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调研报告

时间:2024-06-29 13:21:32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城市调研报告集合【15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城市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调研报告集合【15篇】

城市调研报告1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更是国家政策执行和目标实现的基本单位。据中国社科院《20xx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开展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8—1.0%,到20xx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52%。继“十一五”之后,国家对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设定了新的战略和目标。因此,中国城市面临多重任务:实现国家战略中的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的持续较快速增长,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日益突出的住宅、交通、环境和卫生等基础设施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那么,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政府部署了哪些重要的节能减排政策?这些政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城市如何在新局势下结合自身优势部署经济绿色增长和城市低碳发展的战略?城市探索低碳解决方案应用的经验是什么?

  20xx年气候组织发布了旗舰报告《中国的清洁革命III:城市》,分析了中国城市在探索低碳和绿色转型过程中的进展。20xx年,气候组织通过与南方报业集团合作“城市低碳行”系列活动,深度调研东部城市杭州、中部城市武汉、东南沿海城市东莞和西部城市喀什,试图通过回答上述问题,理解和分析中国城市在低碳发展领域的最新趋势和有益经验。我们发现:

  国家目标强化,布局紧凑。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和新能源利用目标通过各部委政策文件得到强化,彰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以试点来带动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方式得到更充分的部署。

  地方区域发展,各有突出。“十二五”期间,国家分配给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以不同的节能目标。如东部发达地区节能目标18%,中部地区16%,东南沿海开放地区18%,西部地区10—15%不等。各区域结合国家政策,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各有侧重地部署了本地的低碳发展和转型战略。

  东部城市杭州――注重民生和谐。杭州市常住人口年人均GDP达6.8万元,已步入中等发达经济水平,因此更加注重城市品质和民生发展。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为杭州市公共交通出行贡献了8%的出行率,与公共交通的.无缝链接和易租易还系统使日均租用量达25万人次,而商业化开发使项目。

  基本运营平衡,并深受市民认可。在电动汽车应用方面,杭州市通过电动出租车示范、给予私人购车补贴、推广私人租赁、以及支持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了电动汽车的应用,积累了有益经验。

  中部城市武汉――转变发展两型。武汉是中部崛起的支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国家两型社会示范城市。工业城市武汉在“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仍然是产业转型升级。东湖开发区被升级为国家级创新示范区,为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培育提供契机。两个区域能源中心在东湖开发区的应用为区域能源管理积累了经验。武汉市在碳交易领域的先试先行也正在为其赢得碳商机。

  东南沿海城市东莞―世界加工厂升级。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年人均GDP达6.6万元。东莞以发展加工贸易业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外向型典型,成为世界加工厂。东莞经济转型中通过资金、技术和政策及试点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支持科技创新,培育产业战略转型的重点。东莞城市化率较高,已经没有合适的垃圾填埋场,焚烧发电成为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东莞在垃圾焚烧厂的选址、焚烧发电厂的建设运营方式、以及建设标准等方面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经验。

  西部城市喀什――探索跨越式发展。地处新疆的喀什人均GDP约2.2万元,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喀什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文化历史古迹及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喀什今天思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命题。旧城改造项目将文化历史传承的思想纳入其中,探索喀什在跨越式发展中的可持续理念。在五大国际通商口岸中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本地化、以及金融服务和旅游业,为喀什跨越式发展中的绿色定位提供了机会。

  以上案例跟踪为探索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了广泛意义上的经验借鉴,包括政策体制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创新、金融体系的介入方式等。这也是气候组织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并行过程中如何有效纳入绿色低碳战略的成果。气候组织“中国再设计”项目将继续携手更多的中国城市和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和推动城市更积极和有效地实践绿色低碳的转型。

城市调研报告2

  城市交通是城市品味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促进我区“三创三评”目标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目标的顺利实现,区委、区政府于近日就我区城市交通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湘东区交通基本情况

  我区的交通网络主要是由公路和铁路两部分组

  成,本次调研重点是公路交通网络。湘东,与湖南的长、株、潭经济区毗邻,是江西的西大门,交通十分便利,浙赣铁路、昌金高速公路、320国道自东向西横穿全境,319国道由北向南贯穿全境,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130公里,距省会南昌290公里,周边可与莲花、芦溪、安源、上栗及湖南攸县、醴陵相接。目前,境内拥有公路总里程1615.55公里(不包括城市道路),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89.3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及连接线2条14.629公里,国道2条41.846公里,省道3条102.202公里(待定),县道14条242.267公里,乡道34条186.257公里,村道818条1028.349公里;拥有一级公路18.328公里(在建),二级公路103.106公里,三级公路69.865公里,四级公路675.797公里,等外公路737.659公里;拥有沥青路126.291公里,水泥路762公里,砂石路727.259公里;拥有桥梁291座计4392延米。到20xx年底为止,全区132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

  二、湘东区交通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路网是我区经济、社会、综合运输以及人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尽管我区公路网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路网的质量和数量仍不能满足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客观要求。湘东区公路网仍然是湘东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路网发展不平衡,通畅深度不够

  我区公路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核心的地带,呈放射性地向核心外围地域分布,造成了路网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南部东桥、广寒、白竺三个山区乡镇,路网发展相对滞后。全区132个行政村虽然已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即到村委会所在地已通油(水泥)路,但通自然村的公路大部分是泥砂路,通畅深度不够。

  (二)路网等级较低

  湘东区路网的技术水平偏低,到20xx年底止,全区三级以上公路为202.094公里,仅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12.5%,而四级和等外公路达到1413.456公里,占总里程的87.5%,低等级公路相对较多,这远远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速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应是路网建设的急中之急。

  (三)路网结构有待改善

  目前,我区的路网框架已初具规模,全区“三横两纵”的路网格局已经形成:“三横”包括骨架公路昌金高速、干线公路320国道及白竺崇源至排上南部经济干线;“两纵”包括干线公路319国道及荷尧萍洲(昌金高速连接线)至东桥界头公路。但南部经济干线和荷尧萍洲至东桥界头公路部分路段等级较低,没有达到二级公路的标准。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公路网,干线公路必须改造成较高等级的公路(二级以上),同时,还可以适当加密。

  (四)与区域外连接的公路、中心城区的进出口公路均需加强

  湘东区与周边市县(包括萍乡市内的莲花县、芦溪县、安源区、上栗县和湖南省的醴陵市、攸县)相联系的主要出口路有32条,其中出入湖南的16条,出入市内相邻县区的16条。由于这些公路大部分等级偏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湘东区与周边市县经济往来。中心城区进出口公路以及大部分城区道路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利于发挥城镇的辐射和带动功能。

  (五)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大

  近年来,湘东区加快了公路建设的发展,但由于区域经济整体水平还不够发达,资金筹措较为困难。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到上级的部分项目补助资金外,区、乡(镇)、村三级配套资金缺口较大,对公路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资金短缺是我区交通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六)公路养护管理任务艰巨

  由于资金缺乏保障、行驶公路的车辆超限运输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区内大部分主要道路路面损毁、路况逐步恶化,公路养护管理面临巨大的压力。

  三、规划湘东区交通网络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湘东区公路网规划

  1、公路网规划目标

  公路网规划目标以我区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为依据,打造区至乡镇半小时经济圈,以湘东城区和陶瓷产业基地为中心,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

  2、公路网规划布局准则

  () 一是规划线路必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路网效益;二是服从国家、省、市交通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类公路交通规划中涉及湘东区境内有关内容;三是与区、乡两级的城镇规划以及陶瓷产业基地路网规划相结合;四是按骨架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三个层次进行规划;五是尽量确保路网平衡发展;六是促进湘东公路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

  3、公路网布局

  方案

  根据我区的公路网现状,建议将原路网框架“三横两纵”调整为“四横四纵”,“四横”包括昌金高速、320国道、南部经济干线白竺崇源至排上公路、白竺至东桥界陂公路;“四纵”包括金升高速麻山小桥至白竺源并段、319国道、荷尧上云至广寒龙泉公路、荷尧萍洲至东桥界头公路,新增一横(白竺至东桥界陂公路)和两纵(金升高速麻山小桥至白竺源并段及荷尧上云至广寒龙泉公路),使全区整体路网框架更加完善。

  (1)骨架公路:

  一横:昌金高速上云马冲至大义金鱼石段,湘东境内长10.795公里,已建成,往东途经青山、福田进入萍乡市区,往西进入湖南株洲市。

  二纵:金升高速麻山小桥至白竺源并段(待定),湘东境内长14公里,可与芦溪、上栗相连。

  (2)干线公路:干线公路在整个公路网中起着全面性和支配性的`作用,是公路网规划的重点。

  ①主要干线公路:共6条

  二横:五里至老关线(320国道,一级18.328公里,在建),往东进入萍乡城区,往西进入湖南湘、株、潭经济圈;

  三横:南部经济干线白竺崇源至排上线(待定省道,二级33.8公里,在建),主要控制点为:白竺乡崇源、源头、麻山镇桃源、汶泉、麻山、景星、腊市镇庙岭、炉前、排上镇西坑、荷塘、美田桥。该线自东向西横穿湘东境内,往东与芦溪县南坑相连,往西进入湖南醴陵、攸县。

  四横:白竺至东桥界陂线(新增干线公路,二级35公里),主要控制点为:319国道、白竺乡政府、黄岗、中村、广寒乡郊溪三十六湾、官溪、广寒乡政府、南岗口、东桥镇茶红、沿塘、界陂,接湖南攸县。

  一纵:麻山岭背至白竺柘村线(319国道,二级23.8公里,已建),是我区的主要出口路之一,由北往南可连接萍乡城区及莲花县。

  三纵:荷尧上云至广寒龙泉线(新增干线公路,二级62公里),主要控制点为:青山温盘、荷尧上云、横江、亭子岭、320国道、电厂沿河路、湘东新湄、麻山桐田、麻山镇政府、麻龙公路、白竺杉坪、白竺水洋、广寒郊溪、官溪院冲、洞溪、龙泉,接湖南攸县。

