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4-08-01 16:44:17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5篇【推荐】

  在生活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5篇【推荐】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

  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全县工业经济呈快速增长态势,随着认真落实“开放兴县、工业立县、惠民强县”三大主体战略和五项重点工作,实现了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也在逐步发展和壮大,涌现出了一些优秀企业和一批优秀企业家群体。总体来看,目前全县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已经初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心明显增强。二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得到加强。三是企业家的政治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政府和社会对企业家的扶持力度加大。四是企业家成长创业的环境不断改善。主要做法有:

  1、统一思想认识,把握人才工作方向。

  自党中央提出四个尊重方针和党管人才原则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人才工作摆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上努力实现二个转变:一是变人才工作是企业之事为县委、政府与企业的共同之事。实现了思想上的再解放、认识上的再深化,牢固树立起与时俱进、开明开放的科学人才观,形成了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人才素质决定发展水平、人才优势赢得竞争优势的共识,确立了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新理念。二是变县委、政府的一般号召为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县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优势,从实际出发,努力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使人才工作在效率和质量上有了新的提高。

  2、制定优惠政策,激励企业人才创业。

  实现全县经济新跨越,主体是企业,关键是人才,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在人才强企战略中居首要位置。为此,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企业人才工作,在人才政策、机制上和服务层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对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做了一些规定。同时还鼓励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企业建功立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为企业提供服务,以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

  3、建立交流平台,搭建人才服务桥梁。

  “党管人才”要求我们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为此,我们积极转变观念,努力为人才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架起县委、政府与企业人才之间对话的桥梁,建立健全企业人才之间相互交流、研讨和沟通的平台。一是建立县领导包联重点企业制度。定期到所联系企业调研或听取工作汇报,协助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帮助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和发展计划,为企业排忧解难等。二是利用县企业局公开招聘等形式,以拓展人才的宣传、信息空间,给用人单位和应聘者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并做好中介服务工作。

  4、加强学习培养,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不断加大了对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县企业局出台了培训方案,一是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县企业局组织部分人员参加全县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培训班,企业安全技术规范培训班等。二是开办进企讲法活动,邀请资深专家和教授来富进行学术讲座,使他们接受经济、法律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各企业也加强了对本单位人才的各类培训,有的企业积极组建培训制度、成立企业学校,以“效果月”、“学习周”为载体开展读书活动,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各方面的素质。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虽也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在实施经济强县和项目带动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县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人才总量偏小,整体素质较低。

  在被调查的500万产值以上的企业中,其中大专学历以上的还不到xx年人才需求的情况来看,一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有了较强的意识,且逐渐强烈。从调研情况看,在学历层次上的需求主要以大专、本科为主,专业需求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产品开发与设计等方面。而近几年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基本依靠原有的人员,人才引进和再培养较少。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县企业人才工作面临行政区域竞争、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以及政策优势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崛起,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影响其发展的外因与内因必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也就是说,政府和企业都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承担起各自的义务和责任,并有积极的行动。

  从政府层面看:

  1、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要深刻认识到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才意识是领导干部的第一意识,深化对人才含义的理解,树立全面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提高人才各种福利待遇,出台一些更加灵活优惠的人才政策,在福利、待遇、精神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来吸引人才。

  2、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健康的发展。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构建良好环境,为人才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人才交流沟通和协调提供平台。加快人才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网上人才交流业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要分门别类建立企业人才信息库和专家信息库,帮助他们与国内外重点院校建立链接。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各部门,特别是人才人事工作相关部门,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将开发企业人才资源作为人才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点和突破口,指导企业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做好引才、育才、用才三方面工作,以取得企业人才工作更大的成效。

  从企业层面看: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人才动力。

  企业经营者要解放思想,树立“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观念,不拘一格选人才,并尽最大可能给人才创造活动的余地和创业的空间,让人才感受到自己在企业里有地位、有机会,更有前途。

  2、建设企业文化,优化企业人才环境。

  企业因工资待遇高且灵活可以吸引一批管理人才,但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当生存问题解决后,人才便有了更高层次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并希望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这就要求企业面对人才竞争中的劣势,着力塑造企业文化,通过完善企业文化,改善企业形象,完成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提高人才的地位,改善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

  3、加强学习培养,提高现有人才素质。

  企业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投入,组织开展建设学习型企业,争做学习型人才的活动,切实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构,与国内名校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学院,把人才资源当作人才资本来开发经营,从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来看待人才培养。把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纳入本单位的发展计划,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企业培训经费的保障制度,按年销售比例投入企业培训。实施“服务期制”,企业与培养对象签订培养合同协议,明确规定企业培养好人才后,要有若干年服务期,从而使企业在投入上有了真正动力。

  4、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一是建立全新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对一个企业而言,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对企业起着决定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当探索建立一个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冲破家族式管理模式,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内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直接聘任(委任)的方式,多渠道选拔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流动机制。针对我县引才引智渠道不畅、信息不灵、机制不活等问题,企业要积极采用各种手段,树立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通过兼职、长期任职、短期服务、咨询顾问多种形式聘请一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兼职创办企业、兼职从事高新技术的转化工作。三是建立公正的人才评价、分配机制。要建立和健全公正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积极探索年薪制、股权制、技术与管理要素人股等多种分配制度和实行技术、知识、管理、信息、资产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和途径,使人才的价值在收入分配上得到充分体现。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2

  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要求,7月中旬至9月下旬,我们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围绕**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障碍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主要采取听取情况和下发调查问卷两种形式进行。期间,重点调查了磐石市、高新区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走访了北华大学、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

  、中油**石化公司、中油吉化集团公司、**化纤集团公司、市中心医院等十几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工作座谈,并分别由市人事局、中小企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资委下发了调查问卷,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市现有各类人才总量为32.3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8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22万人、技能人才8.3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6.92万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规模以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师以上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22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6.7%。(此次调研未含高层次党政人才)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10788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8.8%和全市人才总数的3.3%。其中国突7人,国贴99人、省突46人。(见附表)

  从职业分布上看,教育方面占34.5%、工程技术方面占28.3%、卫生技术方面占13.1%、经济方面占7.6%、会计方面占6.9%、科研方面占3%,其他人才占6.6%。(见附表)

  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4866人,占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26%,占全市人才总数的1.5%。(见附表)

  其中,国有企业2394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企业高管),民营企业2472人(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规模以下企业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经营管理人员)。

  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5850人,占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总数的9.8%,占全市人才总数的1.8%,占全市技能劳动者的1.6%。(见附表)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视,积极强化措施、创新制度,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并且打破常规,构筑域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 “绿色通道”,营造了良好的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几年来,各企事业单位人才意识显著提高。大多企事业单位都能把人才工作同单位自身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狠抓培养、引进和使用几个环节,突出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效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1.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培养工作都比较重视,注重通过岗位锻炼和继续教育提高各类人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促使他们向高层次方向迈进。**石化公司把人才兴企战略作为公司四大发展战略的基础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举措,提出力争到20xx年培养3000名高层次专业人才。他们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办机电一体化和化学工程等专业的硕士培训班,培养公司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三年来他们选送5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培训班学习,使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迅速增长。他们还注重在业务实践和项目攻关中培养高层次人才,既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又使公司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北华大学建立了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学术带头人培养机制,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设立跨领域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学校为他们提供资金、设备等一切必需条件。几年来,学校共确立了350多个科研项目,提供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科研人才。学校还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化纤集团注重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专门培养。根据企业长远规划,集团近几年先后选送100余名优秀干部到青岛纺织工业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高等院校学习。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公司还推出了创新理念,鼓励创新、宽恕失败。他们投资1600万元建立了小实验厂,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大胆进行课题实验。目前,该公司已有8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课题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科研奖。 [] 市中心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实施了“学科带头人三个梯队建设标准”,从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为人才向高层次发展设计出了清晰的发展轨迹。为了促进人才成长,医院每年拿出30万元用人才培训、进修和外出考察学习。

  2.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利用域外高层次人才、智力。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几年来**市许多企事业单位都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让域外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我所用。**华星集团公司为引进和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在上海市成立了研发中心,吸纳了一批国内电子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本企业服务。**远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专门在北京设立了投资公司和销售总公司。这样,招聘的高级技术人员可以生活、工作在北京,为企业效力,有效解决了北方城市引人难的问题。市中心医院几年来引进十几名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来医院安家落户,使心内科、心外科、骨科、烧伤科、消化科等科室迅速壮大,业务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为了促进吸引、引进人才,磐石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的若干规定》,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政策、服务、待遇、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保障措施。该市设立了“一站式”人才引进窗口,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制度。几年来,配合企业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近百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努力构建人才“高地”,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区创业发展。他们除了建立大学科技园、归国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民营科技园等孵化器,为高层次人才进区提供发展空间和载体外,还制定实施了许多激励举措,如给到高新区企业工作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以特殊贡献津贴;给在国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带国际先进科研成果进区领办、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以资金支持等。几年来,高新区吸引了近千名高层次专业人才进区工作。

  针对内陆城市引才困难的实际,一些企事业单位创新观念,实施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高层次智力柔性引进办法。**石化公司通过组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高层次科研人员进站研究,提高对高、新、尖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目前几项国家863重点技术攻关项目都取得可喜成果,有的产品已经投入批量生产。中心医院规定所有的业务科室都要与国内、省内知名医院的对口科室或知名专家建立广泛的、长期的、稳定的业务协作关系,定期与他们进行沟通和联系,定期请上级医院知名专家来院进行现场手术示教、学术讲座、专题讲课、技术答疑。通过实施这样的举措,该院不仅解决了棘手的针对疑难病症和重大手术缺少专家的难题,同时智力引进带动该院一大批人才的快速成长。

  3.运用科学激励手段,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很多企事业单位都能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激励机制,给一流人才以一流报酬、一流待遇。**石化公司提出,让一流的人才获得一流的回报。为了激励高层次人才发挥工作效能,他们规定博士毕业的高层次人才月工资最低5000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硕士月工资最低20xx元,年收入5万元以上。此外,他们积极建立两级专家队伍。目前已经评出20余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专家,单独发放专家津贴。**永大集团为了激励高层次人才,在人才进企之初就先给买一套住宅,并根据技术水平给予7至10万的年薪。对带有成熟高科技产品的科技人员,他们还允许其以一定比例进行技术入股。一汽**轻型车厂为了抓住关键人才,经过层层选拔,确定了100名人才为企业“核心人才”,规定不管企业经济效益如何,这些人才的工资都不得少于年薪3万元。同时,厂里为了体现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价值,在企业非领导职务中建立三级主查制度,让他们分别享受厂级、处级、科级待遇。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针对科研人员流失严重、现有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的实际,启动了“优秀人才工程”,提出设备、经费、待遇向高层次科研人员倾斜,实现人才、设备、经费、待遇的有机整合。他们提出,每年在研究人员中评出10名优秀人才,除奖金奖励外,在市内为每位优秀人才购置一套价值在20万元左右的住房。远东药业集团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实施了高薪高职、技术入股、期权奖励等一系列激励制度。

  三、主要问题及障碍性因素

  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相比,目前**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主要问题

  1.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市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全市人才总量的比例偏低,尤其企业家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少。从数字上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3.3%,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1.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方面也是这样。我们一直自认为技能人才资源丰富,但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仅占全市技能劳动者的1.6%,明显低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

  2.高层次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从结构上看,高层次人才大多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只有一少部分在企业。据**市人事局今年开展的人才调查数据表明,**市所属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83.23%在事业单位,而在企业的仅占16.77%。(见附表)

  此表由市人事局提供

  企业是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有1/6在企业这种结构显然对建设创新型**极为不利。

  从职业分布上看,高层次人才多分布在社会公共事业部门,就专业技术类人才来说,仅教育方面的人才就占1/3强。而在经济部门,特别是生产一线从事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人才则非常少。高层科研人才仅占高层专业技术人才的3%,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01%。

