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初步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例2主题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现在我们先做一组练习:
3分=()秒120分=()时5分=()秒
4时=()分300分=()时180秒=()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教学新知:教学第5页例2
1、谈话: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来了——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2、谁能说一说:(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板书: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小格
生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大格
生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板书:45-30=15
生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
板书: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写上答语)
6、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7、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练习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终点时间-起点时间”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挑两名学生演板。
(2)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3、拓展训练: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2)补充题: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单位?
评讲时强调: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练习一第9、11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先:阅读与理解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再:分析与解答
后:回顾与反思
1、数小格15分钟
2、数大格15分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3、45-30=15分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4、7时45分-7时30分=15分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5页、96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创设抛硬币、摸白球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不之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准备:
硬币、若干个红白颜色的乒乓球、两个黑色袋子
教学过程:
一、回顾铺垫,游戏引入
1、师与生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2、导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在游戏中来研究事情发生可能性的情况。(板书:可能性———不确定性)
二、学标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要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三、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抛硬币活动(研究不确定现象)
a、猜测:硬币落地后是正面还是反面向上?
b、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观察并记录。
c、小组汇报抛硬币的结果。
d、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并小结: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用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e、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游戏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的结果,并描述一下。
2、摸球比赛(研究确定现象)
a、指名两位同学上台摸白球比赛,共进行6局,比赛3局后交换再摸。
b、引导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从两个袋子摸出白球的情况。
c、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的情况,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这种确定现象。
四、达标检测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指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
2、联系生活,巩固认识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五、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些词语说一说生活中的事。
六、收获回顾
指名谈谈本堂课收获
板书设计:
不确定,可能
不确定性,一定,确定,不可能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3
设计说明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本节复习课,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理清思路,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通过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的复习分为三个类型:两端都栽树、两端都不栽树和在封闭路线上栽树。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三个类型的“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之后,设计了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让学生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同时做好植树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对比沟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第七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植树问题”,想一想,“植树问题”存在几种情况,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后,老师小结。
(1)在线段上栽树。
①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2)在封闭路线上栽树:棵数=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中存在的规律,为下一步分层练习作铺垫。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画一朵小花,两端都要画,一共可以画多少朵小花?
(2)一个堤坝长200米,沿堤坝栽一行小树,每隔10米栽一棵,只有一端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在一段公路的一边栽95棵树,两端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4)公园大门前的公路长80米,要在公路两边栽上树,每两棵树相距8米(两端也要栽)。园林工人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学生自由解答,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错误)
师:同学们真聪明,计算得这么准确,下面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题目,有没有信心完成?
2.综合练习。
一个挂钟,1时敲1下,3时敲3下,12时敲12下,当这个挂钟3时时敲3下共用了4秒钟。当12时时敲12下要用多少秒?
(1)读题明确题意。
(2)分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层层深入地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对植树问题进行了回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1.校园里有一段长80米的路,在路的一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要在100米的马路两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40米,沿花圃一周每隔4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的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4.一个小朋友以相同的速度在路上行走,从第1棵树走到第17棵树需要16分钟。如果这个小朋友走了30分钟,应走到第几棵树?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
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4、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张老师二月份工资收入是65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张老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黄老师上个月工资收入是8200元,按税法规定,扣除5000元免征额后,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个月黄老师税后收入是多少元?
(4)李工程师得到一笔劳务8000元的报酬,按规定,扣除1000元免征额后,按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5、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7、8题。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5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6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有关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例题和练习广泛选取与学生生活作息时间相关的'内容作为素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备内容
认识分(1课时)→认识分;分与时的关系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1课时)→时间的读、写方法
解决问题(1课时)→时间的应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建模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能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难点
1.感知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2.认识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让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
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15×2=15×3=25×4=
2、笔算:
326÷81294÷58721÷83
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
[复习口算和笔算,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
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
(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
(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
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问:还可以怎么试商?
(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
(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
[使学生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体会在试商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试商方法。]
2、练习:
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
225÷25114÷24208÷26
[让学生体会利用口算试商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15×()<6525×()<124
2、计算:
405÷15192÷24728÷26496÷14
[通过练习,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
四、总结
在做计算的时候,可以将14、15、16和24、25、26看作15、25来进行试商,提高试商速度。
五、作业:86页2、3、4
课后反思:
教学中,我尽可能的为学生做好铺垫,并为深究做好准备,这样后面才不会出现孩子们傻傻的依次调商的现象,如果那样数学也就失去了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那一种思维的乐趣了。笔算除法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试商和调商,而问题的关键是怎样又对又快的找到正确的商值。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8
设计说明
本课时复习的是可能性这部分内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让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并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要求学生借助生活中的问题,从“量化”的角度来求出可能性的大小,再进行比较,体会游戏中的公平原则。
1.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随机现象。
教材114页5题是对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与巩固,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分组活动后,把游戏结果填在表格中,通过观察、统计游戏结果,体会游戏活动的随机性,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和游戏的'公平性。
2.内容充实、训练扎实、应用求实。
本节课涉及了“石头、剪子、布”“抛硬币”“转盘实验”等游戏,让学生能有意识地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归类,活动安排上有老师提出可质疑问题、学生修改方案、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规则等内容,多方位训练学生,力求学生在学习后具备随机观念,从而能明智地应付变化和不确定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硬币转盘
学生准备
两枚硬币转盘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
⊙复习可能性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表示下列事件。
①太阳从西边升起。
②其他星球上有外星人。
③人一定会死的。
④三十岁的爸爸妈妈变成一岁的小宝宝。
⑤世界上350个人是同一天的生日。
⑥天空中飘过一片云彩,马上就会下雨。
⑦去商场的人,都买了商品。
2.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1)同桌玩5次“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谁赢的可能性大?