  四纵:荷尧萍洲到东桥界头线,二级49公里,主要控制点为:昌金高速出口、荷尧镇萍洲、昌金高速湘东连接线、昌盛大桥、湘东镇阳干、陈家塘、下埠、排上、东桥、界头,接湖南攸县。

  ②与区域外连接的主要出口路

  湘东区与区域外连接的主要出口路共有32条(包括几条干线公路),出口路的重要节点主要是:a、通往湖南的节点包括荷尧镇金鱼石、香山寺、老关镇关下、莲花冲、登官分水坳、排上镇官桥、美田桥、东桥镇凫田、界陂、邹家园、界头、江边、广寒乡大沙江、黄土岗、白竺乡长长坪;b、通往市内各县区的节点包括湘东镇流田、青泥岭、新湄、均圹、荷尧镇上云、泉陂、土壕、石岭、麻山镇仙锋、大山、小桥、岭背、白竺乡柘村、磨头、崇源家山庙、苏圣山。建议将这些与区城外连接的通道均建设成为三级以上的道路,重要的出口建成二级公路。

  ③城市进出口公路

  湘东区城市进出口公路主要有11条。包括昌金高速连接线、新村至桐田公路、河洲至金鱼石公路、大江边至麻山公路、320国道、湘东至下萍洲公路、湘东城区内环线(五里至河洲)、湘东城区外环线(腊市至庙岭)、新中毛塘(东环路)至萍乡长兴馆公路、陈家塘至下埠公路、陈家塘至大路里公路(樟大线)。建好城市进出口公路,有利于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将城市进出口公路建设成为三级以上道路(部分公路已经建成),重要路段建成二级公路。特别是新中毛塘至萍乡长兴馆公路及湘东城区内、外环线须列为重点规划线路。

  毛塘至长兴馆公路:一级10.5公里,是湘东城区与萍乡城区连接的快速通道,意义深远。主要控制点为:毛塘(湘东区东环路)、新湄、新塘、略下、长兴馆,湘东境内长5公里。

  湘东城区内环线:一级10公里,沿线分布萍铝、萍电、萍钢等大型企业,同时,是湘东中心城区的一条重要环线,对于城区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路线主要控制点为:320国道(五里)、大江边、昌盛、河洲(320国道)。

  湘东城区外环线:一级43公里,沿线分布我区规划的陶瓷产业基地、低质煤供应区、物流园区、铝制品加工区及麻山景星煤电铝项目所在地,同时,我区境内萍钢、萍电、萍铝、巨源煤矿、上官岭煤矿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座落于外环线两侧,对于我区打造循环经济圈意义重大。路线主要控制点为:麻凤线(腊市)、陶瓷产业基地工业南大道、工业大道、320国道、荷尧镇火烧桥、湘东镇美建、五里、樟木桥(320国道)、新垅、大江边、腊市庙岭(麻凤线)。

  (3)农村公路

  公路网框架形成后,必须靠农村公路进一步进行网络化,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整体,有如人体必须由“骨架”、“经脉”和“毛细血管”共同组成。县道可建成三级以上的公路,重要县道建成二级公路;乡道建成四级以上的公路,重要乡道建成二、三级公路;村道逐步将等外泥砂路建成水泥路,技术等级逐步提升为四级以上。

  (二)确保公路网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由于公路网规划期限较长,常会因领导人事变迁或有关领导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等原因,影响规划的贯彻实施,易出现重复建设、偏离规划方案的建设等问题。为防止减少公路建设的盲目性,建议由区委、区政府审核通过后,赋给规划稳定性和权威性。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一是通过或招商等方式进行路网建设;二是做活土地开发这篇文章。由于公路带来了沿线的经济繁荣,可利用土地升值,作为公路建设专项基金用于公路改造,同时,采取拍卖沿线公路广告经营权和设施冠名权等办法,发挥公路基础设施无形资产的作用;三是积极争取上级公路改造补助资金,以减轻公路建设的资金压力。

城市调研报告3

  随着xxxxx市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xxxxx市城市系统供水压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一情况xxxxx圣泉水务有限公司结合xxxxx现状和地域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xxxxx市城市供水压力现状

  xxxxx供水设施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到目前已形成生产能力6万m3/d,输配水管网总长118km(dn≥80mm),用水普及率98%,基本上满足了城市用水需要。但按“城市给水系统应满足城市的水量、水质、水压及城市消防、安全给水的要求”(《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98)来衡量,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市民反映最普遍也是制约xxxxx供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给水管网水压不足,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现有供水系统起点低,城市扩展后显得先天不足。

  主要制水厂江北水厂是建市前按原县城总规选址、征用地和确定最终规模的,至今未能突破单水源、小水厂、以树枝状为主的供水管网,供水水压为低压制的格局。供水范围原来主是要巴河两岸较平坦的低洼区(高位山坡地带尚未开发),且在上世纪80-90年代,城区多层建筑大部分都设有屋顶水箱和加压设备,对昼夜用水量和水压不均匀情况自行调节,所以江北水厂建成初期,供大于求,市民满意,政府高兴,很多潜在问题尚未显现。

  撤县建市后,xxxxx总规几经修编,城市地位升级,供水范围迅速向下游及高位区扩展,且建筑层数普遍增加,小高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原有低压制的供水系统,就显得起点太低,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向中等城市的供水和安全性提高上的转变。表现在:

  1、应有多水源、多水厂及应急水源;

  2、低压制管网的中远端也应增设补压设施;

  3、城市呈梯级开发后,地形起伏变大,应采用分区、分压供水方式;

  4、重新合理布局生产、生活与消防合一的大的环状管网建设;

  5、小高层、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等等诸多问题日显突出,原有供水系统先天不足的缺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扩展后新出现的供用水矛盾。

  2、管网建设滞后,供水系统未能全面配套。

城市调研报告4

  为加快中心城市水务改革,做好供水工程建设,促进城市供水发展,根据市政府3月2日“城市建设、城市投资、供水”专题会议精神,3月16日,王健康副市长带领市住建部、水务、国土、物价、规划、环保、城市投资、供水等单位,分管永济市、盐湖区、机场管委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现状

  运城市中心公共供水系统由四个水源、六个水厂和五个独立的城市供水管网组成。属于水利建设部门管理,属于两级四个政府领导。4个水源实际供水能力为5、5万m3/天,6个水厂总产水能力为10万m3/天,城市管网总长约160 km。综上所述,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系统的供水能力为每天55000立方米。实际总供水量1633万立方米,平均日供水量4.4万立方米,最高日供水量5.4万立方米。根据预测,20xx年中心城市日需水量约为7.5万立方米。

  二、中心城市公共供水的突出问题

  (一)公共供水缺乏整体规划

  随着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供需的变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统一管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权威、高效、协调的`现代水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中心城市的城乡水务管理涉及水利和城建两个部门,几家供水企业各自为政,统筹规划不力。导致人工无法统一调配天堂水、地表水、地下水,水质水量管理分离,服务标准不统一,水资源配置与城乡供水不衔接,削弱城市供水综合功能,制约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问题体现在:

  1、城市供水没有专项规划。多年来,供水专项规划报告的编制落后,不能指导供水工程的统一建设。

  2、供水来源过度依赖外部输水。我市严重缺水,但缺乏科学合理的供水水源配置,盲目考虑对外引水调水,未能充分利用城市再生水和雨水资源。

  3、供水企业分散,供水管网建设滞后。由于几个企业负责中心城市的供水业务,形成了区域管理模式。此外,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现有新建和改建街道无法同步匹配供水管网,不仅加剧了城市拉链项目的问题,也造成了自备井的无序开采。年末市区新建街道6条,长约21公里,无配套供水管道。新建、改建道路12条,长约18公里,尚未安排供水管网配套建设。

  (二)中水回用系统建设滞后,中水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中心城市中水回用管网建设未纳入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城市未建立中水回用系统,限制中水回用,雨水利用系统完全未考虑。

  (3)机场新区的给排水问题

  1、自备井太多。机场新区供水水源为深层地下水,直接泵入供水管网。据了解,个别企业还在钻自备井甚至地热井。

  2、雨水和污水不分流。机场新区城市排水管网没有将雨水管网与生活污水管网分开,导致大量雨水进入污水管网。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增加污水处理的处理能力,既浪费资金,又浪费水资源。

  3、不收污水处理费。由于投资等原因,机场新区未收取污水处理费。

城市调研报告5

  据统计,截止到20xx年8月,在所有的专业院校中通过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有18所,占总数的十分之一;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的院校有33所,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绝部分院校因办学时间太短或自知办学条件与水平存在差距而未申请参加评估。通过对建设部《评估标准》的学习,对我校建筑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现状的分析,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评估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硬件(实验设备、教学科研面积、教学经费等)不足,软件(职称评定、成果认定、绩效考核)落后,迎评时间短,工作任务重。

  20xx年69月,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先后考察浙江学、苏州科技学院、山东建筑学等高校,对外校办学经验、评估经验进行了学习和借鉴,同时在“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实验室”、“图书资料”、“科研与课程建设”四个方面与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了横向比较,提出基本问题与建设建议如下。

  一、师生与教学管理用房建设建议

  1、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招生数量

  提高城市规划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为30人以上,满足评估标准。

  2、增加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科教师数量

  按目前的招生规模来计,建筑学专业需要引进10名专业教师,城市规划专业学要引进7专业教师,建议20xx年达到1:12左右。

  3、加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

  评估前应达到“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人数不低于本系(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30%,并有正教授2人以上”的评估要求,并需增加2-3名副教授以上教师。

  4、扩职称成果认定范畴

  (1)认可教师获奖作品和学生竞赛获奖作品,提高其科研级别,划入职称成果认定范畴;

