及各乡(镇、街)之间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的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如开展湘东十佳乡村春晚评选,湘东十佳徒步路线、采摘园、龙虾园评选,优秀木匠、泥工、铁匠等手工艺人,优秀唢呐、大鼓、二胡等文艺工作者,优秀体育指导员、瑜伽(太极)练习者评选等,既发动群众、又贴近生活。
(四)立足本土,突出特色。一是发掘、整理、宣传我区各地乡规民约、族规家训,积极开发具有地方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项目,大力鼓励促进以皮影戏、傩文化、制种文化、知青文化、采摘文化等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活动开展。二是巩固和发展东桥油菜花节、麻山葡萄节、白竺桐花节、腊市龙虾节、老关干塘节、广寒杜鹃节等文化品牌,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以组织评选种植养殖能手、农耕比赛等活动,把农村文体建设与农家乐、农产品等文旅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旅游以及其它产业协调配合。
(五)加强监管,压实责任。一是文体活动责任部门要专门制定年度管理目标和措施,对农村文体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督促管理目标和措施的落实,如文体设施建设进度、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质量效率等。二是各乡(镇、街)、各村要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和兴趣,规划好文化体育活动项目,提升公共服务场所利用率,做到有序、常态化运行。三是严格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执法,严厉打击营业性演出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体育发展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体育发展调研报告11-14
旅游发展调研报告02-14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07-07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07-29
药材发展调研报告05-11
市发展调研报告01-08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05-29
(经典)学校发展调研报告07-01
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2-06
关于学校发展的调研报告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