  3.高层次人才层次和能力有待提高。我市被列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一万余人当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为1831人,仅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7%。**市有不少大学、科研院所和吉化等中直大型企业,但院士级国家高端人才却一个也没有。**市被列为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近五千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仅为374人,占7.7%。严格意义上说,这些高层经营管理人才还仅仅是一个大体的人才范围和数字上的把握,即“数”的概念,而不是“质”的概念。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卓越企业经营管理才能和现代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微乎其微。

  4.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好,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0%左右的高层次人才认为自己在单位较好地发挥了作用;而60%左右的人认为工作任务不饱合或无事可做;10%左右的人认为在单位根本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尤其严峻的是,近几年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市属单位流失到外地的高层次人才达220余人,其中多数是各单位的中青年骨干,包括各类专家近30人。流失的人才中,从专业分布上看,医疗卫生、中小学教育和工程技术专业流失量相对较多,分别占流失总量的50%、32%和12%。

  综上,目前**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突出表现为两个问题:一个是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另一个是即使以往认为储备比较多、目前相对占有份额比较大的人才也正变得越来越少,比如卫生类、教育类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流失。

  (二)障碍性因素

  客观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弱。

  人才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其开发和配置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就人才培养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的地区,人才培养投入也就相对要少,那么产生的功效也势必要小。就人才流动来说,受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流动规律影响,在开放的环境下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不易留住人才而往往要成为人才的主要流出地。显而易见,**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客观上不利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主观方面:人才工作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

  1.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护人才、重用人才的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调查发现,一些单位缺乏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意识,对人才重视不够,在选人、用人上感情用事多,重才、惜人、爱才不够。因不能被有效使用而导致的人才浪费问题比较突出。

  2.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脱节。一些单位虽然比较注重培养人才,但挖掘人才潜能、发挥人才长处不够,培养和使用脱节。从整个社会上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也缺乏有机的结合,人才培养不是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定向培养,而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几年来,我市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都存在很大的高层次人才缺口。但目前没有一套针对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来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科学工作机制。

  3.人才开发的.意识不强,开发投入少,作用小。主要表现在基层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开发意识普遍还不够强,没有树立起“人才投资为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的理念。基层企事业单位作为用人主体,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投入很少。人才工作的投入主要靠政府投入。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上没有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的格局。

  4.人才评价和激励措施不能有效落实。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和单位习惯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致使一些政策措施得不到实际落实。

  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人才工作宣传,在全市营造人人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树立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意识。要通过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通过宣传,引导各单位树立人才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的理念和事业发展关键要靠人才的意识,把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变成一种自觉。

  2.强化培养,完善结构,提升高层次人才素质。一方面要根据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搜集数据,了解掌握全市各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订单培训和人才培养,解决当前高层次人才缺口和人才能力、素质与现实需求不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本着提升高层次人才层次、素质、能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实施“十百千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利用四到五年时间重点培养10名左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培养100名左右通过自主创业、带领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主;培养1000名左右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学科建设,重点加强我市学科、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国家、省重点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善于搞科研攻关和技术攻关的科研专家、工程技术专家。要充分利用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东北之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及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高等学校松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振兴**老工业基地急需人才海外培养项目”等人才培养载体,提高全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目标管理工程”,“十一五”期间,重点培养工、农、医、教育、文化、社科等十大类100名左右的学科带头人和附着于企业的100个左右创新团队。要全力推进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机械、化工、电子信息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到“十一五”末,全市要较“十五”新增高技能人才3.5万人,其中培养新技师不少于5000人。要实施城镇和农村创业人才及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利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1000名具有一定创业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城镇、乡村创业“小老板”和一大批扎根农村,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实施的高层次涉农技术人才。

  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高层次人才 “四位一体”社会化培养和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社会化培养和多元投入机制,解决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以及人才投入资金“瓶颈”问题。建立并完善单位、个人、政府、社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人才开发上的导向作用和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方面人才培养上的资金支持、倾斜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用才和育才两个主体作用。同时让人才本身分摊培养成本,并且广泛吸收社会支持、捐助资金。

  4.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以科学的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的热情。要继续推行并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尤其高层次人才兼职兼薪及领办、创办企业的人才政策;要建立并完善以技术或创新成果入股的相关制度;要大力倡导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鼓励企业以股权、期权奖励给有重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大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突出贡献人才、实际应用人才、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奖励力度;加大对处于爬坡阶段、攻坚阶段和起支撑作用的人才支持、扶持力度;要针对不同类别、层次人才采取不同手段,实施有效激励;要充分发挥政策杠杆、导向作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

  5.完善“绿色通道”,加大急需高层次人才及智力的引进力度。要围绕全市汽车、化工等五大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求,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积极吸引海外、域外人才;要不断完善重大项目引才引智制度,以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吸引人才;要发挥海外留学人才创业园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对域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作用,让域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智力为我所用。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3

  为全面了解掌握xx市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进xx市委员会抽调骨干会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开展了xx市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调研中,采取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方式,汇总核心问题,先后到市工信局、市人社局、xx经开区管委会等单位,xx集团公司、xx建设集团公司、xx集团公司、xx集团公司、xx化工、xx能源、xx镍网等企业,实地查看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现状,与企业开展座谈交流,深入了解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全市总体情况。截止2022年12月底,我市共有企业职工总人数74316人。其中,第一产业2435人,第二产业57357人,第三产业14584人(见图1),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国有企业产业工人占81%,农民工占15.7%。现有首席技师24人,特级技师35人,高级技师716人,技师2695人,高级工8892人,中级工6830人,初级工9592人(见图2)。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仓储物流业、电热燃气及水资源供应等领域,技能等级证拥有者占全市企业职工总人数的38.7%,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占持有技能等级证人员的42.9%。

  在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因素需求调查中,受调查企业普遍认为“加强技能人才建设和培训”,已经超越“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配套产业设施”“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社会知名度”等营商环境要素,加快技能人才建设和培养已成为推动全市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第一要素。

  (二)xx集团公司技能人才情况。xx集团现有技能操作类员工18542人,其中特级技师33人,高级技师596人,技师1577人,高级工7189人,中级工3172人,初级工5975人(如图4)。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占技能操作类员工的50.67%,技师及以上占比11.9%。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技能操作类员工的11.1%。

  (三)xx集团公司技能人才情况。xx集团现有高级职称197人,中级职称691人,初级职称982人,拥有工程技术类职称人数占职工总数的61.5%;高级技师17人,技师141人,高级工60人,高级工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占技能人员总数的28%。60多年来xx集团公司承建了百余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业项目以及数十项海外工业项目,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人员。6人被评为“xx省技术标兵”,2人被评为“xx省善建工匠”,3人荣获“xx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被xx市确定为“xx工匠”,1人被确定为“xx工匠”提名奖。建立省级劳模工作室2个,创新班组4个,xx省工人先锋号班组3个,xx市创新工作室4个,xx市“创新明星班组”4个,xx市工人先锋号班组2个。

  (四)市属国企技能人才情况。xx市市属国有企业现有技能人才1041人,占职工总人数的42.37%。其中,有技能等级证职工490人,高级工及以上人才占比49.1%;技术职称人才618人,副高级以上工程师/政工师占比9.2%。本科及以上人员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13.1%。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技能人才212人,36至44岁技能人才197人,45岁及以上技能人才632人,技能人才整体年龄偏大。从学历结构看,本科技能人才315人,硕士、博士人才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人数的31%,高学历人才占比低。

  (五)民营企业技能人才情况。从参与调查问卷的28家市辖民营企业来看,全市民营企业规模主要以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所属行业性质以制造业居多,同时广泛分布于各行业各领域。职工中有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共333人,其中,技师7人、高级工18人、中级工及以下308人。大部分从业人员不具有技能等级证书,一线生产岗位人员流动性大、离职率高,人力资源同质化竞争激烈。大部分在职职工工资薪酬与技能等级不挂钩。相较于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硬性条件,民营企业更关注技能人才的实际工作经验。技能人才需求相较于国企更为年轻化,主要集中在18-35岁,占比达78.5%,对高技能人才和有技能等级人员需求占比普遍低于国企。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措施灵活,薪酬体系多样,但普遍存在内部培训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同行业互相挖人等问题。个别企业技能等级自成体系,如xx能源(xx)有限公司,其职工薪酬和技能等级由外地总公司评价标准决定,脱离于我省现有技能鉴定评价标准,核心技术人员由总部委派。

  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调研发现,我市省属国有企业、传统市属国有企业、由事业单位改制转型的市属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技能人才短缺、评价激励机制不畅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培训体系不完善等方面问题。

  (一)技能人才队伍短缺问题突出。一是省属国有企业的技能人才队伍“老中青”年龄结构与“技师、高、中、初”技能等级结构相对优化,但技能人才易被行业省外头部企业“掐尖”挖走,特别是高技能和突出贡献人才流失严重。二是传统市属国有企业,如xx集团、金泥集团、瓮福公司等企业的技能人才年龄结构总体偏大,受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面临技能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三是由事业单位改制的市属国有企业存在规模小、领域细分、专业性强和人才需求大的特点,中层核心管理和技能人才尚未匹配转型需求,企业发展受技能人才制约因素较大。四是私营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分布普遍偏少,高技能人才比例和青年职工技能等级证书持有比例远低于国有企业。同时受经济下行、社会面对私营企业预期转弱等因素影响,企业岗位熟练工匮乏,人员流动性大、流失率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二)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不畅通。一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调研发现,除xx集团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人才评价、聘任、晋升、奖励等方面较为完善外,大部分的企业主要仍然会以工人的学历、工龄等为主要参考因素,企业对不同岗位所需技能的划分比较粗,对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通用能力等并没有建立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不足。虽然被调查企业在不断尝试完善技能人才薪酬、晋升等直接激励机制,但在待遇提升(如住房、子女教育等)、职业晋升(如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创新发展(如推行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利润分成、创新成果交易等)等配套激励机制的建设上还不完善。三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不完善,很多企业技能认定与职位晋升不挂钩,技能人才在劳动报酬、奖金等福利待遇方面不如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影响了企业职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三)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调研发现,全市技能人才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普遍短缺,低技能人才求职难,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在就业选择上,新生劳动力存在优先考公考编和xx公司招聘,其次是市属国企,再次是快递、外卖等物流行业或零售服务业,最后才是园区私企的实际差异。二是在行业吸引力上,传统制造业企业对新生劳动力的吸引力普遍低于新兴行业,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对于人们固有印象的改变存在滞后性。三是在就业环境上,小城市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吸引力远弱于大城市,园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呈现长期缺工状况。

  (四)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大型国有企业普遍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和技工学校,在职技能人才的队伍培育比较完善,与职业院校的深入合作经常。中小型国企及绝大部分私营企业由于对培训体系的认知不够,投入不足,现实因素多变,资源有限等多方面原因,主要依托临时外聘的社会机构开展职工培训,存在培训不系统、不全面、效果不理想、不符合岗位技能需求等问题,轻培养重使用现象比较严重。

  三、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成因分析

  (一)技能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一是传统产业技能人才断层严重。xx市缘矿兴企、因企设市,传统工业行业在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人力资源体系,一些技术人员,如化工、电气仪表、建筑、测绘、制造业通用工种(车工、钳工、电工、焊工、铆工、管工)随着退休逐年减少,受企业成本核算、用工节制等因素影响,传统产业出现技能人才断层、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二是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调研发现,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化工循环产业均不同程度缺乏优秀管理人才、高端科研人才和一线产业人才,将新入职员工培养成优秀技能人才需较长周期。

  (二)就业观念存在误差。

  一是就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当前青年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民主和法治意识逐渐增强,对现实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从追求远大理想转向注重实惠,往往更愿意在社会资源丰富、用人单位密集、就业岗位充足、信息更新快捷的大城市寻找自己心仪的工作及较好的发展机遇。