  (2)增设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核心期刊种类。

  5、增加教学管理用房

  根据生均10平方米的评估要求和其它高校平均水平,我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需教学管理用房的建筑总面积6880 m2。现有设计教室、办公室总建筑2400 m2,需增加面积4280 m2,必须增加以下用房,并满足相应的面积:

  (1)教学用房(使用面积2400 m2,建筑面积3500 m2)

  ①专业教室20间,按每间容纳30人,每间80 m2左右,使用面积1600 m2建筑面积XX m2。

  ②多媒体教室二间90~100 m2/间

  ③计算机教室一间150 m2/间(现有学院机房70 m2/间)

  ④评图室一间90~100 m2/间

  ⑤报告厅300 m2

  ⑥师生展览厅200 m2

  (2)办公管理用房(使用面积290 m2建筑面积450 m2)

  ①教学与行政办公室250 m2

  ②接待室40~50 m2

  6、相对立并集中教学管理用房

  (1)方案一:在我校屏峰校区设置立的建筑系馆,将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室与办公区、实验室集中布置,或分设2处,总建筑面积满足6880平方米即可。

  (2)方案二:将邵科馆2、3、4楼设置为建筑系的办公与实验用房集中布置,改建成必要的评图室、展览室等必要用房,将学生教室集中于新教楼9、10层统一设置,这不仅是评估需要,更是符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增加学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之必须。

  (3)方案三:在新教楼内7、8、9、10集中设置学生教室及与学生相关密切的模型室、评图室、展室等必要用房,办公室保持现状不变,在建工学院6楼增设实验室。

  (4)方案四:将建工学院目前所在的文荟楼北侧增加一排房间用作必要用房的`建设,办公维持现状,将20个学生教室集中于新教楼8、9、10层统一设置。

  (5)方案五:在尚德园四楼集中设置办公区、部分实验室和必要用房,将20间学生教师和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实验室集中设置在新教楼8、9、10三层。

  (6)方案六:将子良楼a区整块作为建筑系集中、立设置教师、办公室、必要用房、实验室的立区域。

  二、实验室建设建议

  1、建设建筑材料与构造实验室

  此实验室建设计划已经得到批准,但是由于构造实验室相当于一个基本建设项目,根据现在建筑以及装修材料和费用的增加,原有预算计划偏少,尚需增加模型以及构造节点施工费用约10万元左右。并尽快确定建设场地,需要建筑面积约150平米。

  2、新建视觉艺术实验室(或称为建筑摄影实验室)

  成立建筑摄影实验室,将原来归属学院实验中心的建筑摄影器材划归该实验室。目前急需购置的设备有:数码相机35台,数码摄像机2台、闪光灯、滤镜、遮光罩、照片打印机以及三脚架等,约需要投入资金30万元。场地面积需要60平方米。

  3、新建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实验室

  根据目前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继续建设城市信息技术实验室,可以考虑与计算机cad实验室一起建设,增加cad实验室面积和有关城市信息的软件设备,如arcgis、mapinfo、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cps城市规划软件、ppsv规划总图设计软件、hy_sz市政管线设计软件、光栅拼图软件rvcad、建筑与城市专业信息库等,总计需要投入45万元。

  4、建设立的建筑cad实验室

  根据建筑数字教学的要求以及建筑虚拟技术的.发展,需要建设立的cad实验室以及购置相关的软件。拟购置台式电脑45台,服务器1台、型绘图仪、彩喷仪、扫描仪等设备以及正版cad软件、空间彩绘师、渲染器等软件,需要试验场地约150平米,需资金投入100万元。

  6、对建筑物理实验室增加投入和场地面积

  建筑物理实验室共分为建筑声学、建筑热工和建筑光学三个部分,各部分需要立的实验室以安放试验设备,因此需要增加建筑面积,将三个实验室分别设置,同时按照建筑声学的要求需要有专门的混响、隔声以及消声室,这只能在新校区的建设中进行考虑,但是目前需要至少三个立实验室,需要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另需购置天然采光实验用人工天穹、亮度计、驻波管、wbgt、室外气象测试仪等设备,约需资金35万元。

  7、建筑模型试验室。

  建筑模型试验室尚需增加设备:无绳充电式电钻、数控激光切割机、便携式铣机、号电刨、高速木工带锯机、方打磨机、砂带机、22升工业吸尘器、工作台、铣机部件工作台、砂带机部件、折叠式组合工作站机架、组合工作台、锯机、多功能工作台、便携式圆锯、万能线锯机、精雕转轴、钉、日豹气泵、切纸机、胶装机等,共计需要投入35万元。面积......

  8、合计

  实验室建设需总资金投入255万元,需空间面积560平方米。

  三、图书资料建设建议

  1、设立建筑图书分馆或建筑规划专业资料室

  面积不小于250平方米,阅览座位不少于60个。最好设置于建筑系馆内,若无建筑系馆,应与专业教室相对集中布置。

  2、补充校馆藏图书、建筑图书分馆或建筑规划专业资料室藏书

  近一年半内,使建筑规划专业书籍总量从目前的2.0512万册,提高到2.4万册,生均纸质专业图书达到40册。需新增纸质专业图书0.35万册,其中外文书籍1500册。以每册200元计,需资金投入70万元。

  3、扩订专业外文期刊种类

  从XX年起,使建筑规划专业外文期刊种类达到15种,需新增外文期刊5种。需资金投入3万元。

  4、调整专业中文期刊订刊目录

  从XX年起,使建筑规划专业中文核心订全。

  5、增购现行建筑法规文件资料及工程设计参考资料

  近一年半内,增购现行新的建筑法规文件资料40种,120册,以每册40元计,需资金投入4800元。购买工程设计参考资料80套(册),需资金投入2万元。

  6、购买及制作教学幻灯片、音像资料和教学模型

  需购买教学录像片20部,需资金投入5000元;购买及制作教学实例光盘50张,需资金投入4000元;购买教学模型5个,需资金投入5万。

  7、建筑图书分馆或建筑规划专业资料室装修

  装修费用按每平方米800元计(含家具),需20万元。

  8、合计

  专业图书资料建设需总资金投入101.4万元,需空间面积250平方米。

  四、科研与课程建设建议

  1、加扶持力度,缩小学科差距

  建筑学科争取列入校“重点学科”,城市规划学科列入校“重点扶持学科”。呼吁学校、学院加支持力度,增加教学科研面积、实验设备和教学经费。对教师获奖作品和学生竞赛作品的认可,与国内建筑老八校接轨,确定为一定的科研级别。

  2、增加“精品课程”倾斜力度

  增加“精品课程”倾斜力度,评估前争取省级精品课程1门,确保建筑学科校级精品课程1门、城市规划学科校级精品课程1门。

  3、增加“优秀课程”倾斜力度

  增加“优秀课程”倾斜力度,评估前确保建筑学科“校级优秀课程”2-3门、城市规划学科“校级优秀课程”2门。

  4、增加“教改项目”倾斜力度

  增加“教改项目”倾斜力度,评估前确保建筑学科“校级教改项目”增加3-4门、城市规划学科“校级教改项目”增加2-3门。

  5、增加专业学术交流机会

  评估前,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进行专题学术报告会15次左右,次均费用约1万元,共15万元。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累计30次以上,次均费用约0.5万元,共15万元。

  6、建立教师学历提高与进修学习制度

  建立教师学历提高与进修学习制度,评估前应达到10次以上,次均补贴0.2万元,共2万元。

  7、加强教改论文扶持力度

  《浙江工业学学报》向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的教改论文倾斜。

  8、合计

  科研与课程建设需总资金投入32万元。

城市调研报告6

  人民防空警报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备工作,特别是9.11空袭事件后,我们应将城市防空袭斗争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适应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发生时人民防空体系将如何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减小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所以做好防空警报建设管理工作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一.突出重点,消除警报音响盲区

  加大财政投入,提前完成我市室外固定警报网的建设任务,使城市防空警报音响覆盖率达到国家对一类沿海重点城市的布网要求。上海九五与八五相比,警报网点总数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83,十五期间的发展速度还将更快。通过嘉定区和闵行吴泾地区的警报试鸣和我国的国情,人防警报音响的有效覆盖半径,应考虑到三个因素:

  (1)接收声源点的背景噪声

  (2)声源的有效声压级

  (3)警报声和背景噪声的声级差。

  综合以上三点,就目前本市已投入使用的警报器为例:如2.2KW三相电动警报器的有效声压级为5m处120分贝;4KW三相电动警报器的有效声压级为5m处124分贝;JDS-3000单相电声警报器有效声压级为5m处129分贝。它们不同的声压级按相同的5分贝级差和相同的背景噪声60分贝计算,2.2KW可传递半径为595米;4KW传递半径为930米;JDS-3000电声警报器传递半径为1700米。但是5分贝的声压级差,从实际收听的效果来说是很勉强的,属于微弱声差。而国际上规定的声压级差为10分贝。如果我们将5分贝的声压级差提高到7分贝,那么我们原来设定的半径覆盖应调整为:2.2Kw有效半径为467米;4Kw有效半径为765米;JDS-3000有效半径为1365米。如果背景噪声上升到65分贝,声压级差为7分贝,那么我们原来设定的半径覆盖应为:2.2Kw有效半径为256米;4Kw有效半径为425米;JDS-3000有效半径为769米。

  二.提高人防警报设施的科技含量,有效解决防空警报的二次报警,适应实战需要

  电机型警报器由于它的结构简单,生产容易,维护方便等优点,在我国的人防警报器装备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也就是因为电机型的这些优点带来的它的一些不可改变的缺点,如:功耗大、效率低、声波的传输方向不可改变,更重要的`是二次警报电源的很难保障,使得电机型警报器面临退出人防警报装备的危险。开发低成本的电声警报器和开发高效率的电机型警报器,以及给电声和电机型警报器配置高效率的柴油发电机组,已经完全可以实现的。20xx年我站与常州顺风发电设备有线公司共同研制成功专门配2.2Kw三相电机型警报器和电声型警报器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已经开始装备运用,为我国小型发电机组填补了产品的空白,也为防空警报器的二次报警用后备电源有了科学合理的配置对象。而且成本只有进口设备的1/4。(同类进口设备中还没有三相发电机组的产品)关于第一代的电声警报器已有广电所研制成功,去年开始小批量安装,新一代全数字化电声警报器正在研制之中。电机型4Kw警报器已研制成功,并开始装备部分边远郊区。可以看出经过改进后的电机型警报器和电声型警报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相互补充运用于防空警报器的装备领域。

