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
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动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动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依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20xx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20xx年4月至5月,实行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看法,形成此报告。 一、基本状况
16个小城镇中,xx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xx.61km2,总人口为xxxx人,人口密度为xx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xx.43km2,总人口为xxx人,人口密度为xx1人/km2,城镇化率为xx.23%;20xx年社会生产总值xx.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夫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xx镇、xx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大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大路枢纽位置;xx镇商贸富强、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xx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仔细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根据"特色鲜亮、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进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掩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进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掌握性具体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具体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爱护规划》、《寨英古镇爱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爱护规划》,等等。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8个1' 、"8+3' 或"8+x'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渐渐完善,公共服务力量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动,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爱护工程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xx.8万m2。
(三)产业支撑渐渐增加。 一是特色农业进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xx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xx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xx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xx亩,方案投资xxx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xx多万元。xx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XX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进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XX亩以上。xx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盼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进展种草养畜。
二是工业进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进展模式,20xx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xx.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xx多家,实现产值xx.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xx.8亿元。xx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2
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为全面了解我县小城镇建设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建议,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县人大常委会小城镇建设调研组对我县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深入城建、土管和浒湾镇等单位与长期从事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一线同志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县小城镇建设的真实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打造一流县城的同时,从统揽全局的高度,以村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
1、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组织、专家编制、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注重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超前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早在20xx年,各乡镇就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各乡镇的区域规划、城镇性质、总体布局以及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保环卫、建设控制等目标。今年,浒湾镇和对桥镇分别围绕“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旅游边贸新镇”的目标,再次请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浒湾镇还聘请了专业部门完成了污水管网和书铺街老城区建设规划,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县土管局自20xx年开始,聘请相关部门对各乡镇集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编制,去年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并正式实施。
2、强化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动农村小城镇发展。项目是集镇建设的“引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无项目没发展。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的要求,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镇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小城镇发展。从20xx年开始,全县各乡镇每年实施100多个村镇建设项目,切实加强了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还印发了《关于推动乡镇集镇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大力实施“十个一”建设工程,即一套科学超前的总体规划、一套集镇管理的长效机制、一套安全清洁的供水系统、一条亮化美化的集镇街道、一个文明安全的和谐社区、一个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一个优质便民的服务中心、一所群众满意的中心学校、一个设备齐全的卫生院、一座温馨祥和的敬老院。20xx年,各乡镇安排了143个镇村项目,总投资达7.75亿元。随着每年实施的镇村项目成功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20xx年,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全市年度综合考评中获第二名。
3、突出重点建设,以示范引导农村小城镇发展。按照全省实施“百镇示范工程”的安排和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突出抓好浒湾镇、对桥镇等高速公路、国道、景区沿线重点集镇的小城镇建设。浒湾镇充分发挥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和地处抚州“6+1”城市群较为中心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多渠道筹资,积极加强项目建设。先后建设了金浒广场、浒湾抚河大桥、金溪三中综合大楼、老街道路改造、新街路灯亮化与下水道工程、自来水设施建设和浒湾中心医院大楼等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正在开展“一渠两岸”及书铺街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至20xx年底,浒湾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7.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75%,城镇化率达40%。对桥镇以龙虎山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国道沿线交通优势和毗邻华东交通枢纽城市鹰潭市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示范镇建设。先后建设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及集镇美化亮化硬化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及文体活动场所、对桥镇中学校园环境建设工程等项目。至20xx年底,对桥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6.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5%。为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要求,县新村办通过镇村联动等方式,对浒湾、陆坊、琉璃、对桥、石门等乡镇所在地或边缘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布点,有力地推动了上述乡镇集镇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硬化等工作。
4、健全管理机制,以管理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注重管理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清扫、保洁、清运、管理、执法、监督“六位一体”的小城镇建设管理体系。例如:浒湾镇制定了《小城镇环境管理实施细则》和《浒湾镇镇区卫生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了临街单位、住房、商店“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原有4名环卫人员的基础上,增配2人,并购置了垃圾处理专用车等清洁工具,及时清扫街道,及时运送垃圾,确保路面全天候整洁;成立了街道管理巡逻小组,有效遏制了违规现象的发生;成立了交通管制小组,进行全天候沿街巡逻,确保辖区交通畅通;对镇区广告乱贴乱挂、商户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丢乱倒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提升了镇区环境卫生水平。为切实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今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彭县长亲自召集乡镇主要领导开会,明确责任,进行部署。县新村办还在省、市、县安排的农村清洁工程经费中对集镇环境卫生工作给予经费奖补,推动了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秀谷镇大力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五化”工程,强力推行门前三包制,路段长、班子成员包片制,绿化认养制,举报奖励制等管理模式,成功营造了小城镇管理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对县城小街小巷进行全面监管,消除卫生盲区,保障了城区环境卫生。大力协助有关部门抓好社区建设、市民教育,为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不足
1、编制缺乏长远规划,集镇功能不够完善。20xx年乡镇虽然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当时规划编制粗糙,乡镇有应付差事的现象。且该规划已时过境迁,难以完全适用当前和今后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除浒湾、对桥完成外,其他乡镇均未开展。究其原因:一是经费紧张,编制一套规划需15万以上;二是规划很难做到科学、实用,在实施中规划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随意性较强,很难长期严格遵照执行。集镇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显,吸附承载能力不强,商贸不旺,功能也不完善,与“十个一”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也不够平衡。人口较多的集镇功能相对比较完善,人口少的集镇功能有萎缩的.现象。
2、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要是依托项目投入,县、乡财政直接安排资金投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较少。乡镇财政主要是保工资、保运转、搞乡镇政府大院建设,对集镇的公共设施投入除了购置部分环卫设施、支付保洁人员工资和街道路灯电费,再加上零星修修补补之外,自有资金投入较少。县财政主要以项目配套为主,单项列支专款用于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多,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县级财政增幅,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小城镇的环卫、园林、公厕等公用设施比较缺乏,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也未能跟上。
3、土地经营文章做得不活,集镇发展缺乏后劲。据统计,20xx年-20xx年,全县乡镇公开出让乡镇国有建设用地共4宗,面积8.4亩,成交价117.45万元。其中浒湾镇2宗,何源镇、双塘镇各一宗。据了解,当前乡镇一是土地收储难。农村集体土地收贮价格较高,乡镇很难承受。原粮管所、供销社等乡属单位占用的土地纠纷较多,闲置土地很难盘活。二是为节约成本、图省事。乡镇为规避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同时也为了省去争取用地指标难的麻烦,干脆“单打碎敲”单宗出卖。三是农村建房滥占乱建现象比较普遍。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制度未能建立,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集镇土地出让价格不高。四是缺乏长远打算。当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维稳压力任务繁重,经营土地没有硬性任务和考核指标,乡镇主要领导没有也很难把经营土地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土地经营做得不活,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不大,大多数集镇年年老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4、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除双塘、石门建有简易垃圾中转站外,其他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没有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大部分乡镇租农用车作为垃圾清运车。二是保洁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数量不足。目前,保洁人数较多的有浒湾、对桥,保洁较好的有双塘,但普遍存在着保洁人手少,保洁效果差的问题。三是集镇居民保洁意识差。单位和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基本没有建立,少数集镇虽建立了,但落实差,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严重。
三、几点建议
1、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强调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和谐秀美乡村,其中要求至20xx年全省50%左右的乡、村要达到和谐秀美的标准。小城镇作为乡镇的政治、生活、文化、信息中心,作为城乡“三个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县、乡政府责无旁贷要把小城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主攻“两区”建设成效明显,城区建设荣获多项殊荣。相比之下,我县农村小城镇镇建设虽有较大进步,但与“三化”同步相比,与和谐秀美乡村标准相比,与农民和集镇居民幸福指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核心是要强化县、乡领导抓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意识,并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群众齐抓共建的的格局。
2、要切实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乡镇要切实做活土地经营文章。要加大土地收储的力度,对原乡镇站所、厂矿、学校、砖瓦窑等闲置土地要因地施策,尽快收储;对集镇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要像秀谷镇抓“两区”建设征地一样,责任到人,限期征收。要加大土地公开出让力度,通过“招、拍、挂”引进竞争机制,控制用地数量,提高竞拍价格。要大力推广浒湾、合市等地事前公示、联审联批制度,加大农民占用耕地税的征收力度,遏制农民占用耕地建房。浒湾镇对集镇规划区内居(农)民建房采取不接电等方法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取得了较好效果。土管部门要适度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集镇搞活土地经营,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建议从20xx年始,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推磨转圈的方法,集中抓好1-2个乡镇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镇村联动”项目也要主动跟进。对乡镇编制规划所需经费,建议县财政适当奖补,以调动乡镇搞好规划编制的积极性。
3、要切实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卫生管理。小城镇建设要“建管并重”,尤其是环境卫生管理,今年内要有明显的改观。要完善集镇垃圾的清运处理办法。浒湾、对桥、陆坊、左坊等交通便利的乡镇,应建立垃圾中转站或简易的停放场,并出资委托县城管局统一运至县埋焚场,县财政给予适当的奖补。其他乡镇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填埋场。要增强和稳定保洁队伍,用足用好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制度。适当提高保洁人员工资待遇和政治荣誉,完善保洁员的责任和奖罚机制,提高清扫保洁效果。乡镇要定期对集镇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解决集镇乱停、乱堆、乱倒的“脏、乱、差”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3