(2)(出示表格)怎样把两人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记录下来?(有序地罗列)结果怎样?
女孩
男孩
(3)课件出示教材117页12题。
师:小红和小明在玩抛硬币的游戏,他们的游戏规则公平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两枚硬币抛下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以下四种情况,如下表。
第一枚硬币
第二枚硬币
结果
1正
正
小红赢
2正
反
小明赢
3反
正
小明赢
4反
反
小红赢
小红和小明获胜的可能性都是,所以游戏规则公平。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9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学生之前所学的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则是极坐标系的雏形。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大致位置,能够利用数对精确地表示出平面图上一个点或一个区域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备内容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会根据平面图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
2.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
3.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1.经历位置与方向的观察、测量、画图、描述等过程,感受从实践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图上一个点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
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备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难点
1.能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2.能根据描述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设计意图:在结合生活实际复习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宽=15÷10,宽÷长=10÷15,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所以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属于同类量的比。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理解比的意义。
①什么是比?结合上面两个例子说一说。(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的比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
②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吗?
a、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比4;乙数和甲数的比是4比3。(是)
b、张师傅20分钟制作了7个零件,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7比20。(是)
c、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8比1。(不是,因为足球比赛的比分不表示两个数相除)
2、教学比的读、写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简介比的写法。
15比10记作15∶10;
10比15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2)简介比的读法。
两种形式的比都读作几比几。15∶10读作:15比10;表示比时,读作:15比10。
(3)简介比的各部分名称。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板书)
(4)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①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②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2)比与分数的关系。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②举例说一说,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样写?(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可以写成,读作:15比10)
4、小结。
比的概念实质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非同类量的比,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先由倍数关系引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比及非同类量之间的比,使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然后再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比和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比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1、教材49页1、2题。
2、教材52页1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2页2题。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1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的教学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具体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观察和实践操作,突出角的结构特点。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经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角。然后通过折角、制作角等操作活动,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在合作中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以及角的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形纸
学生准备 小棒 三角尺 圆形纸 剪刀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2.你们摆出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3.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摆,交流是三角形)
4.你们真聪明!接着再拿走一根,这又是什么图形呢?(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摆熟悉的图形,依次分别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以及角的结构特点。
⊙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课件出示教材38页主题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来找找吧!(学生说出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的主题图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把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学生动手比划角,同桌互评)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看:这个尖尖的两条线的交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指着课件中的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生活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同学们想看看吗?这些图形中有我们刚刚认识的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教材43页2题)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老师的要求,两个同学一组,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3
课题:《买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形式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调查统计,体验统计的必要性。“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课外书,老师想买些书来丰富我们的图书角,你们说老师要买什么书好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老师总结。
二、问题探究
1、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你们认为怎样调查?”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后, 确定一种方法进行。
2、整理数据:
活动1——涂一涂。
活动2——填一填。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优劣。
3、分析统计数据,说一说“从统计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认为买什么书好呢?”让学生体验到统计是为做决策服务的。
三、体验感悟
我们初步学会了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并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同学们学得都很棒!每人得一个“调查小明星”的奖章。
四、实践应用
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活动——说一说。
2、小组活动——小调查。
3、调查小组的同学每天睡多长时间。
调查完后,要对你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五、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调查一下你们组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时间吗?明天把你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学。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买书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独立填写:
类别
故事书
漫画书
连环画
人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采取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7540×()<180
2、在○里填上>或<
35×4○13842×5○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xx÷40
[通过复习与新课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计算和思路上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使学生体会用“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学生试做练习:
198÷23215÷34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153÷51300÷74
2、练习书后2、3
[通过练习,巩固试商方法,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P864、5、6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并且当时只是以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为主,缺少竖式书写格式,,试商方法相隔时间又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已经淡忘,因此我在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在复习时做好铺垫,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这样教学效果好很多。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15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四个知识点分香蕉。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分香蕉”之前教材创设了三个“分一分”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运用具体的操作活动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地体验到平均分的意义。本课主要是在前面丰富体验的基础上,经历“平均分”具体操作的'数学化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动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意义的过程。
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而且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很高涨。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2、学生年龄小刚开始接触除法会有一定困难,所以老师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数一数等来体会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和除法的意义。
难点: 在具体环境中建立除法算式与平均分之间的联系,并加深体会。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500字】相关文章:
精彩的瞬间初中作文04-11
难忘的瞬间初中作文01-31
温暖的瞬间作文初中01-16
初中精彩作文05-26
瞬间心碎的说说10-04
瞬间感觉入冬的说说11-23
一瞬间伤心一瞬间死心的说说02-13
美的瞬间记叙文06-16
生活因朋友而精彩作文07-16
平凡也精彩高中作文02-26