  三.建立人防警报智能化、多功能控制平台,实现多方位报警

  人防警报控制中心是防空警报网的心脏。

  (1)警报控制中心不但要对人防自建的室外防空警报器实行独立控制,而且还要通过广播、电视、闭路有线电网传递防空警报信号,是城市防空报警利用以上系统向室内民众发送防空警报信号的又一种低成本、广覆盖的良好手段。

  (2)如何提高警报专管员的素质和警报控制终端的科技含量,在突发情况发生时能够实现警报专管员在无线遥控失败后,独立完成防空警报音响的发放任务。

  (3)配置一定数量的电声警报车补充个别音响覆盖不足地区和用于组织地区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使我们的城市防空袭报警系统逐渐形成室外、室内、固定、流动、专业设备、网络设备相互交替的多重报警体系。

城市调研报告7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区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提高社区档案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社区发展和城市管理服务,根据省、市档案局有关要求,**月**日---**日,区档案局和区民政局联合组成、以区民政局党组书记***为组长的调研组,对全区**个城市社区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主要围绕社区各门类档案收集、整理,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编制,档案工作管理机制建立,档案安全保管和利用,档案装具标准化等五个方面情况展开。

  调研采取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召开座谈会和意见反馈等形式。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两个街办共设有**个社区,其中:** **个、** **个,常住人口*****多人,*****余户,社区工作人员**余名。常住人口最大的社区是**社区***多户、****多人,最小的社区是**社区****多户,***余人,**个社区每年形成的档案多达****—****卷。随着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城市社区承担着大量繁重而基础性工作,诸如社区党建、社区卫生、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治安、城市低保、居民社保、文明创建、计划生育、数字城管、入户调查等工作,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在这些工作中直接形成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档案越来越多,对社会发展、城市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因此,规范社区档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十分迫切。

  二、主要成效

  从这次调研的总体情况来看,**个城市社区的档案工作较前几年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较大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城市社区的发展壮大,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档案工作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档案法律法规意识不断增强、安全保管设施逐步改善、收集整理齐全及时、管理水平逐渐提高,社区档案服务居民、促进社区和谐的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一)档案法律法规意识不断增强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个社区都能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档案法律法规意识日渐增强。少数社区还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有的社区书记或主任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如站前社区、洪崖社区、文明北路社区,都把档案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设有专门档案室,指派了专人负责,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为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安全保管设施逐步改善

  各个社区档案保管条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得到逐步改善。一是办公场地得到改善,二是档案“打包”、“打捆”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三是档案设施得到更换。除个别社区外,档案安全保管有了基本保障。

  (三)收集整理齐全及时

  在整个城市社区中,档案的收集工作做得比较好,每年社区形成的各种档案都能够进行及时收集。如:城市低保档案、文明创建档案、社区综治档案、计划生育档案、社区党建档案等,都及时收集整理,装订成卷,统一管理,以便查阅利用。

  (四)档案管理水平逐渐提高

  社区档案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居民息息相关。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被损毁、丢失,最终成为一堆无用的废纸。这次调研发现,各个社区虽然没有明确专人负责档案,但是整体管理水平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一是收集及时、装订成卷,二是统一归档、集中管理,三是各自负责、确保安全,四是查阅方便,有利居民。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区各个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总体进步较大,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由于社区干部流动性比较大,人员不稳定,事务繁杂,难以固定某一个人来管理档案,加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坐下来专门学习有关档案业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档案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的现象普遍存在,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二)档案整理不规范。尽管各个社区都及时收集了每年各分管口的档案,而且比较齐全,但是由于业务不熟,所以整理不规范。既没有分类,又没有划分保管期限;既没有编号,又没有编目。卷内排列随意,装订不分前后。如竹山社区、爱民社区、磨北社区都存在类似情况。

  (三)档案制度不健全。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已经建章立制的社区很少,大部分社区都没有制定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利用、移交鉴定销毁以及查阅等制度,档案内部管理显得有点杂乱无章。

  (四)档案设备陈旧。有的社区档案柜还是七、八十年代,机关单位赠送的老式绿色铁皮柜,如:牌楼社区、东方红社区、磨北社区,都存在档案设施陈旧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档案保管和利用,档案乱堆乱放现象非常普遍。

  (五)档案用具不规范。大部分社区的档案盒、装订针、封皮封面、卷内目录纸都不符合要求和标准,是临时随便在超市购置的不规格的档案用具,年久日深很容易损坏,不利于档案的保管。

  (六)档案经费匮乏。从目前的情况看,**个社区每年真正投入档案管理方面的经费十分有限,不但不能够随时更换新的档案设备,更无法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需要。

  四、建议与意见

  1、齐抓共管,努力促进社区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社区档案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与之相关的单位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努力促进社区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从目前的体制来看,社区的主管单位是街办,组织管理是民政局,档案业务管理是档案局,三家单位的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社区档案工作,要坐下来了解社区档案工作的情势,明确工作的重点,规划发展的前景,形成统一的意见,然后根据协商讨论达成的共识,逐步开展工作。

  2、加强培训,不断提高社区档案工作新水平。

  目前,社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不熟,造成档案收集、整理、利用、管理不规范,档案管理人员既不熟悉《城市社区档案管理办法》,又不熟悉档案工作一般业务流程。区档案主管部门义不容辞有责任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和操作技能。街办、民政部门要督促他们加强学习,提供方便,并适时进行检查,共同促进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新进步。

  3、建章立制,创新社区档案管理新模式。

  目前,社区干部各自收集、整理、保管自己分管口形成的档案,每个社区既没有安排专人负责,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为档案保管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各社区要尽快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原来制定了制度的社区,要不断完善;没有建立制度的社区,要抓紧时间制定健全相关制度。要充分发挥老牌社区招贤四星级社区示范引领作用,有条件的社区如站前社区可以抢先一步走在前列,根据社区情况,相对固定1—2人负责档案管理,避免一人负责,增加个人工作量,其他人员配合管理,每半年收集整理后移交固定人员保管,任何人不得插手,确保档案的安全。同时,东方红社区、爱民社区、磨南社区、牌楼社区要趁搬迁新办公场地之机,购置新设备,建立新制度,规范整理现有档案,以方便居民查阅利用。此外,社区星级评定工作,档案管理应作为评定工作之一。

  4、加大投入,推动社区档案工作迈上新征程。

  档案管理工作常抓新,要适应社区发展新需要,就必须加大投入。资金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档案部门要向政府报告增加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经费,二是街办要增加投入,三是民政部门要适当支持。三轮驱动,共同努力,相信社区档案工作能够得到推动,迈上新的征程。同时,社区档案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发展,有条件的还要添加新设备,逐步实现纸质档案数字化,走在时代的前列。

城市调研报告8

  我x土地总面积1.5万k㎡,耕地保有量257.3万亩,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3.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过90.6%,人均耕地面积0.96亩,国家下达我x20__年至20xx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仅为5639公顷,其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等需要用地,土地供应压力将越来越大,如何统筹各类用地,确保我x推进新型城市化用地需求任重道远。创新观念,挖掘潜力,推进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尤为重要:

  一、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坚持内部挖潜适速扩容的新型城市化路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土地利用的总纲,是国家利用土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规划期内的各行业用地预测,在确保耕地保有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明确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结构和规模,从国家下达我x20__年至20xx年城镇用地新增规模来看,只有3749公顷,其中吉首市占1497公顷,其余7县一区(__经济开发区)只2252公顷,折合平均281.5公顷/县、区,平均每年每县区只有200—300亩土地用于城镇各项建设,指标的控制相当紧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才能缓解用地指标压力:一是深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据调查,我x除县城关镇外的小城镇人均占有耕地均在140㎡左右。其现有建设用地的再利用潜力还有较广阔空间;二是充分利用低效用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x的小城镇用地普遍处于粗放利用状态,投资强度普遍偏低。其旧区改造大有可为;三是在新区的开发中突出抓好定额供地控制,改变近来单家独院居住模式,引入空间开发机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优惠措施和政策,鼓励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单位土地上的承载能力;四是全面推行利用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制度,严格实行土地的拍卖挂牌出让,利用地价杠杆促进用地者的自律约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确保城市扩容用地

  土地政策趋紧,土地供应计划的拮别将越来越严,利用现有政策拓宽突破土地供应瓶颈,创新土地利用思路,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出路所在。一是抓好三项工作:即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空心村整治相结合,村庄适度集中,使更多的.村庄空坪歇地置换为可供建设利用的用地指标;适时开展砖瓦窑、矿山废弃地,闲置废弃道路等的复垦复种,增加有效耕地数量用于建设用地置换;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建立国家收购新增耕地指标机制;二是科学应用全国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准确掌握耕地增加现状和建设用地利用现状,修编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并明确区域划分,即基本农田整理区、复垦区、开发区、村庄整理区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区等;三是建立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层级管理制度,根据挂钩资金来源渠道分别由省、x、县市自主使用或用于指标交易,提高各级政府实施增减挂钩工作的积极性。

  三、实行节约集约用地跟踪管理,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现单一的注重投资强度向投资强度与建设效益并重转变,在用地指标趋紧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土地使用和建设项目效益、缩短开发建设周期,确保项目建设早动早建早竣工。对不能按时动工建设的,按有关政策规定足额收取闲置费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杜绝浪费土地现象发生;二是从严审批轻管理向批前介入、批中把关、批后监管的全程监督转变,严格执行定额、强化用地预审,严格审查设计,落实产业许可,构建部门联合把关、多环节监管的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确保新型城市化品位和质量。