积极稳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施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好一个小城镇可以带动一批产业,振兴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文明一个区域。建好农村小城镇为提升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扩大农业的土地经营规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农村用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富裕程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产品加工,促进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内需都有明显作用。xx办事处城镇化水平较低,辐射力、集聚效应差。因此,研究、探索我办事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潜在动力和政策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一、城镇基本情况
目前,xx办事处有10建制村,其中有3个为全旗“50强村”,10个村总面积为239.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6万人,规模最大的是全胜村,面积49.8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608人,最小的是德富村,面积为11.5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86人。在各村建设中,除德富村,因地域、资源的特殊原因,发展缓慢,其余各村建设自20xx年以后发展迅速,以双花村、双胜村、义新村、xx村较为突出。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各项服务功能逐步提高。从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上看,xx办事处的城镇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在党工委、办事处的高度重视下,加大了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力度及管理力度,使基础设施的建设趋于完善,服务功能得到了加强,但小城镇面貌和建设缺乏特色及个性,发展后劲不足,无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余村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变化不大,服务设施及服务功能较为落后,小城镇面貌较差,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质量、生活方式没有实质性转变,小城镇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二、小城镇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体制不顺,资金投入少
由于办事处体制原因,存在建设项目立项难或不予立项的.问题,影响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另外,资金扶持力度不大,缺少基本服务设施的启动资金,城镇建设无法进行。
(二)城镇规划编制滞后,执行不力
没有进行详细规划的编制,规划不到位,具体表现为:
1、由于城镇体系规划滞后,小城镇的发展及促进关系模糊,普遍只注重于本地的资源及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个别地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城镇建设没有从经济、人文和环境等方面统筹考虑,政策及资金扶持没有重点,效果甚微,以致城镇建设后劲不足。
2、有的虽然认识到规划对建设的重要性,但普遍存在精品及特色意识差,规划起点不高,缺乏特色,执行规划不力。
3、规划实施无监督和管理机制,办事处没有专门的规划管理机构及人员,且管理人员偏少,水平不高,加上规划亦存在随意变动等诸多因素,使规划与实际建设偏差较大,影响了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另外,办事处一级无专门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普遍为兼职管理,最终导致了规划与实施的分离状态。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建设缓慢
1、融资力度不够。xx办事处虽然有一些地方资源和特色,但受区位及地形因素的影响,其交通及对外服务、辐射作用较小,同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够,使融资力度弱化,建设资金缺乏,导致了多数小城镇投资与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投资单一。xx办事处非农业人口不足1000人,集聚及辐射能力较差;经济基础薄弱,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差,而其投资主体主要为当地政府通过土地运作,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及银行信贷等模式,其建设资金十分有限,形成了一投资就负债,一欠债就无法建设,无法经营的现状。(四)小城镇管理编制不够,机构不健全
1、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应有的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很多上挂部门对下属机构的人、财、物上收,造成小城镇的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职能弱化。
2、小城镇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不足,导致开展工作滞后。
3、管理职责不够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划分及奖惩制度,因管理人员少,不能充分发挥管理和协调作用,执法范围及权限较小,较大地影响到执法水平和执法力度。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建设管理机构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各级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应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总负责。办事处也应建立健全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机构或派出机构,以便及时处理一些相关业务以提高办事效率及建设质量。
(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
应加快规划编制进程,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在“提质”上做文章,尽快合理地确定小城镇布局及近期建设重点区域。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行政区划调整及重点建设和改造区域,各级领导应以大局为重,统一认识,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及重点片区的建设创造条件,从而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集中力量和资金,重点突破,形成品位和特色,防止不讲条件的一哄而起,遍地开花的现象。把引导农村各类企业合理集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全理布局,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完善功能,发挥作用。
(三)培育支柱产业,形成地方特色
把小城镇建设搞上去,经济发展才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建设最坚强的后盾和活力源泉。因此,小城镇建设始终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小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发展特色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了产业的支撑,小城镇发展才会有后劲和竞争力。
(四)加大改革力度,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滤布在城镇建设中,要与时俱进、立足创新、积极探索,加大改革力度。应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摸清对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主导产业,并以此制定小城镇建设的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小城镇建设要为农业产业创造适宜的软硬环境,为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和农产品加工、贸易、运输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不断增强小城镇的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转移,推进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五)大力推进小城镇的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提供产前、产后服务的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加工业和农产品专业市场,重点扶持一批利用本地资源带动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4
一、加快推进**小城市建设的背景分析
把**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副中心、东部区域中心来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沿海大开发和盐城大市区的辐射,拉动我县包括冈东、冈西、草堰口等三个镇在内的东部区域发展,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我们认为县委提出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十五”期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财政收入增长近两倍,固定资产增长三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省市的位次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是我县全面小康建设的决战阶段,又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而我县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总体竞争能力较弱,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创新思维,采取超常举措,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县东部四镇总面积313.4平方公里,占全县27.2%;总人口19.3万人,占全县24%;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亿元,财政收入5311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9.8亿元,工业用电量3164万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6.29亿元,分别占全县15.1%、6.1%、9.1%、7.2%、13.4%,从以上数据来看,东部四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县所占份额,与土地及人口资源占有量不相符,明显偏低。因此,县委经过充分考虑,认真分析东部四镇发展现状,结合实际,适时提出这一战略,着力推进超常发展、跨越发展,全面拓展建湖经济增长新空间。
二是从策应沿海大开发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沿海开发是我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海岸线占全省的56%,拥有海岸线资源的地区只有响水、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五个县(市)。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具有巨大潜力的沿海开发被我市提上重要位置,目前,正按照省里“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总体要求,进行沿海发展战略研究。我市考虑到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发展优势,将市区和建湖、阜宁都纳入规划范围,这为我县、尤其是东部四镇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县的东部地区处于射阳、阜宁、亭湖和建湖四县(区)交界,大致以204国道为中轴线,东西各占一半;同时204国道与盐淮、冈合公路三道交叉,将沿海、宁靖盐、京沪、盐淮等4条高速公路联成一体;新长铁路穿境而过;通榆河、串场河、黄沙港等航道通江达海,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是沿海地区向内陆辐射的重要连接点、重要中转站和重要通道。我们可以更多地获得省、市为加快沿海开发,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的政策扶持;可以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可以带动特经、林牧畜、旅游、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可以为我县化工企业实施搬迁、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缓解环保、用地等方面压力;可以使我县更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接受上海辐射,引进大项目落户。
三是从融入盐城大市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近年来,我市围绕“一城三区(市直、盐都、亭湖、市开发区)”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联动发展的目标,积极实施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重大战略,大市区正在成为全市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对全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我县东部区域与市区相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镇南部与亭湖的新兴、永丰相接,集镇距市中心仅20公里,素有建湖门户、盐阜咽喉之称,是我县接受大市区辐射、主动融入大市区发展的最前沿阵地。我县加快推进**小城市建设,可以促进以**为中心的东部区域与市区形成互补、依存、协调和共进的关系。一是可以促进工业经济快速扩张,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大市区“退二进三”转移项目和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项目,错位发展,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聚、配套紧密的格局。二是可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规划建设**小城市时,重点将镇区向南拓展延伸,缩短与大市时空距离,实现无缝连接;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休闲等公共服务业设施,新建配套完善、环境宜人、品味高雅的现代居民住宅小区,吸引大市区市民来居住消费;重点依托**境内通榆河深水港池,规划建设综合物流中心,为大市区进出货物提供仓储、运输、配载、集装箱中转等综合性服务。三是可以带动农业规模发展,发挥东部四镇蔬菜、畜禽、粮食等生产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市区市民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努力把**小城市建成融入大市区的配套产业基地、物流服务中心、绿色食品基地和生活休闲的后花园。
二、东部区域四镇的基本情况
加快推进**小城市建设,首先要认真分析**发展的现状,研究把它作为小城市来建设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既要和自身发展相比较,又要思考东部其他三镇如何发展,更要拓宽视野汲取周边县市(区)的重点中心镇加快发展的经验。
1、**镇基本情况及分析
**镇现辖15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人。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公路、铁路、水路在镇区形成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距盐城机场20公里、新长铁路盐城站和宁靖盐高速公路起点仅10公里,东距射阳港40公里。人文底蕴深厚,镇区内曾有文庙、武庙、泰山庙等历史古迹,
惜遭日寇毁损;人才辈出,如英国牛津大学硕士王伯钧、德国法学家博士陈宗浩、曾任省政协副主席的陈宗凡、台湾大学校长的薛洪尤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20xx年,**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财政总收入2533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6.6亿元,工业用电量2181万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58.3%、33.4%、47.3%、42.8%、7.8%。工业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65%以上,现有各类企业100多家,初步形成纺织服装、机械加工、食品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美昌公司的山梨酸、山梨酸钾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该公司是江苏最大的同类产品出口企业,年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一定特色,近年新上的海利达、龙成、海天等一批纺织业项目,与金顺昌服饰、利达制衣等服装加工项目,进一步壮大了主体经济。机械加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企业众多,门类齐全,有板材机械、矿山机械、油田机械、涂装机械、液压机械等,发展空间广阔。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先后建成冈南大棚蔬菜、南庄苗禽炕孵等基地,兴办了恒祥食品厂、东昌牧业场等龙头加工企业,成功注册“范堤牌”商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获得省级认定。服务业发展迅速,商贸大街纵横交错;**招商场被评为江苏省百强市场和全国农村大型市场,成为邻近市县重要商品集散地;蔬菜、苗禽、水产等专业市场十分繁荣;宾馆、休闲、文化游乐等现代服务设施齐全。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4万人。1995年被确定为全国和江苏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8年被省命名为新型小示范小城镇,1999年又被确定为全省30家重点中心镇之一。社会事业较大进步,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镇、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教育、体育、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党校等工作多次获得省市县表彰。
近几年,**镇经过克难求进,拼搏争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纵比有不小的进步,但由于所处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拥有的资源条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自我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发展速度跟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跟我县西南各镇相比慢了;跟县外市内原有基础差不多、甚至赶不上的一些中心镇横向比较,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不快。从自身进行比较,20xx年,**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比20xx年增长57.5%、50.1%。与东部地区其他三镇进行比较,冈东、冈西、草堰口镇地区生产总值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82.2%、75.4%、96.7%;财政收入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127.5%、152%、68.5%,增幅均快于**。与县外周边及重点中心镇比较,新兴、益林、新坍、长荡、富安、龙冈、大冈七镇的地区生产总值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103.9%、65.9%、104.1%、131%、124.9%、152.5%、82%;新兴、沟墩、益林、新坍、富安、龙冈、大冈七镇的财政收入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73.3%、55.3%、77.9%、82.9%、60.5%、143.8%、68.9%,大多数镇的增幅远远超过**。