  二是自我认知上存在偏差。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冲击,不少青年人在选择工作单位时,不作长远规划,过多考虑待遇问题,一心想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还有的人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盲目乐观,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总是本能的瞄准最好或最精英的岗位,存在理想化的求职心态。

  三是行业观念存在误差。不少失业青年受各类社会因素和网络舆论因素影响,存在怕吃苦、怕担责、“宁干兼职不干全职”“宁可蹲在家里啃老也不就业”“宁送外卖也不进园区工厂当产业工人”的现象,存在“骑驴找马”“边走边看”等各种不利于企业稳定用人、长周期生产的倾向。

  (三)就业环境存在差距。xx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就业环境已成为阻碍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是在居住生活环境方面。有职工食堂和提供宿舍的企业很少,即便个别企业有职工宿舍,但住宿条件简陋。由于开发区附近公租房目前已基本饱和,新入职员工只能在市区租房,且上下班路途遥远,造成生活成本居高不下。

  二是在城市公共配套服务方面。经开区企业离城区较远,大部分企业没有通勤车,部分企业到东湖景区公交站点距离在10公里左右,个别新建项目路途更远,厂区附近基本没有出租车往返,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毕业生就业积极性。同时,园区学校、医院、酒店、办公、会议、商超、餐饮、娱乐、健身及会展中心等服务功能不健全,还需加快配套、久久为功。

  (四)培训资源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强。2021年7月我市成立产教融合联盟,各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有效衔接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驻地各技工院校在学科设置、技能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方向上与我市“2+4”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人才需求保障要求还有较大差距。xx集团公司等大型国企培训制度、体系建设、配套设施和技能评价相对健全,但仍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受企业规模、资金实力等因素制约,私营企业之间对技能人才的内部培训还没有形成“抱团取暖”、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相互提升的大格局。

  四、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以链布局,对症下药加快技能人才结构转型步伐。

  一是加大对“2+4”产业链上企业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推动健全高技能人才落户优惠配套措施并落实相应保障服务,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政策,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及福利待遇水平。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成长的工资分配制度及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大技能人才选拔奖励及宣传力度。探索设立我市高技能人才荣誉称号,提高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表彰和荣誉评选中的名额分配比例,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让真正能干事的人敢于干事。

  二是加大现有技能人才的激励培养,提高技能人才勇当先锋的积极性。加快推进企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考核等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各企业采取组团式引才、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等形式引进企业管理、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人才,加强“校企合作”“企企合作”。积极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班组,打造人才培养专业化平台。

  三是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改革人事制度,进一步破除产业工人与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身份壁垒,打通技能人才晋升工程技术职称的发展通道。将劳务派遣人员及农民工统一纳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破除身份限制。推出技能人才“揭榜挂帅”选聘科研课题负责人制度,推行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利润分成办法,提取一定比例净利润奖励发明人员,激发产业工人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搭建在岗、在线、在校培训和外出研修协同发力的职业教育平台,为产业工人提素赋能创造条件,培训更多“一专多能”高素质复合型产业工人。广泛开展“导师带徒”培养机制。积极推行基础入职型师带徒、定向培养型师带徒,做到签订一个、培养一个、成才一个,推动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二)多角度思考、多维度研究、多措并举缓解技能人才短缺。

  一是创新用人模式和服务机制。部门和企业要充分运用“共享员工”、线上服务、“云办公”等新型招工、用工方式,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加大在周边市州对于急需紧缺岗位的用人需求宣传力度,加速人才供需对接,加大对企业的用工支持力度,为外地员工提供更多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便利服务,在减轻企业用工负担的同时满足职工消费内需留在本地。

  二是坚持法治思维,促进市场化劳资关系规范有序。推动各单位各企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定期调查披露企业的劳动环境、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信息,加大劳动用工、职业病防治、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维权保障等方面的行政执法综合整治力度,强化企业用工监督,增强企业依法规范用工意识,增强广大劳动者维权意识,促进劳动力供需双方良好用工氛围。

  三是进一步发挥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工会作用。引导社会舆论、企业内部环境和实际政策标准向强化技能人才主人翁精神倾斜。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在技能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评先选优、选拔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工代表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对技能人才的双重激励作用。四是打造企业职工生活服务圈。盘活河雅路至东环路之间闲置土地,打造城区第二商圈和生活区。以经开区管委会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建立多个住宅小区、小户型单身公寓及职工宿舍,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商业街区、便民超市和美食街。有效缓解经开区企业工资不低但“留人难”的问题。

  (三)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支持政策体系。

  一是完善技能评价资源开发与修订机制。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通过购买服务、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技能评价资源体系,实现技能评价资源共建共享。加强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评价能力建设,实现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评价全覆盖。推进技能型职业(工种)全市认定工作,加强政策解读及宣传,重塑技能评价重要性观念。

  二是强化评价机构主体作用。按照“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评价机构自主培养、选聘考评人员,完善工作制度,着力增强评价机构主体责任意识和规范评价意识。

  三是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中小微企业抱团育才,探索建立分行业的技能人才库,发挥行业协会的规模效应,避免个别企业小打小闹、最终难以为继的局面。支持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综合运用职业道德评价、日常工作表现、岗位工作业绩等开展直接认定。四是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认定、培训融合发展。尝试职业院校和深度合作的企业共同开发、认定“2+4”产业链集群发展需求的职业技能工种,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评价认定水平和质量,为全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储备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双向互动,产教融合,吸引更多人才来金发展。

  一是职业院校要加快对急需紧缺工种专职生、技校生的培养。要根据我市近年来产业布局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前谋划、提早着手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方面与“2+4”产业链重点需求领域之间形成动态高效调整机制。要主动与企业合作,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精准育才模式,为企业“点对点”培养技能人才。

  二是激发企业主动性,实施以产业需求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技能专家之间相互“走出来”“请进去”,做大做活“校中厂”“厂中校”,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在补助资金和培训费用上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合作发展,打造xx市域范围产学教研联合体,有效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需求的精准匹配。

  三是放大政策红利,引导更多技能人才在xx就业发展。引导技工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培训出的学员,取得技能等级证书后,优先推荐到我市企业就业,对推荐到我市企业稳定就业的给予培训机构推荐就业奖励。对未就业普通高校到基层就业项目人员,争取将到企业工作一个年度内符合条件人员全部纳入补贴范围,并探索工伤保险与其他社保分离,将顶岗实习学生纳入工伤保险范畴。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4

  为了解卫生系统人才队伍的结构、分布情况,进一步搞好卫生系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调动本系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我县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需求,我们对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人员基本情况。××县卫生局有下属县直医疗卫生单位7个,乡镇卫生院14个(包括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系统共有在编职工858人(乡镇卫生院281人),其中党员 247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45人;主治医师职称143人;初级卫生技术人员383人。县卫生局机关现有在编职工13人。

  (二)人才需求情况。缺乏公共卫生、临床医学骨干,临床医学中普遍缺乏内科、妇科、外科、儿科医师,部分单位缺乏护士、检验师、影像师、中西药师、麻醉师等。

  二、存在问题

  (一)人才队伍结构、分布不合理。

  1、年龄结构不合理:退休人员比例太高(部分单位已超过50%);在职卫生技术人员45岁以上比例偏高,35岁以下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较低,部分医疗机构仅占10%左右;卫生系统大部分机构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2、素质结构不合理:包括科班人才缺乏,所调查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通过系统学习、正规院校毕业的人才缺乏,有相当部分是吸纳以前本地乡村医生或本单位职工子女,其知识结构单一、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不高;中坚技术骨干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41.37%,而初级甚至无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达58.63%;高学历人才缺乏,本科生才占11.4%,且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在职教育取得学历。而那些中专及中专以下的人员,占53.03%,甚至有无学历人员49人(部队转业、职工家属、后勤),他们大多为90年代引进,知识结构老化,又缺乏进取精神;

  3、专业结构不合理:两站普遍缺乏公卫医师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两院及乡镇卫生院突出表现为缺乏临床、影像医师及护士。

  (二)对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短期内难以出效益、出政绩,以至过去一些基层单位对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更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诸如:部分单位虽然每年选送了一部分人员进修,但因系统性、针对性不强,进修回来后开展不了工作;人员的内部培训学习也因缺乏系统性、长期性、针对性而效果不明显。

  (三)政府投入不足,难以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医疗卫生事业本质是公益性事业,但政府每年有限的下拨经费尚不能保证现有人员的工资和机构运行的需要,更谈不止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四)人才引进环境不优越。由于大专院校毕业生实施自主择业后,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制约了人才引进,即使进来了也留不住,造成部分人才流失。有很多人才仅仅把医院当成了他们在取得“资格证”前的一个实习基地,或者说迈向一个更高平台的跳板。

  (五)人才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由于医疗卫生体制的原因,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和措施,分配机制上,仍停留在平均主义――做好做坏一个样;职称方面,论资排辈、按部就班、重资质轻能力和业绩。

  (六)人才分流导致储备不足。人才分流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经验丰富的名老医师退休;二医疗卫生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部分年轻的优秀人才被其它部门挖走;三医疗卫生行业是专业性强的行业,部分具有闯劲的人才外出高就或自主创业,而导致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人才不足。

  三、思考与对策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根据现有人才队伍情况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才,培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保障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后劲。针对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断层等问题,经过3~5年,完成现有人员的调整,通过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外引优秀人才努力,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具体模式可采取“外培内训”的方式,一方面选派职业道德优秀、技术素质良好的人员参加医科大学举办学习培训班或送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争取上级对口单位的技术指导(如来院讲学,坐诊,指导业务开展等)。另一方面,以医学会为龙头,各医疗机构为载体,定期自行组织业务学习,制定详细、周密的培训计划,全面加强医务人员的“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制定可行性政策(即适当报销部分学费及特许安排学习时间)鼓励卫生技人才加强在职学历教育,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各种学历教育方式提高学历层次,以逐步提高医疗卫技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一是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引进工作如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协调人事、编办、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解决优秀人才引进所涉及到的编制、待遇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每年可以考虑打破编制、身分的束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急需专业骨干,充实到县直两院工作。二是要逐年分批引进一批大专以上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到我卫生系统工作,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确保优秀毕业生愿意到我县工作,对自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专毕业生,解决编制问题,工资待遇从优;三是从民营医疗机构、企属医疗卫生机构,甚至村卫生室引进具有资质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以充实乡镇卫生院队伍。

  (三)优化人才使用环境,营造“拴心留人”氛围。人才的流动往往受利益机制的驱动和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采取措施改善现有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落实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福利待遇,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倾注个人情感、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使其感到优越,看到希望,有所留恋,避免本区现有优秀卫生人才的外流。倾注情感,返聘离退休人才,对于那些确有专长和较高资质且身体健康的退休老同志我们可以把他们留下或者聘请进来继续工作。另外对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卫生一线科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时,在坚持以业绩、能力为主的评价原则下适当给予倾斜,以稳定乡镇卫生院队伍。

  (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提高人才整体效能。既要努力扩大卫生人才的拥有量,也要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和聘用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做到评聘分开。以工作能力、业绩及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依据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公开竞聘上岗,使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易岗易薪,薪随岗走。同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做好落聘人员的培训、转岗等后续社会保障工作。在两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之间打破编制、身分的限制实施“横向交流,竞聘上岗”加大人才内部交流使用力度。

  (五)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全面激励人才。建议县政府层面设立由政府、社会等各方面注资而形成的人才奖励基金,专门用于对有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奖励,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使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尝试在县直医疗卫生单位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建立人才培养和奖励的院(所)长人才奖励基金,每年提取一定基金对重点专业、专门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如对重点专科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对专门人才的学术交流报销差旅费用,对科研课题给予专项补贴,对在职学历教育予以补助,对突出贡献的人才、自学成才的人才、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予以奖励等。