城市调研报告9

  1、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资源化技术

  按照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思想,城市垃圾的收集和运输也是城市垃圾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收集和运输方式尚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绝大部分的居民生活垃圾采用混合收集,未实行分类收集。混合收集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数量,消耗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难度、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不利于城市垃圾的减量、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目前资源化技术主要有填埋处理、堆肥处理、焚烧处理三种处理方式,下面就三种技术的现状作个分析。

  (1)、城市垃圾填埋处理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是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沟和填坑等方式消纳城市垃圾,不但侵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影响和危害。特别是填埋场的城市垃圾渗沥水,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收集和处理,导致水资源及其环境被严重污染的现象普遍存在。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填埋处理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全国相继建成了一批较为完善的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或准卫生填埋场)。在这些卫生填埋场(或准卫生填埋场)中,一般均设有较完善的防渗系统、渗沥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填埋气体导排系统、雨污水分流系统等。深圳、北海、北京和天津等城市建设的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还采用了进口的高密度聚乙烯衬层。但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垃圾填埋场,在填埋场场底防渗、填埋气体收集利用、渗沥水收集和处理、填埋作业分层压实以及填埋场日常覆盖和终场恢复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不足。

  (2)、城市垃圾堆肥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堆肥处理技术处于相对萎缩的状态。实践证明,用混合收集的城市垃圾生产出来的堆肥,肥效低、杂质多、成本高,不便用于农田生产,也影响其市场发展。"七五"期间建设的无锡、杭州、北京、上海等地的机械化城市垃圾堆肥厂都因技术和市场等原因而相继关闭。目前在我国应用较多的是一些机械化程度低、主要采用静态好氧发酵技术的城市垃圾堆肥厂。其特点是工艺简单、机械设备少、投资和运行费用低,但同时也存在堆肥质量不高,堆肥筛上物以及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气味及污水等未进行有效处理,城市垃圾堆肥厂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降低堆肥成本,提高堆肥产品质量,开辟市场渠道是发展城市垃圾堆肥处理技术的关键因素,而影响这些因素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有机垃圾的分类收集。

  (3)、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现状

  焚烧处理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新热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刚刚起步,目前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许多企业投资进行城市垃圾焚烧技术设备的开发。深圳市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建设的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城市垃圾焚烧厂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八五"攻关计划,完成了3#焚烧炉国产化工程,设备国产化水平达到80以上,在技术性能方面达到或超过了原引进设备的水平,为我国城市垃圾焚烧设备国产化打下了基础。近3年来,国内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珠海、北海、宁波、厦门等都在积极筹建城市垃圾焚烧厂,目前在建和已经列入计划的城市垃圾焚烧厂规模总量约为10000吨/日,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建设的。利用国内的技术设备已经建设的城市垃圾焚烧厂,大多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正常运转和满足污染控制标准。

  2、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城市垃圾处理体制,很容易将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只局限于处理方式自身进行讨论和分析,就城市垃圾处理谈城市垃圾处理。总体上说城市垃圾成分的特性是高水分(因为厨余垃圾所占比例高)、高灰分(燃气普及率较低的地区灰渣含量高)和低热值;收集方式基本上是混合收集。目前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可归纳如下几点:

  (1)大多数城市的大部分城市垃圾还采用露天堆放和简易填埋处理方式,乱堆乱放的现象还相当普遍;

  (2)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适宜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场地缺乏,并且越来越少;

  (3)在混合收集的条件下,城市垃圾堆肥处理难以发展,在一些地区还处于萎缩状态;

  (4)城市垃圾焚烧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自主开发的城市垃圾焚烧设备还不成熟,引进的焚烧设备系统价格太高,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如果不进行分类收集,按照《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KB3)的要求,适宜于高水分、高灰分和低热值的城市垃圾焚烧设施,无论是国产化还是自主开发,其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都是相对较高的,难以普遍推广。

  3、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增长迅速,到20xx年底,城市生活垃圾的年清运量超过了1。18亿吨。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民用燃料结构的优化,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和成分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潜力巨大

  经分析,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存在以下问题:①城市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加大了垃圾资源化的难度。我国城市垃圾基本上属混合回收,从回收的垃圾中分选有用物质,在目前分选技术差的情况下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城市垃圾的资源化。②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较落后。我国城市垃圾中的无机成分多于有机成分,不可燃成分多于可燃成分,不可堆腐成分多于可堆腐成分,且大中小城市又各有不同,因而资源化难度大,经济效益较差。③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资金不足。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金额有限,而建大型的卫生填埋厂或焚烧发电厂均需大量资金,从而造成城市垃圾资源化基础设施差。④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善。当前,我国把垃圾处理的重点放在减量上,对垃圾资源化不够重视,无相应的资源回收法,管理差,且目前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的资源化。⑤资源化意识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改变,资源的回收观念淡薄,回收难度大。

  4、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对策

  综上所述,单纯地依靠某种技术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都不是适合国情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方法。

  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对垃圾焚烧发电电力上网方面的政策尚不完善,因此靠垃圾焚烧发电,

  工厂自用电以外剩余电力上网售电时机还不成熟。而且,垃圾热值低,焚烧发电装机容量较小,发电成本高,与常规发电相比电价也没有竞争力。从经济性角度来讲,垃圾焚烧发电并不是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最佳出路。

  垃圾是资源,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单纯地“处理”垃圾是不科学的,必须因地制宜,针对垃圾中组分的多样性,以资源、能源回收为出发点进行综合利用。综合利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可用物资(废纸、金属、玻璃等)的回收再生利用;

  2)易腐有机物的堆肥处理;

  3)高热值不易腐烂有机物的能量利用;

  4)灰渣的固化处理,实现灰渣的材料化。

  目前国内已有单位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问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低,还不能利用垃圾自身的能量解决工艺过程的高能耗问题,系统运行成本高,技术含量低,不利于产业化推广。发展垃圾综合集成处理系统,应以系统能量自给为目标,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选取较小的发电装机容量还可以使系统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更适合国情,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由此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将是相当可观的。

城市调研报告10

  城市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信息中心,对城市周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对于本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实现繁荣,保持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就加强市城市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听汇报、开座谈会、查资料、实地查看、个别交谈等方式进行。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加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高等级化、人民生活幸福化的建设,市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上取得显著的成就。

  1、工业化建设取得历史新突破

  市抢抓扩大内需机遇,争项目、上技改,生态型、循环型工业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一是转变生产方式。顺利关停红磷分公司3号硫酸系统等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使辖区内的传统工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向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实现产业转型。以推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云南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县(市)建设为契机,积极鼓励、支持各大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国电小龙潭发电厂、大唐国际红河发电有限公司循环流化床机组的运用,云南国资水泥红河有限公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引进,解化集团、云天化国际红磷分公司一大批新技术的推广,实现了企业发展的重大变革,促进了产业转型,为企业生存、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通过上述两项措施,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9.1亿元,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8.3亿元,增长0.9%;主营业务收入64.1亿元,增长1.4%;利税总额3.9亿元。

  2、城市化建设提升新形象

  市实施“东扩、西盘、南延”战略,打造“绿城水洲”,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公园二期改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顺利完工,有效开展五星级酒店、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2.5%,绿化覆盖率42.4%,人均绿化面积38.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达到国家水质标准,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

  3、农业产业化进入新时期

  市通过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关爱“三农”、支持“三农”,农村经济蓬勃发展。“55110”工程稳步推进,初步形成9大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蚕桑产业综合技术示范区,云南省商品禽蛋及禽种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发展龙头企业30户,其中省级1户、州级8户。2个农产品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4665元,初步实现小康。

  4、基础设施高等级化初步实现

  市全面实施城市主干道和景观景点“三化”建设,对城市3个入口进行绿化升级和亮化打造,各景点、景区和公共绿地的树木、花草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实施城市夜景梦幻工程,完成124幢建筑和临街树木亮化,优美的城市夜景更加彰显出“不夜之城”的魅力。通过“三化”建设,初步实现基础设施高等级化,切实提升了城市品位。

  5、人民生活幸福化阔步前进

  市始终把民生保障工作贯穿到统筹城乡发展之中,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卫生事业巩固提升、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文体活动精彩纷呈。2009年建设廉租房1.4万平方米,发放住房租赁补贴553万元。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发放城乡居民困难补助3522万元、社会保险补贴628.1万元。开发就业岗位6580个,安置城镇失业人员5500人。下调参保企事业单位保险缴费率1.5个百分点,20户困难企业享受到社会保险和岗位工资补贴。阳光济困协会工作有效开展,共发放救助金181.2万元,救助城乡困难居民4867人。通过贯彻落实各项社会关爱政策,百姓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市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二、市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经验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探索适合市情的发展路子

  市城市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坚持把中央和省、州委的精神与的市情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探索符合的发展道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结果。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立足实际,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不断增强了全市综合实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跨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使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3、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高度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坚持不懈地实施“民生工程”,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全市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4、始终坚持依法治市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市始终坚持依法治市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改革,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仍然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因素仍然较多,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主要问题是:

  1、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还十分繁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仍然明显,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60年一遇的干旱,充分暴露出我市农村基础设施不牢;农业产业不强,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创业就业能力不足,农民增收困难。

  2、加快发展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固定资产投资回落、消费空间有限、对外贸易发展不足、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实现经济较快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3、经济调控面临巨大压力。煤电供应紧张,给我市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运行方式带来巨大挑战;财政增收因素较少,收入短期内难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刚性支出增加,收支难以平衡。经济调控矛盾交织、压力巨大。

  4、体制机制急需破解完善。诸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仍不同程度存在,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州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美丽市、做幸福人的发展战略目标,发展战略思路、发展战略重点,坚持产业为首、建设为重、民生为本、稳定为基、改革为先,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大力发展产业,增强经济实力