二是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工业上的纺织服装、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产业虽具有一定基础,但总量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上的蔬菜种植仅以冈南为主、苗禽炕孵仍处于一家一户传统作坊操作,特色优势没有形成。服务业仍以商贸、餐饮等传统项目为主,生产性、新兴服务业份额很小。益林的玻璃工艺品、富安的茧丝绸、大冈的制鞋机械、盐东的纺织、三仓的西瓜等特色鲜明,壮大一方经济。
三是项目推进亮点不多。近年来,全镇引进各类企业20多家,但所上项目规模都不大,有些项目分期实施,形象进度较慢,还没有形成对经济支撑作用。园区建设整体规划水平不高,仅限于沿路排开,纵深不够,特色不明显,集聚功能还不强。
四是集镇建设管理不到位。1995年,**就被确定为全国和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然而建设步伐不快,到目前仅4.5平方公里,规划起点不高,实施随意性较大,特色不够鲜明,经营城镇的理念不够超前,管理措施落实不力,环境不够整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形象。我们参观学习的益林镇总面积42.8平方公里,占**的一半还不足,集镇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超过**1.5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万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75%以上。该镇坚持工业集聚区与小城镇建设两手抓,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走出一条既建区,又造城,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镇内东镇区、玻璃工艺、纺织工业、轻工食品、民营科技“一城四园”,既是经济增长点又是城镇亮丽点。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中心村建设大部分放在镇郊村,已建成豪华别墅型的王楼中心村、经济商住型的大东中心村、居民实用型的倪东中心村和鑫源、益北、倪东三个居民集中居住区,使中心村建设与小城镇区建设形成众星捧月新格局。该镇现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省市文明镇。
2、冈东、冈西、草堰口三镇基本情况及分析。
冈东、冈西、草堰口位于**北部,呈半月环抱状,镇域面积分别为82.4、68.1、60.9平方公里,总人口都在3.7万人左右。三镇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较接近,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2.7、2.6亿元,分别占全县3.1%、2.7%、2.5%;财政总收入分别为853、867、1058万元,分别约占全县的1%、1%、1.2%;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冈西与草堰口都是1.2亿元,冈西略低为0.9亿元;工业用电量分别为304、244、
435万度,都占全县的1%还不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在1.2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冈西与草堰口都在4700元左右,冈东4800元。三镇的区位条件,草堰口镇优势明显,南接**,北连阜宁,204国道穿境而过,冈东与冈西集镇都距204国道8公里左右,位置相对偏僻,从近几年招商引资来看,草堰口镇新上的项目多一些,发展后劲比冈东、冈西镇强劲。三镇的主导产业,农业方面十分相近,工业方面各有特色。工业上,冈东已培植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化工涂料、电线电缆等产业,天成液压件公司荣获“江苏省明星企业”称号,县轧花厂、星宇、宇盛纺织公司等一批企业落户境内。冈西镇以土工器材产业为主,全镇现有排水板生产企业20多家,塑料粒子加工、插板机生产施工等配套企业80多家,年产销排水板3亿米,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年创税收500多万元,占全镇工业税收60%以上;近年还引进坤泰、龙华纺织、外贸箱包、机械铸造等项目,主体经济不断壮大。草堰口镇近几年充分利用国道优势,引进新上银海气纺、鑫业、鑫龙纺织、金龙发纸业等一批项目,纺织基础初步形成;建筑业进一步巩固,年均实现建安产值5亿元。农业上,三个镇都以优质粮棉种植为主,冈西与草堰口镇草鸡养殖业在县内外较有影响,尤其冈西镇年饲养草鸡300万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方圆公司牵头组建的“盐阜”草鸡协会被评为省级优秀农民合作组织。冈东镇常年植棉3000公顷,年产皮棉4000吨左右,是我市产棉大镇之一;蔬菜种植面积1000公顷,年产辣根等各类蔬菜5万多吨。三镇的集镇建设,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建成区面积都在2平方公里左右,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不断改善,集镇人口逐年增加,服务业快速发展,比重明显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我县东部区域四镇尤其是**镇在上一轮全市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与县内外一些重点中心镇相比,发展速度相对不快,冈东、冈西、草堰口三镇由于过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现在经济总量仍偏小。县委提出加快推进**小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副中心、东部区域中心,拉动整个东部区域发展这一战略,是十分及时必要的。东部四镇更应积极主动抢抓机遇,全力以赴,同心协力,采取超常举措,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大跨越。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5
为了响应镇政府“彰显道口独特区位优势,再谋新常态下道口经济区创新发展”的号召,提高我镇规划建设品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引导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村镇建设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城建办工作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对村镇建设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 我镇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 我镇基本情况
李口镇位于XX县东南10公里,东与XX市隔河相望,西靠卢集镇,南与新袁镇接壤,大运河、古黄河流经境内,盐徐高速穿境而过,留有李口道口和成子湖服务区,众裴路、农李路纵贯南北,运河三号桥接线工程环绕镇中,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5.4万,辖13个行政村和三个居委会。
(二)村镇规划着眼于高品位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我镇立足于实际现状,以道口经济发展为契机,准确定位,适度超前,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把握好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环节,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各村村庄布点规划。
(三)项目建设着眼于高质量
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近年来,我办根据村镇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协调,规范操作,齐心协力,抓紧实施了一批工程建设项目,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一是加快推进道路改造建设。对南京路的改造建设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该项目起于众裴一线,终于庄卢线45k处,道路总长约20xx米,有效提升了镇区的通行能力,缓解镇区交通压力,提升镇区整体形象。二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弱点管网地埋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府前路和南京路的管道建设,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改善镇区水环境,同时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三是协助做好重点工程建设。连同相关单位做好农李小区、欧亚花园、丽舍名都和锦绣新城等项目的前期征迁和施工管理等工作,现已完成部分工程,其中农李小区项目一期规划占地190亩,需搬迁农户78户。目前,已经搬迁69户。丽舍名都居住小区建筑面积141919平方米,目前8200平方米已交付。
(四)商业开发着眼于高眼光
商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我镇经济增长,发挥道口经济产业带的独特优势,提高商品流通速度,我镇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商业开发。一是泗阳物流产业园,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道口和众裴路交汇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项目总规划面积607亩,总投资5亿元,着力打造一座集仓储、运输、配送、装运搬卸、分拣加工、信息交换、物流设计、商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大力推进我县物流业发展腾飞,促进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也将有力提升泗阳现代城市功能。二是羊肉美食城,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出入口,北临众裴路。规划总面积约140亩,商住地块面积为38958平方米,住宅地块用地面积为54400平方米。羊肉美食城的建成,将一方面促进我镇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将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项目总投资1.6亿,占地140亩,由开源山羊养殖储备交易中心和农产品蔬菜加工物流交易中心两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我镇农业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深加工高品质方向进一步发展。
(五)配套设施着眼于高标准
配套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虎公园,位于我镇中心区,南京路两侧,占地面积约65亩。其中水面占45%,以传统园林营造手法进行水系地形的处理和对公园的功能分区,结合污水处理设施,既为镇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又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水源、调节气候。
(六)征收工作着眼于高水平
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落实了责任制,积极有效地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土地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引导村民集聚式生活。 通过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拆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集中统一建设方式,使得资源得到进一步集约,安置区配套更加完善。
二、 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镇区街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较为强烈。人民路作为我镇主要街道贸易交流多,居民比较富裕,先后都建起了楼房,因此我镇镇区街道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人民路商铺也较多,商铺招牌也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同时,原有镇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城镇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我镇形象,无法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
我镇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二)基础设施不完备,相应配套不完善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我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照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集中供水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镇区主干道路人民路尚存在照明设施不全的情况,给人们晚间出行带来一定不便。我镇下辖村农李、卢塘、南运河等村庄仍无污水处理设施,吴集村尚无集中供水,谭坝、渡口、葛庄等村仍无公共厕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还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我镇居民人居环境的提升,同时影响我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建设投资融资存在一定难题,影响项目推进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或影响着城市功能发挥的。我镇当前基础设施处于供给不足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当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低于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3%的比率建议,凸显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情况。建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而当前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导致其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债务收入,财政负担过重;价格形成机制滞后;。仍然存在的“所有的基础设施都由政府来投资建设” 的传统理念大大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管理滞后,城镇建设后续维护不足
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建办、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城建办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督无法面面俱到;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时有发生,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 解决问题的办法
科学定位,高点规划,全面拓宽发展空间
以现有修编总体规划为前提,紧紧抓住规划龙头,按照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集约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对工业园区、商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同时抓好村庄布点及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得镇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适的发展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6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广西农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对于广西农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把广西农垦建设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一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好处。当前,广西农垦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更应紧紧把握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扎实推进广西农垦工作。根据自治区农垦工委的统一部署,由我办牵头,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农垦小城镇建设”课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以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模式为突破口,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我区农垦小城镇的现状,找出农垦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农垦小城镇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今后农垦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现将有关状况报告如下:
一、小城镇发展的重大好处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将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课题。未来的2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中国的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务必走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这是改变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也给予小城镇建设以高度重视。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20xx年又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用心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仅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加快城镇发展、推进重点镇发展、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及利用国有农林场土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发展农垦小城镇建设,是实施广西农垦“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全面建设农垦小康社会,构建农垦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料。
二、广西农垦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和类型
农垦历史上是以戍边和屯垦为目的逐步构成和发展起来的。广西农垦成立于1951年,所辖各农场相继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制完成,分桂南、桂东南、桂中南、桂西南、桂西、桂中、桂东北共七个垦区近五十所农场。
农场场部作为农场的政治、经济及经营管理中心,市政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相对较为完善,一般均能到达道路基本硬化,建有医务所、校园、幼儿园、职工活动中心、菜市场等生活设施,职工生产、生活较为方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人口、产业和职工就业的聚集地。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变迁,广西农垦逐步构成了45个以农场场部为核心的小城镇,聚集人口约7万人,其中以新兴农场、西江农场聚集规模最大,聚集人口均超过万人。
因各农场所处的区位、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历史沿革等等的不同,各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和产业优势、产业取向也随之产生差异化,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农垦小城镇发展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农场场部聚集型小城镇
场部聚集型小城镇由于所处位置离当地城镇较远,无法与地方乡镇捆绑发展,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大多自成一体、小而全,例如饮用水给水一般由农场自行取井水为水源,设置独立的供水管网。农场场部多建设有医务所、校园、幼儿园、职工活动中心、农场招待所、集贸市场等,主导产业为农业,配套少量诸如农机修理、化肥厂、编织袋厂、砖瓦厂等等主要为农业生产、职工生活服务的工业,商业以饮食服务业、日用品零售、农机零配件销售为主,因而聚集的人口规模一般不大,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因农场经济而异,如源头农场因其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柑桔生产,柑桔产业突出,职工收入高,经济效益良好,场部建设和职工住房建设发展较好,小城镇建设初见规模,而阳圩农场则发展较为缓慢。