  (六)建立人才库,组织储备人才。在摸清现有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底数的基础上,建立卫生系统人才库,制定详尽的人才管理办法(包括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使人才队伍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使卫生系统专业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和不断发展形成长效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5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我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迅速壮大,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带动了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但是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和改进。

  一、目前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据对武陵区20家重点民营企业的调查,民营企业近年来迅速做大做强,对人才特别是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与需求十分强烈。但企业内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市场配置供给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也反映十分集中。截至2004年底,20家民营企业拥有职工1991人,从职称结构看,拥有各种职称的270人,其中高级职称为37人,中级职称121人,初级职称为112人,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少。二是民营企业吸纳、培养、使用人才的机制不够健全。用人理念上存在急功近利思想。相当多的企业家在观念上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只重产出,不求投入,表现在人才的使用上″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人才教育培训投人不足,使人才的自我发展、提升空间受到限制。人才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科学的人才管理办法。在人才选拔任用上存在不重业绩,而看与企业主的亲缘关系的现象。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方面还存在不足。在薪酬方面,据调查,我区民营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年均薪酬2—4万元。在保障方面,与外地相比差距较大,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我区的.民营企业人才普遍存在″打工″的思想,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三是党委政府在推动民营企业人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近年来,虽然区委、区政府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对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政策措施、引导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民营企业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加快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党对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区委、区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制定目标明确的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对民营企业人才队伍的宏观管理与指导。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2、创新人才政策,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人才成长环境。出台更加灵活优惠的人才政策。在经济收入、技术入股、物质精神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形成人才″洼地效应″。要健全民营企业人才保障体系。要关心民营企业人才家属就业等问题,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要加强民营企业人才职称评定工作。要完善民营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指导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实践,积极推进和规范股权制、期权制、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激励政策。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机制,保证企业内部公平。

  3、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人才服务社会化。要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集中精力创新行政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使政府职能、政府行政行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加快人才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应用现代化人才管理手段,建立具有我区特色的、贯通全国的统一开放的人才信息网,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要分门别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和专家信息库,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信息服务。

  4、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构筑民营企业教育培训新体系。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要通过各部门,邀请国内外专家,定期组织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形成政府、用人单位、个人等多方负担的教育培训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机制,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建立自己的培训学院。要面向市场,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鼓励企业创办重点行业实验室,解决我区重点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吸引培养一批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中高级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6

  近年来,xxxx县按照"科技兴农,人才强县"的指导思想,狠抓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农村各类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进一步建强农村人才队伍、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日前,笔者对xxxx县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新时期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县现有农村各类人才25967人。其中乡镇党政领导人才307人,农村科技人才562人,农村中小学教师6091人,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272人,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81人,农村实用人才17054人。全县农村各类人才队伍中,获得初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10735人,其中获得高级职称的354人,获得中级职称的4621人,获得初级职称的5760人。

  二、主要做法

  1. 狠抓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一是建强组织机构引领农村人才开发。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情系三农、服务三农、发展三农"的主要抓手。二是依托活动载体促进农村人才开发。积极探索新的活动载体,先后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员联户带创奔小康"、"乡村夜话"和"农村实用技术大联赛"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壮大,成效显著。三是坚持办点示范带动农村人才开发。首先是树典型,发挥辐射作用。结合农村人才工程的实施,加大了农村人才典型的培育力度,先后共培育出种植、养殖、加工和流通等方面的典型示范户1247户,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其次是建基地,发挥示范作用。按照"区分类别、合理布局"的原则,挂牌建立农村实用技术示范基地,并很好地发挥了基地的作用。三是办协会,发挥指导作用。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结合区域实际,坚持"技术共享,资金互助,集中管理,规模发展,统一营销"的发展模式,带动和培育了一大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

  2. 狠抓农村人才教育培训。一是借助基地定点培训。定期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到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培训,并请相关专家现场进行技术辅导,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人才的实用技能。二是组建讲师团流动培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流动讲师团",分种养、加工和营销三个专业授课组,到农村进行流动授课。三是赠送技术资料自我培训。免费向农村实用人才赠送《农村实用新技术》、《庭院经济手册》等乡土实用技术教材7000多册,赠送活页技术资料30000余份。

  3. 狠抓农村人才保障建设。一是建立农村人才管理服务机制。主要是在县、乡、村三级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在人才密集的4个乡镇设立了人才服务站,对农村人才实行动态服务、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一些业绩较突出的农村人才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利于及时地提供帮助和服务。二是建立农村人才职称评审机制。开展农民职称评审工作,致力于提升农村人才的层次水平。三是建立农村优秀人才使用机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先后推荐了1xxxx多名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农村人才进入县内企业中担任管理和技术骨干,吸纳了600多名农村优秀年轻人才加入党组织;优先启用1500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担任村组干部。

  三、主要问题

  1. 总量不足,素质不强。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全县农村各类人才总量仅占农村人口总量的3.1%,明显低于省市平均水平。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仍然偏少。在农村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农村人才总量的7.1%,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才仅占农村人才总量的1.4%.

  2. 年龄老化,结构不优。年龄结构趋于老年化。30岁以下的仅占7.6%,31-40岁的占29.4%,41-50岁的占46.8%,51岁以上的占16.2%.绝大多数的农村实用人才由于年龄偏大,思想偏于保守,难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停留于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较长、获益较慢的行业上的占84.9%,而对于市场经济日益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的人才仅占15.1%.人才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随着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形成差异,出现县内优秀人才由农村偏远地区向城镇集中的现象,使得边远山区的人才队伍建设状况明显落后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和平区,影响了全县人才队伍的均衡发展。

  3. 流失严重,引进困难。由于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特别是和那些大中型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无论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还是就业机会都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想留住本地人才、引进优秀人才,难度很大。

  4. 技术保守,影响力小。很大部分农村专业人才受"卖山、卖田,不卖手艺"、"教大徒弟饿死师傅"等狭隘思想观念的影响,在思想上存在小农经济的想法,技术上保守,缺乏规模发展的观念,从而影响农村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真正起带动作用的农村人才还只是占少数,导致了整个农村人才队伍作用的发挥缺乏普及性。

  四、几点思考

  1. 建立健全农村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党组织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必须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党管人才"的观念,切实担负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任,真正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党组织的工作规划中来。要针对农村人才分散的特点,切实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体系。要形成县委集中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经常性指导,加强对农村人才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切实帮助农村人才解决一些生产与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2. 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一是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要充分发挥县委党校、职业学校、乡村农民学校以及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定期组织农村各类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二是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派一批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农村人才走出家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高新技术过渡,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加强本区域农村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既介绍自己的先进经验,又学习其他人才的成功做法,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三是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在管理好现有人才示范基地的前提下,还要积极鼓励、支持乡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样板,做给农村人才看,带着农村人才干,从而增强农村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扶持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农村人才开发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采取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为农村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要在技术上给予支持。要结合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级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全县专家和科技人才与农村人才开展"一帮一"活动,这样不仅能及时帮助农村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三是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农村人才倾斜。

  4. 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一是加大对农村人才的评选表彰力度。通过树立"农村人才典型"和开展"优秀农村人才"创评等活动,大力宣传报道农村人才典型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二是开辟农村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积极帮助他们申报技术职称评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给予农村人才适当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政治上,对那些政治素质好、技术过硬、发挥作用积极的农村优秀青年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组干部队伍之中,促使他们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致富转变。在经济上,对那些在示范带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作为的农村人才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7

  名称:关于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查人员:王兆国

  起止时间: 10月22日至10月29日

  关于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及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体现在各类从业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逐年增长,说明建筑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筑业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管理型发展。

  尽管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在逐步增加,建筑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但如果把大量的流动农民工计算在内,建筑业仍然是一支劳动密集型的队伍。在管理人员中,既无学历又无职称的人员仍占较大比例,专门人才年龄断层、老化的现象也依然存在。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队伍素质依然很低,科研规划、勘察设计及房地产行业队伍素质明显高于建筑业。

  作为著名的建筑之乡,我们肥城市陆续提出了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发展思路,随着新业从业人员将出现重大结构调整。建筑业人才教育培训将担负着为整个行业发展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新情况,都意味着建筑提供人才保障的艰巨使命。10月22日至10月29日,我们培训中心组织了专业教师先后对本市的五家建筑施工企业、租赁公司进行了建筑行业人才队伍工作调研,通过工作座谈,向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了解具体情况并征询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调查时间: 10月22日至10月29日。

  调查地点:本市。

  调查对象:单位主要负责人、技术人员、操作员。

  调查方法:工作座谈,现场调研。

  调查人:王兆国。

  一、我市建筑业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肥城市共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96家,成建制劳务分包企业269家,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建筑业从业人员近12万人。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建筑企业负责人及高层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升。我市建筑企业大多是镇办或村办建筑队伍发展而来,虽然经过主管部门的鼓励与扶持,大多经过了改制,但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未经过专业教育培训,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能力不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检查中发现,全市持证上岗的企业经理123人,持证上岗率仅为29%。

  二是建造师考取人数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缺口。我市目前注册一级建造师159人,注册二级建造师2394人。已注册的建造师中,还有相当比例分布在房地产、勘察设计、监理、园林绿化、水利、公路等企业中。随着项目经理向建造师过渡期限的临近,与我们估算建筑企业共需4500名建造师的目标仍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关键岗位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绩。顾名思义,关键岗位人员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点,他们的从业素质及技术能力水平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至关重要。多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培训是基础、证书是手段、准入是目的、验证是保证”这四大环节,认真扎实地开展关键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全市目前关键岗位持证人员15854人,其中施工员4605人,质检员2586人,预算员1490人,安全员2270人,材料员2301人,机管员1423人,其他1179人,持证上岗率达81%。

  四是技术工人的持证上岗率相对较低。肥城市地处内陆地区,本地人员中从事建筑业务工的人员较多,但目前各建筑业企业使用的务工人员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存在很多证书在,人员已经离岗多年的情况,导致建筑业企业进行技术工人培训和考试的积极性不高。经统计,在各类建筑业岗位人员中,我市技术工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人数13000人,比例仅为28%。

  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在市场竞争中,人才是企业战略资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关系到我市建筑业的未来。同时,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高学历、高技术”岗位,也包括一些基础性的岗位,在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企业尤其如此。建筑业的发展既需要会技术,懂经营,擅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技术精练、业务突出的技工队伍。要逐步建立高层次管理人员为龙头,建造师、关键岗位人员为骨干,高素质技能工人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一)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应对专业技术人才分流问题。肥城市房地产业发展迅猛,大量工民建专业技术人才转投房地产开发公司,再加上一些建筑业企业经理经营思想陈旧,对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且建筑业从业环境苦、脏、累,能提供的待遇也不高。导致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进入建筑业企业成为普遍问题,建筑企业发展存在人才断档现象。我们重点引导建筑业企业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业的观念,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在引进人才能够做到重金引才、重视育才、重在留才。要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宣传、发动,提高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贴近企业就近培训,降低企业的费用支出。全面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学员学以致用,作为开展岗位培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培训对象为着眼点,选准培训内容,强化培训考核,有的放矢的开展培训。

  (二)以山东鲁泰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基地为依托,重点开展技能工人培训与鉴定。,鲁泰建工集团投资兴建了安全培训教育基地。现已全部交付山东鲁泰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管理与使用。目前已经建成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有各种规格的教室10间。其中大讲堂可容纳200多人,普通教室50人。可满足8个工种的同时教学,同时还配备了多媒体室、图书室等教室供学员使用。设置有砌筑工、木工、抹灰工、镶贴工、钢筋工、架子工、电焊工、管道工等多个工种的实训场地,每个工种能容纳40~50人的工位,同时能满足1000多人的技能训练和鉴定,设施、设备、材料齐全完备。已建成的标准化学员公寓可以同时容纳300人食宿,并配有洗浴、娱乐室、医务室等后勤保障设施。