  一是做大做强工业。要立足能源促发展,发挥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提升煤炭综合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要依托科技促发展,提升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云南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建设水平。要营造环境促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支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要提升服务促发展,强化协调服务,及时、有效帮助企业解决各种的困难和问题。二是优化提升农业。立足农业优势,走特色化和优质化发展道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要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基础设施,聚集农村发展力量,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

  三是重点突破三产。要着力扩大城乡消费,着力搞活商贸流通,着力提升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打造新型服务产业,提升聚集能力。

  2、加快建设,提高发展速度

  一是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充分利用国家投资政策,抢抓机遇,加大争取计划、项目和资金力度,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优化投资结构。二是精心谋划城镇建设,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把城镇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科学规划、建管并重、开发与经营并举,形成科学、有序的开发建设秩序,提升城镇化水平。

  3、注重民生,建设幸福

  一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实施各项教育激励资助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完善提升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公立医院主导能力,完善升级服务水平,提升滇南医疗服务中心地位。三是积极鼓励就业和创业,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全局,着力培训和就业两个重点,大力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就业和创业。四是稳步推进民生福利。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民生福利,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五是加强民生政策管理。开展动态管理,探索民生福利政策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民生福利政策,确保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六是改善提升环境质量。加大水源保护力度,积极争取石漠化治理项目。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社区”创建,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引导全社会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4、创新改革,增强活力

  要全面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的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力争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取得新突破。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银政合作,搭建新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筹措建设发展资金。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管理改革,认真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促进节约用地,提高用地效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流转市场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要坚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环境和未来招商,以特色和优势招商。认真执行招商引资政策,做到政府兑现承诺、企业兑现投资,提高项目履约率、开竣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吸引和促进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聚集。

  我们十分感谢上级领导来我市调研,这是对我市最大的关怀,最大的鼓励。我市要充分利用上级领导来我市调研的契机,振奋精神,鼓足干劲,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带领全市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战胜百年未遇旱灾,夺取新的胜利,不断把我市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真正造福于全市人民。

城市调研报告11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智能城市”作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新理念,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小城市所接受和认同。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相继提出建设智能城市的战略举措,到20xx年底建设智能城市的城市极有可能突破400个。为抢占先发优势,提高城市竞争力,加快推进我市的智能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产业,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城市是对城市生产、管理、运行等领域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从目前国际国内大环境看,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城市转型的必然方向。在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资源短缺、饮水卫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凸现。另一方面,在享受良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提高生活的品质和舒适方面,他们对城市提供舒适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适应群众的新期待,各城市必须改变思路,应用新的措施和技术,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的增长始终快于大多数其他产业,它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全球经济快速增长。而“智能城市”理念的提出,实质是在为全球信息产业寻找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智能城市建设对信息产业具有关联效应和催化效应,建设智能城市需要大量的智能基础设施、智慧产品和智慧设备,并由此催生一大批新的智慧产业。因此,智能城市建设无疑对于当前探寻投资发展新热点,强化内生增长动力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智能城市”的理念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智能城市是以先进信息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因此,智能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超越“电子城市”、“数字城市”阶段向更高层次迈进的表现。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智能城市的建设,将会促进人们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在消费方式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消费、电视购物、远程服务等消费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成本节约与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和产业转型;在生产方式方面,智能城市建设将推动使用智慧技术,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管,改进监测、预警的手段和控制方法,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是政府提效的必然途径。一个合格的“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更便捷、更高效、更透明的“智能政府”,而“智能政府”有赖于“智能城市”的建设。相对传统的人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手段,“智能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不仅带来了信息的公开透明,还可以大大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决策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国内智能城市建设模式与沈阳模式取向

  当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宁波、武汉、杭州、深圳等地纷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由于其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不同,各个城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一)国内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目前,我们通过对一些城市已经提出的智能城市发展战略综合分析,将国内智能城市建设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从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出发点,通过铺设光纤骨干网、实现有线网络入户、无线网络覆盖公共区域,增加网络带宽,提高网络覆盖率,推进三网融合、大规模部署无线信息采集设备,以建成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互联互通的城市信息网络,实现智能城市条件的首要目标——感知城市。例如,处于我国西部通信战略高地的成都,20xx年开始“无线成都”建设及运营,其构建的“无线成都”应用平台来拓展其应用,重点发展成都物联网产业的通信基础。

  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进行智能城市建设的城市还包括上海、重庆、南京、扬州、温州、福州、厦门、烟台等多个城市。

  二是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在感知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的产业,出台物联网产业扶持政策,大规模建设物联网产业聚集园区,吸收、培养科研人才,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一批示范项目,按照先培育产业发展,再扩展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的模式来进行感知城市的建设。例如,目前无锡制订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在未来五到十年,充分利用国家传感网络创新示范区的优势条件,巩固、提升和扩大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先发优势,抢先进入全国和世界“感知城市”发展的前列,达到提升无锡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以这种模式建设智能城市的还有天津、杭州、广州、西安等城市。

  三是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这种模式在建设感知城市时,强调社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物流供应链、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一大批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一批示范应用基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地进行感知城市建设。例如,昆明侧重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智能城市。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以实现现代化的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昆明的交通能力;智慧物流,根据地理优势条件,利用现代的电子口岸和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建设面向东南亚和泛湄公河流域的物流集散及物流产业;智慧医疗,通过推动昆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智慧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药品管理监督等;新型学习型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向服务型的高效率政府转型。这种智能城市建设类型还包括北京、宁波、武汉、深圳等城市。

  (二)沈阳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取向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模式,按照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提出的意见,结合沈阳目前智能城市建设的基础现状,我市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宜采取整体推进模式。近期可以社会服务与管理方面先行突破为引领,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以及人口和土地资源、城市交通和综合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上进行先行示范建设。通过采取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加快构建智能沈阳市民服务体系,优化和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逐步实现整体科学推进。

  三、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市以推动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在加强智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布局、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化应用、引导企业广泛参与智能城市建设,以及完善组织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具备了发展“智能城市”的现实基础。

  (一)有利条件

  1、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我市作为辽宁及东北地区的通信枢纽,已经建成了包括交换、传输、数据、宽带、互联网在内的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立体通信网络,基础通信设施和网络规模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无线城市、三网融合等项目得到快速推进。据统计,我市3G手机信号覆盖率已达99。5%,机场、车站、广场、体育场馆、行政机关、医院、学校、酒店等主要人员聚集区已经实现了WIFI无线热点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已经实现村村通宽带。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03。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81。5万户,国际互联网登记注册用户153万户。

  2、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发展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我市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xx年,信息产业主营收入1250亿元,同比增长33。1%,成为沈阳市继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之后的第4个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形成了数字医疗、家用视听、手机以及IC(半导体元件)装备制造等一批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软件业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软件以及动漫游戏等优势领域日益凸现,软件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整体实力持续增强。

  3、信息化应用深入推进。全市各级政府机关对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重点建成了党政信息网核心平台、政务信息公开体系、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数字城管指挥中心、“110、119、122”三台合一指挥中心、交通运输调度指挥中心、林业信息化核心平台、房地产信息平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在方便市民服务、丰富管理手段、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除此之外,我市社会信息化应用快速发展。中国沈阳政府门户网站、96123市民服务热线和政务公开平台已经逐步成为市民知情办事的重要载体。

  4、“两化”融合推进速度加快。在工信部批准我市成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以来,我市的“两化“融合工作已经进入全面渗透、加速转型和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并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组织体系、引导体系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截至目前统计,参加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的大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97。5%,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89。13%,企业供应链管理(SCM)普及率90%,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75%,平均产品研发周期、客户响应速度的提升率均已超过20%,库存下降率达到了16。5%,提升财务决算速度超过20%。全市大型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普及率、信息化制度建设普及率、信息化基础设备普及率均已达到95%以上。

  (二)制约因素

  在看到推进智能城市建设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智能城市建设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主要表现为:

  1、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全市缺少集中统一、协调有力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步伐。城市信息化以行业纵向应用需求为主导进行建设,缺乏市级层面的总体架构和有效的整合,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尚未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等,形成了许许多多“信息孤岛”,影响和制约了政府部门之间业务协同发展。

  2、信息化建设不均衡。由于全市缺乏统一的智能城市规划和指导,各个部门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不同行业、领域及不同区域信息化发展程度还很不均衡。

  3、行业人才匮乏。国外凭借几十年的发展,在信息化领域积聚了大量人才,而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时间较短,技术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沈阳市的企业技术研发水平相对薄弱,目前全市进入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很受限制,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智能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智能城市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前期投入大等特点,而且在国内许多率先建设的城市中尚未形成广泛认可的成功经验,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借鉴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士在沈学术报告基础上,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提出如下操作性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建设管理机制

  以我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成立我市智能城市建设工作专项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领导参加,负责确定智能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设立智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智能城市建设的项目推进,制订智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推动智能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特别是智能产业基地、智能应用具体项目的有关责任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推进小组,明确分工,确定责任。同时,完善智能城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机制,对立项审批、项目招标、建设实施、审计验收、运行保障等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智能城市责任与绩效考评机制,提高智能城市的建设监管和应用效益。

  (二)注重科学指导,制定总体发展规划

  在已有“数字沈阳”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智能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基础共建和资源共享的原则,立足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基础情况,围绕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智能信息化应用和智能相关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完善和深化智能城市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设立智能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智能城市的各项规划、建设项目、政策制定等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组建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整合国内外资源的智能城市创新研究机构,从智能城市政策研究、城市运营标准研究、平台及应用技术开发等进行深入综合研究,为智能城市的长期规划和建设提供持续的技术和决策支持。

  (三)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整合扶持力度

  加快推进智能城市建设,一是要通过互联网、现代通信网和物联网把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建设成新一代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二是要广泛推进智能化应用,包括两化融合、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能公共服务等,落实好项目运营;三是要重点优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相关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扶持力度,切实落实好国家、省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加快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做优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四)建立保障机制,构筑支撑服务平台