农场场部+企业聚集型小城镇
此种类型的主要代表为金光农场、明阳农场、良圻农场、昌菱农场等,主要由制糖公司职工及农场场部职工居住区以及为企业、农场生产、生活配套的各行业建筑群组成,聚集规模较大,经济总量较大。因企业生产的季节性原因,人口聚集也呈现季节性特征。城镇发展程度较为充分,扩张力较大,例如金光农场甚至构成了三日一街的典型城镇特色,张力延伸至周边的坛洛、石埠镇。虽然这些农场大多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全面,但由于发展建设缺乏强有力的规划支撑,随意定点、到处乱建,是影响农场小城镇发展整体质量的原因。
农场场部+地方乡镇聚集型小城镇
毗邻城市、县城、乡镇的农场场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必然与当地城镇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城镇发展以地方为主,地方聚集基础设施配套,农场场部融入当地发展,与地方共享配套,产业上互为补充,城镇化程度因当地经济发展而异,差别较大,典型代表为桂北、火光、龙北、立新等农场。如龙北农场位于龙州县县城的西北面,离县城城中心区仅公里,目前聚集人口约20xx人,产业以茶叶、剑麻、水果、林木的种植、加工、销售为主。龙州县城人口约5万人,主导产业为蔗糖、建材业,农副产品加工、冶炼、电力、制药、废旧加工等也渐成规模。随着龙州县城经济的发展,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速之势。
城郊农场型小城镇
城郊农场型小城镇地处城市郊区,区位优势明显,部分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中,作为城市的卫星城或接纳城市产业辐射、分工的基地或后花园,其经济、人口、产业聚集明显,小城镇发展充分,发展空间大。该类型小城镇的典型代表为西江农场、九曲湾农场、新兴农场等,西江农场部分土地已纳入《贵港市城市总体规划》,九曲湾农场则被纳入南宁市周边的八大组团之一“九曲湾新城”进行规划建设。以九曲湾农场为例,九曲湾新城规划实施前,20xx年末,场部人口不到3000人,随着新城规划的批复实施,目前场部周边聚集人口已接近3万人,至20xx年,规划人口将达16万人,聚集速度十分惊人。
三、广西农垦小城镇发展的动因
人口增加是农垦小城镇发展的核心要素
农垦系统的人口较为复杂,除了成立初期由部队整编制转业外,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农垦系统接收了超多的转业军人、归国华侨和难侨、库区移民、知青等,导致人口大幅度增加,例如,王灵、良圻农场归难侨人口比例占农场人口总数分别为74%和30%。三合口农场库区移民人口比例占农场人口总数的80%。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末垦区人口为万人,到20xx年增加到万人。这些增加的人口成为了农垦小城镇发展的核心要素。
产业发展是农垦小城镇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垦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首先透过狠抓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甘蔗、剑麻、木薯、柑橘等优势农业;其次,狠抓产业优化,围绕蔗糖、剑麻、畜牧、水产、生化、茶叶、饮料、果蔬等产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品升级;同时着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园区项目建设,有力地推动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同时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市场空间,至20xx年,广西农垦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到达::,在经济增长总量中,二、三产业的贡献率达%,使之成为支撑农垦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
农垦经济与地方经济交融是农垦小城镇发展的外部条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垦经济和地方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两者之间的渗透性和互补性不断加强,农垦经济对地方农村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两者相互交融、协调,共同发展,成为农垦小城镇发展的外部条件。明阳生化20xx亩木薯高产示范基地建成,带动农村种植木薯30多万亩;源头柑橘加工物流中心建成,带动农村新开发果园3000多亩,柑橙总面积到达万亩。农场产业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聚居,加快农场小城镇的发展。
丰富的国有土地和相对完善的公共资源促进了农垦小城镇的发展
农垦系统有超多的国有土地,这为农垦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农垦系统自成体系、原先就建设有部分基础设施和相对完善的公共资源,如道路、供水、供电、校园、医院、市场和其他服务设施等,这些设施为人口的聚集和发展农垦小城镇建设打下基础。
四、广西农垦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农垦小城镇取得了必须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以来广西农垦管理体制与地方的差异,使得管区大部分农场没有纳入当地城镇总体规划范围之内,部分农场小城镇的发展没有纳入法制轨道,带有较为明显的自主性和盲目性,主要表现为:
小城镇规模小,效益差,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小城镇的合理人口规模为5万人左右。目前,农垦经济较发达农场的人口规模也只有1—2万人,能够想象,在经济发达的农场尚且如此,其他农场的人口就更少了,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积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又使小城镇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源腹地和人口,这样社会经济条件对农垦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力不足,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反过来,又会阻碍下一步的建设,造成非良性循环,严重影响农垦小城镇的发展。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场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已成为农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和“门槛”。在基础设施中道路系统、雨水、污水排放及处理最为缺乏,不少农场垃圾乱丢,污水横流。“软环境”规划建设的滞后,阻碍了农垦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缺乏统一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农场建设由农场基建科或土地管理所负责,没有统一的规划或规划相对落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布局欠合理,项目和职工住房建设处于无序状态。经济效益较好、农工收入较高的农场,其建设质量相对较好,条件较差的农场,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建设质量不理想。
五、区外农垦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经验
健全机构、制定政策、落实职责
组织机构的建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要推进农垦小城镇建设工作,务必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农垦小城镇建设带给组织保证。如黑龙江农垦总局小城镇建设办公室,现有12名专职干部,其中副厅级1人,处级7人,负责小城镇建设的日常工作。同时,透过省政府出台《黑龙江省垦区森工林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政府令,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带给政策依据。除此之外,狠抓职责落实,为小城镇建设带给机制保障,总局班子成员和所有处室分成11个小组,与小城镇建设示范农场建立了帮扶职责制。经常到示范农场进行帮扶对接,帮忙农场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方案,有条件的处室还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必须支持和帮忙。
要高起点适度超前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
建设小城镇,关键是规划。规划是龙头,它决定着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规划编制务必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动态性、可持续性。小城镇规划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样才能吸引人才,拉动投资,小城镇的发展才会有期望和后劲。因此,小城镇规划应突出特色和个性,小城镇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规模较小,具有山水风光与田园气息,在规划和建设时,必须要体现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广东、黑龙江和海南农垦在小城镇建设中都采取规划先行的做法,并且设立规划专项经费,确保小城镇规划的质量和进度。广东农垦从20xx年开始着手农场小城镇规划工作。他们以农场场部为中心,大的规划有几千亩地,最小的也有500多亩。每个农场小城镇规划审批后由农垦总局从专项经费中补助10万元。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承载潜力
重视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综合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给排水网络,以及安全可靠的供电、供水、和小城镇防灾、减灾系统,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必须要具备超前的眼光,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等,保障农垦小城镇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广东、云南、海南和黑龙江农垦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大对农场基础设施的投入。云南农垦集团公司从20xx年开始,实施“三个一千万”工程,即每年筹集或在年度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专门开展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和安居工程三个1000万工程,农场或天然橡胶分公司实行1:1配套,着重解决道路、职工住房建设等方面问题。广东农垦的做法:农场基础设施的资金局里补助一部分,同时划给职工建房土地收益部分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海南农垦计划用3—5年把垦区范围内的危房改造完毕,总局从历年的利润结存,和土地出让回到金中筹集10亿元资金,用于农场基础设施建设。黑龙江农垦仅20xx年全垦区基础设施投入就达20多亿元。
小城镇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
任何一个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开区域经济这个大背景,前者因后者而产生和发展,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基础和腹地。目前,我国的小城镇正处于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的阶段,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以集聚为基本特征,因此难以离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基础。同时,随着小城镇的逐步发展,又会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繁荣,而周围地区的繁荣则又是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城镇的构成和发展务必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求得二者共存共荣。黑龙江农垦正是通过充分发挥农场农机化优势,代耕租种农场周边农村的土地;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合作,各农场的农业科技园区面向农村开展实验、示范、推广和培训等服务;同时还加大农业产业化合作,垦区的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和互动共赢的原则,运用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村原料基地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六、进一步推进广西农垦小城镇发展的思路与工作措施
发展思路。农垦发展小城镇与地方有所不同。地方发展小城镇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行政建制,有其内在的需求。依托农场场部发展小城镇,其结果就是小机关、大企业、大社会,务必要大力发展农场场部经济,使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思考到农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发展农垦小城镇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突出重点、超前规划、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的农垦小城镇发展思路。把农垦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中的小城市,大中城市的卫星城。
突出重点。就是把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水平高、带动潜力强的农场场部作为农垦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包括大中城市郊区农场、重要交通干线、连片地区的中心农场和农副产品集中交易场所等的农场场部。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配套建设上予以倾斜。透过建设重点小城镇,进一步总结经验,聚集实力,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的建设。
超前规划。就是要统筹农场的自然、历史、文化、产业、布局、消费习俗等与规划相关的因素,综合协调好农垦重点小城镇与一般小城镇、农垦小城镇与地方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做好梯次规划,搞好与地方小城镇规划的衔接。透过合理地规划与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来农垦小城镇创业、生活。
功能配套。建立现代小城镇,务必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小城镇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要坚持做到产业规划与居住规划相衔接、地面规划与地下规划相配套、自然风景与人文规划相和谐。既要功能配套,又要突出节地、节水、节能,实现农垦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鲜明。继续秉承“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突出农垦的产业特点、地域特点、企业特点、民族特点等。同时要兼顾到企业生产、居民生活、个人就业和休闲娱乐,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化城镇。依托专业化和产业化,推出若干精品城镇。
工作措施。根据上述思路,在推动具体工作时,应当坚持“围绕一个中心、搞好三个对接、强化四项工作”。
1、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农场场部作为发展农垦小城镇的中心。农场场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聚集了必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资源要素,具备了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确立这一中心的基础上,对各农场的发展作出一个排序,实行优中选优,重点扶持,明确部分试点建设镇,依托重点带动一般,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2、搞好三个对接。就是把发展农垦小城镇与地方中心城市、产业园区和重要企业的发展有效对接。农垦小城镇发展上层次、上水平,应当将地方的各种要素资源向农垦小城镇有效聚集。搞好三个对接,一就是要把南宁、柳州、桂林周边的农场场部作为小城镇发展的重点,依托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及其配套,推动农垦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二就是要依托北部湾经济区、西江产业园、新兴产业园的对接,使园区经济与小城镇发展互动;三就是依托农垦的大型龙头企业、外来骨干企业的带动,聚集财力和人口,促进分工分业,拉动小城镇发展。
3、强化四项工作。大力搞好各项规划工作。围绕发展农垦小城镇,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场小城镇建设规划,三者相互衔接,共同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总闸门,要确保今后15-20年农垦小城镇发展的用地资源。产业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依托,透过资源禀赋、产业转移、交通和贸易条件的变化、主导产业链条的延伸等,合理确定产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就是要在既定的土地资源基础上,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合理界定建设用地的分类、功能分布、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同时还要做好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强化各类规划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土地的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农垦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步伐滞后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加强农垦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对以农场为单元的土地勘探、资源调查、产业类别和区位特点等的调查、分析和决定。二是开展土地、建设等专项规划,实行有序、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三是重点加强以水、电、路、电信以及环保设施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配套,又要确立容量。四是加强厂容厂貌建设,搞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突出小城镇发展的品位。
加强投融资方面的工作。发展农垦小城镇,也应当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在用心争取国家、省、所在市的支持下,采取多种办法,全方位、多元化的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农垦发展小城镇的最大优势就是土地资源优势,在资源换产业、存量换增量方面发挥土地的价值,成立土地储备中心,发挥储备中心在促进土地保值增值方面的作用。设立小城镇投资开发公司,透过划拨土地、特殊区域授权开发等聚合一部分资源,构成融资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来承担农垦小城镇开发建设工作。
建立有利于农垦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授予一部分重点小城镇招商和建设管理权。对于试点镇的土地出让收益,在上缴国家和自治区本级留存外,其余返还试点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进入试点镇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其税收按入园企业相同优惠政策对待。对外来务工人员或有正当就业渠道的人员,带给经济适用住房或廉租房。对农垦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的农民,能够放宽条件准许其在农垦小城镇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进入农垦小城镇生产、生活的人全部纳入社保覆盖范围,实行应保尽保。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7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8