  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职业培训的鉴定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提高建设劳动者的素质,科学合理配置建设劳动力资源,是社会、企业、职工三者共同利益之所在,是企业、职工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是把建筑业做强做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需要。不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肥城的.建筑业在国内外的建设市场竞争中将难以立。基于此,我们要进一步岗位技能鉴定工作,成立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建筑职业技能岗位鉴定指导委员会,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环环相扣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保证职工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作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逐步提高教师和考评人员素质。教师是培训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其思想道德状况和技术水平对培训工作影响很大。要充分利用威建集团公司内部专业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从鲁泰建工集团内部及省内外各大院校聘用一大批责任心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技能考评队伍,对业务素质、年度工作实绩等任职条件进行定期考核,要求教师不断进修加强学习,及时掌握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与考评员队伍。为今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四)转变培训及鉴定形式,使培训鉴定更适应行业特点。建筑业是一支外向型队伍,职工流动性大,难以集中培训,针对这一特点,教育培训工作在发挥各类建筑学校培训基地作用的同时,更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过去大家对函授培训、业余学习持怀疑态度,拘泥于按照常规办学,要通过不断实践,经验积累,摸索适合我市建筑业特点的培训形式。重点实现“三个灵活”,一是培训方式上灵活。采用函授与面授、脱产与业余、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形式,在函授培训、业余学习中,注重加强检查,要求学员自觉地、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鉴定工作中,针对具体情况使用分别采取“专设工位鉴定”和“现场工位鉴定”两种方式。二是培训时间上灵活。利用冬训、下雨天或晚上的时间,或者利用工程的档期培训,努力解决工学矛盾。主要利用春节前后近两个月的时间较为系统的进行理论培训,然后根据各地的工程进度,分期开展鉴定。三是办班地点上灵活。采取“后方学校培训和前方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灵活机动地举办各类培训班。

  (五)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及鉴定工作运行机制。一是要明确约束机制。要通过资质年检、持证上岗检查等有效手段,对建安企业参加培训的各个工种提出明确年度培训计划和培训规划。与各市区主管部门签订职业技能培训责任书,将培训计划纳入企业考核内容,完不成年度培训计划的单位不得评为先进集体,分管负责人不得评为先进个人,企业资质年检不予通过,更不能晋升资质等级。二是建立市场调节机制。通过实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建立劳动力资源的合理的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改变过去“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传统做法,打破工种的限制,针对企业的需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倡一专多能。一方面解决企业的需求,同时不少工人持有双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达到建筑业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的目标要求。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每年度对培训鉴定工作进行评比,对在办、教、学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育培训工作者予以奖励,以此来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此外要通过举办技能比武来激发广大青工的积极性,推动培训、鉴定工作的开展。

  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是建筑业发展的重点,重视与加强建筑业教育培训工作应成为行业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企业共同关注的热点,双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教育培训与技能鉴定,才能为做大做强肥城建筑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8

  **县幅员面积5678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82个行政村、216个自然屯。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万人。XX年底,全县各类人才1.75万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0.83万人,占农业人口总数7.8%。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是当前我县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关键是要依靠人才的力量。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任务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决定农村发展不仅需要农业管理型、经营型、技能型等类型的人才,而且需要文化、教育、卫生、金融、商业、环保、网络信息、建筑设计、社会服务等行业领域方方面面的人才,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撑和希望所在。我县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尽快改变目前存在的这种现状。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现状之一: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

  全县农村实用人才8366人,占农业人口比例不足8%。其中水稻种植业技术人才1122人,大棚蔬菜大户1282人,北药种植大户167人,庭院立体栽培人才926人,香瓜种植大户603人,大鹅养殖大户899人,狐貉养殖大户79人,生猪养殖技术人才912人,养鱼大户57人,黄牛养殖大户112人,各类工匠649人(包括学徒),经营类人才132人,财务人才82人,教育人才372人,卫生人才203人,文艺人才67人,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才702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着总量较小,不能完全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状。

  现状之二: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不高,结构矛盾突出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65%,小学文化程度占26.39%,初中文化程度占55.11%,高中文化程度占9.4%,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45%。农村实用人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不足1%。人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老龄化,中青年人才严重短缺,农村实用人才青黄不接。人才层级结构不尽合理,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人才掌握的技术比较单一,专业深度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种植养殖人才多,中介组织领办人、经纪人人才少。新技能新知识接受不快,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意识不强等现象并存。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靠自己多年的亲身实践摸索总结,虽然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但多属于传统的农村实用技术,由于接受系统的国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很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吸收,对现代科技知识的运用能力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现状之三:农村实用人才生成的'渠道窄且流动性大

  种植业是我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搞,产业链不够长,也就不可能形成更多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合作组织。这对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的扩张、集群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都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的村由于产业发展原因,导致一些如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学非所用,专业技能无用武之地。同时,农村产业效益比较低,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的收入不高,外出谋生的比较普遍,流动性较大。农村实用人才的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大量高素质农村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导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匮乏,后继乏人。

  现状之四:农村实用人才观念狭隘,引领作用不突出

  农村实用人才大都是多年时间自然成长地“土秀才”,在思想上还存在小农意识,在带动群众中不积极、不主动,多数局限在“亲帮亲”上,真正起引领作用的实用人才还是占少数,不能形成燎原之势。有些实用人才观念狭隘,一项技术掌握到手就不想让别人学去,不愿意传播推广,致使有些新技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有的虽然技术熟练但掌握的多属于过时的农村适用技术,由于视野不宽、观念落后,还抱着原有的技术不放,不去更新,也使得有些新技术不能够很好的得到及时推广。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农村实用人才上述状况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是客观方面。

  (一)客观方面

  1、传统的小农思想抑制了农民科学致富的行为。**县幅员辽阔,地处偏远,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普通农户只要赶上年头好,就可以满足一般的生活需要,“小富则安”的思想,蒙蔽了农民进取意识,主动掌握技能走向成才致富的愿望不强。北方农业生产周期一年之中有大半年年闲,冬季漫长寒冷加之交通信息不便,农民有猫冬的习惯,也有的从事赌博等不良嗜好,致使部分农民把精力放在走街串巷、东家长西家短上,不思成才。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9

  一、xxx乡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现状

  1、我乡各类人才总量、结构、分布情况

  xxx乡人才重要集中在乡机关党委、政府和其他事业单位,约占73%左右,只有少部分分布于各村,其中村班子人才队伍占有比例月8%。人才中有已具有高中、中专和大专的为多,农村种养殖或加工基层人才很少,只占总人口的2.5左右。同时学业有成的人才基本上都在其他地方发展,回到家乡的很少,更由于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和基础条件的制约,更难留住农村人才。

  2、xxx乡党政人才队伍情况

  我乡党委编制6人实有6人,其中聘用1人,31岁至40岁4人,41岁至55岁2人,大专文科2人,中专文科4人。xxx乡人大编制1人实有1人,年龄41至55岁之间,学历大专文科。政府编制5人实有5人,其中31至40岁2人,41至55岁3人,中专学历1人,大专学历2人,本科学历2人。办公室编制2人实有7人,其中聘用及临时人员3人,女同志2人。30岁以下3人,31岁至40岁2人,41至55岁2人,高中2人,中专4人,本科1人。工青妇编制2人实有2人,其中:31至40岁1人,41至55岁1人,学历大专1人中专1人。人武编制1人实有1人,年龄41至55岁,学历高中。计生编制2人实有2人,其中:30岁以下1人,41至55岁1人,高中1人,大专1人。民政编制1人实有1人,年龄31至40之间,学历中专。国土资源编制2人实有2人,年龄31至40岁2人,学历中专2人。公安司法编制6人实有6人,其中30以下2人,31至40岁24人,41至55岁2人,学历高中1人,中专4人,大专1人。

  3、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情况

  全乡事业单位编制133人实有人员138人,其中乡中学1所,编制29人实有31人,其中:本科1人,大专25人中专5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5人,未聘人员3人,30岁以下人员19人,31至40岁10人,41至55岁2人。小学编制69人实有64人,其中:大专3人,中专55人,高中6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51人。30岁以下31人,31至40岁16人,41至55岁16人,55岁以上1人。农技、农机、林业、牧业、水利等站所编制7人实有7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年龄31至40岁和14至55岁各1人。初级职称1人,年龄31至40岁之间。工勤人员4人,其中大专2人中专2人,年龄30岁以下2人,31至40岁2人。医疗卫生单位编制9人实有9人,其中管理人员1人,年龄31岁至40岁。学历9人中专,9人为初级职称,9人30岁以下。文体、计生站所编制6人实有6人,大专1人,中专5人,30岁以下1人,31至40岁5人。其他公益管理和社会组织编制13人实有13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中专12人,大专1人,初级职称9人,年龄31岁至40岁8人,41至55岁1人,工勤人员3人,30岁以下2人,31至40岁1人。

  4、农村实用人才情况

  我乡农村实用人才32人,其中:中专10人,高中7人,初中及以下27人,40岁以下27人,41岁以下5人,近三年农业技术专业培训5人。32人中,生产能手26人(种植能手10人,养殖能手11人,加工能手5人),能工巧匠6人(技能劳动型人才4人、文体艺术类人才2人)。

  5、县级层面人才

  我乡无县级层面人才。

  6、人才需求情况

  我乡需求人才为党委2人学历本科和大专各一名。政府1名本科。办公室1名本科学历。文化体育1名本科学历。中学2名学历本科。小学1名学历大专。医疗卫生单位2人,学历大专,农业等单位2人学历大专。文体等2人大专学历。其他公益管理1人学历大专。共计15人。

  二、xxx乡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1、在吸引、培养、使用和稳定农村人才等方面,我们认为要认真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提高领导对人才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观念。树立人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是推动工作保质和高效完成的基础和保障,充分肯定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全面树立人才第一的用人、选人和培养、任用思路。二是加大人才的社会认可氛围。对开发新产品、推广应用新成果获得经济效益的人员要大力鼓励和宣传,在群众中形成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发挥人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全社会共同尊重人才、渴望人才、培养人才的好的社会机制,全面推动全社会重视人才的好的环境。三是做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培养。对农村基层人才我们要利用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法规素质、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以便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四是强化激励机制。对做出贡献,推动社会文化、卫生、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有较大发展的人才进行必要的奖励和鼓励,并有效的为他们更好的发展才能和优势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改善他们的环境,稳定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以便发挥更好的人才效益和人才优势。

  2、我乡在鼓励农村各类人才流向农村、服务基层政权服

  务方面,有以下经验和实例:首先,在培养党员和村干部工作上,重点考虑把优势人才吸收进来,并为人才创造好的技能发挥条件,让人才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带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如:我乡坝子村的谢荣昌同志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非常有经营和管理的才能,曾任过原箐口焦化厂副厂长。但90年代之初,因政策和体制不健全的影响,焦化厂倒闭了。我乡看到了他的管理和经营能力,他是农村非常缺乏的人才,便积极发展培养他加入了党组织,现他已成为了一名群众信赖的村支书,发挥出了领导和管理的能力,把坝子村管理的井井有条,带动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多项工作在全特区各村中名列前列,在村班子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才的作用。又如:荒田村小屯组的周光云同志是一名普通的村民,他善于学习和钻研,勤于苦干,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和掌握了一套非常适用的养殖技能,为了发挥他的人才优势和作用,我乡多次派他参加特区和市举办的技术培训班,逐步提高了他的技能和水平,更多的掌握了畜牧养殖知识,同时在他所在的小屯组修建了总面积20xx平方米的养殖场,并调运南疆黄羊和种公牛给他饲养,协调信用社发放贷款,以他的带动组织农户发展养殖也,充分发挥出了人才的优势,稳定了人才在本乡发挥作用。