  建立起政策支持、人才资源、资金投入、标准法规等一系列保障机制,确保智能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将智能城市建设融入我市重点工作,研究制订高起点的、具体的、实用的政策支持体系;立足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鼓励产学研一条龙培养模式,积极引进信息产业高端人才,改善创业环境;建立健全多元的融资机制,创新政府资金的扶持办法和有效动态支持机制,拓宽智能城市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加快智能城市的技术标准创新和制度、法规的创新,规范城市信息采集的合法性,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逐步完善智能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

  (五)大胆探索创新,打造特色发展模式

  在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智能城市建设模式的情况下,我们应充分立足于我市基础情况和自身优势,以不断完善信息网络、智能电网、智能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展电子政务、两化融合等智能技术应用,加快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抓准智能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智能城市与我市“三大目标”、“五大任务”相结合,将智能城市与发展“沈阳智造”相结合,将智能城市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相结合,不断创新与实践,逐步打造出国内领先的智能城市“沈阳模式”。

城市调研报告12

  近几年杭州高速发展,带领杭城的老百姓走上富裕道路。半山地处杭州北部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扮演者北大厅的重要角色,一直以来都是以重工业发展为主,随着“低碳、环保、文明、整洁”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搬迁关停各类企业46家,随着带来的各类城市管理工作也日渐增多。我们抓城市管理工作,高效能地管理好城市,最终目标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一个整洁、优美、便捷、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促进发展中统筹兼顾,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从思想认识、工作理念上再提高、再优化,走依法管理城市的路子,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管理工作,应该是一项动态管理工作,不能"坐似一张弓,走似一阵风" 迎接检查,集中突击"一阵风"的管理办法,能够集中解决一些问题,但日常管理工作, 不能象"一张弓",要持之以恒.注重长效管理机制。

  一 、要抓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城管意识。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城市形象建设的中心环节。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揽全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着力解决好城市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市民认识到城市是我家,从思想上意识到其主人翁的作用发动群众都来做城市美容师,一起动手美化家园,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定,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参与城市管理。

  二 、管理目标长效化和管理服务高效化。

  对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市重大工程和招商引资项目,要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审批,降低行政成本,减少企业负担,提高行政效能,同时严格落实行政审批失当责任追究制,确保管理服务规范化。要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奖惩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定期向社会公布考核情况。通过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城市长效管理目标的落实。

  三 、改革城市管理方式,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创新。

  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管理。要积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管理科技的基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步伐,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思想、手段和方法。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的重点,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数字技术,建立城市管理的数据库,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活动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增加城市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学习推广东北京东城区实行分网络管城市的经验,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精确定位和对监督员的科学管理。要推行12319等城市公共住处服务平台,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树立城市管理品牌。

  四 、抓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城市管理的各项措施,都要通过管理人员去落实,因此关键在于人。要按照“统一领导、综合管理、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分工,提高执行能力。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城管执法队伍的思想、纪律、作风整顿,积极推行“阳光城管”教育引导城管执法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认真搞好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其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业务考核力度,做到工作有标准,作业有质量,检查有记录,奖惩有依据。进一步完善城管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执法队员的检查监督机制和纪律约束制度,规范执法行为,自觉接受监督,提高城管行政执法队伍的依法行政水平。要坚持执法为民,塑造城管执法品牌。

  五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力戒城市无序建设。

  对一个城市而言,城市规划在先,建设在后;管理在前,经营在后。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目的是为城市的企事业生产和市民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而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科学、合理、求实和法制化的城市规划及管理,对城市建设起着主导作用。城市规划管理的好坏,对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相对粗放式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从细节入手、精益求精,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更健康、更方便。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一些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城市功能不够完善,重建设、轻管理,重地上、轻地下,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脏、乱、差现象还比较严重。今后,我省将从城市市容市貌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广场公园绿地管理、建筑工地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城市出租车管理等8个方面,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明确市与县两级政府的城建城管职责,理顺条块关系,完善法规制度,着眼长效管理,实行综合执法,建立健全市、区、街道(乡镇)相互衔接、合理分工、规范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按照“ 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开”的要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和市容环卫公共服务市场化。加快推进社区建设,理顺社区管理体制确保社区资源综合利用,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作用。

城市调研报告13

  城市出租汽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和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服务水平。总体上看我公司在出租汽车行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城市公共交通营运,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赢得广大群众的较好口碑,但是与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创建“杭州美丽试验区”的总体要求和方便广大群众出行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全国出租车先进城市相比,我公司出租车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还需要在进一步完善和管理和提升服务形象上下功夫。

  一、出租车的基本情况:

  1、目前我公司共有出租车50辆,从业人员135人,其中专职管理人员3人,兼职管理人员8人,公司车辆实行公车公营,统一实行分班制(白班、晚班)公司所有驾驶员实行员工化管理和经济承包责任制。公司实行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2、公司出租车营运情况:据测算,目前每台出租车全天营运情况(见附表)。

  二、桐庐、临安、余杭出租车行业调研情况:

  1、桐庐出租车目前实行整车承包制,每班制经营,承包租金为7270元,统筹由公司实行代缴制,公司承包者工资在6--7千元左右,聘用驾驶员工资在4--4.5千元左右,计价方式为6元/2公里,其中2.4公里营运金额2.4元,6公里起每公里3.6元,采取了公司统一管理模式,特别是IC卡回场制度和投诉处理全部在解决,突出了公司主体责任,车辆投诉实行服务质量招标制度。

  2、临安出租车公司目前实行聘用驾驶员制度,每月驾驶员收入在4--4.5千元左右,驾驶员不需要交纳养老统筹,实行5元每批次拼载和计价器计费双重收费方式,计价方式是起步价7元/2公里,5公里内/2.4元/公里,5公里外/3.6元/公里,公司实际管理比较混乱,但政府投入相对比较大,比如车载设备和宅召系统全部由政府予以投入,车辆投放量大,投放方式按公司现有数量比例投放。

  3、余杭出租车目前实行(白班、晚班)分班制经营和承包,所有费用全部由两班承包者承担,白班和晚班承包租金分别为115元,白班经营时间为6:00—16:30,晚班经营时间为16:30—6:00,驾驶员统筹由公司统一交纳,公司实行了公车公营模式,驾驶员收入在4--4.5千元左右,计价方式:6元/2公里,2公里以外到5公里为2.5元/公里,5公里以外3.6元/公里,加每车次燃油附加费1元,在征求乘客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拼载,但不得强行拼载,如有拼载情况被投诉的将严重处理,公司实行了员工化和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了驾驶员暴光台和驾驶员企业联系专访制度,建立了完善的考核制度,公司每年对驾驶员进行考核,特别是政府投入相当的大,建立了出租车服务区为广大驾驶员提供了休息、吃饭、活动、洗车的场所,使驾驶员有了主人翁的感觉,运管处领导还对驾驶员进行高温慰问和专访制度,使出租车行业更加稳定,建立了3G监控平台,为打击非法营运提供了信息。对投放的新经营权进行了稳中求胜的服务质量招投标制度并进行末位淘汰制。更加激励了出租车行业的好中求优的有序竞争机制。

  三、我公司与其他县市出租车公司的差距和整改措施:

  1、公司员工服装统一下一步公司将列入公司文明创建服务形象工作的日事议程。

  2、关爱驾驶员生活工作未到位,公司将建立驾驶员专访机制,及时了解员工动态,解决驾驶员的相关诉求和实际困难。

  3、完善公司管理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认真落实好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4、加强现场IC卡管理,深入现场及时纠正驾驶员的违章违法行为。

  四、出租车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1、加快建设出租车服务区、公司办公场所,使出租车驾驶员有家的感觉,企业得到和谐的发展。

  2、提高出租车计费营运价格,提高出租车驾驶员的营业收入,稳定驾驶员队伍,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3、加大打击黑车力度,保障出租车的合法地位,稳定出租车行业和谐有序发展。

  4、加强出租车行业的宣传,提升出租车行业整体文明形象。

城市调研报告14

  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诊所等。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xx―20xx年)》、《江苏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文件,每3-10万人左右设置一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每1万左右居民设置一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

  一、城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现状

  1.基本情况。县城共有23个社区,其中高新区19个社区,开发区4个社区,总户数8.1万户,总人数24.8万人。目前,高新区城区内政府办公立机构有:一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一所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精神病和皮肤病专科医院各一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三家;一所中心卫生院、1家区镇卫生计生所、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2.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供给情况。

  海安高新区中心卫生院。位于县城凤山南路8号,占地面积16000m2,建筑面积20000 m2,为江苏省示范乡镇卫生院,是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计划生育及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于一体的政府办公立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站。高新区19个社区,现有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复兴站、中大街站、新园站、闸东站、镇南站、二里站、星海站、海光站、新宁站、曙光站),其中:中大街站、闸东站、镇南站为政府提供房屋;星海站租用中心街道房屋,新宁站租用海安镇敬老院房屋,二里站租用私人房屋,海光站与新宁站合署办公;复兴站、新园站、曙光站为海安高新区中心卫生院提供房屋。其中:闸东、镇南、星海、复兴、新园、中大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完成标准化建设并通过县验收。

  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海安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医疗保健需求和海安县城市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一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整体服务能力不强。目前县城高新区范围内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只有海安高新区中心卫生院一家;近年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相继升为三级医院,而海安高新区中心卫生院因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医疗用房不足,仪器设备落后残旧,导致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县城区高新区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10个,且多数建设水平不高,社区卫生服务整体能力不强。中心街道4个社区,共42047人,只设有一个星海社区卫生服务站;黎明、洋港、旺池、育才4个核心区域无社区卫生服务站;海光社区卫生服务站因房屋危房目前与新宁站合署办公。导致多个社区内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质量与水平受到一定影响。