20xx年10月22日镇政协活动小组对我镇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周密调研,了解了镇小城镇建设的实际状况,听取了一些意见和推荐,从中受到了许多启示。现将此次调研状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现状
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镇今年小城镇建设效果显著。主要表现为:一是集镇卫生环境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初步得到遏制。调查中,无论是路上的行人、商贩还是集镇街道两边的居民,都一致的认为的街道较先前干净、整洁。今年以来,街道居民用心响应镇政府号召,配合政府及时拆除违章建筑、厂篷,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二是城镇管理进一步规范。先后建立和健全了《门前三包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镇“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等一整套制度,对车辆乱停、摊点乱摆等突出问题进行长效管理。每条街道增设了垃圾池,成立城管中队,定时清扫收集清运垃圾,持续镇区内大街小巷全天候清洁卫生。三是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透过书写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发放致居民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城乡卫生同治的重要好处和具体做法,全镇掀起了城乡卫生同治的高潮。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中看,我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规划滞后,跟不上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房屋建设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建筑房屋参差不齐,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差
1目前集镇市场规模过小
这是在调查中居民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由于目前的集镇市场规模偏小,许多小商贩便占道经营、随地摆摊、随意搭建厂篷,由此成为集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根源。街道两边的居民出于出行方便等自己的利益需要,不满意一些商贩在门前占道经营,许多商贩也饱受“脏、乱、差”之苦,迫切需要政府来来统一划线。
2道路设施配套性差
(1)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
从镇政府至集镇十字路口地段,很多地方坑洼不平。
(2)绿化覆盖率低,绿化树不足,分布零乱。
在我镇城管中队制定的《镇区“绿化”管理办法》中规定镇区居民户新建房屋实行自主绿化,绿化的树种务必一致,但绿化的树种并未做统一规定,而且执行效果不明显。
(3)电线杆新旧并立,参差不齐;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分布无序。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潜力较弱,直接影响了我镇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和推荐
(一)高度重视前期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尊重。与其它乡镇相比,我镇在规划设计上稍显落后。当前,全国正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市委、县委也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依据本地条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把规划设计与城乡同治结合起来,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开拓小城镇建设新局面。
(二)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城镇基础设施重点主要应做好以下建设工程:建设具有必须规模的集镇农贸市场;硬化镇区内的主街道;改造电线杆和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完善排水、供水工程;依托新建中的文化楼,配套建设宣传专栏、阅报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文化楼建设成为一个服务民众,扩大宣传的舆论阵地。
(三)用心筹措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此,务必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思路,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透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转让和出租,筹措建设资金。要加大改革力度,将准经营性和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要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建设镇的公用设施,如农贸市场、医院、校园等。要鼓励能人大户以参加某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成立公司,负责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承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同时,还要用心探索项目融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到投资建设,逐步构成“市场主导,多方投资”的新格局。
总之,就是要摆脱单纯依靠财政的被动局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9
近年来,湖北各地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支撑,以大中小城市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村集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贸市场建设,扩大对农业的服务领域,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中心,带动了全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但同时,湖北的小城镇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加快湖北小城镇建设任重道远。
一、湖北小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xx年以来,湖北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以“产业兴镇”为目标,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不断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小城镇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截至20xx年底,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2%,比上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湖北省现有小城镇942个,其中建制镇735个,乡集镇207个。
(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镇成长为新的区域中心。近年来,湖北各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三大战略之一,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扭在一起抓,全省小城镇迅速崛起,涌现出了宜昌龙泉、荆州容城、襄樊双沟、阳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闻名遐迩的明星城镇。小城镇已经成为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湖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如监利县容城镇是一个紧镑长江的著名历史古镇。为了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镇委、镇政府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发展城郊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机械、化肥、造纸、陶瓷、铸造、棉纺、毛纺、制药、食品、酿酒、木材加工、电器仪表等行业生产的优质主导产品驰名省内外。目前,该镇城内各村拥有较大规模的村办、组办企业,市场、商店等经济实体近100家,城区大部分村级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全镇经济规模效益明显,已率先形成了农村产业化格局。同样,夷陵龙泉镇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把实现龙泉率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推动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出一条“城镇工业化、农村集镇化、镇村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他们一方面扶持本土企业稻花香集团打造百亿产业集群,一方面做大做强以三峡泵业为龙头的机电工业集群,科学规划建设魏家畈轻工业园。20xx年该镇规模工业企业7家,中小企业197家,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5.9%;税收入库额完成4354万元,同比增长12.3%。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实现10757元,同比增长10.3%,成为夷陵区经济重镇、全市工业第一镇、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二)小城镇的城乡融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全省各地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全省乡镇企业正迅速突破“三就三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生产、为生活、为市场)的分数布局模式,向农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20xx年全省乡镇企业进城办企业和异地办企业6923家,创增加值24.35亿元。全省70%以上的乡村企业集聚在小城镇,已设立乡镇工业小区78个,一批经济发达的乡镇以企业为支撑,把发展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如近年来,钟祥市以中小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86家,拥有7个省级农产品名牌产品,6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8个绿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中粮集团为主的粮油加工集群,以雨润集团为主的肉类加工集群,以汇源集团为主的饮料食品加工集群,以进鑫公司为主的棉纺加工集群。钟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去年全钟祥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9.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78元,增长14.4%。
(三)小城镇的产业经营,夯实了县域经济的经济基础。20xx年,湖北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达6060亿元,增长14.0%,增速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4%。其中21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前年新增10个,仙桃、潜江和曾都区的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县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45.1%。同时,县域和农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xx年,湖北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9.9亿元,增长25.2%,其中县以下农村消费增长22.8%,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6%。
(四)小城镇的园区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湖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跨省转移700万人。20xx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0xx.77万人,比上年增加48.1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达到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同比下降1.6%;非农业劳动力达到20.4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9万人,同比增加7.8%。小城镇的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
(五)小城镇的城郊经济,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近几年,全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同时,一批重要城镇的城郊经济发展迅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帮助了农民增收。如十堰市张湾区立足城郊优势,围绕丰富城区市民“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茶杯子”、“钱袋子”,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科技助动“四轮驱动”措施,全力打造“蔬菜、林果、畜禽养殖、打工经济”为主导的“四个亿元”工程,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去年,全区仅蔬菜专业村达到43个,菜农达到3万多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年蔬菜上市量8500万公斤,实现产值1.3亿元,为当地农民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二、湖北小城镇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目前,全省734个镇是近年并乡并镇的结果,大多为“小镇区、大农村”,甚至未脱离集镇的痕迹,城镇平均人口不足1.2万人,多数建制镇不足1万人,最小的镇人口仅千余人。由于小城镇存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产业不集中,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经济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在20xx年、20xx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两届全国“千强镇”的名单,湖北由3个变成空白。而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个,山西有7个,安徽和江西各有2个。在20xx年的中部百强县(市)名单中,山西有15个、安徽有12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1个、湖南有17个、而湖北有11个,与湖北在全国和中部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二)产业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多数城镇属于自发形成的传统农业服务型的行政中心,结构单一,没有使得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缺乏产业支撑。全省小城镇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20xx年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低于全国50%的水平。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64%、广东51%、山东41%。
(三)环境设施不全,生态污染严重。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废水、废气、废渣不断增加,噪声加剧,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有关调查显示,在建制镇中,工业废水有专门处理装置的镇只占33.7%,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镇只占49.4%,加上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废物总量增加,造成城镇周围的大部分水体制质量在三类水以下,大气、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加上小城镇受财力所限,环境治理差。
(四)市场网络落后,产品销售不畅。当前,全省大多数城镇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各乡镇大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秉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的少。同“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抓好100个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100个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50个年营业收入过30亿元的小城镇的目标相比,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制约湖北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规划起点低,体制改革滞后。小城镇的暂住人口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人们长期居住的愿望并不迫切,难以发挥其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一是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进城经商的农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夹心阶层。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事业的农村劳动力取得城市户口的机会。二是现行的土地的买卖、出租、抵押、转让、入股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放弃土地难以获得合理补偿。三是城乡不平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农民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像城镇居民那样还拥有医疗、失业、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险,使农民顾虑很多,不愿意放弃土地迁居城镇。同时,城镇管理机构和法规不健全,市容市貌、环境卫、社会治安、市场管理、文化娱乐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会问题没有列入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城镇脏、乱状况较为普遍,城镇建设活动失控,城镇总体环境严重失调。可见,我省小城镇建化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
(二)资金投入不足,延缓了小城镇建设。20xx年省财政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其中5000万元用于100个重点镇建设,5000万元用于示范村的整治),带动全省100个重点镇计划投资8.31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1%。但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只占gdp的比重为2.59%,比全国5.22%的平均水平低2.63个百分点。与江苏、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别低1.15、0.70、3.24、0.50个百分点。20xx年全省重点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亿元,示范村完成投资5.2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3.1%、20.9%,启动了500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任务。但国内不少省份对小城镇的发展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于湖北。如广东省在20xx年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对277个中心镇给予10个方面来源的建设资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体制等的支持,并从20xx年开始连续三年,省财政每年拨出2500万元作为全省中心镇规划补助经费。仅20xx年省直部门就对中心镇的各方面建设投入达数亿元,广州市则明确规定从20xx年开始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统筹建设资金,一定5年不变。相比之下,湖北省财政加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相差明显。