  3、农村基层人才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这些人有思想、有素质、有头脑、有意识、有文化、懂技术,在群众中大多数有很高的威信,有带动作用,是群众的代言人。其次,他们是社会效益的创造者,是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全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他们,并需要激励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他们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推动者,农村社会的文化、卫生、教育等重要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他们。四是党的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他们,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坚持党的政策、路线不偏移,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更需要他们。从以上我们便可以看出,他们在农村基层建设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才能更快更好,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发掘和培养,并建立有效的机制,激励和发挥农村基层人才的优势和作用,更好的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三、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导致农村基层人才流失、缺乏和稳定的原因是:一是农村基础条件差,发展经济条件受到一定的制约。二是农村人口素质低发展经济和发挥才能的社会环境不好,发展较困难,保障机制不健全。三是资金来源少、途径少,农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人才规模化经营。四是政府对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不够,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没有创造良好的发挥空间。五是村级组织人员有限,并且报酬低少,不能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以上因素都是造成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流失、缺乏和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2、影响农村基层现有人才健康成长和积极发挥作用的环境因素是:一、农村社会观念陈旧,许多地方落后思想还主宰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利于农村基层现有人才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二、农村群众群体素质低,对人才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和能力认识不到位,只重生、不重教育和培养,只重眼前、不重长远的观念也限制了农村基层现有人才的健康成长。三、现在还没有一套健全的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和能力发挥激励机制,一定程度的制约了农村基层现有人才的健康成长和能力发挥。

  3、市场配置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手段的作用:农村市场基础薄弱,发展空间不大,对农村基层人才的容纳也相当有限,配置的量和需求都没有多大的空间,制约和迫使农村基层人才的流失,并且农村市场对农村基层人才需求不明显,效益也不能让农村基层人才满足,更加快了人才的缺乏和流失。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相当有限,政府不具有企业一样的优势,不能更多的安置和吸纳农村基层人才,并且财力有限不能满足农村基层人才对薪酬的要求,制约了农村基层人才的留用,致使大量的人才流失,甚至导致人才缺乏。

  四、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出台适宜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政策。认真完善和实行农村“3+1”教育班和技能培训班,大力开展以村为主、为单位的适用技术培训夜校,传授新型农村种养殖新技术,广泛的开展农村群众培训工作,更好的建设和培养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同时,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人才吸纳机制,把农村基层人才吸纳进村班子。另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基层人才发挥才能,政府协调鼓励人才致富,奖励能人,为人才和能人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如大力推行绿色证书优先承办制度、实行资金和项目人才优先机制等),形成良好的人才优先社会舆论氛围,激励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能。

  2、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后应大力实施项目、资金农村基层人才优先机制,鼓励农村基层人才留在农村发展,加大奖励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和创新的农村基层人才大力给予思想奖励和经济奖励,稳定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并努力争取机会,加强农村基层人才的培训和提高,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加强农村基层人才的联络,加强农村基层人才与外界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形成外界互通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更好的发挥创新能力。

  3、政府宏观调控改善和吸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政府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和优化产业布局,投放适宜于经济发展,要求技术含量高,管理要求高,效益高的项目,以有方向的加大对农村基层人才需求,吸引农村基层人才的加入项目建设。二是积极鼓励个人创建村级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帮助协调各种问题,政府做

  好各种服务,调动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创业积极性,稳定的留在农村创业。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强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教育、信息和文化等设施,缩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农村的优越,让农村基层人才队伍能热爱农村,增强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以能留住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四是建立好的鼓励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村基层人才的扶持和贡献奖励,逐步形成良好的创业激励机制,以吸引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稳定,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提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人才的创造性,给予更多的创业和发展空间,给予更多的关怀、帮助和支持,从情感上留住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心,增强在农村创业信心。

  xxx乡人民政府

  二○xx年六月二十九日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0

  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认真提高人才应对政策,促进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我局组织人员于5月上旬先后深入县卫生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卫生监督所、县疾控中心、走马乡卫生院等六个单位,就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把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才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12月底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4所(个),其中:公立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乡镇卫生院、分院16所、村卫生室548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1个,民营医院1所、个体医疗诊所(社会办医)41所;共开设床位731张,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1.7张;现有卫生人员15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28人,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76人,初级职称456人,未取得专业技术职称77人。另有乡村医生367人。调研单位情况详见各单位报告。

  二、近年在人才培养上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走人才兴昭、强昭之路,是发展壮大昭平卫生事业的必然之路。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大投入用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硬件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为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和机遇,如何提高卫生队伍专业素质,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要求,我们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增加卫生人才数量和提高卫生人才素质。一是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了重要的措施。采取“引智、引人、引技、引项”的办法和选优、选专、选高、选特的措施重点培养,重视对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的培养,提高了卫生技术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形成了学历、专业、年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人才梯队。二是采取了县、乡镇内调济、人才流动中心招聘、外出进修、岗位自学、上级对口支援免费技术培训和在职培训、传、帮、带等形式为乡镇级卫生院、分院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近3年,送出区内外培训人员30余人次,在职培训254余人次。三是有计划地组织了25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开展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疑难病例会诊、巡回医疗、健康教育和“三下乡”活动。四是积极争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技术骨干”和“中医农村适

  宜技术”培训项目。逐步使乡镇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中医药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五是利用卫生厅科技培训项目,对各乡镇的每个村一名乡村医生进行了急诊急救技术、农村合理用药知识和有机磷农药中毒防治知识的培训,有效提高了乡村医生医疗保健技术和服务水平。六是各卫生单位每年有计划的选派无学历或低学历医务人员脱产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提高人员专业知识层次。梧州市人民医院响应万名医师下基层服务的号召,派出各科医疗骨干对昭平县人民医院对口服务,支持山区医疗卫生工作。七是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县中医院建立中医药特色专科,培养专科专病服务人才,促进了人才成长。拓宽了服务范围。八是加大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力度,县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90%以上,乡镇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经过不懈努力,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才基础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夯实,人才队伍不断加强,人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工作措施不断强化。有效的支撑了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服务保障。

  三、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五个方面:一是卫生管理者对医疗卫生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臵,对人才工作缺乏规划,缺乏主动性,在人才的教育、培养、引进、管理和使用等方面还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和行动,人才工作相对落后滞后;二是人才严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人才政策和人才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进出的体制性障碍还未从根本上打破,人才环境还不尽如人意,聚集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还不强;四是人才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现象同时存在;五是人才队伍学历普遍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普遍偏高,没有形成人才梯队,后继无人。下面,从五个方面具体谈谈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及建议

  存在的问题

  1、引进人才困难,主要是没有吸引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主要是工资待遇,人员编制无法解决,医疗条件差,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

  2、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我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所处地域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工资、待遇相对偏低,子女教育等生活不理想,此外受体制的影响,人员编制身份不能确定,造成部分人才外流。

  3、人才总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高、中级人才短缺,大本以上学历

  人员较少,研究生以上人员没有,接受普招毕业的医学类大中专生比例不高,相当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属成人、自考等毕业生,大部分属工人身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尤为突出。

  4、各单位的编制配备不规范,编制数严重不足,造成所调研五个的单位普遍存在借调其他单位技术人员工作的普遍现象。借调人员由于编制及待遇多年无法妥善解决,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均受到直接的影响。

  5、调研的几个单位的人才培养、引进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制定。目前对人才只重使用,不重培养。从20xx年至今,部分机构的中层干部除增加了几个工作人员外,几乎没有大的变动,没有进行任何转岗、换岗,也没有对外进行流动交流。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工作,容易导致思想的固化、惰性的滋生,也十分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意见和建议

  1、创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增强地方吸引力。要借鉴先进地区的人才引进经验,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尽可能地制定优惠政策,以政策吸引人。

  2、优化软硬环境,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一要放手让高层次人才干事业。将他们安排到适合他们发挥才能的岗位上,在科研经费、设施等条件方面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二要从政治上关心他们。对贡献突出的高层次人才要予以提拔重用,给他们压担子,尽最大可能发挥他们的创业积极性;三要落实好福利待遇。以优厚的福利待遇回报他们的突出贡献;四是坚持用人不疑的原则,对选中的高层次人才,工作上要关心、支持他们,让他们放心大胆地施展才华;五是建议县人民政府对高层次人才推行优惠政策,不受编制限制享受现正式职工同等身份待遇;六是加大感情投入,以情动人,使他们愿意来,留得住。

  3、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要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作为人才兴县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要编制合理的高层次人才发展规划,通过加大培养力度,鼓励本地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和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签订协议回来效力等形式,培养“永久牌”高层次人才。通过以上方式,增加高层次人才总量,建立起一支能够支持本地经济卫生事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4、积极发挥县医学会的作用,通过县医学会组织全县卫生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引进技术,开阔视野,共同切磋技艺,相互合作,共谋发展。

  (二)对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存在问题

  1、引进人才不易。一是目前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对就业形势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高期望值,不愿到乡镇卫生院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卫生院工作。二是当前乡镇卫生院经营状况普遍不佳,没有资金用在引进人才上,这就进一步降低了乡镇卫生院对院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更不用说已事业有成的在岗优秀卫生技术人员。三是有的高一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愿意到基层卫生院服务,但乡镇卫生院没有解决各种福利待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四是乡镇卫生院的编制出现严重不足。

  2、培养人才困难。一是人员紧张。一人多职,派出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往往会打乱卫生院的全盘工作;若派出学习人员过多,碰到突击性任务,就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人员紧张,往往使卫生院管理者放弃或压缩进修人数。二是经费紧张。外出进修、学习需要大量的资金,然而目前基层卫生院亏损现象异常普遍,财务状况十分严峻。在职工工资都无法完全落实的前提下,也就不可能拿出经费来保证医务人员的进修、学习。三是定位困难。基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常抱着这样的想法:“外出进修不学疑难病诊疗方法,就学常用诊疗方法,倒不如不去进修。再说,高新技术在乡镇没条件开展,一般技术也就这些。”因此,进修定位非常困难,定得过于普遍,职工兴趣不大,缺乏积极性,且进修时工资奖金比在单位正常上班少,职工都不愿去;定得过高,则学不致用。四是内部传授困难。目前活跃在基层卫生院医疗一线的业务骨干,年龄普遍偏大。他们中有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专毕业生,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有的是子承父业,擅长于治疗某一方面的疾病或拥有家传的秘方、验方,在当地百姓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在传授医术方面还远远不够。乡镇卫生院的医师梯队建设严重脱节,中青年业务骨干极其缺乏。

  3、留住人才更难。一是技术留不住人。卫生院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医疗水平普遍较低,有技术有水平的专业人才要想在卫生院有所作为非常困难。因此,一旦有大医院召唤,很少有人能抵得诱惑。二是待遇留不住人。一直以来,卫生院生存艰难,财力有限,入不敷出现象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过分提高医疗技术骨干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是不可能的。虽然在实行绩效工资后,医疗技术骨干的工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卫生院退休人员工资、防保经费、发展经费都得自行筹措,卫生院要想留住优秀人才,经费无疑成了最大障碍。三是感情留不住人。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团队、绝佳的氛围,但卫生院显然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既缺少医院文化建设,也缺少团队协作氛围。目前基层卫生院职工的劳动强度和数量参差不齐,但工资资金的差距十分有限。长此以往,难免影响业务骨干的积极性。