  二是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及设备设施陈旧。曙光站仅114M2,达不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20xx年海光站被鉴定为危房,至今未能落实房屋问题;中大街站存在严重白蚁,需要进行整体防治。10个服务站中大部分站标准化建设在20xx年左右,当时配备的'部分设备设施尤其是办公设备目前已经陈旧,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

  三、对策建议

  顺应海安县撤县建市的需要,结合我县县情,我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应按“补齐配强”的总要求,遵循“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规模适度,满足需求”的基本原则。

  (一)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责任

  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要让责任主体切实担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责任。

  (二)科学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

  结合实际,制定我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进一步促进我县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资源利用效率。结合海安县城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本着方便城区居民的原则,一般每1万左右居民设置一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数较少,低于五千的社区可合并设站;小区居民人数较多,达5000人或住户达20xx户以上的可单独设置一个站。

  (三)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投入、管理和运行机制;制订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适用型人才。1.建议对海安高新区中心卫生院按照二级医院的建设标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业务用房建设、合理增加卫生技术人才、完善医疗设备的配置,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以满足城区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2.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站租用房屋房租,建议由区镇协调免收房租,或由各级财政落实房租。3.对存在问题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改造修缮,逐步淘汰更新陈旧的设备设施。3.落实经费,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工资。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和考核,充分调动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我县社区卫生服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综合提升,增强城市居民对医改红利的获得感。

城市调研报告15

  合肥市滨湖新区,即指历次规划中预留控制的东南引风口地带和城市机场南部地带。区域内自然景观良好,水系较多,其具体范围为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90平方公里,其中312国道以北(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27平方公里;312国道以南至十五里河(中部片区)规划面积约80平方公里;十五里河至巢湖岸边(南部片区)规划面积约83平方公里。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南部片区一期建设区面积初定为20—30平方公里。

  滨湖新区的建设将使合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滨湖城市,沿巢湖风景线将成合肥的主要特色和魅力所在。新区的核心功能将体现为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和综合居住等。滨湖新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是合肥未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并通过“十一五”及更长时间的努力将滨湖新区打造成独具魅力的现代新城区和城市未来的新名片。

  滨湖新区正式启动建设于2006年11月,按照“世界眼光,国际一流,合肥特色”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启动区确定在紫云东路以南,沪汉蓉高速以东的区域。启动区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一路之隔,水、电、气、热等公共资源接入便捷。已建成的高速公路网和骨干道路网,四通八达。

  正文:

  一、建设滨湖新区意义重大

  1.建设滨湖新区是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现实需要

  合肥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最靠近长三角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现,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2006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1073.8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人口258万人,城市化率55.8%。相对自身而言,合肥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仍然靠后。同时,老城区人口过于密集、道路交通拥堵等情况依然存在,城市发展空间受阻,虽经多次改造但仍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要。而发挥巢湖的生态资源优势和通江达海的区位特点,建设一个风景优美、交通发达的生态滨湖新区,提升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形象,可以更多更好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资本转移,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

  2.建设滨湖新区是形成省会经济圈的重要举措

  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置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国内外诸多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合肥不腾飞,安徽就谈不上崛起,省会经济圈无法形成。“141”城市空间发机的空间结构。而周边城市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合肥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持。如六安的水资源、淮南的煤电能源、巢湖通江达海的区位条件,都成为省会经济圈积聚发展势能的潜力所在。加快合肥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经济首位度必将为尽快形成省会经济圈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设滨湖新区是迎接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各国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

  平等方面都比小城镇要具有明显的优势。2006年末,我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城市化水平37.1%。按照实现现代化的要求,2030年城市化水平要达到80%。而省会合肥理应成为安徽快速城市化的载体。因此,建设滨湖新区,打造通江达海的安徽“浦东”必将进一步提高合肥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和对外幅射力,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加速城市化进程。

  二、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及建设进展情况

  1.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

  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总体思路,通过公开招标、专家评审、公众

  参与和多轮的科学整合,形成了滨湖新区概念性整合规划。一旦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滨湖生态型新都市将屹立在安徽的中部。

  规划中的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南部,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

  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196.9平方公里。其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居住综合新区等。形象定位是合肥的城市名片,合肥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体现滨水的、生态的、现代的、地方的空间形象。

  2.滨湖新区建设进展情况

  去年10月,滨湖新区建设正式启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基础设施优先、

  社会事业优先、拆迁安置优先、聚集人气优先”,各项建设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新老城区发展,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进行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支持,滨湖新区的人气聚集效应正在逐步显现。目前,3.5平方公里的的启动区初见形象,区内11条道路具备了通行条件,连接主城区与滨湖新区的.全长12公里的徽州大道和BRT快速公交投入使用;6000人寄宿制高中、3000人初中、3000人小学可在今年秋季招生;拥有3000张床位的三级特等医院、省农产品检测中心、30万平

  方米拆迁安置和商贸、旅游、换乘中心、写字楼等一批项目已陆续进区建设。滨湖新区拓展区、临湖区拆迁征地工作也于6月11日正式启动。新区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吸引了各地的投资者,滨湖新区每天都要接待多批来自各地的投资者,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一些重大项目正在洽谈之中。建设者们创造的体现合肥精神的“滨湖速度”,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赞赏。

  三、提请关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尽快完成滨湖新区规划及其控制性详细的编制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是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当前,滨湖新区建设正在加速进行,

  但指导建设的规划却是仍有调整可能的概念性整合规划,从而可能带来无法预见、评估和预防的生态环保和城市景观问题,给生态城市的建设带来隐患。因此,当前要尽快在“141”战略规划及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完成滨湖新区规划及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并注意其与老城区的衔接、平衡。规划编制好后,一定要按规划要求分期建设,不能随意变动。

  (二)滨湖新区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目前,巢湖出现以下不良迹象:巢湖湿地面积逐步减少,沿岸的水土流失及水体淤泥等

  日益加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湖岸出现塌陷,湖盆变浅、容积缩小,蓄洪防旱能力大大降低。目前最大水深仅3.77米,平均水深仅2.69米,水运能力明显不高。同时,水体污染严

  重,湖区呈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呈重度富营养状态,高温天气产生蓝藻等现象。滨湖新区建设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一方面,滨湖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可以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巩固和恢复滨湖生态湿地。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建设及人类活动的加剧,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不利生态环境的新问题。合肥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滨湖新区要消纳自身产生的污水,还要处理可能流入区内的污水,如果没有处理预案将会对巢湖水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保护巢湖自然生态环境,巩固和恢复滨湖生态湿地是滨湖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前提。为此,建议:

  1、滨湖新区建设应做好“规划环评”

  区域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从微观到宏观的拓展,是对战略规划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环

  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评价。其目的,是将环境更为系统地纳入宏观的战略决策之中。通过分析、预测和综合的评价,提出最佳的减缓措施和政策建议,并将评价的结论体现在最后的决策当中,提高战略决策的质量,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区域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对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能够保证规划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因此,滨湖新区建设应在项目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进行科学的评价。

  根据滨湖新区的功能定位,总体规划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注重巢湖水域的全面维护,保持良好的景观与生态环境,加强周边地段建设的控制,协调城市建设风貌。

  2、滨湖新区建设应注重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滨湖新区建设应有计划地巩固和恢复滨湖生态湿地,保护与建设巢湖自然生态环境。

  (1)按照专家建议,实施好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围绕保护巢湖水质,做好相关的环保工作。城市园林建设应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3)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将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国家重点工程投资计划。

  (4)加快江淮运河的立项、建设工作,尽快实现长江、巢湖、淮河三水沟通。

  3、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统筹机构综合治理巢湖

  (三)打好巢湖牌,做好滨湖新区旅游开发建设工作

  滨湖新区建设为开发利用巢湖旅游资源,做活水文章带来了契机。围绕如何把滨湖新区建设成为“休闲旅游基地”,发挥其旅游会展功能,建议:

  1、在滨湖新区规划建设中融入旅游功能

  在规划建设中融入旅游功能,发挥滨湖新区市政建设的景观效应,实现建筑景观化、城市功能旅游化。在这方面,外地已有成功例证,如桂林的“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既是恢复桂林生态的杰作,又为桂林增加了新的旅游亮点。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转播塔及杨浦、南浦大桥,更跻身中国“十大经典旅游景点”之列。可见,在重大市政建设中融入旅游内涵,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推进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建设

  合肥作为旅游中心城市,首先要把全市特别是滨湖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好。其次,要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滨湖新区旅游应和巢湖忠庙、肥东四顶山等旅游项目联合开发,认真遴选、衔接好旅游项目及旅游路线,争取用最小的资金与资源代价,形成最大的旅游产出。

  3、统筹规划、重点推进滨湖新区“休闲旅游基地”建设

  (四)做好建成区管理与服务工作

  1、理顺发展与管理及服务的关系

  随着滨湖新区启动区的快速建成,特别是三所学校的交付使用,在建好新区的同时,做好新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已迫在眉睫。但新区往往容易出现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跛脚现象。要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尽快研究制定新区管理体制,对区域建设、发

  展和社会事务进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2、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工作

  各地新区建设的经验表明,只有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工作,新区建设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为此,建议:结合新区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训失地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文明、技能素质,实现农民向职工、村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五)坚持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是吸引社会资源,尤其是资金、人才、技术等稀缺资源的有效载体。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在一个集中建设的新区,产业集聚、项目带动战略无疑为成功之举。为加快滨湖新区建设进度,建议:一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省直部门的支持,争取相关部门将重大项目放在滨湖新区。二要做好招商引资等工作,加大滨湖新区的宣传推介力度,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三是根据“141”战略和滨湖新区的功能定位,将无污染、低能耗项目集中在滨湖新区建设。

【城市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城市调研报告06-29

城市供水调研报告08-09

特色城市建设调研报告01-23

城市公交交通调研报告03-02

城市管理工作调研报告03-05

关于城市供水压力不足的调研报告08-11

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07-28

城市管理工作调研报告8篇03-06

文物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12-13

调研报告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