(三)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1979-20xx年,全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478.74千公顷(717.11万亩),年均每年减少15.96千公顷(23.94万亩),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亩减少到20xx年的0.81亩。可见,小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城镇建设利用率低,许多城镇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严重。二是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产业为龙头的乡镇经济,其聚集效应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数镇级财政基本都属“吃饭财政”,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在城镇基础建设上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小镇融资能力较弱,建设资金短缺,导致小城镇建设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同时,引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镇的.建设规模,延缓了小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显现。如20xx年全省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5万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户中小城镇,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产品质量不稳,缺乏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弱小。
(五)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全省小城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城镇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抓手,小城镇的建设应重点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效应,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小城镇,通过重点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式,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1.加强重点镇建设,提升城镇集聚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镇。高起点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并与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应当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2.依托城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村主导产业。当前,中小城镇的发展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分类指导,扶优扶强,梯次推进”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以经济大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大发展,做到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努力实现兴一座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一方群众。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二是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建设小城镇工业集中区,以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小城镇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生产经营,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四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流通业。五是引导发展小城城镇房地产业,鼓励引导城镇居民向现代化住宅消费模式转变,提升小城镇的品位。坚持在“好”优先的前提下注重小城镇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推进小城镇土地资产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二是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小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轨道。
4.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现阶段,管理体制与小城镇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迫切问题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对新入户的居民,在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农民离土离乡,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坚持不懈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和推进“百镇千村”工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村承包土地依法流转,发挥产业的集聚效益;进一步完善收入和分配机制,吸引城市国有、集体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熟练工人充实到乡镇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去;进一步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0
按照省委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调研工作安排,我处于5月下旬先后到全省18个重点示范镇、10个文化旅游名镇进行调研,深入到重点示范镇新区、老镇区、社区和文化旅游名镇的街区,多次与县、镇、村干部座谈,了解建设发展情况,认真倾听干部群众意见,提出了今后加快小城镇的思路和推进措施。
一、我省小城镇现状与特点
目前,全省共有1119个建制镇,建成区面积1035.97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501.33万人。20xx年末,全省建制镇建成区完成投资90.53亿元。人均道路面积8.62平方米,排水管道暗渠密度3.96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0.48平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61.59升,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55.5%、16.1%。全省累计建成镇污水处理厂2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0.58万立方米,累计处理水量165万立方米。建成运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0座,日处理能力823吨,累计无害化垃圾处理量达到31万吨。
(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
近年来,陕西许多小城镇加强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涌现出一批有产业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小城镇。目前,陕西省有全国重点镇6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特色景观名镇3个、陕西省重点示范镇35个、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以及84个市级重点镇。这些镇基本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等,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小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呈带状分布
自1990年后期,我省开始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20xx年-20xx年的十余年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348公里增加到3000多公里,是10年前的10倍。同时铁路、机场等交通枢纽建设也进入高峰期,西安为轴心一小时经济圈已扩大到周边半径为100公里内的30多个县区,西安3小时经济圈已扩大到陕北、陕南的延安、汉中、安康。交通设施的便利,加快了一大批原先交通闭塞的小城镇迅速形成。全省小城镇分布多为“两轴”、“两带”为主轴呈带状型。“两轴”,即陇海铁路(沿渭河)和连霍高速公路沿线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西包西康铁路和包茂高速公路沿线南北城镇发展主轴;“两带”即陕北长城沿线城镇和陕南十天高速及阳安线城镇发展带。
(三)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20xx年,为加快推动全省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省政府在全省确定31个重点示范镇,按照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模块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从资金、土地、机制、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力争通过3—5年时间,将31个重点示范镇建成县域副中心,为农民进城落户及创业搭建平台,示范引领全省小城镇发展。两年多来,31个重点示范镇累计开工及建设项目1441个,完成投资229.5亿元。镇区建成面积扩大14.8平方公里,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0.4百分点,建设市政道路201公里,垃圾处理场17个,污水处理厂16个,学校30个,医院8个,幼儿园18个,文体中心24个,休闲广场16个,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四)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规模不断增大
20xx年与20xx年相比,全省建制镇镇区人口从120万增加到439万人,增长了2.6倍;镇区面积从46322公顷增加到103596公顷,年均增长11.3%。据初步统计,两年来31个重点示范镇共吸纳进镇人口15.38万人。
(五)形成一批镇域产业园区
镇域相续建成的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带动了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农民进城落户、创业的重要平台。特别突出的是,锦界工业园入驻企业68家,20xx年工业共产值60亿元,吸纳就业1.3万人;西吴工业园入驻企业12家,20xx年工业总产值40亿元,吸纳就业1万人;沙河子镇工业园入驻企业8家,20xx年工业总产值达14.8亿元,吸引就业0.47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4851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占到城镇总数的85%,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二)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建制镇功能普遍不完善,全省建制镇的人均市政公用设施的全国的56.16%;20xx年全省建制镇市政设施投入人均仅649元,仅相当于城市的17%。多数建制镇仅有1条主要的商业街道,与大中城市的设施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就陕西省而言,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是主要来源。小城镇缺乏建设资金,市政设施落后,成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大部分小城镇产业以粗放型的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在培育产业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全省小城镇只有160多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且科技含量低。虽然近年来陆续组织各地参观学些南方一些工业的发展路子,但总体看,多以传统手工业的产品为主,市场销量大,产值高的产品少,没有出现沿海块状经济类型的小城镇。
三、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及推进措施
要实现我省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结构完善,各具特色的原则,走市场推进和政府引导并重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一)总体思路。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思路,以规划为引领,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重点示范镇建设、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沿渭重点镇、市级重点镇为抓手,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建设管理同步、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方针,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二)建设目标。到20xx年,35个重点示范镇建成县域副中心,全省建制镇建成区面积扩大15%,人口增加47%。从20xx年起,全面启动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使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旅游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年旅客人数达到100万人次,吸纳就业人口15万人,旅游收入达到150亿元。沿渭重点镇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各具特点沿渭景观带,把沿渭镇做大、做强、做美。市级重点镇按照“模块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的思路推进发展,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丽小镇。建成1000个左右标准化新型农村社区,20%的农村社区化,居住人口占农村人口的25%。
(三)推进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着力构建符合省情的城镇空间格局。省级重点示范镇及市级重点镇要按照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民幸福家园的标准,设计一镇一模块及新型农村社区标准化模块,突出特色,推进新区建设。沿渭重点镇尽快调整原有规划,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各具特点沿渭景观带。31个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建设原则是保护修复,修旧如旧,尽快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2、保障建设用地。将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生态用地、民生用地和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稳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机制。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好财政支持资金,建立小城镇建设以奖代补激励机制,激发各地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性。二是积极组织策划包装各类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同时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优先向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倾斜。三是加快推广阎良区关山镇、高陵县东樊村的成功经验,使更多小城镇在资金、土地“两个平衡”上取得突破,通过土地收益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吸引大中型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经营。五是用足用好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增强小城镇建设的内生动力。
4、加快体制创新。加快小城镇行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积极探索适合的体制机制。增强人口聚集能力。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相关政策,放宽外来人口进入小城镇的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向小城镇转移,扩大住房、就业、教育、基本医疗、工伤、养老等保障覆盖面,依法将进城农民纳入各项社会保险范围,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5、全面加快建设步伐。
一是强力推进重点示范镇建设。要按照“加快建设新区、改造提升老区、整合镇域社区、发展产业园区”的思路全面加快建设,继续推进新区道路、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新镇区开发建设与建成区改造提升并重的原则,加快老镇区改造提升,实现新老镇区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不断完善镇域规划,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为全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发展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和仓储物流业等,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确保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
二是精心打造沿渭小镇。调整完善岐山县蔡家坡镇、眉县常兴镇、杨凌示范区揉谷镇、兴平市西吴镇、周至县哑柏镇、高陵县泾渭镇、临潼区零口街办、潼关县秦东镇等8个沿渭的省级重点示范镇现有规划,充分利用渭河治理综合效应,发挥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做好规划模块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打造特色各异的沿渭景观带,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湖泊等观光旅游产业,开发滨河商业服务产业,实现产城结合,带动区域统筹发展。
三是加快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突出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特色,分类指导历史街区和新区的建设。把历史文化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效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优先考虑镇域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的街区保护和修缮,新区建设要注重延续名镇的古色古香古貌。
四是跟踪指导市级重点镇。重点择优选择16个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强劲、发展潜力较大、县镇两级政府积极性高的市级重点镇,省上跟踪指导考核,地方政府参照31个重点示范镇“模块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理念组织建设,以此调动更多的镇按照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带动全省小城镇科学、有序、健康地发展。