  建 议

  1、建立有吸引力的人才机制。要用战略的眼光来构建人才的引、培、留机制,加快人才的梯队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心甘情愿到基层来创业、来发展。同时要大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引进的人才有足够的空间施展才华。虽然目前财务有限,但如果再不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下功夫、投经费,基层卫生院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制定培训计划,形成层级培训,每年乡镇卫生院都要负责对所管村医进行培养,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工作需要选派优秀青年医务人员到市、县级医疗机构培训。进修期间派出单位要保证参培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2、规范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目前一些基层卫生院还存在大量的作为职工子弟顶替进入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基本上既没专业学历,也无技术职称。上述人员的存在,一方面占用了卫生院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临床一线业务骨干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卫生院的发展。因此,尽快地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着力营造“能者进、能者上、劣者下、劣者出”的用人氛围,进一步精简人员,提高在编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人才有序竞争机制的建立,是卫生院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3、积极争取农村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为农村培养适宜性人才,使适宜技术在基层得到广泛应用,为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简、便、捷、廉”的医疗服务。

  4、制定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待遇无疑在人才的挽留方面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能者多得、惰者少得,拉大两者之间的差距,充分调动业务骨干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打造卫生院内部文化特色,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使人才愿意留下来。

  (三)对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存在的问题

  一是局机关干部没有参加过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机会少,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者大部分都是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基本上都未参加过管理知识的培训,管理知识、管理经验有待增加和丰富。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

  有西汉陶器窑址,丰家村周家湾菜园内有宋代陶器遗址,有金紫峰宝觉寺,有黄龙山清俊亭等名胜古迹,有王如霆、赵三元、陈荆等历史名人。目前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和外出打工。

  人才队伍现状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性人才,在农村应该增加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企业,这就要求在人才需求上要有真懂技术,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把握市场,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多发展有技术含量的生产。

  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发生最直接的联系,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当地发展经济最急需的工作。 要改变目前一部分乡镇干部后继乏人的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应完善对乡镇干部、尤其是边远地区乡镇干部的选拔作用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多渠道选拔;应动员更多的青年干部到乡镇锻炼,把到乡镇工作作为干部必须经过的一课;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不仅从政治素质上提高他们,也应从经济利益上关心他们;对乡镇干部缺编人员应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不能把县级安置不了的非干部人员往基层塞,造成基层职工中公务人员比重下降,整体素质下降。乡镇人才队伍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总量不足,突出地体现在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基层人才严重短缺。为此,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二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投入机制。

  三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以发展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刚性与柔性两种方式,通过长期聘用、项目指导、学科牵头、培养人才等形式,聘请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基层人才的素质。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2

各位领导:

  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特出问题之一是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与人才队伍的相对滞后。基层和农业部门反应很大,进一步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根据这次主任会议议题,我局进行了专题调研,召集部分乡镇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和基层农业服务单位同志进行座谈,并赴x学习先进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过多年摸索、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公益性、经营性和帮扶性三种推广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了农技推广的针对性,也兼顾了新技术应用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推广了适用于我市的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在水稻新品种及其机插高产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蔬菜新品种及其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穴盘育苗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在畜禽、水产新品种及其集约化饲养技术、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等方面收到良好成效,奠定了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这其中,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付出了辛勤劳动,通过包村联户、“一村一品”,技术培训等扎实工作,有效推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存在问题

  应该看到,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是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薄弱之处,从市、镇、村,农技人员呈倒金字塔形,基层农技人员严重缺乏。一是镇(街道)农技人员编制偏少,同时,非农专业人员占编超编情况较为普遍。二是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不稳,存在随意抽调农技人员从事其它工作,事实上忽视了农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专业性。三是基层农技人员逐步老化,年龄老化,知识老化,

  结构老化,约XX%农技人员超过45岁。四是农技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基层农技单位要兼顾经营创收,人心不稳,精力不够集中。五是农技推广机制也不够完善和灵活,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三、几点建议

  1.定编

  定岗,定责,职责到位,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人员落实开始,人员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谈。一是人员落实,定编定岗。疏理一下各镇(街道)农技人员编制情况,尽快恢复和落实到位,做到定编定岗、在编在岗,落实到位后,人员岗位上墙公示。做到这一点,首先市里要有明确意见,明确要求,其次各镇(街道)要有明确态度,明确观念。人员落实是检验各级政府是否真正重视农业的一杆标尺。

  二是明确职责,职责到位。农技人员岗位职责一定要明确,岗位的技能要求一定要明确,做到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有效履行职能。

  三是明确服务内容,强化绩效考核。明确岗位农技员的服务责任区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并量化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岗位续聘等挂钩,有效激发农技人员积极性。

  2.特点、特色、特出,统筹服务。

  由于农业的多样性,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可以实行各镇(街道)特出重点,彰显特色,统筹服务。一是各镇(街道)根据自有农技人才专业特长和本地农业产业特点,特出一至两个农业技术重点,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形成农技服务特色。二是统筹农技服务资源,实现跨区域农技服务。市级统筹协调,各镇(街道)农技服务面向全市,提高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能。三是形成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提高市一级、强化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延伸户一级”的总体思路,通过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服务条件、完善运行机制、畅通技术渠道、强化队伍建设等措施,建立起市级主导、镇级主体,村级配合,户级参与的“四级联动”农技推广体系。

  3.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

  坚持以政府构建为主体,以强化公益职能为主导,以开展多元化服务为宗旨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提高和完善上述“四级联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能力与水平,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技术优势,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生产组织进行农业技术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倡导成立合作联社、产业联盟、公司+农户等联合联营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专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技术服务,可以极大完善、覆盖和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第三是推进示范园区和标准化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园区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创新和实现高品质、高效益、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4.强化人才政策保障,为农业科技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拓宽思路,完善政策,营造良好氛围,让农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一是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运行经费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农技人员工资、福利和办公设施,实现基层农技人贝留得住。用得上,稳得住,做到爱岗敬业,经费落实是检验各统政府是否真心重视农业的块试金石。

  二是实行农业科技学培养农技人才,人才定向养策略。通过高考体制规范操作,邦优录取,吸引一本优秀人才进入农技推广领城,收到极好效果。三是强化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工作。即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推广,关健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5.务实创新,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点很多,科技创新是重要一环,其中,互联网+时代的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农业组织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各种服务于农业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对于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十分重要,对于全面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扩大农产品销售和增强

  农业核心竞争能力都十分重要。要善于开发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实现新型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形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想格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3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常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要求,是学校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制度,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次第展开。近两年来,教研室因势利导,广泛宣传现代教学理念,全市上下积极地呈现出整体推进课改的态势。在此课改过渡时期,新的教学观念势必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常规执行过程中有了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影响已有的教学常规条例的落实?学校该如何突破率由旧章的限制,实现科学有效的常规管理?教育管理部门又该怎样根据新的课改精神调整、修订教学常规?

  基于以上思考,围绕我局今年”争创素质教育示范县”这一工作重点,我室小学组三位同志深入各所小学进行调查,了解各小学常规教学执行情况。从三月份开始,我们先后前往集里、荷花、赤马、淮川、太平桥、镇头、关口、永安等八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听课,所到的十多所学校中既有城区的(黄泥湾学校)、也有边远山区的(赤马学校)、既有中心完小(田坪学校)、也有片完小(升田学校)、村小(罗直学校)。由于时间、人手的限制,这次调查以了解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状况为重点,同时对常规教学中备课与作业批改这两个重要环节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座谈、走访、听课、查阅资料等方法获得了许多一手的材料。

  二、现状调查分析

  1、关于上课

  按照“争创素质教育示范县”的要求,课堂教学质量与否是衡量当地素质教育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本次调查活动共听课 8节,包括部分乡镇组织的课堂教学赛课36节,随机抽查常规课76节,教学研讨课6节,涵盖小学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社会、自然等多个科目。依照常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结合新理念中的发展性评价观点,我们听课评价后统计出以下数据:优秀课22节,优秀率为 9.5%;合格课83节,合格率为69.2%;不合格课 3节,不合格率占 .3%;有突出教学改革意识的创新课 2节,占 0.2%,能充分使用电教手段(含录音机、幻灯、电脑课件等)且有教好效果的电教课37节,占32%;此外,有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学效率低下的课 节,占9.8%,出现知识传授错误课8节,占6.9%。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我们总结了目前我市小学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正在逐步更新,慢慢开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少有训斥、批评、挫伤学生的现象,老师们正努力做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仍没有建立,由于班额人数过多,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根本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在课堂上没有任何的进步和发展。

  ⑵、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能自觉地进行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互动的过程。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些创新课上,有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趋向。但是,这些教学观的变化更多地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地把新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是老套套,以讲解为重点,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结论,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启发不够,学生参与不够,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对学生反馈注意不够,影响教学效率。 ⑶、绝大多数教师教学准备充分,教学方案设计能体现学情与教情。老师们能依据自己熟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根据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容量和进度,突出重点。

  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使用的各科教材每年均按新的课程标准作了很大程度的调整、删减、增补,这给我们这些尚未进入课改实验区的教师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很多乡镇学校还没有组织教师进行新的课程标准的学习,有的教师根本没见过任教学科的《课标》,见过的也理解不深,这就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现行的教材给予了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但农村学校教师课业负担重,对教材钻研不深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教材的处理和知能结构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出现了不了解教学要求,把不准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的现象。如学习课文不敢串讲又不知如何感悟?数学习题不能机械练习又不会设计情境训练。

  在教学改革的新思潮冲击下,部分教师感觉课堂教学无法定位,不知如何进行教学,这说明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离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⑷、部分教师有了进行学科间知识渗透的意识,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重要。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条件的简陋,有些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不能落实。美术、音乐、自然等学科的教学无法体现其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

  (5)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学习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也很努力地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本次调查活动中,荷花、集里等办事处的课堂教学评比课,有80%以上教师自制电脑课件、利用音像材料,投影灯片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常规课堂中的现代化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有近一半的教师反映学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或没有投入使用,或有质量问题。加上使用极复杂,教师的操作能力不强,有了设备,使用率也很低。

  2、关于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大多数教师备课重视学情的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讲究科学性、实效性。各学校对教案编写的考查管理均比较明确,很多学校明确规定:“上课必须要有教案,没有教案不能进教室。”从抽查情况分析,95%以上的教师备课认真,教案编写规范、完整,约有60%的教案有教学后记的记载。根据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程度的不同,出现了详案、简案、摘要式编写等多种形式的教案。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师,灵活采用了备好“主科”,简写“副科”的方法,既减轻了教师繁重的写教案负担,又达到了备好课的目的。

  备课不是抄教案。虽然老师们均有此共识,但我们仍在赤马、镇头、荷花等不同地区看到了同一学科同一课时的完全相同的教案。虽然《常规》中对教案编写有了科学合理的要求,但仍没有改变备课就是抄教案的现实状况。一些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本质,并且单纯依赖教参,不去寻找其他源头活水。从教案抽查中不难看出,教参仍是教师放之四海皆准的备课法宝。很多教师教案写的是一套,上课教的是另一套。把大量时间放在毫无意义的抄教案上。虽然有些好的教案编写得很科学,但操作过程中受条件制约,执教者本身素质限制,教案也很难执行。

  3.关于作业布置与批改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工作在我市小学阶段已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通过座谈,走访,查阅材料,我们了解到目前各小学作业批改情况良好。体现在:

  ①作业量适当。95%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课外家庭作业量不多,练习本大都能在课内完成。

  ②作业形式灵性多样。过去的那种机械性重复抄写作业减少了,受学生喜爱的实践性、开放性作业增多。

  ③作业批改认真负责。大部分学校坚持进行每期两次的常规检查,很好地保证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数量和质量。85%的教师每天都给学生批改作业。尽管老师们感到每天批改作业工作量大,但大部分老师认为每天的批改是必要的,充分体现了多数教师良好的敬业精神。此外,作业批改形式逐渐体现出新的教学思想,作业批改中描述性评价增多,有的学校(如镇头田坪完小)还出现了分层批改、发展评价等真正促进学校发展新形式。