6、建立考核奖励机制。每年评出10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先进镇、10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先进镇和5-8个建设成效显著的市级重点镇,年终给予表彰奖励,将小城镇建设考评工作纳入省上对各市县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推进重点示范镇“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年终考核奖励”工作机制,加大对重点示范镇建设和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的督查力度,做好重点示范镇党政主要领导和挂职干部的考核工作,对综合考评优秀的优先考察使用。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1
按照县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支持发展小城镇专题调研提纲的要求,我镇组织力量利用两天时间对发展小城镇、农民工向城镇积聚情况进行了周密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城镇建设现状
xx镇位于xx县西北部,两市三县交界,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58个行政村,是省级中心镇、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一)城镇建设
近年来我镇将城镇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和服务能力。在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图纸,一条街道一种风格、一种情调。构筑起“三纵四横”路网框架,建成区从0.3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七街一城一市一园”的城镇格局;同时对城镇东、西、北三个出口进行改造,形成了“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明显改善了城镇面貌。在城镇建设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实用为上”的原则,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建设了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事;投资280余万元建设了xx镇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供养目标;投资1635余万元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使全镇居民都用上了优质自来水;投资200余万元的xx汽车站竣工通车,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对xx中学、xx卫生院、仁和园、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镇管理
城镇发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改变小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现象,我镇注重管理方式、观念、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小城镇管理由“乡村管理型”向“城镇管理型”转变。制定出台了《xx镇小城镇管理办法》,与城镇居民、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协议,使城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发了小城镇管理“三字经”,营造出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成立了卫生保洁和绿化队伍,筹资10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洒水车,实现了城区保洁的专业化和经常化。
二、城镇建设对农民工向城镇聚集的作用
我镇把城镇经济作为发展重点,精心经营城镇,大力聚集和培育产业,努力推动农民工就业。一是形成了服务“三农”的窗口。完善的设施、良好的环境,加快了人口集聚,目前城镇人口达到8000多人;初步发展起来的商贸服务业、加工业,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工作与生活;健全的民生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周边”、“惠及百姓”。二是搭建起产业集聚的载体。我镇形成了生资批发、建材批发、生猪购销等市场。“全天候”商贸城的建成使用,为城镇商业发展增添了活力,目前镇区各类工商业户发展到400多家,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充分发挥镇农民工创业园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
密集型企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目前城镇企业发展到22家,形成了金属铸造、足球加工、家具生产、服装加工、毛衣针织、纺织等支柱产业,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构建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平台。扶持创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充分发挥外出打工农民技术、资金、经验丰富和有一定信息渠道的优势,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宣传,组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本领,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目前我镇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500多人。四是建设城镇居住新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今年在镇政府驻地正式启动了农民新社区建设项目。农民新社区根据城镇聚集的需要,坚持“尊重民意、规模开发、集约用地、典型示范”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型农民住宅84套,目前一期28套农民新居主体完工,道路、供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农民新社区建成后不仅可集聚人气,更为农民改善居住环境提供了典型示范。
三、关于支持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民工向城镇积聚的体制政策建议
(一)合理的`宣传引导。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发展上比较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励农民工向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宣传,营造小城镇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信息引导。在城乡之间搭建“劳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提供劳务信息,拓宽农民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
(二)加大投入。通过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进一步缩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参考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鼓励城镇建设适宜农村、经济节约、规划合理的农民新社区,让就近转移的农民居者有其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投入。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抓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聚集城镇人气,壮大城镇规模。
(三)提供制度保障。应从解决农民工进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同时,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由市场调节,社区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农民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2
《按照茶陵县城乡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实施方案》的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乡卫生同治已在全镇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以此为契机,我利用国庆假期两天时间,对我镇小城镇建设进行了周密调研,了解了一些实际情况,听取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从中受到了许多启示。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现状
镇位于茶陵县东南部,南、北、西、东分别与桃坑、小田、尧水、腰坡、洣江、舲舫等乡镇和江西永新、宁岗两县毗连,全镇面积243平方公里,人口43716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建设,着力完善城镇功能,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品位。20xx年以来,镇政府累计投资1000万元,高质量完成了光荣院大楼、3.5万伏变电站、客运站、畜牧大楼、医技大楼等民心工程建设,中心街路硬化、美化、亮化工程,排污、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位于镇政府旁边的文化大楼正在建设中。目前,严塘小城镇建设布局趋于合理,城镇规模快速拓展;投入持续增加,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设与管理同步,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尤其是在20xx年8月份开展城乡卫生同治以来,严塘小城镇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显著提高,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一是集镇卫生环境显著改善,“脏、乱、差”现象初步得到遏制。调查中,无论是路上的行人、商贩还是集镇街道两边的居民,都一致的认为严塘的街道较先前干净、整洁。8月15日以来,街道居民积极响应镇政府号召,配合政府及时拆除违章建筑、厂篷,严塘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二是城镇管理进一步规范。先后建立和健全了《门前三包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严塘镇“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等一整套制度,对车辆乱停、摊点乱摆、厂篷乱建等突出问题进行长效管理。每条街道增设了垃圾池,每户发放了垃圾箱,成立严塘城管中队,定时清扫收集清运垃圾,保持镇区内大街小巷全天候清洁卫生。三是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不断增强。通过书写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发放致居民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城乡卫生同治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全镇掀起了城乡卫生同治的高潮。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中看,我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 规划滞后,跟不上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严塘房屋建设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建筑房屋参差不齐,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差
1、缺乏统一的集镇市场
这是在调查中居民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集镇市场,许多小商贩便占道经营、随地摆摊、随意搭建厂篷,由此成为集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根源。街道两边的居民出于出行方便等自己的利益需要,不满意一些商贩在门前占道经营,许多商贩也饱受“脏、乱、差”之苦,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集镇市场来统一划线、统一竞争。自开展城乡卫生同治以来,“脏、乱、差” 现象虽初步得到遏制,但距实现 “生态严塘”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2、道路设施配套性差
(1)缺乏路灯
路灯的缺乏不仅给居民出行带来许多不便,也影响到了严塘中心小学孩子们的安全。严塘中心小学晚上8点20放学,很多小学生都是各带手电筒照路回家,而这时仍会看到许多车辆在街道穿行。调查中,多户居民对小学生的安全表示担忧。
(2)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
从镇政府至集镇十字路口地段,很多地方坑洼不平。
(3)绿化覆盖率低,绿化树不足,分布零乱。
在我镇城管中队制定的《严塘镇镇区“绿化”管理办法》中规定镇区居民户新建房屋实行自主绿化,绿化的树种必须一致,但绿化的树种并未做统一规定,而且执行效果不明显。
(4)电线杆新旧并立,参差不齐;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分布无序。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我镇城乡卫生同治目标的实现和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前期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尊重。与其它乡镇相比,我镇在规划设计上稍显落后。当前,全国正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市正全力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全县正大力深入开展城乡卫生同治,严塘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依据本地条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把规划设计与城乡同治结合起来,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卫生同治深入开展,开拓严塘小城镇建设新局面。
(二)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严塘小城镇基础设施重点主要应做好以下建设工程:建设统一的集镇农贸市场;硬化镇区内的主街道;修复路灯;改造电线杆和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完善排水、供水工程;依托新建中的文化楼,配套建设宣传专栏、阅报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文化楼建设成为一个服务民众,扩大宣传的舆论阵地。
(三)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思路,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转让和出租,筹措建设资金。要加大改革力度,将准经营性和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要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建设严塘镇的公用设施,如农贸市场、医院、学校等。要鼓励能人大户以参加某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成立公司,负责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承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项目融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到严塘投资建设,逐步形成“市场主导,多方投资”的新格局。总之,就是要摆脱单纯依靠财政的被动局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3
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20xx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20xx年4月至5月,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xx镇、xx镇、xx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构成此报告。
一、基本状况
16个小城镇中,xx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总人口为xx人,人口密度为xx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总人口为xx人,人口密度为x人/km2,城镇化率为%;20xx年社会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总收入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xx镇、xx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公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公路枢纽位置;xx镇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xx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8个1”、“8+3”或“8+x”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公共服务潜力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万m2。
(三)产业支撑逐渐增强。一是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xx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xx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xx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xx亩,计划投资xx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xx多万元。xx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到达20xx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发展茶园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20xx亩以上。xx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期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发展模式,20xx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xx多家,实现产值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到达15家,实现年产值亿元。xx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四)管理潜力明显提升。一是设立机构,建设队伍。16个示范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落实工作人员52名,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全市举办3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相关干部458人。从小城镇建设的长期经营出发,市政府委托职院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建工专业高职生,20xx年、20xx年已分别完成150名招生计划。二是综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头镇出台《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烟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镇管理制度,组建城管中队、消防支队等管理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城管监察车、消防洒水车、治安巡逻车,推行住户卫生“三包”管理,依法开展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城镇管理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严格考核”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小城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要素统筹。如印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资金统筹办公室,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各区(县)普遍出台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从用地指标、资金安排、干部配置、部门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市场运作,20xx年16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102个,签约资金亿元,到位资金亿元。印江县采取异地BT模式融资亿元,加快了木黄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了“按月调度、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推动机制,营造了“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氛围。