  在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部分家长为教师不布置或少布置、不批改或少批改学生作业有看法,担心孩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同时也因此质疑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可否认,有些老师借作业改革之机放松懈怠,没有真正落实好常规教学。许多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只布置不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没有在这种开放性的作业中得到培养。

  三、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增强责任感

  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常规工作是为了应付检查,是处于一种迫不得已的境地,甚至还有7.9%的教师说如果不要检查教案可能不会备课。备课是教师的职业劳动,有些教师虽然检查时有教案可查,但同样没有备课,其教案是来自于教学参考资料或教案集中,没有经过自己的比较分析、深思熟虑、全盘照抄,以致于进教室后随心所欲另搞一套。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持这种不负责任的常规教学观的教师必将受到淘汰。教师必定要走出封闭、狭隘的视野,在新课程环境下重视塑造自己。新课程将会让教师们认识到:认真执行教学常规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定位,教学重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的重心转换,将使得教师在常规工作中产生强烈的紧迫感。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责任感。

  (二)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对教学常规的内容和要求作新的调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一次根本性变革。新的课改观念中将渗透到我们教学常规的每个细小环节中。我市现行使用的《常规》是经过 997年和XX年两次重新修订颁发的。在过去的实践中,《常规》对规范我市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新的`教学需要新的常规。“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所以新的教学常规制定一定要指向学生的发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新的常规量化指标和管理条例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教育和管理部门准确把握课改精神,深入了解教学现状,综合课改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科学制定,以保证《常规》条款的正确有效。

  我们本次调查只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前的一次“小分队行动”,针对目前教学常规执行状况作以下建议:

  ⑴、备课

  首先要坚持“不备课不得上课”的原则,任何人是任何课都得备课才能进教室授课。其次,要正确理解,处理备课与编写教案的关系。我们要强调备课的内容。备课中心任务应是钻研教材和撰写教学过程,主要精力应放在明确教学目的,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不要机械使用固定教案模式,而要设计符合学科特点、渗透新教学理念、体现个性的教案。要废除假教案,力求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

  ⑵、上课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地,是学校工作重点。在执行教学常规中,全体教师要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几个转变:重视讲授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重视学生记住现成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现和重组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重视让学生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和灵活地解决问题;由重视单科独进、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科间和知识之间的综合贯通;由重视统一要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个性发展。

  ⑶关于作业布置和批改。提倡练习性的作业在课内完成,课外以活动性、实践性作业为主。作业的设计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意学科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操作能力,以及探究、合作、创新意识。作业要求要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实行分层练习、分层作业。作业批改与评价注意过程评价,习惯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参与,师评、立评、自评相结合。分数量化与描述性评语相结合。

  (三)、改革教学常规管理督查的方式方法

  常规工作的管理以学校为主。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工程。学校要实现科学有效的常规管理,一方面要重视常规管理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开放,宽容的氛围,促进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各学校要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出发,在常规教学管理上形成特色。要充分尊重教师,对敢于打破常规,有教强改革意识并注意实效的教师,实行免检、奖励。总之,要用有创造性的管理机制保证教学常规活动的生命活力。

  中心学校要加强对教学常规工作的督查,加强对教学常规工作新的发展的指导。一般采取不定期抽查。抽查的项目重在上课、备课、辅导与作业批改,抽查的形式以听课、走访学生为主。学校检查与中心学校抽查的情况要及时通报、反馈,真正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此外,教研员在下基层开展教研活动的同时,要随时了解、督查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发现教学常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被督查教师的常规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并通报学校。

  (四)常规工作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地结合

  常规为本,教改取胜。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工作是开展教研教改的有力保证。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执行常规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也就是提倡教师在常规工作中进行“行动研究”,即不脱离教学实际而是为明确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常规工作中“行动研究”意识的树立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对重视在常规工作中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学校应树立典型,大胆激励,给予奖励。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4

  “政法机关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要加强纪律教育,健全纪律执行机制,以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政法队伍。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政法队伍建设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法委和中央政法机关多次下发文件,从铁规禁令、正风肃纪到坚定信念、鼓励担当,从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到以公开倒逼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政法系统打出一组提升队伍能力、强化干警素质的“组合拳”。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局机关在职共有人员XX人(核定中央政法专项编制X人,实有XX人,其中X人为工勤人员,X人已退二线,核定事业编制X个,实有事业编制X人),其中局长X人,副局长X人(X1人),主任科员X人,纪检组长X人,副主任科员X人,退居二线副局长X人;一般工作人员XX人。具有法律本科学历的XX人,具有法律专科学历的X人,具有其它专科学历的X人,具在中专以下学历的X人;其中具有律师资格的X人,具有公证员资格的X人,具有法律援助资格的X人。

  二、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主要做法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一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增强做好我区司法行政工作的坚定性和敏锐性。同时我局结合全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继续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际成果;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机关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全区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把全区的司法行政法队伍建设成了一支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团队。二是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贯穿于司法行政工作全过程,坚决贯彻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三是争创“五型”机关,做“五型”的班子,即:学习型、创新型、竞争型、服务型、实干型。要求班子成员加强调查研究,坚持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制度,提高自身素养和理论水平。

  (二)加强业务建设。一是加强学习。为尽快进入新的角色,适应新的岗位,要求班子成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对新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时俱进,以适应新体制下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体现在工作创新上。我们结合形势任务和本职工作的要求,在队伍建设上开展“二个一”活动,即每个工作人员要备一堂法律课、钻研一个行政执法部门的实用法律知识。努力使每一名工作人员成为具备法律知识、协调能力、综合分析、创新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加强新媒体时代与民沟通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法机关坚持一手抓法定职责履行、一手抓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提升,主动适应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紧密结合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实际推进政法微博建设,利用新媒体以公开提高公信,成为政法系统强化自身建设的又一着力点。基于此,我局多次派干警参加网络知识业务的学习,并开通了新华区司法局行政网,专人负责。

  (三)加强作风建设。班子的作风建设直接影响到局机关的形象。局班子领导多次走访社区和村,征求基层领导意见和建议,发放征求意见表,真心实意地征求各级领导和全区广大人民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以便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此外,还注重党风廉政建设,围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增强系统党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意识,完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认真开展风险点自查和防范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对司法行政系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管理监督工作机制。真正落实“三重一大”(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要求,在思想作风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树立权为民谋的宗旨。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集中解决突出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把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成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队伍,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我局决定主要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坚持政治建警,保持思想教育的经常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强化队伍建设的根本。要针对干部队伍的思想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疏导人、凝聚人、激励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干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治思想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教育培训是提高政法队伍素质的重要环节,要深化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把法律知识、法律业务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培育一支知识复合型的干警队伍。

  (三)加强组织制度管理。一是健全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工作行为和工作程序;二是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在本单位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及监督检查方法,形成自觉遵守与监督检查的强大合力,形成自觉的制度约束意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这是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各个方面发挥模范作用,才能带出好队伍,取得好业绩。一要摆正位置,在业务上以市局为主,将市局的工作要求,在服务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的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二是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研究在新时期如何为政府第一要务服务、如何为本地区的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法制环境,能有所作为。三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培养领导班子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有所作为、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时代精神。

  四、明年重点抓好的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积极探索公调对接机制,做好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

  二是继续深化社区矫正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和效果,做到安其心、稳其身。

  三是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国学普法宣传工作。以国学普法为载体,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律八进”活动,进一步探索“法律八进”的新形式、新内容。

  四是切实做好法律援助与公证工作。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通畅法律援助途径。严格公证处内部管理,严格办证程序。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5

  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首席技师推荐选拔工作是我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省上分配我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首席技师各5个名额,最终我县仅2人通过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评审,首席技师全部落选。从推选结果来看,我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加大投入,完善人才选拔、培训机制,为推动全县提速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目前,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37496人,技师以上1850余人,但高层次拔尖人才却相对不足,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4人,县管拔尖人才被纳入省农业专家服务团专家13人,此次推选工作更体现出这一问题。

  一是行业发展不均衡。从申报范围来看,农、林、水、果行业8人,教育系统2人,交通、陶瓷、文物旅游等方面各1人,煤炭、水泥、铝业等传统产业方面无一人申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等新兴产业也缺乏领军人才。

  二是高层次人才较少。我县累计已评选县管拔尖人才共253人次,具备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条件的人却太少,省首席技师的申报人数更少,只有2人。

  三是县管拔尖人才实力不强。我县申报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的13人中,多数人员获奖层级较低,部分个人奖项排名靠后,还有一些是5年以前的奖项和业绩。申报省首席技师人员业绩不显著,均未通过省委人才办评审。

  二、培育高层次人才积极因素初显,但人才建设任重道远

  这次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首席技师推荐选拔工作中,我县申报总人数达15人,较往年明显增加,通过评审人数也首次达到2人,这在除西安外的其他地县也是少有的。特别是个别单位拔尖人才集中出现,今年通过评审的2名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其中1人来自县公路局,目前,全县累计共有14名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其中有3人出自公路局,2人为在职路桥专家。在看到这些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认识到,我县人才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人才观念淡薄,对高层次人才重视不够。许多单位和领导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很明确,但面对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人才发挥作用的长期性,又出现了“叶公好龙”现象。部分单位安于现状,有的认为暂不需要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不如一般人员好用、好管理;有的认为最需要的是资金,不是人才;有的说,企业不景气,引进人才也留不住。这些长期存在的认识误区严重阻碍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体制不活,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实行县委统一领导下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体制,建立健全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但在具体工作中,个别部门主动性不够,甚至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受编制、经费等因素限制,优秀人才引进也比较困难。

  三是人才投入少,工资待遇低。我县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相对较少,部分单位财力不足或重视不够,相关待遇较低影响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我县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少,高新技术少,缺少大型支柱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强有力的吸引人才载体,也缺少能使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和空间。企业拿不出高工资、好待遇给人才,就难以吸引人才、难以留住人才。

  四是教育培训不够,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近年来,除教育、卫生行业的高层次人才继续教育培训比较多外,其他行业的继续教育培训都比较少,不同程度存在“实用主义”的问题。部分单位认为培养人才花费物力、人力、财力,而且不一定留得住,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多投入,存在“多使用、少培训”或“只使用、不培训”的现象。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县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造成高层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的原因。

  三、外引内联,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一要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可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对引进的人才,在个人职称评审,配偶、子女就业及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要优先考虑。企业等用人单位可实行多元化分配机制以更好地吸引人才。各级政府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正高级职称的.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且具有博士学历或研究生学历的人才给予一定数量的安家费。对一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可先安排工作,享受正式人员同等待遇,随后积极创造条件妥善安置。还可以参考招商引资的做法对引进了重点人才做出贡献的中间介绍人予以奖励,鼓励人人参与引才。

  二要加快现有人才培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广开培训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着力提升人才素质。积极协调省内外高校,在我县开办培训基地,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到来铜开展培训、传授经验。建立____重要高层次人才脱产培训制度,每年安排拔尖人才脱产培训3个月,对重点拔尖人才定期安排外出学习考察等,力争在一个任职期内使全部县管拔尖人才轮训一遍。

  三要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实施“订单式”培训,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使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技术人员的摇篮。____职业技术学院可开设水泥、苹果等相关专业,培养适合____发展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挥____工业技术学院作用,把我县建成西北煤炭基层人才培训基地。各区县职业技术学校,要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培养适用专业人才。

  四要增加人才工作投入。增加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培养、资助、奖励各类人才。探索建立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走向县场化的运作模式,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使各类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五要扩大宣传,形成惜才重才的良好氛围。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媒体上的宣传,调动各类人才积极参政、议政,成为党委、政府的“专家智囊团”。要在组织上多关爱、政治上多关心,生活上多关怀人才,激发各类人才投身____、建设____的热情,营造人尽其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6-20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15

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18

(优)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7-02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优】07-14

(精选)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5篇07-12

(优)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5篇07-25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汇编15篇07-25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通用12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