二是探索了“规划先行、路网拉开、项目推动、建管并重”的建设路径。各区(县)和示范镇党政领导能够认识到,透过加强规划解决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专家设计论证,舍得在规划上花钱。透过拉开路网,以新区建设促进老城疏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潜力。坚持建管并重,透过改变镇容镇貌、带给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人居和创业就业环境,16个示范镇新增小微企业38家,新增城镇人口3426人,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带给源源不断的资金,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构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好处,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状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五)推进亟待发力。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黔委厅字201368号文件,以下称省委《十条意见》)尚未落地,扩权强镇要求落实不好,权责不对等;区(县)政府协调统筹力度不大,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向示范镇倾斜不够,帮扶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示范小城镇基础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础差,但考核指标却没有太大区别。如考核“8个1”或“8+3”建设资料,对存量较多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小,也会有个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形不成足够压力;而没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多,也难以取得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容易挫伤积极性。
四、几点推荐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务必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资料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用心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必须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必须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秀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构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透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五)推动政策落地,强化职责监督。以推进扩权强镇为抓手,出台《关于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意见》,使省委《十条意见》得以落地,强化示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赋予规划建设管理权。示范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根据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辖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辖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违法建设的查处和群众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二是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需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示范镇人民政府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示范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在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住建、国土局、水务等领域,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和处罚权,并成立综合性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示范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扩大人事管理权限。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按副县级高配,辖区内各部门,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实行属地管理。垂直部门派驻到示范镇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纳入镇考核体系,理解镇党委的统一领导。示范镇可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自主设立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镇党委对镇管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四是增强财政保障潜力。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原则,根据示范镇职能范围扩大、城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提高示范镇财政分成比例。在镇域内发生的各种税费收入,划归区(县)的,全部或部分返还给示范镇。镇域内土地出让净收益实行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县)直部门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示范镇贴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区(县)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五是加大部门支持力度。将省委《十条意见》中所涉及的部门作为职责部门,督促职责部门拿出具体贯彻方案,界定支持范围,列出任务清单,明确承诺事项,落实分管负责人和承办联络人,经市和区(县)政府审定同意后,由部门行文下发,统一汇编成册,方便各示范小城镇对接,推动建立“1+N”政策支持体系。六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考核各区(县)政府。重点考核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的协调统筹和扩权强镇各项要求的落实状况,增强区(县)党委政府职责感。
第二层,考核示范小城镇党委政府。坚持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差别化考核。共性指标,基于建设、管理在资料和要求上的一致性而设置,比如地面路网体系与地下管线通道同步建设,或治理脏、乱、差,这些要求是一致的,是每个小城镇务必完成的事项;个性指标,基于基础不同,或发展重点不同,其建设资料和时序上有差异而设置,应以增量业绩进行评价,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机制。
第三层,考核市和区(县)职责部门、帮扶部门。重点考核职责部门执行支持方案和帮扶部门落实帮扶任务的状况,使部门项目和资金向小城镇倾斜,促进小城镇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配套。
此外,推荐市政府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4
根据县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支持进展小城镇专题调研提纲的要求,我镇组织力气利用两天时间对进展小城镇、农夫工向城镇积聚状况进行了周密的调研,现将有关状况总结如下。
一、城镇建设现状
xx镇位于xx县西北部,两市三县交界,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58个行政村,是省级中心镇、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一)城镇建设
近年来我镇将城镇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坚持以规划引领进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和服务力量。在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图纸,一条街道一种风格、一种情调。构筑起"三纵四横'路网框架,建成区从0.3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七街一城一市一园'的城镇格局;同时对城镇东、西、北三个出口进行改造,形成了"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明显改善了城镇面貌。在城镇建设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以人为本、有用为上'的原则,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乐观推动民生工程建设。建设了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极大的便利了群众办事;投资280余万元建设了xx镇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供给目标;投资1635余万元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使全镇居民都用上了优质自来水;投资200余万元的xx汽车站竣工通车,便利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对xx中学、xx卫生院、仁和园、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力量进一步增加。 (二)城镇管理
城镇进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转变小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现象,我镇注意管理方式、观念、制度和机制创新,乐观推动小城镇管理由"乡村管理型'向"城镇管理型'转变。制定出台了《xx镇小城镇管理方法》,与城镇居民、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协议,使城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发了小城镇管理"三字经',营造出了深厚的舆论氛围。成立了卫生保洁和绿化队伍,筹资10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洒水车,实现了城区保洁的专业化和常常化。
二、城镇建设对农夫工向城镇聚集的作用
我镇把城镇经济作为进展重点,细心经营城镇,大力聚集和培育产业,努力推动农夫工就业。一是形成了服务"三农'的窗口。完善的设施、良好的环境,加快了人口集聚,目前城镇人口达到8000多人;初步进展起来的商贸服务业、加工业,极大的便利了群众的'工作与生活;健全的民生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周边'、"惠及百姓'。二是搭建起产业集聚的载体。我镇形成了生资批发、建材批发、生猪购销等市场。"全天候'商贸城的建成使用,为城镇商业进展增加了活力,目前镇区各类工商业户进展到400多家,增加就业岗位1000余个。充分发挥镇农夫工创业园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的优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乐观引进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
密集型企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目前城镇企业进展到22家,形成了金属铸造、足球加工、家具生产、服装加工、毛衣针织、纺织等支柱产业,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构建起农夫工返乡创业的平台。扶持创建了农夫工返乡创业园,充分发挥外出打工农夫技术、资金、阅历丰富和有肯定信息渠道的优势,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宣扬,组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提高返乡农夫工再就业本事,激发农夫工创业热忱。目前我镇农夫工返乡创办企业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500多人。四是建设城镇居住新模式。充分敬重农夫意愿的基础上今年在镇政府驻地正式启动了农夫新社区建设项目。农夫新社区依据城镇聚集的需要,坚持"敬重民意、规模开发、集约用地、典型示范'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型农夫住宅84套,目前一期28套农夫新居主体完工,道路、供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农夫新社区建成后不仅可集聚人气,更为农夫改善居住环境供应了典型示范。
三、关于支持小城镇进展、推动农夫工向城镇积聚的体制政策建议
(一)合理的宣扬引导。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进展上比较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舞农夫工向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进展的政策宣扬,营造小城镇进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农夫工返乡创业、金融、土地等优待政策,乐观鼓舞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信息引导。在城乡之间搭建"劳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供应劳务信息,拓宽农夫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 (二)加大投入。通过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进一步缩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夫向小城镇转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参考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鼓舞城镇建设相宜农村、经济节省、规划合理的农夫新社区,让就近转移的农夫居者有其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投入。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进展壮大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抓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夫增收,聚集城镇人气,壮大城镇规模。 (三)供应制度保障。应从解决农夫工进城最关怀、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小城镇的进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同时,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由市场调整,社区向农夫开放,城乡统筹就业领先在小城镇启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夫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进展供应政策保障,促进农夫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进展。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15
今年10月,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重点抓好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10个乡镇集镇开发。结合XX实际,我县该如何在小城镇开发热潮中乘势而上,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对此,我们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城镇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与实际脱离,城市功能不够完善
一是规划欠长远。规划立足不够长远,考虑不够周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群众生活还是地方发展都对城市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规划很快就呈现相对滞后,导致城市功能短缺,制约了地方发展。比如,乡镇的停车场问题,下水道。二是规划不统一。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脱离,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够,土地、卫生、交通、治安等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导致城市功能布局散乱,城市管理呈现出低效、
无序和分散。三是规划难执行。由于乡镇的城建国土部门缺少正在意义上的行政执法权,面对违法建筑、违规用地等行为只能下达书面停工通知却不能进行行政处罚,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必要的威慑力,违法建筑、违规用地等行为屡禁不止,导致规划编制无法落实、形同废纸。一旦遇到重大项目需要征地用地,就要花大力气进行拆迁和补偿,既增加了工作难度,造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一是交通环境不佳。交通建设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长,交通对于城市就如同血管对于人体,交通不畅不仅使居民的生产生活不便,更抬高了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导致城市对外资缺少吸引力,使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遇到“血栓”;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垃圾集中处理处于初始阶段,处理能力十分有限、处理工艺过于简单,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未启动,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生活资源匮乏。商贸物流不够发达,产品集散功能有待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稀缺,难以满足公众需求;四是投融机制尚未完善。城市基础建设的多元化投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资金短缺成为困扰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一些关系民生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设施无法配套,城市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校园建设调研报告01-21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07-24
作风建设调研报告11-04
工程建设调研报告02-15
道路建设调研报告08-24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11-23
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03-01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07-29
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